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76节
朱允熥没好气的说道,“我这都多久没有召见天师府的人了?我多久没去召见天界寺的主持了?这些人可真是,就盯着道衍这个光头。”
道家的领袖是天师府,这也是不折不扣的传承数千年的‘世家’,和衍圣公一脉实际上都是一个性质。
天界寺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掌管着天下僧人的一些度牒等等,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僧官了,这也是不折不扣的宗教领袖级别的了。
朱有容就开玩笑说道,“你若是真的怕人多想,就让道衍还俗就是。”
徐妙锦笑着解释说道,“大姐,那道衍是有大才之人,儒、僧、道都精通,权谋之术也知之甚深。只是这人是怪人,殿下让他还俗都不行。”
朱有容就有些恍然大悟了,“怪不得,都说有大才的人就有着怪脾性,这个道衍怕是如此的人了。”
白衣傲王侯之类的事情不能这么算,但是奇人有着一些奇怪的性格,这也是很多人的观点,这个世界就是对一些所谓的天才有着更多的宽容。
古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以后可能也会是这样,对于那些天才就是有着一些宽容的地方,他们的特立独行似乎也不用看做是反常。
朱允熥对此也只是说道,“这人心智太成熟,我此前也让他还俗,说了也没用。这人还是有些本事,就由着他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谁让道衍是真的有些本事呢,朱允熥以后也要重用道衍,所以就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了。
至于道衍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朱允熥自然也考虑过。其实也是因为影响不大,所以这也没什么问题,只要道衍对于一些事情心里有分寸就行。
毕竟现在的道衍虽然是住在寺庙,可是上朝时还是身穿官服、戴着官帽,僧人的身份还是要排在官员身份之后。
朱有容就问道,“小弟,我和有龄去大报恩寺,可是因为要为母妃祈福?”
朱有龄也看向朱允熥,这件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非常在乎,这是事关孝道的,当然也就要认真的对待了。
“确实如此,父王、母妃,这都是要感恩。”朱允熥实话实说,“还有大哥,大哥的事情颇为遗憾,他到底是没能长大,只是咱们不该忘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连连点头,她们其实对大哥朱雄英没有特别深的印象,毕竟朱雄英死的时候,这姐妹两个才六七岁。
做的极端一点,朱允熥要是不为朱雄英祈福等等,也没人说什么。毕竟朱雄英死的时候只是以皇长孙的身份,他只是没有长大的皇孙。
朱允熥颇为感慨的说道,“如今你们也知道,讲究孝道、讲究兄友弟恭。我和允炆早些年闹出来的事情,现在天底下还在传言纷纷。”
朱有龄不高兴的说道,“上回还有人说允炆本该是太孙,说他品行贤良,那些人哪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朱有容也忿忿不平的说道,“就是,他们母子都是伪善,就是看着好。装着高洁的样子,看着知书达理的,心思实际上坏着呢!”
朱允熥也不为朱允炆等人辩解,说道,“就是啊,天下人不知道那些事情,只知道我不念吕氏养育之恩,只议论我和允炆争位。”
朱允熥随即继续说道,“大报恩寺得早些建起来才好,当年母妃在的时候,也没少照顾吕氏。”
朱有容和朱有龄一听就更是不高兴了,她们现在也知道当年吕氏在宫中不受宠,都是常太子妃帮忙说话,才让太子宠爱。
徐妙锦都有些急了,这两位皇姐是真的有些迟钝,“太子妃现在如今崇佛,礼佛之心颇为诚意。”
朱允熥就赞赏的看着徐妙锦,眼里的笑意是毫不掩藏。而自家两位姐姐依然是迷茫,提起来吕太子妃她们就不高兴,毕竟前些天还闹出事情了。
眼看两位姐姐还不开窍,徐妙锦说道,“若是大报恩寺建好了,太子妃要去礼佛可怎么办啊?毕竟是为了感念父王和母妃!”
朱允熥就斩钉截铁的说道,“胡说什么呢!大报恩寺是为了感激父王和母妃而建,自然是我们姐弟常去祈福,和她吕氏有什么关系!”
看到两位姐姐还是一头雾水,朱允熥更加哭笑不得,“我当了皇帝,她怎么着也是太后。父王的面子要给,这也是成全了母妃当年照拂吕氏的情义!”
徐妙锦就一唱一和的说道,“殿下仁善,吕太子妃知道后必然感激。她蒙母妃大恩,也该多为母妃祈福。”
朱有容总算是反应过来了,“她怎么说也是父王扶正的太子妃,哪能出家啊,这传出去多难听!”
后知后觉的朱有龄也理解了,“就是,怎么说也是太子妃,出家了不像话,到时候传出去了对你的名声就没个好处!”
朱允熥和徐妙锦对视一眼,两位姐姐总算是开窍了,话都说的这么明显了,这根本就不是暗示,这就是明示了,好在她们总算是知道了这些事情。
徐妙锦就笑着说道,“皇姐也不用担心,自然是不能让她出家,只是劝慰也少不了。她真要是出家的话,皇家到底也是没有颜面。”
朱有容和朱有龄一下子就是再次一头雾水了,按照她们的理解,大报恩寺建好之后,那就是纪念朱标和常太子妃的,吕氏到时候就要跟着出家了。
可是现在这个意思,难道是不准吕氏出家?那先前说的那些话,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徐妙锦就说道,“她若是执意出家,皇家自然没有颜面,殿下面子也不好看。只是她礼佛之心颇诚,殿下也能为她青衣古佛提供条件。”
朱允熥赞赏的看着徐妙锦,直接让吕氏死之类的就算了,这样一个没有威胁的存在直接杀了等等,那没有什么好处。
虽然皇宫里不明不白死个人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是吕氏的身份比较敏感。说到底就是不管怎么样,她算是将朱允熥养大,很多人就觉得有养育之恩。
吕氏活着,这就是朱允熥仁善的证据。朱允炆活着,这就是朱允熥大度的证明。
除了这些,同样也是证明皇室的和谐,这些都是可以去作为宣传的论点,大明现在可是在卖力的恢复着一些传统文化、汉人习俗等等。
所以有些伦理道德等等都是要找回来,要将蒙古人乃至契丹、女真带来的一些影响给持续的消除,汉家正统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只是对于吕氏和朱允炆该有的防备肯定也是需要有,毕竟一旦老朱不在了,吕氏到时候要占着一个长辈的身份,虽然朱允熥可以让她见不到人,但是也要考虑的全面点。
直接出家显然是不太好的,传出去难听。可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她礼佛的心思很深,那以后不管是什么样的场合,她都不用再露面了。
朱允熥对吕氏的孝顺,就是让她真正的青衣古佛,就是让她一门心思的去诵经祈福,这些显然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这一下算是彻底明白了,她们看起来也是颇为开心,觉得这样的安排自然是非常好的。
至于朱允熥和徐妙锦的安排,朱有容和朱有龄自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不会觉得害怕等等。
她们对于政治的敏感程度比较低,对于权谋等等也基本上不太了解。但是出身在皇家,见过的事情可不少,也知道有些心软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这么样的安排,在她们看来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根本就不用再去操心其他的一些事情了。
朱允熥算是觉得比较安心了,对于这两个姐姐,他基本上还是可以放心的,有些事情她们出面自然也是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吃饱喝足、聊了聊天,朱有容和朱有龄也就出宫了。既然现在都已经嫁出去了,在正常情况下也就不好在宫中留宿了。
这样的事情她们可以理解,朱允熥对于这样的事情也觉得十分正常,这和亲情是不是淡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
“大报恩寺的事情你多留意一些,只是朝廷明年要做的事情不少,拨款不会太多。”朱允熥对徐妙锦说道,“只是这个事情,真的不好多耽误。”
徐妙锦自然心里有数,大报恩寺确实要建,要不然一个孝道就足以让朱允熥这个即将登基的皇帝遭到各种抨击。
徐妙锦建议说道,“殿下,大报恩寺不能只是供奉父王和母妃,皇祖母也当供奉。”
朱允熥就点头说道,“这是自然,别看祖父只是说了大报恩寺是供奉我爹娘,只是真要是不供奉祖母,他老人家得抽的我起不来床。”
虽然朱允熥是在开玩笑,但是徐妙锦觉得这也是事实。真的要是不供奉马皇后,第一个不答应的人肯定就是老朱了。
到时候不只是朱允熥要挨骂、挨打,徐妙锦这个孙媳妇显然也是脱不了身,就算是成了老朱家的当家媳妇,那样的情况下也不会给任何面子。
徐妙锦继续说道,“吕氏那边,臣妾看着让女尼入宫,这些事情也需要先安排一二才好。”
朱允熥对此还是不太担心,“这几年她一直在祈福,也没少和一些尼姑往来。这个事情你看着安排,只是不好做的太着相。”
徐妙锦自然也明白这些,不过想想看皇太孙的心思也是够深的。或许从一开始让吕氏去幽宫祈福,就存了让她以后青衣古佛的心思了。
现在也算得上是时机最为适合了,方方面面的条件也成熟了,吕氏信佛的事情估计全应天府都知道了。
所以以后她就安心的礼佛就好,不用像这几年,偶尔还需要在一些场合被拉出来做做样子。
以后安心的礼佛,没有人会打扰她的清修了。
这对大家都是好事,朱允熥少了一些麻烦。吕氏可以继续活着,朱允炆等人也可以过得安稳,皆大欢喜。
第339章 经贸、军事
朱允熥是一个喜欢操心的人,也可以说是掌控欲极强的人,所以他喜欢将很多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样做起来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就有了条理,就算是事情多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可以及时的处理好。
就算是有一些突发情况或者变故,就算是需要一些小小的调整,那也不用担心太多,不会千头万绪的一时间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虽然这样可能是有点累,操心的事情也会比较多,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么做也没什么坏处,他习惯了这样的风格。
徐妙锦实际上也差不多,她聪慧、悟性高,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老朱或者朱允熥说的太直白,她就可以闻弦歌而知雅意,可以未雨绸缪的安排好事情。
这样就非常好了,里里外外的事情都给安排好,自然也就意味着有了条理。
虽然好日子越来越临近,但是朱允熥没有因此过于亢奋,还是有条不紊的在安排着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政事不能耽搁了。
常升乐乐和和的来到了文华殿,“殿下,太仓港那边传来了奏报,请求调些大船过去。”
朱允熥笑着接过奏报,仔细看了看,“这些人倒是胃口越来越大了,现在就盯着福船了,人也要的越来越多了。”
常升完全能够理解朱允熥的这些抱怨,实在是太仓港那边的人胃口确实大了点,现在船队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
这不只是说增加几条大船而已,还需要增加不少的水手、将士等等,需要携带的淡水、食物或者货物等等,也都需要跟着增加。
朱允熥看着奏报说道,“打回去,这些人到底是出去做生意的,这还是出去打仗的?三万人,这些人倒是好本事,一口气要六七个卫所的兵马!”
“殿下,三万人真不多!”常升就说道,“都说外头的海盗多着呢,有船千条、人数数万,这得多少人马啊!”
朱允熥看向常升,反问道,“你真觉得那些人有千条船?有数万精兵强将?”
常升顿时也有些尴尬了,他知道上回出海的那些人奏报的一些事情言之有物,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定的夸张。
盘踞在南洋的大海盗陈祖义是朝中不少人也有所耳闻的,不过那也就是有船只百条、人数近万,这看起来确实是非常夸张的数字,几乎是海盗王了。
他也确实有这样的本事,在东南亚一代横行霸道的,不少东南亚的小国甚至都不敢招惹这位海盗,还要向他上贡避免被劫掠。
但是在大明的眼里,陈祖义的实力是有水分的。大船小船、好船破船,那都是船,这就凑出来百条船了。附庸在他身边的都算海贼,那就是一万人。
这些实际上和乱世时号称的兵马数万一样,裹挟着不少老弱病残的,核心的人数要减去一大半都不止。
常升的能力虽然一般,可是这些道理也都是心里有数,自然也知道一些实际情况。
不过常升还是说道,“殿下,臣以为将士少了还是不妥,沿途不知道要历经多少小国,说不定就有了冲突。要是没有精兵强将,那些蛮夷必然作乱!”
朱允熥知道常升的意思,也不反对,“确实是这个理,要是没有足够的兵马,不要说沿途小国了,说不定那些海盗就敢滋扰。”
这个事情朱允熥知道,常升也知道,毕竟陈祖义这家伙甚至劫掠过给大明进贡的藩国船队,也劫掠过大明的商船。
无非是仗着自己纵横南洋,以为自己躲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就可以避风头,大明的军队根本就找不到他,征剿自然也就变得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