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78节
大明开国三十年来,还是储备了一些人才的,这也不是一口气换了几千个官员,所以自然不存在什么官员方面的缺口。
茹瑺继续说道,“尚且有在吏部备案的举人,也可封官就任。县丞等官员,也可升迁、管事。”
有着茹瑺的这些保证,朱允熥就安心不少,汰换一些官员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压力和挑战,一切看起来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科举出身的官员不少,不要说进士了,举人都可以选官为县丞等基层官员,国子监那边实际上也是可以选官。
再加上一些官员的升迁等等,大明暂时没有出现官员冗余的情况,可是也没必要担心无人可用。
想要当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根本等不到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哪有那么多的官职等待着这些举人、监生呢。
朱允熥又问道,“只是这么一来的话,吏部的储备官员就要少很多了。明年加开恩科,你觉得该选多少人为好?”
这对茹瑺来说就是新的挑战了,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压力的事情,说到底这一次加开恩科也关系着不少人的前程。
朝廷也一贯如此,每一科到底选多少人没有定数,可能是二三十人,也可能是一百多人,朝廷可能在官员上有了缺口,那就多中榜一些人。
茹瑺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以为明年加开恩科,至少需一百三十人。除官员储备之外,亦是彰显殿下恩德。”
朱允熥对此也是一笑置之,加开恩科的含义大家都清楚,说到底就是朝廷有了大喜事,所以多开一科而已。
但是这就要算是彰显朱允熥的恩德等等,这可能也就稍微的夸张了一点。那些金榜题名的人会认为是他们的学识,而不是全靠皇帝的恩典等等。
毕竟能够赴京参加会试的,那也都是各省的举人,都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了。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算得上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这事情你和陈迪也要商议好,早些商议出来结果报与我。”朱允熥说道,“这事情还是你吏部为主,只是也不好太过。”
朱允熥还是小气啊,多中榜一人,那就意味着需要多一份俸禄,所以就算是恩科也不能放开录取,该严格控制人数的时候就要严格控制人数。
想要施恩的办法有很多,绝对不是说‘扩招’就是绝对的恩典,这也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茹瑺对此自然也是心里有数的,要不然也不会只是报出来一百三十人,这放在科举当中不算特别多,也不算少,中规中矩的水平罢了。
朱允熥和茹瑺简单的聊了一下,随后才翻开奏章仔细看了起来。说到底就是换掉一些基层官员的事情需要慎重,这些人久在地方,官微而权重。
茹瑺自然也是保持着足够的耐心,现在这么个敏感的时刻,他自然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幺蛾子,办好了事情最为重要。
毕竟红仓案之中,吏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在都不敢说吏部的官员们就可以全身而退呢。
直到朱允熥点头,茹瑺才松了口气,看起来关于换掉此前留任官员的事情得到了太孙的初步认可了,这件事情算是顺利过关了。
这对于茹瑺来说自然算得上是分内之事了,吏部尚书就需要管好这些事情,真的要是做不好也有些说不过去,那样就会让他的处境变得更为尴尬、凶险。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茹瑺在面对朱允熥的时候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这位太孙身上的气势也越来越足了。
汰换官员的事情算是基本上确定了,接下来会做的事情就是执行了,现在朝堂方面的方案已经是敲定下来了。
一步步慢慢来吧,很多的事情就是这样,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还是需要步步为营,不断的将一些事情给规划好、执行好、落实好。
茹瑺这算是‘全身而退’了,严震直就急匆匆的来到了文华殿,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奏报呢,工部尚书现在的压力也不小。
作为以粮长入仕的大臣,严震直非常努力,“殿下,臣已经列好征调工匠、民夫名录,还请殿下过目。”
这自然不会是具体的指哪一个工匠的名字,而是某个府、某个县需要出多少人,需要干多少活、什么时候到地方开始服役等等。
朱允熥关心问道,“征调民夫不是小事,这都是青壮,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切不可因此让百姓生计受到影响。”
这话看似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担心影响民生就不征调好了,可是现实情况就是该征调的就必须要征调、该服役的时候就需要服役。
严震直对此心里有数,连忙说道,“殿下大可放心,臣仔细算了时间,万万不至于影响百姓生计。”
农忙时忙着自家的生计,农闲时服徭役等等,这也是封建时代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理想的一个状态了。
皇帝仁慈一点的话会考虑到百姓的生计,要是皇帝昏聩不顾百姓死活,那就是在农忙时也征调人服役,让老人、妇女在家里干活了。
朱允熥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这也就是他先前询问严震直的原因了。
听到严震直的话,朱允熥也就放心不少,这个工部尚书还是能够理解、体会工匠的不易,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这些人的生计。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等等肯定是旷日持久,自然也就需要不断的轮换工匠等等,合理安排好这些人服役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仔细看着工程安排、人员安排,朱允熥不时问一问,严震直也都能够对答如流,显然是真正的精心规划、认真调查了。
或许严震直不是六部尚书当中学问最高的,可能也不是那种能够匡扶社稷的,但是作为工部尚书,他绝对是最擅长组织大工程、擅长人员安排的。
这就是老朱和朱允熥喜欢严震直的原因,这人是真的能办事,不是正经读书人出身显然也不是问题,能做事就行。
“这一次看着些,若是有一些有本事的人,可以授之官吏。”朱允熥笑着开口,“若是再能为大明带来一个严震直,那是社稷之福!”
严震直立刻跪下,“臣惶恐,不敢当此夸赞!”
对老朱、对朱允熥,严震直也确实是感激的,他可不是进士,也不是什么大儒,但是偏偏就是这个当初吏都算不上的富农成为了二品的尚书。
而且这位皇太孙对他的赏识是毫不掩饰,这又如何不让严震直感动呢。说是士为知己者死都不为过,或许他当年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成为尚书。
朱允熥心情很好,有能臣干吏在,做事确实可以轻松不少。
这一天天的也处理了不少事情,也值得他开心和满意,事情都是一桩桩不断办好的,急不来的事情,慢慢去做、不耽误就行。
第341章 安宁祥和
农历十一月悄然到来,这也就意味着距离朱允熥登上皇位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
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可就是大事了,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完成才好,还有很多的事情必须要在太孙生辰前就结案。
梅殷、陈迪、茹瑺、暴昭等人的压力非常大,包括蒋瓛、朱忠等人,现在都是在加班加点的准备将红仓案给彻底的结束。
也不能说是彻底的结案,但是基本上要定下来雏形,后续只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就好,只不过现在必须要真正的定下来基调,这是不容商量的事情。
朱文垚开开心心的在西宫蹓跶,看到朱允熥后转身就跑。只能说孩子长的很快,现在说话越来越清楚、走路也越来越稳了。
“祖祖。”朱文垚趴在老朱的腿上,指着朱允熥说道,“爹。”
老朱笑着睁开眼,摸了摸朱文垚的脑袋,“你叫人了吗?”
朱文垚立刻害羞的趴在老朱的腿上,小肉脸贴在老朱大腿上,看似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看着朱允熥在笑。
“祖父,你说这孩子要说不喜欢我,他就喜欢和我闹。”朱允熥就抱怨着说道,“你说他喜欢我吧,偏偏就是不和我亲近,这是什么道理?”
老朱摸着朱文垚的脑袋说道,“还不是见着的少了!他倒是知道有你这个爹,也乐意和你闹,就是觉着不够亲近罢了。”
朱允熥一时间也无言以对,仔细想想看还真的就是老朱说的这些道理了,说到底就是带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一起玩闹的次数也比较有限。
郭宁妃给朱允熥倒了杯茶,说道,“昨个去东宫看了一趟,文垚怕是要有一个妹妹了。”
“有妹妹也好,和他能稍微玩一会儿。”朱允熥就开玩笑说道,“不过以文垚的性子,只怕是想要有个哥哥,可以带着他玩闹。”
郭宁妃也笑着开玩笑,“这倒也是,整天就是缠着他小姑奶奶,宫里满打满算也就是她适合着。”
张美人和宝庆公主的地位这两年明显提升了不少,也不完全就是宝庆公主就是老朱最小女儿的原因,而是她能带着朱文垚玩闹。
宝庆公主虚岁刚六岁,和朱文垚勉强算是能够玩到一块去,这自然也就成为了老朱喜欢的丫头了,几乎每天都能见到。
“祖父,我的生辰就不办了。”朱允熥可是有正事,说道,“到时候宫里人拜一下就行,就不赐宴了,要不然也有些难看。”
老朱不置可否的说道,“那也好,你生辰后就是登基,事情都撞到一块也不妥当。还是大典要紧,生辰就让宫中供奉和百官拜一下,礼节也要有。”
朱允熥的生辰按照以往的习惯,就算不是大操大办,但是肯定也不会寒酸,说到底也是储君,该有的待遇肯定也都是要有。
只是这一次不一样,生辰之后就是登基,自然也就以登基大典为主,其他的一些事情也就是从简了。
老朱看向朱允熥,随口问道,“怎么听说打算给你大姑父赶去北平?连你大姑都要跟着一道去?红仓的事情,就这么迁怒他们?”
郭宁妃也忍不住看向朱允熥了,她其实也不大理解一些事情。都知道朱允熥虽然和安庆公主更亲近,但是也没少和宁国公主走动。
虽然红仓案之中确实有梅殷失职的地方,只是按照以往的习惯,肯定是保下来的,毕竟梅殷也不是主犯等等。
朱允熥立刻抱怨了,“祖父,这话传出去了,以大姑的性子就要多想了!我给大姑留在应天府,到时候看看是她急还是我急!”
老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自然不认为朱允熥是在发配梅殷,也知道将梅殷安排去北平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来说是红仓案,以梅殷的地位和身份,他都被贬官、发配了,其他的一些官员就不好叫冤枉。有个有分量的人被处置,那才显得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来说,自然也就是想要有个重臣坐镇北方,梅殷的身份也合适。
出身勋贵,也是外戚,再加上还有不少的文名,所以在北方不管是军还是政,都可以镇得住场面,可以办不少事情。
“梅殷,咱这么多女婿,也就是喜欢你大姑父了,允文允武的人物。”老朱就说道,“本来想着他忠厚有本事,可以留着给你用,咱也放心。”
朱允熥则说出自己的担心,“大姑父的文名不俗,算得上大儒了。只是大姑父从未临民、理政,这些年除了当山东学政,就是管国子学了,这不好。”
老朱仔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他确实喜欢梅殷这个女婿,主要就是觉得人可靠、能力也不俗,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甚至是托孤重臣。
只是再看看,梅殷还真的没有担任过具体的一些官职,山东学政也好、主管国学也罢,他确实没有主政一方或者主理一部的经历。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是想着大姑父在北平主政一方几年,到时候调回来不管是在五军都督府还是六部,都可以管事。”
老朱看向朱允熥,认真说道,“不能让他当尚书,他那身份不合适。以后就算是回来了,也就是个幕僚。”
虽然梅殷是老朱最喜欢的女婿,也看好他的能力,但是女婿到底是女婿,是外姓人。在老朱的眼里,大明的江山社稷更为重要。
可以重用梅殷,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也不好给他特别重的职权,这也是对于外戚的一些天然防范。
朱允熥将挣扎的朱文垚给抱了起来,说道,“以后魏国公那边、开国公那边,还是要靠大姑父制约一些才好。”
听到朱允熥的话,老朱就露出笑容。徐辉祖和常升也都是有着一些天然的优势,现在是没必要防范他们,但是以后说不定就需要制衡一二了。
朱允熥继续说道,“还有九江表兄,这些年我就折腾他了,五军都督府、勋贵这边能用的人不少,我偏偏就是要让他东奔西跑的,还不是这个道理。”
老朱也笑着说道,“九江能明白这些道理,你要是让他荣养着反而不是好事。九江,到底不如你表伯有本事。”
那可不,别看李景隆仪表堂堂、一副天生的雍容华贵的贵公子模样,他对于兵法的理解也得到了老朱以及徐达等人的肯定。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还是没办法和李文忠相提并论,这一点就算是李景隆都是心里有数的,单纯的就是子不如父。
徐辉祖也好、常茂常升也罢,包括李景隆等人,看似是有着一定的能力,但是比起他们的父辈还是天差地别。徐辉祖和李景隆,是勉强能够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