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93节
几个人说说笑笑,气氛看起来是相当的融洽。
不过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这么几年,眼前的这位皇太孙和宗室们的关系一直不错。
宗室藩王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太孙的不满,对于这位储君,也一直都是比较支持的。
而朱允熥这位皇太孙也算是投桃报李,哪怕看似是削减了一些宗室的待遇,但是也不至于让宗室们的日子难过。
更不会想方设法的让这些宗室们活不下去,他还没有任何展现出对宗室下狠手的趋势。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可能也就是如今皇帝还在,这位太孙才不敢多做什么而已。
和宗室们简单的聊了聊,回到皇宫之后肯定还是要设宴,还有很多的机会继续寒暄。
看向傅友德,朱允熥笑着说道,“颍国公,可还安好?”
傅友德就回答说道,“回殿下,臣虽年老,但是尚能上战阵。”
这位老将还是有些‘不服老’,厮杀了大半辈子的傅友德还是更喜欢率领着千军万马的峥嵘岁月。真要是让他选择,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带兵打仗。
年龄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对傅友德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得到皇帝和太孙的信任,这样他才不会被闲置。
“都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要我说,颍国公丝毫不逊古人。”
傅友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猜不准这位皇太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似乎是在夸奖傅友德的老当益壮,可是廉颇尚能饭否的结局并不好。不服老的廉颇虽然表示还能上阵杀敌,但是使者故意构陷,编造了廉颇吃个饭的功夫拉了三趟屎。
这由不得傅友德多想,此前皇帝和太孙就有意让他闲置,让他去管武苑。而现在看起来,在因为战事结束之后,他依然需要回到武苑。
朱允熥打量着李景隆,笑着说道,“表兄看着更为英武,还是要多上战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景隆就回答说道,“我常自夸饱读兵书,也有些小觑了天下英雄。此前蒙陛下、殿下信任数次练兵,此番又能随军出征,倒是涨了不少见识。”
听到李景隆这么说,朱允熥心里头自然也就是安慰了不少。
对于李景隆,朱允熥一直都是有些担心,觉得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会担心李景隆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现在的一些疑虑依然没有打消,不过李景隆能够有着这样的一些觉悟,自然也就可以让朱允熥欣慰不少了。
该重用的时候还是要重用,该小心的时候依然需要小心,这就是朱允熥看待李景隆的一个方式。
毕竟李景隆就算是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将军,很难在战场上建立一些大功。
但是曹国公的爵位放在那里就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李景隆也不只是一个大将军而已,他身上的外戚属性也是抹不掉的。
说制衡也好,说猜忌也罢,那些实际上对朱允熥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只需要做好一些他交代的事情也就行了,这才是关键。
所以说用好李景隆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对以后的朱允熥来说也确实是一个考验。
好在朱允熥也不用担心太多,有蓝玉和徐辉祖在,朱允熥就不需要担心没有大将统军。
让朱棣成为大将军,这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真的给一个藩王真正意义上领军的机会。
看向徐辉祖,朱允熥笑着说道,“妙锦现在在坐月子,我也是轻易见不到,等过些时候你在去看看他。”
徐辉祖的态度更加谦逊了,“臣遵旨。”
“好了,你以后用不着如此。”朱允熥笑着对徐辉祖说道,“中山王府的家风我是知道,以后你该是文垚在朝中臂膀。有些时候,你得拿出些气势。看看开国公那样多好,你以后得为文垚多考虑。”
徐辉祖还是非常谦逊的说道,“回殿下,臣加世受皇恩,只敢报效朝廷。”
朝廷?
谁是朝廷?
老朱是朝廷,朱允熥是朝廷,在朱文垚还没有被册立为皇储的时候,就还不算朝廷。
对于徐辉祖有些时候的死脑筋,朱允熥是又爱又恨,“我也懒得说你了,你这性子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
徐辉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从小就是接受徐达的言传身教,性格确实是沉稳谦逊,想要指望一下子改过来为人处世的作风,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以徐辉祖的观点,他以后就该更加的谨慎,这才能够让徐妙锦、朱文垚的地位稳固。
外戚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皇帝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对于储君来说,那也是一种考验和风险。
大军凯旋而归,大家的心情都非常不错。
虽然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太一样,不过基本上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打赢了,自然就是好事情了,不会有太多的波折。更何况现在还有大喜事,皇帝和皇太孙心情好,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就是好时光。
这两位心情好了,其他人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
第249章 公开
老朱的心情非常好,不只是因为有了重孙,也是因为现在几个儿子们都在跟前。
虽说儿子二十多个、女儿十几个,只是老朱显然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甚至年纪比较小的几个儿子,他印象都不算太深。
对于前几个儿子,老朱显然是感情更深一点,看着这些儿子们也觉得开心。
“你们算是来的及时,过些天还能见见你们侄孙。”老朱有些得意扬扬,开心的说道,“老三,回头去催催济熺,他也该有子嗣了。”
随即老朱又看向朱棣,“高炽也成婚两年了,也没说有个动静。他们这还是允熥兄长,成亲也早,就是不如允熥!”
朱棡等人不好说什么,因为他们也都明白同样是孙辈的,他们的孩子就是没办法和朱允熥相比。
不过也都觉得老朱说的有道理,朱济熺和朱高炽成亲都要早点,而且也都是朱允熥的兄长,偏偏就现在还没个动静。
其实朱棡、朱棣也有些着急,要么四十一了,要么三十七了,在如今这个年代也是可以抱孙子的年龄了。
朱樉就默默的不说话,他也着急啊。他的儿子朱尚炳虽然小一点,但是也已经十七了,也已经娶妻了,不过暂时还是没什么动静。
急肯定是有些急,但是也不用特别着急,儿子们的年龄还不算大,就是晚两年也没关系。
朱樉就笑着说道,“父皇如今也抱重孙了,看着就比年初时见着要气色好。”
老朱并不否认这些,“有了些盼头,咱现在就是想着多活两年,帮着允熥教好文垚。朝廷政事繁重,允熥忙不过来。”
朱樉等人有些觉得酸溜溜的,父皇的偏心一直都是这么明显、毫不掩饰。宠完了儿子宠孙子,现在就连重孙都是看做命根子。
果然啊,父皇对大哥的偏爱是自始至终的,以至于大哥的子孙在父皇眼里都是更为独特的,其他子孙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不过也没什么好难受的,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也早就习以为常了。
更何况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朱樉等人也扪心自问没办法做到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样,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偏心。
所以偏心就偏心吧,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朱看向朱樉,问道,“你一向也是心里藏不住事,咱先前和你说的事,你弟弟们可知道了?”
朱樉稍微有些尴尬的说道,“父皇明鉴,儿臣向弟弟们说了些。”
老朱就严肃起来了,说道,“都说家和万事兴,普通人家的兄弟手足一条心,那就能家业兴旺。若是兄弟亲族都不顾念,不只是成了里里外外的笑话,多半也兴旺不起来。”
朱樉等人自然也就严肃听着,不管是他们认可不认可这些说法,此时此刻都是需要表明自己的一些态度,这个时候也不敢有任何的多嘴。
老朱继续严肃说道,“江山社稷也是如此,咱辛苦打拼下来了江山,你们也都跟着享福。若是江山社稷没了,你们也都遭罪,这事你们也该明白。”
宗室亲王们表面看起来是认可这话,这个道理他们自然也是明白,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现在老朱家坐着江山,朱家的子孙自然也就是富贵,这一点没人怀疑。
可是有些时候,这些宗室亲王们也觉得现如今根本没有什么足以威胁到江山社稷的。再者治理江山和他们没有关系,自然也就是不需要多操心了。
“允熥这个太孙,咱很是喜欢。”老朱直白的说道,“咱岁数也不小了,你们觉着呢?”
朱樉带头表态说道,“父皇明鉴,允熥虽然年少,不过权谋、手段不缺,心思深沉不说,也有远见。若是允熥当了皇帝,儿臣以为必是明君!”
这是直白无比的在拍马屁了,这实际上也是在表明自己的一些态度。
这些也算得上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朱樉是秦王,是天下宗室藩王之首。
朱棡也连忙说道,“父皇,儿臣此前还担忧允熥年少。只是这几年看看,儿臣自愧不如。儿臣只需镇守西北,将牧场、边城建好就行,定能为允熥分忧。”
支持朱允熥,这一点朱棡早就明确了自己的一些态度。因为不管怎么说,他和大位无关,这些从前几年立下皇太孙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
只是表态支持朱允熥的同时,朱棡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依然舍不得放下一些权柄,依然想要成为宗室当中最被重用的藩王。
这些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所以就算是朱允熥,对于自家三叔的这些小心思也都当做不知道。哪怕他现在是在削减一些宗室藩王的待遇和权力,可是该让宗室做事的时候,他也不会忌惮。
朱棣也非常干脆的说道,“父皇,儿臣心思只是在打仗上。允熥有远见、处置政事也娴熟,若是允熥为皇帝,儿臣定当率先上贺表、入京叩拜。”
朱允熥就忍不住看向朱棣了,听到朱棣的话,心思也更为微妙和复杂了。
而朱樉等人不高兴的看向朱棣,老四的心思就是多。这不只是在讨好父皇,更是在讨好太孙。
朱橚就稍微有些尴尬的说道,“父皇明鉴,若非大哥和允熥护着,就以儿臣之纨绔,怕是早就成了庶人。允熥和我素来也亲近,若是他登基,儿臣还是服气的。”
听到这几个儿子的话,老朱自然就是非常的开心了,这就是他需要的表态。
他可不只是父亲,更是大明朝的天子,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一遍遍的确认才行。
有着这几个儿子的表态,老朱心里头就踏实了。因为其他的那些儿子们加起来,也不如眼前这四个儿子地位显赫,不如这四个儿子的权力大。
宗室服不服朱允熥,实际上也就是看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这四个不乱想,这四个支持,那么宗室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朱允熥就笑着开口说道,“二叔,你们就不要捧杀我了。我还是觉得皇储最好,不担事。”
朱樉等人就忍不住看向朱允熥,这个侄子还是一如既往的面善心黑。大家都已经明确表态了,他这才马后炮说些漂亮话。
真要是没那些想法,先前就直接请罪了,根本不会是让他们一个个的轮番表态。
不过就算是知道这些事情,朱樉等人也就是在心里吐槽而已,可不敢说出来。
父皇小心眼,大哥也是小心眼。到了朱允熥这个侄子,实际上也是祖传的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