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06节

  这一下徐辉祖等人也无话可说了,边关的一些卫所还是精兵强将,可是内陆的不少卫所现在确实是武备比较废弛。

  现在不要说去打一些硬仗了,这些内陆的卫所就算是去剿匪可能都会比较吃力。

  军改是迟早的事情,朱允熥也没有打算一步到位,也没有觉得现在的大明就适合义务兵、军人职业化等等。

  只是他也同样不觉得现在的大明需要这么多的卫所,尤其是有些内陆的卫所,他们的一些职能自然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这些事情先和你们知会一声,以后再来商议打完了大仗之后再去变动。”朱允熥继续开口说道,“到时候先选几个卫所试一试,再看看成效。”

  先透露口风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真正的一系列战事结束后再选择几个试点,那也是有必要的。

  朱允熥做事还是希望比较稳定有序的推进,而不是说想要一下子就将事情给办成,他也知道那样做不容易,风险也非常大。

  既然皇帝都已经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了,徐辉祖等人自然也不好反驳,因为这不是立刻就要去做的事情,大家还是可以比较安心。

  虽然老朱设定的一系框架、政治体系等等会继续沿用,但是朱允熥想要改革的地方可不少,这些也都是需要徐徐推进,这也是急不来的事情。

  不过不管怎么说,先提前通个气,免得到时候看似猝不及防、让大家手忙脚乱,到时候可能就会因此一些不必要的内耗了。

  朱允熥看向耿炳文,说道,“你去太仓,一应事务多看顾一些,待船队出海后再回来。”

  耿炳文立刻领命,“臣遵旨。”

  太仓那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也都知道越来越多的货物、将士在集结,就是为了大明第二次的大规模远航,以及第一次尝试国家性的正式海外外交。

  自然也包括需要进行海贸的正规化,总不能是一大群将士提着刀枪去和人做贸易啊。

  出海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高级将领坐镇,也会有些中低级的文官随行。

  但是现在在太仓也需要有身份的勋贵去坐镇,先前是让常森在坐镇,但是他的身份到底还是差了些,现在就需要长兴侯耿炳文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国勋贵,另一个身份就是朱允熥大姐的公公。哪怕是一些骄兵悍将,面对耿炳文的时候也不会多说什么了。

  等到这些勋贵离开,朱允熥问道,“大和尚,你说这些勋贵们是不是舍不得手里的兵权?”

  道衍直接回答说道,“陛下,勋贵本就是以武事起家。真要是没了战事、没了兵权,他们只怕很快就要失去朝中地位,会被文官们欺凌。”

  夏原吉不太高兴的看了一眼道衍,他到现在都不理解这个大和尚同僚的立场,这到底是文官呢,还是说属于勋贵那一派的。

  道衍可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勋贵如今手里并无兵权,无非就是有了战事可以领兵出战。”

  “五军都督府还是强势,兵部在五军都督府面前说话都不敢大声。”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样也好,现在大明还不该武备废弛,接下来必然还有大战。”

  朱允熥的话让道衍和夏原吉都愣住了,从陛下先前的一些言论来看,他们都觉得陛下是要减少军事行动,开始一门心思的内政。

  可是现在再看看,陛下还是有四处征战的心思,甚至很有可能还是一些大规模的战争。

  只是这一切好像也不用特别奇怪,他们一直在朱允熥的身边,自然也了解这位皇帝有着远大的抱负。

  如果单纯的只是一些内政等,显然不会让皇帝满意。历史上的那些留下无数功绩的皇帝,哪一个不是文功武治?

  与其期待着陛下会废弛武备,还不如想想看怎么样让陛下将市舶司的职权还给文官系统,这看似还是一个可能性更高的选项。

第371章 持续努力

  武备废弛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是国家建设会在接下来调整一些重点罢了。

  这些也算得上是老朱和朱允熥的默契,以及朱允熥背负的历史使命。

  老朱基本上是剪除了内外的敌人,军事方面来说大明已经没有敌人,现在的大明确实就是有着一个比较安稳的内外局面,有着天下太平的基础条件。

  也不得不说从元末乱世到现在超过了五十年,大量的人口损失、无数的良田荒废,经济等等都是遭到了重创。

  哪怕是有着老朱兢兢业业的努力,依然改变不了即使大明现在看似恢复了些元气,百姓看似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家底子依然非常薄。

  第一代皇帝打江山,那么第二代天子就需要治理江山了,更何况大明开国后一直战争不断,也是时候让百姓、让军队喘口气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无疑是好消息了,毕竟在一些人眼里四处用兵就是穷兵黩武,那是无道的一个表现。

  忙完一天工作的朱允熥没有回乾清宫,而是直奔西宫,“祖父,这又是在忙什么呢?”

  “闲着也是闲着,准备开块地。”老朱放下锄头说道,“上回去看了沤肥,觉得还算不错,明年开春的时候肯定能派上用场。”

  对于朱允熥此前不嫌脏累的研究沤肥,老朱那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到骄傲,这就是重视农耕的最好体现,比平时做什么亲耕礼要实际太多了。

  不过夸奖归夸奖,沤肥的功劳现在基本上是被老朱给揽下来了。自家孙儿弄出来的东西,老朱自然也就心安理得的拿过来,孙儿的一切都是他给的。

  小脸脏兮兮的朱文垚也扔掉小锄头,“爹,没虫。”

  “你祖祖在挖地,你是在挖虫呢?”朱允熥觉得好笑,“你这孩子倒是胆子大,你那两个姑母见着蚯蚓都吓得不敢走路,你还挖虫!”

  老朱就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文垚这样的才叫好,这才是男娃,该皮的时候皮。你那两姐姐就是矫情,出身富贵也不能忘了本。”

  “忘本?”朱允熥不服气的说道,“她们怎么就忘本了?不说我那两姐姐,就是我的叔叔们、姑姑们,有几个还真就是农家子弟了?”

  郭宁妃都习惯了老朱和朱允熥时常吵起来,也不算是真正的吵架,无非就是拌嘴而已,不用当真。

  朱文垚左看看、右瞧瞧,立刻生气了,“你走、走!”

  这熊孩子还是护短,和他祖祖最亲。所以现在还不犹豫的冲了过来,推着朱允熥的腿,想要将欺负他祖祖的坏爹爹给赶走。

  老朱那叫一个欣慰,连忙抱起来朱文垚,“咱是真没白疼你,不像你爹是个白眼狼。咱对他那么好,他还天天气咱!”

  徐妙锦刚刚来到西宫,就看到这一幕,也表现的非常平静,就好似什么都没有看到一样,只是给老朱行了个礼,就去帮郭宁妃安排饭菜。

  “这孩子气性真大,看样子没半个时辰是好不了。”朱允熥也了解朱文垚,说道,“还真是我儿子,这么点大的人就小心眼、记仇。”

  老朱宠溺的将朱文垚抱在怀里,他觉得朱允熥也好、朱文垚也罢,小心眼、记仇的毛病确实是一脉相承,根源就是在他这里。

  这可不是什么坏事情,皇帝有些时候就应该小心眼、就应该记仇,这样文武百官才会更加的敬畏。

  朱允熥也不多聊一些政事,主要是没必要。该和老朱商量的时候肯定会商量,但是显然不是在这个时刻。

  老朱看向朱允熥,问道,“听说你准备安排你叔叔们、你弟弟回老家了?”

  “嗯,明年该就藩的就藩,该封王的封王。”朱允熥笑着开玩笑,“我兄弟姐妹们可都没有受封,现在可还是郡王、郡主,他们都盼着呢。”

  老朱也笑着开玩笑,“是有些不像话了,你登基后也就是追封你爹娘、册立皇后,其他人到现在也没个动静,这是有些不像话了。”

  “正旦的时候封,也不在乎他们多等一个月。”朱允熥就显得蔫坏了,“该他们的肯定是会给他们,急也没用,我这都要安排好才行。”

  老朱也没多说什么,给朱允炆几个什么样的王号、封地,此前也都是商量过,自然没什么可担心的,他也相信朱允熥不会忽然间去做些大的变动。

  老朱又问道,“真让济熺几个留在京里过年?要我说回来一趟就行,留一个多月像什么话。”

  “高炽那么胖,从北平过来又疲惫,总要歇歇。”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我现在隔个三五天就和他们说说话,我倒是挺开心。”

  虽然老朱觉得朱高炽虽然胖了点,但是这一路从北平到应天府也不会真的累着了。但是到底是心疼孙子,而且既然允熥高兴,那就没问题了。

  最主要的是藩王们到了应天府都翻不出来风浪,更别提几个藩王世子了。

  一个个的都服服帖帖,在应天府玩闹就玩闹好了,也没什么可担心的,稍微看着点就是。

  “我先前和妙锦商量了一下,其他兄弟也差不多有了适婚的岁数,世子就不再许公侯嫡女了。”朱允熥对老朱说道,“要是祖父没意见,就这么办了?”

  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这么安排也好,你叔叔们也是没法子,咱也是要拉拢那些勋贵,只能拿自家儿子去做买卖了。”

  政治联姻也就是如此,开国初期的一些皇子皇女,也确实基本上都是和位高权重的勋贵子弟联谊,大家也都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了。

  只是在老朱的眼里,他的子女都是吃亏的,别人家的丫头、小子,可配不上他的儿子、闺女。

  朱允熥对此也就是笑了笑,随即说道,“三年不进京是不是严苛了些?我觉得一年也就差不多了。”

  老朱哪里不明白朱允熥的意思,斩钉截铁的说道,“你是不碍事,不要说三年,就是现在让你的叔叔们都进京也不怕,只是以后呢?”

  新皇登基、三年内藩王不许进京,老朱防的就是藩王进京可能会有隐患。留出来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新皇帝掌控政局,不用担心藩王回京上下串连。

  老朱语重心长的说道,“不为你自己考虑,你也该为子孙考虑。咱是想那些儿子,只是谁让咱是天子,就该这么着!”

  朱允熥也不好说些什么,有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等等,实际上也就是出于江山社稷的缘故。朱允熥这里没有问题,但是以后说不定就会有。

  而且有些头不能开,一旦朱允熥这里开了头,后世子孙就可以有样学样了,一些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有一定的道理。

  老朱看着朱允熥,认真叮嘱,“别说咱觉得还能再活个三年、五年,就是咱明天闭了眼,你的叔叔们一个不准回来奔丧,谁回来了,你给他关凤阳去!”

  朱允熥知道这些事情没办法插科打诨,就说道,“我知道,叔叔们也知道,肯定不会有这么一出戏,大家都心里有分寸。”

  对于朱允熥这样的表态,老朱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既然成为了皇帝,有些时候就应该抛弃一些情感。

  不是皇帝薄凉,而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必须要将一些风险和不可控降到最低,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该做的事情。

  皇帝要是太过意气用事,在老朱看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那也难以让人觉得放心。

  在西宫混了顿饭,朱允熥这才回到了乾清宫休息,还有不少事要继续处理呢。

  日子看似就是这么平静,新皇登基看起来也就是这么简单、自然,大明上下甚至都没有感受到什么太大的变动,一切都是无比自然。

  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有着一些好事发生,比如说又多了一个女儿。

  徐妙锦自然是要去做好嫡母该做的事情,悉心的照料,但是老朱也就是问了一下也就算了。

  不要说去起名之类的,就算是去看看都不愿意。他本身就是重男轻女,亲生女儿基本上都是不太过多的去关心,更何况还是重孙女呢。

  朱允熥对此倒是比较开心,说到底就是现在儿女双全了,这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极有好处的。皇帝嘛,二女多一点不是什么坏事情。

  别看现在有了朱文垚,可是很多人还是希望朱允熥能够再有几个儿子。

  看看大明的一些情况就知道了,作为老朱的嫡长孙,朱雄英在八岁就没了。而朱标这个皇太子享年三十八岁,这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案例。

  如果朱允熥只有一个儿子,在一些人眼里看来自然也就是有着不小的风险。要是徐妙锦能够再为朱允熥添两三个子嗣,在很多人看来才是皆大欢喜。

  朱允熥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有些事情好像也是急不来的事情。

  他也没和徐妙锦刻意避孕,甚至一些妃嫔那边也没有刻意的不留子嗣,可是现在的朱允熥也就是只有一儿一女,看似还是有着一些子嗣艰难。

  但是这也没必要太担心,说到底就是朱允熥现在还非常年轻。这才二十岁的人就有了儿女,这都算是人生赢家了。

首节 上一节 306/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