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77节
除了陈祖义这个大海盗,东南亚一代的一些小国,也确实是需要稍微留意一点。
明军可能就觉得这是一些贼寇罢了,但是说不定就是东南亚的某个小国的精锐,说不定那些小国的国主也想要劫掠富庶的大明使团。
历史上郑和下西游的时候就曾被误会卷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战争,他也曾经指挥军队直接破了小国王城、生擒国王。
所谓下西游进行一些商贸,肯定是需要有着一定的武力保护,要不然想要和平的进行一些贸易都是奢侈的,窥觊大明宝物的人可不少。
常升就继续说道,“殿下,臣还是觉得人数太少了肯定不行,锦衣卫那边说外头还有数万兵马的强国。”
东南亚也不全都是小国,凑出来四五万大军的也不是没有,比如说锡兰山国、爪哇、暹罗等等。
那些国家暂时不被大明看做威胁,一是离的比较远,二是那些国家的整体战斗力不如大明,武器装备等等也比不上大明,但是绝对代表他们就是菜鸡。
常升补充着说道,“殿下,此前那次出海就挺好,不服王化的就该让这些人涨涨教训。”
“那我们成了什么?海盗吗?”朱允熥忍不住训斥说道,“出海一次,就灭掉几个小国,然后纵兵劫掠,我大明成了什么?”
被朱允熥一训斥,常升也就无话可说了,他也就是心直口快,知道自己先前的那些提议多少是有着一些荒唐,是不太可能被认可。
不要说朱允熥不认可了,船队真的要是一如既往,到时候朝野上下都要议论纷纷了,到时候不少文官估计都要闹翻天,对大明绝对没有什么好处。
现在确实会有些读书人喜欢说教化不臣,想要以圣人之道感化一些蛮夷等等,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人是反对主动对外作战的。
大明的军队要是一次次的出海去灭一些小国,就算是可以夺取一些金银珠宝,那也失了人心。
最重要的是对军队的军纪将会有致命的影响,看似军队在外作战的时候可以对军纪稍微松一松,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军纪可以更松一点。
但是这绝对不是纵兵劫掠的理由,毕竟这些将士到底是要回大明的,心野了的话,这些人说不定就成了兵痞,有了钱这就更加无所畏惧了。
“记好了,船队出海不只是为了海贸,也是宣扬国威、和海外诸国多有往来。”朱允熥语重心长说道,“别因为那些都是小国就小看了,这不好!”
这些也是朱允熥的心里话,船队出海遇到了一些想法多的,那自然就不用客气,该打的时候肯定是要狠狠的打。
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以为商贸保驾护航,以及让大明和更多的海外国家有外交为前提的基础下进行,这不只是单纯的贸易,这也是政治。
如果按照常升等人的习惯来,好好的经贸、外交,这就要变成彻彻底底的军事行动了,那可就不太好了。
常升稍微有些尴尬,不过也老老实实的点头,他其实也明白这些道理,只是不愿意往深处想。
作为勋贵、作为武将,觉得大明兵强马壮的,那就直接派兵去夺好了,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省去了很多的麻烦,根本不用费尽心思。
而且到时候将士们立功受赏,看起来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了,这绝对符合一些勋贵们的利益,他们会从‘海贸’当中得到最多的好处。
朱允熥看向道衍说道,“这事情得去和陈迪说一声,礼部、鸿胪寺也是要多派使节。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我大明周边得安宁才好。”
道衍明白朱允熥的意思,立刻说道,“殿下,臣以为此次出海,也可令诸国遣使入朝。”
万国来朝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就是最大的盛事之一了,现在的大明看起来也有必要和更多的海外国家有些外交关系。
朱允熥也不反对,说道,“这些事情确实要安排一下,你去和陈迪等人商议一番,得在船队出海前商定完毕。”
朱允熥的话自然也就是金科玉律了,道衍等人肯定需要执行好这些事情。这也不勉强,这也是符合大明一些文官集团们利益的事情。
宣扬教化、让更多的国家遣使入朝,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一,这也符合圣贤之道。
很明显,海贸这件事情不只是单纯的海贸而已,这不只是单纯的经贸往来,这里头还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追求,也牵扯很多的利益群体。
朱允熥看向常升问道,“此前不少江南士绅想要出海,想要控制市舶司,事情现在办的怎么样了?”
常升就自信无比的说道,“殿下放心就是,前些时候露头的那些人都给收拾了。好好的士绅造福乡梓就是,哪能和朝廷去争!”
听着常升这得意洋洋的话,朱允熥只能是深呼吸,好好的一些事情从常升的嘴里冒出来,那就显得稍微有些难听了。
这明明就是国策之类的事情,常升说出来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与民争利’,就是朝廷根本就不在意一些士绅的死活、想要吃独食。
不过朱允熥也懒得计较,“这就好,不该他们惦记的,那就别惦记,他们也是有些好处可拿。”
旁边的道衍和夏原吉都没有说什么,他们都知道海贸的最大好处是属于朝廷的,也不认为这类做法有什么不对。
至于说现在不让士绅过多的参与也正常,肯定是需要先让朝廷富起来再说,这些士绅们要是一窝蜂的跑去海贸,朝廷的利益就受到影响了。
以后可能会逐步的放开一些政策,可能会慢慢的让一些士绅加入其中,但是现阶段就该是朝廷主导海贸,这件事情也算得上没有更多商量的余地。
兴冲冲而来的常升有些郁闷的离开了文华殿,他确实是稍微的有着一些失望。
海贸的事情之所以让他这么在乎,不只是因为关系着朝廷的好处,也关系着勋贵的利益,更何况现在常森就坐镇太仓港呢。
水师那边立的功劳越多,为朝廷带来的好处越多,常森以后的发展就越好,说不定也能因此有机会得一个爵位。
哪怕常森是朱允熥的三舅,可是在没有军功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封侯的,朝廷现在不会轻易赏赐爵位,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目前的情况是朝廷逮着机会就削除爵位,而不是说因为一些关系给赏赐和世袭罔替的爵位等等,没有那么好的事情。
看到常升离开,朱允熥笑着说道,“我这个二舅心思太直白了,怕是不少勋贵也都有着这些心思。”
道衍笑着回话,“殿下,不少勋贵人家的都让府中有些本事的子弟去水师,就是认准了现在陆上没有战事,就扎堆去水师了。”
千万别说勋贵都是武人、没有心思,这些人实际上也都聪明着呢,一个个的也都是看准了风向就敢下注,赌赢了自然也就是赚的盆满钵满了。
至于其中的一些风险等等大家也都心里清楚,可是想想自家的爵位是怎么来的,那还不都是老一辈拎着刀子砍出来的么,没有风险哪来如今的荣华富贵!
这个道理不只是勋贵们清楚,不少文官们也都是心里有数,只是他们可能没有这些魄力,或者是没有这样的一些机会。
对于勋贵们的那些小心思,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清楚,不过他也没必要在意这样的事情。
勋贵们有小心思不假,但是这不是坏事。如果勋贵们全都躺平了、没有半点进取心,那才是需要开始担心的一些事情。
夏原吉也补充说道,“殿下,这一次水师若是出海,随行将士肯定不能少,这一次货物不少。”
这一点朱允熥也心里有数,“我明白,算上水手、将士,怎么着也有三万人,还不算随行的官员、船工,开国公他们就是胃口太大。”
船工是船工,水手则不一定就是单纯的水手,至于将士则是单纯的将士了。
真的要是打仗的话,水手再加上船工就足够了,更何况明军还有军械上的优势,不一定是刀剑等等,而是火器。
不管是火铳、火炮等等,对于东南亚那边的一些小国来说,那都是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朱允熥真的不需要担心船队的人手不足、战力不够,他派人是去开始经贸,而不是一路横推不断的灭国!
第340章 能臣干吏
朱允熥非常重视海贸,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尝试,说不定影响未来深远的尝试。
唐宋时期虽然就有一定规模的海贸,对外的一些探索也是有的。只是这一切,也没有改变天圆地方、农耕文明的认知,对大海没多少人向往。
至于海外的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是更加没有多少人在意,经营好华夏九州,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蹴而就的直接扭转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些认知,也没打算动摇农耕文明的根基等等。
但是对于海外的探索、对于海洋文明的一些尝试,那也需要保持住,闭关锁国这样的事情可不能有。
还没有登基呢,可是朱允熥需要操心的事情确实不少,对于他来说挑战也确实不算少。
现在粗略的算一下,明年将会从南北两端疏浚大运河,而对北平和天津的营建还需要持续下去,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大明也要开始第二次的远洋探索了,这一次不只是单纯的海贸而已,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一些外交,这两件事情算得上是要一起办。
好在准备的还算充分,今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都是在准备这些事情,所以也不用担心特别多,不管是水手还是物资、官员,都会准备的足够充分。
至于沿途消灭一些海盗,或者是打击一些不臣等等,这也都是可以有的事情,该做的事情依然要做。
修建大报恩寺、营建帝陵等等,这些看起来也都是小事情了,这只是流程式的事情罢了,只要财政不算困难就会执行下去。
加开恩科、整顿吏治、持续的开发荆楚,对于北方也要恢复民生和汉族传统等等,也都是朱允熥这个即将登基的新皇该做的事情。
持续的推进、巩固宝钞的地位,以及加强对开平、辽东等地的控制,以及进一步的打击江南士绅等等,这也是该做的事情。
仔细想一想的话,朱允熥需要做的事情还不少,这还不包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政治事件等等。
没办法,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做,这就是他的责任了,皇帝可不只是为了享受权势。
茹瑺来到了文华殿,奏报说道,“殿下,臣等奉命将留用的前朝官员名录、官职、政绩等整理成册,还请殿下过目。”
张福生立刻结果奏章送了过来,这又是一些大事需要处理了,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了。
朱允熥也没有翻开奏章,问道,“如果换掉这些人,你觉得会不会出现一些个官员不够,以至于地方政事受到影响?”
茹瑺回答说道,“回殿下,此前这些官员之中,品级最高者为知府,尚且只有两三名,不至于影响地方州府政事。”
其实换掉以前各方势力留下来的官员,这也是针对于基层的一些官员,毕竟老朱手底下当年也是有着不少各方势力投靠而来的。
比如说刘伯温等人,这都是在元朝当过官,然后才被老朱征召的。也包括傅友德,他其实就是降将。
但是现在就没必要针对了,刘伯温等人早就过世了,而且这些人当年的功劳也是被承认的,自然没必要因此去说些什么。
傅友德就更加不用说了,大明的颍国公现在就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在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也非常高,这人留着肯定是有大用。
朱允熥就说道,“这么说来还算不错,如果只是知府的话,朝廷倒也不至于汰换一批官员就受到影响。”
知府在一些人眼里可谓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了,但是在朱允熥的眼里,显然是不太重要。甚至是在茹瑺的眼里,知府也不算是位高权重。
“这些年也没出来几个达官显贵、朝廷重臣,这些人到底是本事低微。”朱允熥不无过河拆桥的说道,“这样也好,现在换了他们倒也合适。”
茹瑺不好接话,本来这一次要换的就是一些基层的官员,他们仕途的起点低,想要爬到高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大明开国三十年了,当年留用的大多数官员要么是老死任上,要么是已经致仕了,或者是因为一些案子早就被罢官甚至处死。
所以说换了也就换了,这件事情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换掉一批年龄大的官员。
而且这么些年他们还没能熬出头,也说明这批官员的能力不够,毕竟开国之初的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材,很多人也算是赶鸭子上架。
朱允熥看向茹瑺问道,“若是汰换这么些官员,现在吏部能不能有足够多的官员?这可不是小事,这些都是亲民官。”
茹瑺就信心满满的回答说道,“请殿下放心,吏部尚且有待选官,有些官员还在观政,尚且未能外放。”
这也正常,正常情况下士子金榜题名之后就是要观政一段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官员,然后才会让他们走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