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91节

  这看起来是夸张了一点,但是也不算是特别夸张。当年朱雄英出生的时候,老朱就是欢天喜地的庆祝。

  而现在的朱文垚是‘宗室首嗣’,是大明未来的皇储,这个时候就算是再盛大的庆祝,在老朱看来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须要这么做的。

  朱允熥也笑着说道,“记得令人去中山王府报喜,赏赐此前已经备好了。老四回老家向祖宗报喜,老五留在京里帮我打下手。”

  老朱笑的更加开心,“是该如此,你们到底是兄弟!就听你们兄长的,他安排的妥帖!”

  朱允熞和朱允熙自然不敢多说什么,哪怕他们睡的好好的被叫起来,也不敢有半点牢骚、立刻就赶来奉先殿规规矩矩的祷告。

  现在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自然也不会多嘴什么,踏踏实实的去办好一些事情,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就需要好好的表现,这样以后分封的时候皇兄说不定会给个好点的封地。都是皇孙不假,可是皇孙和皇孙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这一点朱允熞更加清楚,不只是因为他现在是半大小子,更因为前些年的事情他也算是经历过,可谓是刻骨铭心、记忆深刻。

  开心、激动,这是真的,尤其是在奉先殿,老朱可是顾不上什么皇帝的样子,忙着给祖先敬香、祷告。

  朱允熥自然更忙,也是挨个给祖先们上香、祷告,这时候就应该更加的虔诚。

  文武百官们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今天的气氛有些不寻常,尤其是考虑到最近这段时间的事情,就更加谨慎了。

  当看到先太子的第四子快步而来的时候,不少官员更意外。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官员都不认识朱允熞,他一年到头在百官面前露面的次数有限。

  当听到皇太孙诞下皇重孙、特意休朝的消息后,文武官员们瞬间都知道该做些什么了,现在就是赶紧上表庆贺。

  有司衙门自然也就是更加需要忙碌起来,比如说礼部官员、奉天府尹等人,更是要将职责之内的事情办好。

  常升这都是喜气洋洋的,皇重孙也算是有些常家的血脉,毕竟是皇太孙的嫡长子!

  嫡长子,这三个字已经足以说明朱文垚的分量了,大家都能明白这个新生儿就是大明未来的储君、皇帝。

  欢天喜地的老朱和朱允熥虽然几乎没怎么合眼,但是亢奋着呢。

  朱允熥是初为人父,而老朱则是满足了四世同堂的愿望,而且还是他期盼的大胖重孙。

  “允熥呐,咱想着大赦天下!”老朱就说道,“咱文垚出生了,让天下百姓也沾沾福气,为咱文垚攒些福气。”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我明年还要大赦天下,文垚出生自然也可以大赦,只是有些罪名不能赦。”

  老朱就笑着说道,“本来就是如此,大赦天下也不是所有罪过都赦了。”

  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皇宫有重大喜庆之事时等,或者遭遇大天灾情况下,这时候一般也会大赦天下。

  不过大赦天下也是有限度的,并不是一概而论,比如说谋反、欺君、与皇权相抗的,这肯定是不会赦免。

  而且这种施恩的方式,有些时候也被认为是皇权不稳,所以需要通过施恩来笼络民心。

  “咱文垚不一样,他身份贵重。”老朱得意洋洋,也是满怀期待,“明年还有会试,后年就可以加开恩科了。”

  朱允熥微微点头,按照计划就是明年老朱退下来。正常的会试自然要举行,可是朱允熥一旦继位,肯定是要在后年加开恩科。

  连续两年都会有会试,这自然也是可以让更多的举人中榜,可以有机会真正的步入朝堂。

  而南北两榜,也可以进一步的去平衡一下南北官员的人数比例。哪怕只是一些中低层的官员,这也是一个好的趋势了。

  仔细想想看,现在还有很多的事情就要开始准备起来,很多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老朱打定了主意将手里的权柄交出去,这自然是平稳过渡了。不过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一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位的正式传承了。

  “文垚的事情咱们现在不用多管,还是你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老朱看着朱允熥,欣慰的说道,“今年、明年不要再闹出大事就好,你登基了事情做起来就名正言顺。”

  趁着老朱心情好,朱允熥打趣说道,“祖父,就算是大赦,七叔还是要回老家种地。他要是真的改了,我就不让他去云南。”

  老朱白了一眼朱允熥,说道,“你七叔的性子不改,以后都为难。他要是不改就不改吧,让他在老家当个富贵闲人就好。教好贤烶,这就行了。”

  对于自己那个七子,老朱也是懒得多说了。儿子太多也管不过来,实在是不成器就真的没什么办法了。

  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自家孙儿,是宝贝疙瘩重孙,反正也不至于真的对老七怎么样。让老七回家种地,说不定就是对谁都好的安排。

  朱允熥也仔细想了想,说道,“七叔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是继续下去为好。真要是朝令夕改了,也是难以服众。”

  老朱不置可否的点头,他不觉得这样的处罚重了,也不认为这样的处罚就轻了。

  恰到好处就行,甚至是为了警告其他的子孙,他不介意让朱榑得到更深刻的教训。

  宗室带来的种种不法,老朱也是深有感触。他的那些儿子们,省心的没几个。现在要是再不敲打,那些人迟早是招祸,毕竟朱允熥真的要是登基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看似总是维护着藩王们。

  皇帝有皇帝的立场,皇储则是有着皇储的想法,这里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老朱继续笑着说道,“现在咱是真的安心了,你这几年做事沉稳,事情也看的明朗。如今再有子嗣,咱没什么好担忧的。”

  朱允熥就笑了笑,他自认为自己现在在储君的位置上做的还算不错。只是要说自己的一些抱负等等,朱允熥显然认为还根本没有达到。

  如果自己真的想要达成一些目标,以后还需要继续努力,他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力,还有很多的变革和推进需要继续下去。

  现在有喜事,这也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朱允熥觉得需要再接再厉,趁着这个时候,继续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

第247章 推陈出新

  朱文垚的出生似乎让整个应天府都弥漫着喜庆的氛围,这一点倒是没有太多的夸张。

  因为皇帝大喜,应天府上下官员也忙着报喜,也难得的安排了一些喜庆的庆祝。

  再加上皇室出面接济一些孤老,或者是施粥、赏布匹等等,还是有些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朱文垚这才刚刚出生,就已经让很多人见识到了皇帝的喜爱和偏心。但是这一幕好像也不值得奇怪,皇帝一向都是喜欢嫡长,偏心的没边。

  朱允熥这个时候也是无比开心的,不只是因为初为人父,也是因为他这个皇储的位置在有了朱文垣之后更加的稳固了。

  皇室的血脉传承一直都是无比重要的大事,此前徐妙锦有了身孕的时候就让人安心了不少。而现在添了一个儿子,自然更加意味着朱允熥无懈可击了。

  老朱欢欢喜喜的,关心问道,“咱重孙如何了?”

  “好着呢,能吃能睡。”朱允熥也乐和和的回答说道,“祖父,不是孙儿多嘴啊。文垚这才出生几天,您老人家眼里就只有重孙了。我这么大个孙儿整天在跟前,也不问问。”

  老朱则直白说道,“你都这么大个了,还要咱处处护着?咱现在只要重孙,孙儿看不看就那么回事了。”

  这极有可能是老朱的心里话,虽然是夸张了点。不过在老朱的眼里,重孙现在就是命根子。

  “宁妃娘娘现在就守在东宫呢,我想要和妙锦多说说话,她老人家都不准。”朱允熥忍不住吐槽说道,“说妙锦要歇着,不能惊扰。”

  老朱就无比认可的说道,“咱孙媳立了大功,是该好好歇歇,你就不要去叨扰!”

  这也让朱允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不过想想看的话,老朱和郭宁妃现在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是符合这个年代的认知。

  家里有些条件的,在产妇生完小孩后肯定是需要静养,是需要坐月子好好的条理一番才行。

  至于想要见到小孩,那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了。起码要十天半个月之后,才有可能进入产房见到孩子。

  老朱和朱允熥实际上一个待遇,就算是他们再着急、再期待,这个时候也只能是乖乖的等着,这事情是任谁都挑不出毛病的。

  在老朱和朱允熥闲聊着的时候,齐王朱榑忧心忡忡的回到了皇城,首先就是先去奉先殿祭拜。

  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因为此前提议回师惹得皇帝、太孙不高兴,而是手底下的人做事情不周密,被查实了一些事情。

  祭拜结束之后,朱榑问道,“本王现在要去何处?”

  一个小太监回答说道,“齐王殿下,陛下令殿下去往武英殿。”

  朱榑也是心里苦啊,他现在连一般的藩王待遇都没了。在奉先殿祭拜结束,就算皇帝不过来,太孙也应该露面的。

  可是现在呢,直接将他召去武英殿。这省去的一步就是家人礼,如果是以前可能还不是特别的在意,但是现在就不得不多想了。

  实际上自从知道为何被召之后,朱榑一直都是在想着对策,想着如何狡辩、推卸责任等等。

  在封地的时候他可以横行无忌,觉得天高皇帝远没有人可以管的到他。但是到了应天府之后,那自然也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了。

  到了武英殿,朱榑立刻跪拜行礼。“儿臣朱榑,叩见父皇。”

  老朱抬头看了一眼朱榑,随口说道,“你就跪着好了,无君无父的东西,也该好好的反省一下。”

  朱榑连忙磕头,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父皇明鉴,儿臣实属被人蒙蔽。儿臣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肆意妄为!”

  “你比你二哥、三哥几个还胆大!”老朱心平气和的说道,“他们就是再不法,也只是敢在王府里胡来,不敢做危害社稷之事。你是咱儿子,带头勾连商贾、侵害边关士卒,还真的是朕的好儿子!”

  朱榑更是连连磕头,“父皇明鉴,儿臣冤枉!”

  朱允熥拿出卷宗递给朱榑,“七叔,你自己好好看看。若是还说冤枉,我即刻去查办那些庸官、还七叔清白。若是七叔看了之后不觉得冤枉,我就只能请皇祖父以朝廷律法、宗室之法对待七叔了。”

  这一下朱榑瞬间不知所措了,他很想狡辩、很想推卸责任。可是这个时候嘴硬,很有可能将事情闹大。

  朱允熥就说道,“你手下指挥使,府里管事,我都拿了。那些商贾、盐商等,我也让人一并拿了。若是七叔还不服,我可将他们带来当面说清楚。”

  朱榑就更加尴尬了,他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情,他自然也心里清楚了。真要是较真,他肯定不敢。

  朱允熥则继续说道,“辽东本就是苦寒,粮食不足、食盐不足,朝廷设开中法本就是为了偏远边塞之保障。七叔这么做,岂不是自毁长城!可是前些年削减了宗室供用,七叔心存怨念?”

  朱榑更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朱允熥的那些话有些道理。以前供用多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削减了不少,就觉得不够用了。

  至于自己的供用是百姓不敢想的,朱榑可不管那些。他是朝廷的亲王,自然也就要用最好的、过最为奢华的生活了。

  老朱冷哼一声,说道,“你若是敢辩解,朕即刻收拾你!也就是朕现在心情好,你即刻回凤阳种田。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说回藩之事!”

  朱榑脸色惨白,已经摇摇欲坠了,“父皇,可是要废了儿臣!”

  老朱狠下心来说道,“废不废,全看你自己,其他人帮不了你!齐王府的时候让世子先照看,朕也懒得说你了。”

  朱榑哀求着,期盼老朱回心转意,但是老朱看起来没有任何打算改变心意的样子。

  面对朱榑求助的目光,朱允熥也没有任何的表示。对于自家七叔的处置,他甚至是比老朱更为坚决。

  朱榑是真的慌了,以前肆意妄为的底气就是因为他是皇子,以及知道老朱的性格。但是现在呢,他实际上和被废也差不多。

  但是要说起来也有操作的余地,就像此前的秦王朱樉、周王朱橚,以及靖江王朱守谦,都是犯了事之后回老家种田的。

首节 上一节 19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