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92节

  也就是朱守谦一再犯事,所以才最终没能第三次回到桂林。而朱樉和朱橚,都是回到了封地继续是逍遥的王爷。

  虽然没有被废,可是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样啊。都说太孙最为看重宗室,可是现在就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没有任何帮忙求情的意思!

  朱榑不是心灰意冷,而是根本不敢违逆老朱的意思,只能灰溜溜的离开武英殿。他现在只能回凤阳,未来是什么样就难说了。

  看到朱榑离开,朱允熥开口,“明天在朝堂上昭告天下,七叔这一次的处置就该公诸天下。”

  老朱也不反对,都狠下心来好好的收拾一下亲儿子了,那自然也就是要震慑一下天下的臣民,免得一些人继续肆意妄为。

  “你七叔也处置了,剩下的那些犯官、贪官污吏,你让人处置了。”老朱冷哼说道,“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损朝廷的根基,亏他做的出来!”

  老朱有理由生气,这是朱家的天下,朱家的子孙自然也就有理由维护着。而朱榑和一些贪官污吏、不法商贩勾结,损害的就是朝廷的利益了。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祖父,七叔他们未必这么想。江山和他们无关,他们只想着自己的王府。”

  老朱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寻常百姓家分了家之后,亲兄弟也会争、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想要劲往一处使也没那么容易了。

  儿子们现在也是如此,江山社稷和他们无关,得了好处就收归王府。捅了篓子,那是皇帝和太孙的事情!

  有类似想法的藩王绝非一两个,这也是老朱狠下心处置朱榑的原因,这也是给其他宗室的一个警告,可千万别再肆意妄为了!

  大明很快就要换当家人了,那些藩王们要是不改改习性,那就不会像现如今这么好说话了!

  很多文武百官也都是在盯着一些事情呢,在盯着对宗室的一些处罚。

  周王和武林郡王看似也就是小惩大诫,而不少官员也知道那两位宗室虽然卷入事情,但是也不是直接的当事人。

  齐王才是关键,因为他是亲自指使了,这些事情当中他就是主犯了。真的要是如同对周王、武林郡王那样的处置,估计有人会不服气。

  而现在呢,齐王被责令回凤阳。没说废,也没说不废。令齐王世子赞管齐王府事,派蓝玉改道收回齐王三卫兵权,安置好了再回京。

  这一系列的处置方式,让很多人都觉得齐王殿下可能就是大明实质上被废的第一个藩王了。

  指望两三年内回到封地是不可能的,这位亲王遭受到了大明开国以来对宗室最为严重的处罚了。

  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暗自叫好,因为大明朝的一些宗室确实有些不像话了,此前皇帝对宗室太过宽宥,以至于一些藩王眼里根本没有律法。

  而现在通过对齐王的惩戒,相信其他的一些宗室藩王会心中有所顾忌了,他们有可能不会再敢像以前那样有恃无恐。

  而有些人心里则满满的都是担忧,皇帝以前就是喜欢一些重刑,对待官员极其的严苛。

  现在对宗室都开始严苛起来了,那么对于官员们来说,接下来的日子势必是要更加的难过了。

  在这个时候要是再犯了错,基本上就不要指望有任何的侥幸,也肯定是不会有任何的好下场,这一点根本就没什么好怀疑的。

  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过这些对于朱允熥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朝野上下的一些反应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

  “过两天大军就要回京了,事情给安排好。”朱允熥提醒道衍,说道,“让五军都督府、兵部快点把酬功的册子递上来,大军回京之日,封赏就要赐下。”

  赏功罚过,这也是朱允熥的一个特点。别管这一次出征是不是有着极其重大的战果,取得了一些战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自然就不能小气了。

  道衍也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五军都督府、兵部及都察院在核查军功,明后日就能送上奏折。”

  大军凯旋而归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带兵的将领报了多少功朝廷就要认多少功。

  还是要各方查证的,实际上军中也一直都是有着一些负责军功考核的御史,包括一些锦衣卫、东厂的人。大军在外,朝廷不可能一点安排都没有。

  对于这个回答,朱允熥比较满意,“这就好,千万不要误了事。”

  这是不折不扣的大事,朱允熥肯定是不希望有任何的耽搁,希望将事情给做好才行。

  相关的衙门实际上也是这么想的,如今勋贵集团的实力依然强盛,再加上这一次还有好几个藩王领军出征,这些都是不能得罪的人物,大家都仔细着呢。

  朱允熥再次说道,“老将们的事情快些给安排好,礼部和工部都要准备好,既然让他们卸甲归田、颐养天年,还有的体面都要有。”

  道衍更加清楚这些事情,朝廷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在提升了,一些勋贵也要离开朝堂了。

  作为对那些勋贵功绩的认可,朝廷自然也会在老将们卸甲归田的时候给与足够的荣耀和尊重。

  所以有些事情也确实是需要抓紧时间去做好才行,要不然皇太孙会有意见,那些勋贵们也会有些不满。

  要是谁耽误了皇帝和一些勋贵君臣相得的佳话,影响了皇太孙推进勋贵集团更新换代的计划,估计到时候也是会被重罚的。

  办事情就是要得力,才能在这个皇太孙手里得到重用!

  虽然刚刚有了儿子,可是不代表朱允熥就可以闲下来,需要处理的政事依然会及时处理。

  他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手下的官员们自然就要更加的高效。

第248章 回朝

  大军凯旋,正常情况下就算是皇室成员没有去迎接,也该是有重臣去迎接。

  本来这一次的大军没有特别重大的战果,不至于让朱允熥这个储君去迎接。可是秦王、晋王、燕王等人率军呢,那就要去接了。

  在应天府外,朱允熥率领着文武百官在等候着。

  锦旗招展、刀枪如林,兵强马壮的大明军队回京了。文武百官对此习以为常了,不要说开国近三十年了,就算是当初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常胜之师。

  胜利,对于生活在应天府的这些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不管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或者是那些明玉珍、蒙古人,都是一样的情况,都是大明最终还取得胜利,将敌人消灭。

  而对于一些随行的各国时节等等,这又是一种小小的震撼了。

  哪怕有些人此前也是见识过大明的军队,但是那更多的在校场看大军演练。而眼前的这支军队是实打实的从战场下来的,气势自然更加摄人。

  比如说黎元澄这个时候的心情就是更加的复杂了,现如今的他基本上是知道自己已经很难回安南了。

  大明朝的那位太孙的心思实在是太难猜测了,一开始黎元澄以为自己是人质,是逼迫着他的父亲不要篡位之类的。

  可是现在再看看,他这个人质似乎是有些特殊,大明上下似乎对于安南那边的一些情况显然不是特别的在意。

  篡位也好、不篡位也罢,大明好似根本就不在意那么多的事情,那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根本不值得大明更多的关注。

  黎元澄现在在做些什么呢,现在也就是在和火药司的那些工匠、官吏在一起,在不断的研究着火药、研究着火器,这才是他现在在大明的生活。

  堂堂安南权臣之子,现在就算是有些无奈,也只能在大明当一个特殊一点的工匠了。

  朱允熥可不在乎黎元澄想些什么,他现在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说寒暄等等。

  当然在此之前肯定是要走一走流程,宣读圣旨是有必要的,公布这一次对于出征的封赏等等,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也就是让大军回营,不可能让出征的将士一窝蜂的回城,京军大营实际上是在应天府城外。

  这时候就需要将校们将军队带回,各级衙门的人就需要去犒赏大军了,酒肉管够这也是基本的要求之一。

  搞定了这些事情,才是朱允熥可以去寒暄的时候,因为正经事看起来是忙完了。

  不过仔细想想看的话,接下来的一些寒暄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想要坐稳皇位,平衡好各种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看着自家二叔,朱允熥开玩笑说道,“二叔还是不能常在一地,四处走走看看的话,二叔的精气神就非常好了。”

  “只要不让我回老家种田就行,我性子急。”朱樉就笑着说道,“老七是胡闹了些,我就是再大胆,也不敢在边关的事情上动手脚。”

  朱棡也连忙说道,“他是胡闹了些,我也是没想着他胆子那么大!这也是他咎由自取,只盼着他能够有些长进,可不能再犯如此大错了!”

  这也是朱棡的心里话,他自认为自己这么些年基本上是老老实实的。相比起其他的兄弟,他当初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值一提了,那些人材是真正的大胆。

  而当初敢私自造龙床的朱樉也老实了,当年做的事情是‘年少轻狂’,现在已经心存敬畏了。当年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后背发凉。

  这些也算得上是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朝局如何,他们这些人自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自然也不敢胡来了。

  “七叔的事情也不用多想,只是这一趟他做的有些过了。”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王府的事情还是齐王世子在管,齐王王爵还是要留着。”

  听着朱允熥的话,朱樉等人好像是松了口气一般,因为这听起来也不错,不会是真正的重罚。

  但是仔细的品一品,那也能琢磨出来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了。比如说这个齐王王爵是要留着,但是齐王到底是谁,这就有些让人心里没底了。

  不过朱樉等人也不会多说什么,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这件事情上,哪怕他们是大明最显赫的宗室藩王,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四叔,这一趟没能找到鞑子主力,你怕是有些失望。”朱允熥看向朱棣,笑着说道,“以后有机会,还是要让四叔领军。”

  朱棣有些惭愧,也有些期待,“让殿下见效了,我自诩勇武、有谋略,这一次也是劳而无功。”

  些许战果在朱棣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这一次出征在他看来也就是劳而无功,只是起到了一些威慑的作用而已。

  这当然也会让他觉得有些不过瘾,好歹也是自己率领着一路主力,朝廷也是精锐尽出,可是就打了几个小部族而已,有些上不了台面。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四叔严重了,这一趟能将鞑子赶回漠北,让他们不敢窥觊大宁,这就行了。”

  这些也算得上是实话吧,在老朱和朱允熥看来,如果能够遇到蒙古主力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可以乘势再次狠狠地打击一下。

  但是蒙古人避而不战也不要紧,只要蒙古人不敢南下,让他们在更加苦寒的漠北消耗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哪怕见效要长一点,看似也是少了一些热血等等,也不是不能接受,正好大明也可以趁机稍微的休养生息一番,过几年再考虑大战一场。

  “西北的事情就交给二叔了,这几年抓紧些把牧场、塞城筑好。”朱允熥转头看向朱棡,说道,“其他叔叔们可是等着呢,总是在催。”

  这也是朱允熥在端水了,朱棡和朱棣的一些不和,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要说他们势同水火也不至于,更多的还是在争,争一个最受重要的宗室藩王的名头,争一个受重用的地位。

  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节制沿边军马,这些也都是朱棡现在的地位体现。不夸张的来说,他受重视、受重用的程度,还要超过朱樉。

  自家的这些叔叔们,现在还是能够帮上很多的忙,而不一定就是成为一些威胁,这一点朱允熥非常清楚,所以也不会过于紧张。

  这时候甚至要安抚一下自己的这些叔叔们,让他们可以稍微的安心一点,不用想的太多。

  对齐王的那些处置方式,这确实可以对一些宗室起到警告的作用,让他们不要继续肆意妄为。

  以前的日子可能确实过的非常滋润,只是那样的好日子也算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也应该收敛一点了,这样才可以保证富贵。

  可是很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恩威并施,不管是对文武百官,或者是对宗室藩王,都应该如此。

首节 上一节 19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