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02节
朱允熥立刻告状了,“还嫌不够呢,想着给文垚些好东西,我就册立其他兄弟们为郡王。我一概不准,除非是成亲了再说。”
老朱看了眼朱允熥,觉得这孙儿小气。这都当皇帝了,让其他兄弟为郡王也是应该,好歹也都是姓朱啊。
可是转念一想也明白,实在是因为现在朱家的子孙后代不算少,直系的来说朱文垚这都是第四代了,第三代也开始陆续成年、成亲了。
当然极少数的第二代还没有成亲等,这倒是不用太在意,早就是都封了王,也就是等着就藩而已。
“是不该急着给他们册封,最早也是要等着成亲再说。”老朱就随口说道,“你那些皇叔们,一个个的也都是有自己的算计,都想着多要些银钱。”
朱允熥笑着开口,“朝廷的供用不说,市舶司那边也盯得紧。三叔、四叔虽然一门心思打仗,只是也盯着那些战利品呢。”
老朱严肃起来了,“允熥,真的要是打鞑靼,你放心让你四叔领兵?”
“三叔、四叔肯定可信,再有就是蓝玉、徐辉祖了,九江表兄也要跟着去历练。”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四叔能打仗,只是高炽等人就不行。”
老朱仔细想了想后说道,“藩王戍边即可,兵权到时候你再收回来。千万记好了,打完仗就收回来,也不可令他们长期执掌一军。”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先前的燕山卫的指挥使都给我调走了,这都是朝廷兵马,那能和亲王们有往来。祖父放心就是,藩王三卫我都不会给。”
老朱气的直翻白眼,自家这个孙儿说话还真的是气人。可是仔细想想,这么做也没什么错处,皇帝就该如此去想。
不会将人想的太好,哪怕是自家人也都是一样。可以照顾、可以护短,但是该防范的时候还是需要有防范。
饭菜才刚上桌,朱文垚的口水就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倒不是见了这些吃的多么馋,单纯的就是岁数太小了,有些时候是控制不住的流口水。
老朱看到朱文垚的样子就开心,“你这孩子如此模样,让你爹娘见着了还以为咱不给你饭吃。”
朱允熥也乐了起来,“这么见着确实是像没给他吃好东西,只是这白白嫩嫩的胖娃娃,怎么看也都不像是饿着了。”
给朱文垚夹了个鹅腿,老朱笑着说道,“有他吃的了,咱们吃咱们的。这么个腿,他吃到明天也都是吃不完。跟你一个德行,眼皮子浅。”
朱文垚自然是大快朵颐了,只不过他这么大点岁数的孩子,一口咬下去,食物基本上是不破防的,连个压印基本上都不存在。
老朱浅浅的吃了几口说道,“你这当了皇帝,我看也没怎么庆贺,这就直接开始上朝、处置政事了?”
朱允熥有些不理解了,反问道,“难道还要普天同庆?应天府放了焰火,也有些集会,礼部那边还特意安排了些戏,也是与民同乐了,还要怎么庆贺?”
老朱都有些无语了,自家孙儿对于有些事情实在是不看重。哪怕老朱是务实的性子,可是再看看自家孙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在意那些事情。
这自然是好事了,皇帝没有好大喜功,对于江山社稷来说绝对是一个好事情。
只是作为爷爷,老朱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孙儿就是那么的节俭,他还是希望自家孙儿能够像一些同龄人那样张扬、风光。
朱允熥可不管那些,继续说道,“我这些天可没少安排一些事情,现在礼部、刑部都是在安排大庆的事情,眼看着就是要大赦天下了。”
“行了,咱知道了。”老朱就烦躁的说道,“你除了当皇帝,还能想些什么?让你当皇帝还是选对了,不当这个皇帝,你怕是活不下去。”
朱允熥一本正经的点头,“差不多吧,不当这个皇帝,我是活不下去。反正我肯定比允炆强,选我就是对的,选了他您老以后闭了眼都安心不得。”
徐妙锦在这个时候依然是闭口不言,实在是因为朱允熥的有些话太过‘惊世骇俗’。
老朱就催促说道,“允炆该封吴王了,还有你其他叔叔,该就藩的就藩,这些事情你不能耽误了。”
“明天,过完正旦我就下旨,我弟弟们都封王。”朱允熥就直接说道,“老四封荆王,老五虽然岁数不够,也给他封越王。“
老朱一听吓了一跳,“给你家老五封到岭南?”
朱允熥连忙说道,“哪能呢,和老四差不多地。老四和十二叔作伴,老四封地夷陵。老五我给他封江西行省的饶州府,那属百越之地。”
听到朱允熥这么解释,老朱才安心下来,“这还差不多,咱还以为你真给你弟弟封去岭南。说来你对荆襄倒是用心了,就想着在那边开田了。”
朱允熥认真说道,“江南虽然富庶,只是这还不够。如果荆襄、湖广就不错,那边适合种粮。等那边开出来了,大明的粮食才算勉强够用。”
湖广熟、天下足,这也是朱允熥一直在努力的地方,他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的夯实、推进这个战略,让大明多一个粮食基地。
老朱微微点头,随即说道,“这么一来,你十二叔就要派上用场了,他就喜欢打仗。”
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起来就是江西、湖北等地还是有些少数民族,现在也不算是开发的特别完善。
在大明开国三十年的时间里,那边也偶尔会出现一些蛮民叛乱的事情,所以不管是楚王朱桢也好,还是湘王朱柏,都要在有叛乱时及时镇压。
“我家老四和老五是指望不上了,还是要靠十二叔。”朱允熥笑着开口,“北边指望我三叔、四叔打仗,二叔镇着他们。南边十二叔打仗,六叔镇着。”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无疑是最为开心不过的,因为他的孙子虽然会对宗室防备、限制,但是用起来的时候也毫不怀疑。
而且能够明白这些宗室的能力,明白这些宗室的定位,让这些宗室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把力。
“你六叔、十二叔,他们倒是派不上大用处,湖广虽然有些小乱,一个卫所就能压下去。”老朱笑着开口,“倒是云南、四川,那边还要多花点心思。”
朱允熥点头,随即说道,“又何止西南,东北那边也要安排。没坐龙椅前我就知道很多事情要做好,现在坐上了龙椅,还有更多事情要安排。”
老朱也不再说些什么,朱允熥的这些感悟,老朱很早之前就明白。不过既然成为了皇帝,那自然也就要承担起来这些责任。
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已经为子孙后代打下来了不错的基础。
后续的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朱允熥去做了。而以后的朱文垚,也要承担起来这些责任,持续的去做一些事情。
不过朱文垚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他依然是在和鹅腿奋战着,不过别说吃肉了,现在最多也就是尝个味而已。
这对于他来说也就足够了,这么点大岁数的孩子,现在也就是对于一些食物的味道感兴趣,而未必就是多么想吃之类的。
毕竟朱文垚这孩子,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断奶,老朱可舍不得让他的宝贝重孙断奶。家里富裕,也没必要让孩子吃苦。
第367章 新气象
老朱一直都很清楚朱允熥有着远大的志向,在欣慰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一些担心的地方。
在老朱看来,他已经打下了江山,完成了大一统不说,周边也没什么像样的敌人可以威胁到大明的江山社稷,一些主要的矛盾和隐患也被剪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儿孙只需要安安稳稳的守江山就好,根本不需要折腾,哪怕是不做什么事情,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守成之君。
但是不管是朱标还是朱允熥,都是太有主见的人,也都是有着自己的一些施政理念和抱负,这就不是打算安稳守江山的性格。
这也就意味着肯定会有折腾,很多的事情也就是和老朱最初安排的有些不同了,这自然不免会让他担心。
但是担心归担心,老朱也是比较开心,“如果湖广真的开出来了无数良田,百姓人口再多一些,我大明就不复粮食危机了。”
朱允熥闻言点头,不过还是说道,“只能说多了些粮食储备,真要是人口太多,说不定粮食也不够吃。”
老朱不乐意的问道,“那得多少人粮食才不够吃?湖广真要是给你开发出来了,一万万人都养得起。”
一万万,那也就是一亿人口了。这在如今的封建王朝看似是天文数字,可是朱允熥觉得这绝对不算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极限。
每当一个王朝政局稳定、粮食相对较足,必然会迎来人口的迅速增长。
这是根本不用觉得奇怪的事情,哪怕现在的大明没有能力来个四万万人口,可是真的要是长期政局稳定,一万万也不见得就是不可思议。
毕竟现在的大明户籍人数超过了一千一百万户,大约也就是六千五百万人,相比起建国初年,已经有了一个极大的增长了。
朱允熥就看着老朱说道,“祖父,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人多、地少。现在人都愿意在江南,不愿去北方和荆襄。”
老朱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咱这些年顶着骂名迁民,就是想着要充实一些地方。大好的土地荒废了也可惜,也是怕人多地少。”
江南好啊,大家都知道江南富庶,可是要全都是在江南的话,那就是地少人多了,那就是隐患。
老朱随即感慨说道,“其实这些年仔细想想,荆襄之地这都算不错了,只是百姓依然不愿去。”
那可不,湖北、江西等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些国家存在了,只是那时候被称为‘蛮夷’,被认为是不知礼数等等。
在唐宋之后,这些地方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可是依然没办法改变在很多人眼里,江南才是真正富庶之地的认知。
这也正常,几百年后大家还乐意成为京爷、沪爷呢,地域带来的各种优势确实存在,这也是根本没办法去否认的一些事情。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真要是做事,肯定是先想着北边和江西、湖北的人得充实起来。”
老朱提醒说道,“云南、四川也别忘了,你说的辽东也得多些百姓。实在不行的话,就是先让军户过去。”
朱允熥立刻开口了,“本来也只能是先想着军户,然后再想着其他人。军户过去有一点好,开垦了田就是给他们先种着,有些军户也该有些田地。”
老朱欲言又止,虽然有屯田卫所的制度,大明的很多卫所也都是尽可能的自给自足。但是这些军户等,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
给了这些人土地,那么军户就不再是单纯的军户了,到时候就成为了普通的百姓了,那就是要入民籍了。
这就和老朱的想法相悖,他可是将户籍制度定的比较严格,基本上定下来什么户籍,不只是本人就要如此,甚至子孙后代基本上也都是要如此。
即使偶尔会有一些人脱离原本的户籍等等,但是那也就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影响太大。
朱允熥自然明白老朱的担心,笑着说道,“祖父放心好了,户籍的事情我不会轻易去动。我也知道这世间没有完全之法,现在户籍之制适合大明。”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就安心了,“你明白就好,咱想着你也是聪明人,有些事情也都是心里有数,不能轻易瞎动一些事情。”
那可不,我还知道工农剪刀差呢。虽然以后会取销土地税,完成这片土地数千年来从土地征税的事情。
但是也改变不了一些现实,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农民付出的可不少,他们的负担也极重。一个户口等等,也会成为当初无数人的梦想。
而现在的大明就更加不用说了,现在要是放开户籍制度的话,那肯定是有些乱了。现在的大明适合农耕,百姓还是要以种田为主。
全面发展手工艺,考虑一些经商等等,那不现实,那些甚至是需要打压的一些趋势,种田等等才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朱文垚不懂这些,但是徐妙锦坐在一边安静的吃着饭、时常照料一下孩子,听进去一些关于政事的讨论,记在心里就好,不会说出来,更不会插话。
对于徐妙锦,不要说朱允熥了,就算是老朱现在都有了极大的认可。
如果是朱允熥和徐妙锦刚成亲的时候,徐妙锦可没资格坐在旁边听着讨论政事。现在就没有那个必要了,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避着她。
毕竟真正要紧的一些事情,老朱和朱允熥也不会在这样的场合讨论。
吃饱喝足,朱允熥和徐妙锦就行礼离开,朱文垚这小子没有半点舍不得,他现在都有些打瞌睡了。
其实这小子也就是要老朱或者郭宁妃带着睡觉,其他人一概不认。这也是很多孩子的通性,别看白天和其他人亲近,一到要睡觉就只要特定的那个别人。
回到了乾清宫,朱允熥问道,“我那些兄弟可来给你问安了?”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自然问安了,臣妾也安排了赐宴。”
朱允熥忽然笑了起来,问道,“见着了高炽,这到底是该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