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07节

  时间过的很快,承康皇帝登基一个月了,这也就意味着到了年尾,接下来自然也就是正旦了,以及需要正式开始承康这个年号了。

  洪武三十年,这也会正式成为一个历史,大明开始进入了全新的一个篇章。

  本来正旦就是一年最为重要的节日,这时候自然也就是有着大朝仪了,百官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了,一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新鲜的。

  无非就是今年的情况稍微特殊一点,这是新皇登基的第一次大朝仪,大家也会对此更加的慎重,安排的也会更加周到。

  朱允熥下朝后到了武英殿,将梅殷叫了过来,“开完年你去北平,到时候将高炽也一并带着。”

  梅殷肯定没有意见,他本来就是要去北平,“陛下,臣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臣子应该留在应天府。”

  “怎么,是将我那些表弟们留在京里当质子?”朱允熥笑着打趣说道,“真要是这么做了,不说大姑会找我麻烦,祖父就先要骂我。”

  梅殷就赶紧说道,“陛下,臣这一次去北平赴任,岂能携带家眷通行?”

  “我大明朝的官,有几个是不带家眷的?”朱允熥直接反问,“你说说,我大明什么时候不准文官携带家眷赴任了?什么时候要让官员留下质子?”

  梅殷一时间也语塞,因为朱允熥说的那些也是非常在理,大明朝此前还真的就是没有这样的先例。

  就算是有,那也是针对一些勋贵,一些统兵大将的家眷确实不能随军,这一点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文官显然也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愿在这件事情上多聊的朱允熥说道,“北平为要地,北方经济、军事重心该在那边,你过去后一定要记得安抚百姓。”

  北平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确实特殊,这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周时这里就是燕国,元朝时候这里更是大都,地位自然可见一斑。

  朱允熥认真叮嘱说道,“这里本就是北上草原的后方,你也要记得在天津建港、设府,北平不能只通水道,海运也不能耽误。”

  对于天津卫这么个地位,满朝文武都不好多说什么,‘天子亲临’,这位皇太孙前几年就在那边搞开发,赐名天津。

  不谈名字,天津的重要性大家也是有目共睹,这不只是对北平的一个保障和补充,这也是对辽东等地的补充和保障,是大明北方海运的重要支点。

  所以该做些什么事情,梅殷自然也都是心里有数,他也确实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这一次他去北平布政使司,显然就是皇帝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些任务,他也就应该是去将这些事情给彻彻底底的办好。

  朱允熥想要进一步的开发湖广等地,这不是秘密。但是对于北方的开发,也是从未有任何的懈怠!

第372章 元年

  承康元年就这么来了,文武百官都面容严肃,这是真正的大朝仪,自然不敢怠慢。

  看着一身冕服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百官自然山呼万岁。

  张福生声音宏亮宣读圣旨,承康元年从现在正式开始。除了改元之外,尚且还有进封朱允炆、朱有容等为亲王以及长公主的旨意。

  这一切也都是在大家的预期当中,皇帝即位的时候没有进封他的兄弟姐妹不要紧,选个合适的时间进封就行。

  除此之外,也包括恩科时间正式敲定,这就不是普通的春闱了,因为时间上相对来说来不及,改到五月份了。

  百官对此也没有任何意见,士子们对此也不会有意见,大明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虽然现在分为在南北两地,可是新皇登基的消息说不定才传到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一些举人这才着急忙慌的准备赴京赶考呢。

  大朝仪结束,自然也就是各种祭祀了,这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天,好在大家对此也都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这就是正旦、这就是大朝仪。

  忙里偷闲的朱允熥到了西宫,“祖父,等会赐宴真不过去?”

  “不过去,咱不喜欢那些热闹。”老朱抱着朱文垚,说道,“你可别给咱小气了,我看这样子,你又是不舍得花钱大庆。”

  其实正旦就是春节,所以这也是一个无比热闹的节日。当然现在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暂时还没有休息,暂时还没有放假。

  朱允熥连忙说道,“现在百姓们自个儿庆祝着呢,有庙会、拜年,元宵的时候朝廷自然安排灯会。”

  想到这些,朱允熥忍不住吐槽说道,“灯会和我们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在皇城也不能出去,文垚只怕是也难看到灯会的热闹景象。”

  老朱虽然喜欢孙子、重孙,但是可不是什么都依着。灯会这样的事情坚决不会去凑热闹,因为实在是太热闹了,哪怕有众多护卫也担心不安全。

  所以朱允熥说的那些也有一定道理,灯会即使是再热闹,也是和皇宫里的这些人没有太多的关系。

  换了身新衣裳的朱文垚自然的趴在朱允熥的大腿上,眨巴着大眼睛,一边啃着蜜饯,一边在打量着他亲爹。

  朱允熥都忍不住乐了起来,“这孩子越长大越好玩,先前哪和我这么亲近。现在就好,我往这一坐,他就颠颠的跑过来。”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自然是开心的,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朱家子孙是父慈子孝的样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老朱觉得一切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他和朱标的关系好着呢,哪怕觉得朱标和朱允熥可能有些问题,但是应该也是父慈子孝。

  而朱允熥对朱文垚的态度,老朱那也是看在眼里。别看朱允熥总是表现出‘嫌弃’的样子,可是那都是在逗孩子而已。

  这也是朱允熥第一次当爹的缘故,所以有些时候会在表达上稍微有点小小的问题。

  郭宁妃走了出来,对朱允熥说道,“陛下,你这也该收拾收拾了,该去宴席了。”

  “不急。”朱允熥懒洋洋的躺在躺椅上说道,“以前祖父在位,我还得提前到。现在我是皇帝,我到了才是宴席开始。”

  对于朱允熥这无赖的嘴脸,老朱和郭宁妃也都是笑了起来,真要是这么说肯定也没什么问题,这就是最为现实的写照,皇帝的身份就是绝对主角。

  徐妙锦也急匆匆的赶来了,也是穿着朝服,这显然也是准备主持宴席,只不过她招待的自然也就是女眷了。

  老朱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一大家子都是急性子,偏偏就你是个慢性子。”

  朱允熥也笑了起来,“还有个性子更憨的,文垚以后肯定不会是急性子。这孩子好,胆子大不说,也不骄纵。还是祖父教得好,这孩子有担当。”

  虽说现在这么说夸张了点,但是三岁看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朱文垚自然是有一些骄纵的地方,可是目前来看,这孩子的性格还是比较好的。

  老朱就催促着说道,“行了,妙锦现在也来了,想来是时辰差不多了。你这要是再等下去,也误了时辰了。”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道理,他这个主角到了,宴席肯定才算是正式开始。可是也不能让百官一直等下去,也是设定了一些时辰的。

  朱允熥这才懒洋洋的起身,说道,“太上皇在正旦也不露面,也不知道宗室、百官怎么议论了。您老人家现在是躲清闲,外人就在议论我了。”

  老朱就笑着说道,“当了皇帝,就别在意外人说些什么。真要是都听了不只是糟心,想法也跟着就乱了。皇帝,就该有主见。”

  朱允熥对此也习惯了,老朱是抓住机会就会教导、传授朱允熥一些经验心得。

  哪怕朱允熥是皇太孙的时候就表现不错,哪怕他现在成为了皇帝。但是在老朱眼里,这就是他的孙子,自然是想要教的时候就要教。

  老朱随即说道,“明天让你皇叔、让你兄弟来给咱磕头,他们看到咱了,外头自然也就没什么风言风语。你啊,就是愿意多想。”

  朱允熥也觉得有道理,真的没必要担心外头的人有些误会。虽然老朱现在是坚决不见外臣,可是不代表所有人都接触不到他。

  一些宗室偶尔还是可以看到老朱,偶尔也会有些官员看到退位的洪武皇帝开开心心的带着朱允熥在宫里玩闹,他们的活动范围可不只是西宫或者后花园。

  朱允熥一边走,一边对徐妙锦说道,“你那边安排些赐菜,赐给那些府中尚且有老人的。”

  徐妙锦立刻记下来,随即问道,“陛下,不拘文武、品级吗?”

  朱允熥点头说道,“自然如此,这也是我皇室尊老。能赴宴的不拘文武也都是重臣,能为朝廷培养这般栋梁,家中老人就是教的不错了。”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徐妙锦自然更加没有意见,这么安排显然也是没错的。

  尊老爱幼本来就是优秀的传统品德,更何况一些大臣府中的父母,也确实算得上教子有方,那也就值得褒奖了。

  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追封官职,或者是赐牌坊等等,但是在一些年节的时候赐个菜、赏些礼物等,这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也算是惠而不费的事情。

  恢复汉家正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东西也是需要自上而下的去进行一系列的引导。

  毕竟不要说北方被异族统治几百年了,就算是在南方,也是有着很多蒙古人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等等。

  这些自然也就算得上是对朱允熥的一个考验了,移风易俗不只是要简单粗暴的政策引导,还需要有着一些持续的实际行动等等。

  至于朱允熥赐菜的那些人,肯定也就是朝廷的重臣,或者是有功之臣了。

  皇后的重点是德育等等,而皇帝在意的就是一些臣子的价值和贡献了,大家也需要分工合作。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今天外祖母没有赴宴也是好事情,你到底是皇后。今日就算是姑姑们、姐姐们,你可以亲热,只是不该过于亲近。”

  徐妙锦也心里有数,说道,“陛下放心就是,臣妾也是明白这些。说些冒昧的,臣妾到底是君,姑姑们、姐姐们是臣。”

  朱允熥笑了笑,想起来了什么,“你这边可是准备了不少东西准备赏赐?”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自然准备了些,今天特意让一些命妇带着府中适龄嫡女入宫,臣妾先瞧一瞧。若是有合适的先定下来,之后再细细选。”

  这还真的是进入到了皇后的角色,也确实是在做着一些本职工作了,早点定下来一些适龄的宗室和勋贵子女的婚事,这是大事情。

  既然是正经的大事,肯定也就是需要早一点定下来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就分道扬镳了,朱允熥直奔华盖殿,而徐妙锦则是要去柔仪殿,帝后设宴的地方不同。

  文武百官们早就在华盖殿等着了,看到皇帝到来,自然也是赶紧行礼。

  朱允熥微微点头,随即说道,“在偏殿设宴席,令诸王、世子偏殿就席。”

  朱高炽等人也没有任何的意见,他们到了华盖殿的任务就是来给皇帝磕个头。按照老朱定下来的规矩,宗室诸王也不准和百官同席。

  这么安排就是作为合适的,哪怕朱允熥看似是对宗室比较照顾。可是实事求是的来说,他也是一直都是坚守着一些底线。

  相比起老朱对宗室的百般宽纵,实际上朱允熥对于宗室的管理也更为严格一些。

  虽然是皇帝赐宴,只是百官们也不是毫无顾虑的在大吃大喝、纵情狂欢,这一切也都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因素。

  比如说很多人都盯着皇帝有没有邀请大臣同饮,也是在关心着这些大臣是文官还是勋贵,或者是排序的先后等等,这都是一些人眼里的大事情。

  朱允熥对此也习惯了,他的一举一动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大事,值得被不断的解读等等。

  更何况朱允熥也明白自己有些大阴阳师的属性,所以有些大臣更加的琢磨了。

  朱允熥不是很喜欢喝酒,不过也算是稍微有点酒量。好在没人灌他酒,哪怕只是浅尝辄止,同饮的大臣也都是有些与有荣焉。

  吃饱喝足,起码朱允熥是这样,这才结束了宴席,时辰也是卡的比较准,毕竟百官们在结束了宴席后还是要出宫,还是要回家和家人过年。

  回到乾清宫的朱允熥看着俏脸红扑扑的徐妙锦,笑着问道,“这是喝了不少酒?”

  徐妙锦笑着说道,“臣妾倒是没有多饮酒,只是酒量不佳,喝了点就红了脸。”

首节 上一节 307/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