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03节
徐妙锦白了朱允熥一眼,两口子在一起几年了,也没必要处处谨小慎微,有些时候也是有着一些属于他们的小情调。
徐妙锦认真起来了,“陛下,宗人府那边的事情可得抓紧些了。现在不只是宗室,好些勋贵人家的子女也都适龄了,也该婚嫁了。”
“这些事情你先看着安排,有些个身份特殊点的不要直接定下来就行。”朱允熥就直接开口说道,“藩王世子这边,现在不要直接定公侯嫡女。”
徐妙锦开口说道,“那就以秦王世子、晋王世子之例如何?”
朱尚炳的妻子刘氏,他的父亲刘谦就是官至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这就是凤阳人。
虽说朱济熺的王妃是傅友德的女儿,但是考虑到他是老朱第二个孙子,情况特殊点也正常。
朱高炽的妻子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朱有燉的正妻是兵马指挥吕贵之女。大明的藩王世子现在要么在中高级将领人家选妃,要么就是在失去爵位的昔日公侯人家选妃。
这和开国之初截然不同,开国的时候,老朱的这些儿子们都是在勋贵人家选妃。也就是朱樉特殊点娶了个‘赵敏’,但是偏爱的是邓愈的女儿。
朱允熥就认可的说道,“这就怎么来,勋贵的一些嫡女许郡王吧。记得选品行好一点的,我有些堂兄弟现在也越来越荒唐、不像话了。”
徐妙锦自然也能理解一些事情,此一时彼一时。
开国初年需要稳固朱家的统治,所以需要和勋贵更多的联姻。现在虽然也需要继续联姻,只是有些等级需要下降一点。
现在不只是需要防备勋贵尾大不掉,也需要防止一些宗室和实权勋贵走的太近。
对于一些宗室的限制,显然不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供用的减少等等,兵权或者关系网等等,也都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弱化才好。
宗室藩王们的地位依然崇高,只是慢慢的他们会成为只有看似高高在上的地位,有着足够的荣华富贵,但是彻彻底底的失去了接触权力的机会。
到时候不要说对朝廷中枢了,就算是对地方,他们也会慢慢的失去一些影响力。第一代藩王可能会接触兵权,对地方多少有些影响。
但是到了朱尚炳、朱济熺、朱高炽这些人开始,兵权是绝对不可能有半点染指,对地方官府的影响也要微乎其微。
这才是宗室藩王们最理想的一个位置,有地位、有富贵,但是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再出现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故事,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毕竟自家四叔在历史上做的那些事情,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也为后世的宗室藩王们心里埋下了一些种子。
徐妙锦是皇后,虽然对于朝政的事情不能有什么干预和影响,但是一些宗室的事情,她还是可以帮忙做好。
在朱允熥看来,他的皇后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或者只是一个花瓶。虽然大明的皇后肯定不会如同汉朝时皇后的权力大,只是该负责的事情也需要负责。
忙碌的朱允熥早睡早起,依然是按时的上朝,他对此都是习以为常了,对这一切都是无比的适应。
而对于文武百官们来说自然也是早就适应,甚至有些时候都觉得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这简直就是和洪武皇帝在位的时候一模一样。
虽然现在是承康皇帝坐在龙椅上,只是前几年一直都是这位在主持朝政。更要命的是这位皇帝才登基没几天,一切如常了!
没有什么大庆、没有什么封赏,也不存在什么提拔自己的心腹,或者是和一些官员们争权等等,这一切对于承康皇帝来说都是多余的。
这大概也就是此前理政好几年的好处了,虽然不存在满朝文武都是出自门下,但是不少人的提拔和重用,还真就是这位皇帝安排的。
没有登基的时候就插手朝堂重臣的人事任免,现在自然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
下朝后的朱允熥叫来茹瑺,说道,“吏部的事情抓紧一点,此前红仓案的官员任免、处罚,全都给朕定下来。”
茹瑺连忙回答说道,“陛下,此前臣等已经商讨好了,只剩些许案情还未理清。臣等不敢怠慢,定会近期结案!”
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熥自然满意,红仓案早就定调了,初步的惩罚等也都基本明确了,而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的结案,这自然也需要认真对待了。
“明年你就抓紧时间对官员考评、任免,上半年就要完成。”朱允熥继续安排任务,“先前也和你说过,以前的一些官员该退的退。”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么说虽然夸张了点。但是蒙元时期留下来的官员们,现在基本上也可以告别仕途了,他们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这也不算是坏消息,起码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也算是平稳落地,可以回乡颐养天年了。
毕竟这些官是致仕,这些人退休后回到家乡还是有着一些荣誉,还是有着一些朝廷的优待等等,这可不是完全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茹瑺就赶紧回答说道,“陛下,臣等已经核查清楚了,月余就能将一应官员名录理清。升迁、任免官员,也都能先后赴任,不会误了地方州府政事。”
朱允熥笑着点头,“这就好,听你这么一说我也安心了。我记得朝廷官员俸禄一直微薄,先给这些致仕官员些许赏赐,百官俸禄再议。”
茹瑺猛然抬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承康皇帝会优待百官?
老朱对于官员无比苛刻,不只是犯了错罚的重,也包括给的待遇非常低。
大明开国初期各种财政紧张,这么做自然也说的过去。可是朱允熥也明白,不能一直都是让人干活但是不给足待遇的。
他肯定不会学两宋那样搞什么高薪养廉,但是也不会学老朱那样只给最基本的待遇。
官员的待遇可以稍微的涨一点,但是也仅仅只是稍微涨一点而已,这也是新皇登基的新气象!
第368章 社稷为先
朱允熥即位称帝了,大明现在也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进入到‘换代’的阶段了。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要开始一系列的安排了,好消息就是朱允熥此前就对朝堂的影响很深,所以现在皇权更替看似非常的平顺。
在茹瑺离开之后,郁新就跟着被叫到了武英殿,大明的钱袋子最近压力可不小。
朱允熥看向夏原吉,问道,“宝钞的事情,你和郁尚书商量的如何了?”
夏原吉赶紧回答,“回陛下,臣以为若是想让宝钞通行天下,至少还需五年时间。这两年朝廷虽说不断放开,只是宝钞现状未能恶化。”
这话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积重难返’,从开国之初就开始用宝钞割韭菜,以至于宝钞持续不断的贬值,百姓对宝钞也失去了信心。
失去信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想要重铸信心的话,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郁新也连忙说道,“陛下,朝廷现在已经开始收回宝钞,用各式办法维系宝钞。朝廷官员俸禄、宗室供用等,也多用宝钞。”
朱允熥笑着点头,“这么安排最好,不能只是让百姓去承担。这些达官显贵开始收宝钞、用宝钞,效果就要好很多。最要紧的是盯着各地州府,朝廷认宝钞才是根本!”
郁新和夏原吉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宝钞此前被百姓嫌弃,就是因为朝廷发宝钞的时候当钱,但是百姓想要让官府将宝钞当钱回收,那就不认账了。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刚和茹尚书在商量百官该考虑加俸的事情,百官过的困苦,朕也是知晓。以前是没法子,国困民乏。现如今朝廷财政好一点,也不该继续让百官困苦。”
郁新的反应和茹瑺差不多,他显然是没有想到皇帝居然主动提起来加俸的事情。
要知道洪武皇帝以前都是让一些官员赴任的时候自备官府,可谓是能够省就省,几乎是不愿多花一点钱在官员的身上。
虽然百官也都明白当官俸禄少,可是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前赴后继的进入仕途。
但是现在如果朝廷真的愿意提升官员的俸禄,那自然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谁不希望钱多一点啊,谁不希望合理合法的多些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朱允熥看向郁新和夏原吉,问道,“朝廷明年要疏浚运河,要翻新东陵,还有其他不少事情要做,现在要是再给官员加俸,财政够吗?”
这是朱允熥非常担心的事情,给官员加俸可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够解决的,这是需要拿出来真金白银,这是需要拿出实际的粮食、宝钞。
毕竟以前的大明官员的俸禄,有一部分是直接给粮食等等。
郁新就连忙说道,“陛下,臣以为百官虽说俸禄少,只是朝廷也会给与不少补贴。”
这也是实话,朝廷还是会给与补贴。
比如说在老朱的时候,初期的俸禄一直都是以官俸给米,随后调整为米和钞。
虽然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也进行了调整,四品以上的官员俸禄提升不少,但是这中低级官员俸禄不高。
只是火耗钱等等补贴,也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改善官员们的待遇来说,还是有些不够瞧。
郁新就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四品以上官员官俸暂且够了,四品以下官员的俸禄偏少,这些官员也多有困苦。”
朱允熥自然明白这点,笑着点头说道,“朕也没准备给高官加俸,四品以下官员多为亲民官。位卑权重,若是俸禄太低确实容易起些歪心思。”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不要说郁新了,夏原吉和道衍也都默认,这类情况他们也算是心知肚明,这些问题也是兔子脑袋上的虱子,实在是太显眼了。
朱允熥随即说道,“这些事情现在用不着大肆张扬,你记得和茹尚书私下商议,大和尚跟着去听听。”
郁新和道衍连忙领命,他们现在也知道这是阶段性的事情,先开一些闭门会议,有了初步的成果再报到皇帝面前。
现在要是拿出来在朝堂上商讨,必然也会引起不少官员的议论,这也关系着他们的利益。
所以暂时还是低调一点,这样也确实可以避免一些无畏的麻烦,说不定人少一点的话,还可以早一点知道些成果。
郁新随即也认真说道,“陛下,明年朝廷若是没有战事,财政倒是无须担心。虽说花销不少,只是暂且也够用了。”
“明年没有战事,这一点朕心里清楚。”朱允熥也明白郁新的担心,“只是你也莫要掉以轻心,真要是有不臣叛乱,该出兵还是要出兵。”
郁新也连忙开口说道,“回陛下,臣明白。”
郁新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大明持续的派出大军北伐,真的要是出现这类情况的话,那么军费等等自然也就不会少了。
毕竟洪武皇帝开始,大明的心腹之患也就是来自北边了。哪怕将蒙古人赶的越来越朝北了,可是朝廷依然没有放弃对于这些敌人的追杀和削弱。
而叛乱的话这就是没法子了,建昌卫也好、兀良哈卫等等也罢,这些归附的势力要是叛乱,朝廷该镇压的时候肯定就是要镇压。
“陈瑄和严尚书肯定是准备着要钱要人,这边早些安排好。”朱允熥开口说道,“帝陵定址就好,用不着大肆开工。”
严震直和陈瑄要开始负责疏浚大运河,这是花钱的大项,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朝廷现在也是捉襟见肘,所以在不打算掏空家底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只能是想着从其他地方想办法了。
东陵升级为帝陵不能耽误,不过也不需要一步到位。而朱允熥的帝陵就不急着开工了,选址后先派点人过去就行,用不着花多少钱。
郁新鼓足勇气开口说道,“殿下,太仓船队不少,臣听闻有不少瓷器、丝绸、茶叶等运往太仓。若是能从海外再得诸多金银,国库必有赢余。”
“怎么,这就盯着了?”朱允熥打趣说道,“上回出海你也知道,都是一些武将、士兵,灭国除贼,当不得真。”
当皇帝开始不要脸、死不认账的时候,郁新这个大明钱袋子也只能徒呼奈何。
有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此前船队出海,确实是从海外带回来了无数金银财宝,很多人也都眼巴巴的盼着可以分一杯羹。
但是到了现在,皇帝还是一口咬定那就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是剿灭了海盗、铲除了不臣等等,这不是正经的贸易,所以文官们也不要多惦记。
市舶司那边大家都打破头了,各种势力都想要扑上去咬一口,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好处。
看到郁新不甘心的样子,朱允熥安慰说道,“这一次派了礼部、鸿胪寺的官员,以后再说。”
这个大饼什么时候能够落实,郁新现在也没底。可是好的趋势就是陛下也没打算就让皇室、宗室和勋贵得到好处,还是考虑到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