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31节

  事后朱允熥去奉先殿祭告一下就行,根本谈不上当初朱文垚出生的时候还会祭告天地宗庙,这里头是有着一些本质的差别。

  甚至以现在的情况,朱允熥都不会立刻去看看孩子。主要是坐月子呢,现在只能问一问徐妙锦,只能问一问稳婆了。

  既然醒了,那也就没必要再睡,既然又有了儿子,该有的一些赏赐等等还是需要有。

  先不说贤妃李氏那边会给封赏等,她的娘家那边也是要给些赏赐,好歹也是因为有了身孕、有了子嗣成为了正式的妃子,待遇和其他妃嫔肯定不一样。

  好在这些事情也确实不需要朱允熥操心太多,主要就是很多的封赏等也都是有迹可循的,朝廷此前也定下来了一些规矩、礼制等。

  所以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按照朝廷的礼制进行封赏等,这些显然也就足够了。

  过于恩重,那显然就是适得其反了,这个道理朱允熥自然也是心里清楚的。

  心情愉快的朱允熥脚步轻快,只是上朝之后显然就有那么点心情不太美妙了,虽然昨天用了点小手段去躲清闲。

  可是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还是有些大臣没有放弃,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劝谏让太上皇和皇帝回心转意,他们显然是不希望冒任何的风险。

  而朱允熥对此也是非常无赖,因为这些劝谏的大臣未必就是有什么私心等等,要是因此重则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皇帝和大臣在一些事情上的政见不合,有些时候也确实会有着那么一些僵持、对峙,看似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显然也不能只是用粗暴的手段就行了。

  不要说朱允熥了,就算是老朱对这些大臣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退让一步,政治有些时候就是在不断的妥协。

  无非就是老朱和朱允熥大权在握,想要让他们退步的难度非常大,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臣子们退让一大步,然后皇帝的旨意可以得到贯彻和落实。

  朱允熥就继续和大臣们耗着,也没必要担心太多,大家继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行了。

  大臣们继续劝谏,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也没有人认为他们这么做有什么不对,更不用担心因此触怒了皇帝。

  而朱允熥这边安排人手准备老朱回乡的事情,准备的工作一点都不会耽搁,也不会允许有人懈怠,等到老朱起驾也就行了,大家都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这么个关键时刻,张福生安排的小太监出现了,“启奏陛下,皇后殿下差人求见。”

  不少人非常意外,因为都知道徐妙锦这个皇后的地位非常稳固,但是她一般是不会在朝堂上有任何的存在感,更别说这么正式的让人在早朝时求见了。

  在徐辉祖的紧张中,一个太监来到奉天殿,“启奏陛下,寅时一刻,贤妃娘娘诞下皇次子殿下。皇后殿下令奴奏禀陛下,恭贺陛下。”

  虽然早就知道这些事情,不过朱允熥还是非常开心,“好!贤妃为我诞下子嗣,该赏。”

  随即朱允熥就这么起身了,大摇大摆的离开了奉天殿。可是百官也没办法阻拦,因为他们也都是在为皇次子的诞生而在恭贺呢。

  这不是找个理由开溜,这是真正的有了好事情,现在要去祭告宗庙了,这对于朱允熥来说是大事,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朱允熥大摇大摆的到了西宫,“祖父,我准备去趟奉先殿,您老人家过去吗?”

  老朱的态度很明确,“咱就不去了,你去祭告列祖列宗就行了。咱家允熥也是出息了,现在两个子嗣了!”

  老朱极为重视朱文垚,但是这不影响他希望看到朱允熥多几个子嗣,这里头一点都不冲突。

  不过老朱随即也告戒说道,“你和允炆当初闹的不可开交,这些事情也要引以为鉴。你呢,当重嫡长,这些事情心里有数对吧?”

  朱允熥肯定的点头说道,“这些事情孙臣心里清楚,文垚就是我嫡长子,只待岁数到了就册立为储君。至于其他子嗣,我也会小心爱护。”

  老朱就严肃的问道,“那你和咱说说,你怎么小心爱护?”

  朱允熥一五一十的说道,“我的其他子嗣自然是到了岁数就册封亲王,到时候就就藩。年少时好好读书、培养心性,只是不许接触朝臣,不给偏宠。”

  老朱露出笑容,其实朱允熥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那就是除了朱文垚以外的其他皇子,都是一概不准接触到皇权,让他们从小就不会有非分之想。

  这就是老朱认为最正确的做法了,事关皇位肯定是需要小心、谨慎对待,皇子们的心思是一个大学问。

  老朱自认为做的不错,朱樉等人或许有些小心思,但是从来都不会表露,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小动作,算起来在皇位这件事情上是本本分分的。

  玄武门之变是不存在的,而唐太宗偏爱魏王导致太子李承乾惶恐以致想要造反,这也是需要吸取教训的。

  老朱就笑着开口,“这些道理你明白就好,咱也不担心你这些事情。大是大非的事情你主意正,以后就这么做好了。”

  朱允熥笑着点头说道,“那我去奉先殿一趟了,我现在也是两个子嗣了。我想着以后子嗣肯定越来越多,列祖列宗肯定也都跟着高兴。”

  跌跌撞撞跑出来的朱文垚扒着门框,“爹,玩。”

  这孩子不一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觉得他的亲爹要出去了,这就开始不甘寂寞也想要出去玩了。

  “给你添了个弟弟,这是好事!”朱允熥笑着逗孩子,“玩,我看你还有多久可玩,过两年就要教你弟弟读书识字了。”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只是在笑,既然朱文垚是嫡长子,那肯定就要从小开始管教弟弟们,这是应该做的事情。

  可是朱文垚急啊,因为他的亲爹看起来是没打算带他出去玩,而祖祖也没打算带他出去,这可就急坏了在家里呆不住、总是四处撒欢的孩子了。

  听着孩子的哭闹声,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事情他不用多操心,老朱可以哄孩子呢。

  祭告结束回到乾清宫,朱允熥问道,“孩子怎么样?”

  “看着不错,哭声透亮。”徐妙锦笑着夸赞说道,“看着也胖,臣妾得恭贺陛下了。”

  看着朱允熥含笑点头,徐妙锦说道,“陛下也该给孩子起名了,臣妾也该安排人记上宗氏族谱。”

  朱允熥想都不想的说道,“还能是什么,这孩子以后就叫‘文均’。”

  朱家的孩子起名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朱允熥的子嗣只能是文这个字辈,再加上土字旁选个字。

  徐妙锦笑着记下,看起来陛下对于皇次子的期望也不是特别高。其实从名字也可以看得出来,毕竟土字旁的字也有一些寓意不错的。

  不过徐妙锦也觉得没什么可担忧的,她的地位稳固,她的儿子地位更加稳固。

  所以作为皇后,她是一点都没有因为朱文均的出生而感觉到担忧。她要做的就是做好母仪天下的皇后该做的事情,毕竟朱文均名义上还是要记在她名下。

  嫡母,朱允熥所有的子嗣的嫡母也只能是徐妙锦。

  再添一个儿子,对于朱允熥来说自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只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一些家事而已,对江山社稷等没有半点影响。

  该继续处理朝政的时候就继续处理朝政,这些才是当务之急,这些也是他关注的焦点。

  不会只是和百官僵持,老朱回乡的事情不算多难处理,也不需要分心太多,还有其他的一系列事情需要朱允熥持续的去跟进。

  大运河的疏浚、吏治的整顿、即将扬帆起航的船队,或者是大明的赋税征收、宝钞的正常化等等,哪一桩不是大事呢。

  也包括五军都督府的一些奏报,边关军事需要持续的关注等,甚至是武器的更新换代等,每一桩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大事。

  这也就意味着不只是朱允熥需要忙的脚不沾地,其他的文武官员也都应该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人有精力去持续关注老朱想要回乡的事情了。

  更何况这件事情看起来也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去阻拦的,太上皇兴致勃勃不说,当今天子也是在全力的准备着。

  这件事情根本就是通知一下百官,让他们配合好太上皇回乡祭祀而已,而不是征求他们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允许。

  所以到底该做些什么事情,这些文武百官也都心里清楚。

  在这个时候也就别再犟着了,还是配合着安排事情更加重要。

第398章 着眼未来

  徐增寿来了,作为徐达的第三子,徐增寿虽然生长在勋贵鼎盛之家,但所居住的屋子内却摆满了书籍,闲暇居家时便邀请贤士至家,讨论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典籍故事,孜孜不倦。

  表面上来看,这也是个李景隆一般的人物,在勋贵当中也算是颇有名望,算得上是年轻才俊了。

  而他早几年就是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这是正一品的官职。他最初是勋卫,第一次授官就是从一品的都督佥事,是无数武将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位置。

  年轻英俊的徐增寿,朱允熥也忍不住想笑。当然徐增寿也不算特别年轻,将近三十岁了。

  不过历史上的徐增寿可是在朱棣起兵后对姐夫十分积极效力,屡屡暗中通报消息,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

  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朱允炆为发觉,在燕军渡过长江后,面对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因而被将朱允炆亲手诛杀。

  不过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子孙世袭。以至于从朱棣开始,定国公这个爵位的重要性开始压住了魏国公这个正经的爵位。

  现在的徐增寿自然不会对朱棣有多少指望,虽然他可能和朱棣关系不错。但是现在朱棣可没有任何机会,最主要的是朱文垚也要叫徐增寿一声舅舅。

  朱允熥笑着开口,“这一次你在太仓还算不错,虽然其他人出了纰漏,好在你没有让人失望,没有让皇后难堪。”

  徐增寿连忙请罪说道,“陛下恕罪,臣未能及时察觉,以至于酿成大祸。”

  “那也怪不了你,你做事勤勉就行,其他人的事情是其他人的事。”朱允熥笑着说道,“魏国公和你说了吧?这一次太上皇回乡,你得跟着。”

  徐增寿连忙说道,“蒙陛下信重,臣定当竭力。”

  护送老朱是真的,但是对于徐增寿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朱文垚。这是他和李景隆的区别,当然主要的事情还是以李景隆为主。

  朱允熥继续笑着问道,“说起来这一次你在太仓港,觉得谁为主将最为合适?”

  徐增寿也没有避嫌,直接说道,“陛下,臣以为江阴侯最为合适。”

  第一代江阴侯是吴良,这人对名声、女色、钱财、权利都不看重。他镇守江阴十年,经常睡在城楼之上,枕着刀戈过夜,以战时状态训练部队。

  而他的儿子吴高也非常利害,屡次外出练兵,在现在这一批勋贵二代之中,这是不逊色于徐辉祖的人物。

  历史上的吴高也非常出色,就连朱棣也都认为吴高谨慎、做事缜密,这是个心腹大患。也就是使用离间计让朱允炆罢免了吴高之后,北平这个大本营才安然无恙。

  看到朱允熥点头,徐增寿继续说道,“都督佥事吴忠知晓水上战事,也可大用。”

  吴忠就是吴高的堂兄弟了,吴忠的父亲是靖海侯吴祯,大明最熟悉水战的将军之一。而吴良、吴祯,这也是亲兄弟,只不过吴祯的爵位在洪武二十三年就被废黜了,罪名是附逆胡惟庸。

  废黜爵位归废黜爵位,只是有些功臣之家并不会因此诛灭满门。

  “这倒也是,水战到底是缺人。”朱允熥笑着说道,“除了这兄弟两个,还有其他人吗?”

  徐增寿毫不犹豫的回答,“越巂侯做事勤勉,上岸后作战勇猛。朝廷此前水师出海,就是越巂侯率军上岸厮杀。”

  越巂侯俞通渊也是个人物,比不上他的父亲俞廷玉以及两位兄长俞通海、俞通源,不过好在也不辱门楣。虽然不擅长水战,但是在陆地作战是一员悍将。

  徐增寿继续说道,“右军都督佥事平安骁勇善战,可率步兵上岸。”

  朱允熥忽然间乐了起来,这都是历史上朱棣的苦主啊。吴高数次攻打北平,让朱棣坐立不安。

  而平安、俞通渊屡次击败燕军,甚至险些杀了朱棣。不过这两人下场也不好,平安这个朱元璋的义子被朱棣逼着自杀。而俞通渊战死于白沟河。

首节 上一节 33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