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89节

  大明朝的藩王所谓的‘不临民’,到现在看起来也是如此,在封地没有什么行政权等等。

  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也都不认为有任何的问题。就算是有些地方官想着要巴结藩王,这些人自然也都是有着一些底线的,不敢让藩王们真的插手一些政事。

  只是要说兵权,藩王三卫肯定不属于藩王的个人兵马,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可是很多人同样也会担心,那就是时间长了,藩王就有机会将三卫拿在手里。

  现在三卫是朝廷的兵马,要是过个几十年,三卫就有可能变成藩王的私兵了。

  现在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直接开口将周王三卫给废掉,这也可以说是成为了‘削藩’第一个实质性的动作。藩王,没有兵权的话自然也就没了什么威胁。

  再仔细想想,如今这位皇太孙据说对宗室极其好、极其宽容,可是现在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位皇太孙才是真正的软刀子杀人,他削藩、限制宗室的心思昭然若揭了。

  现在废掉了周王的三卫,不用想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以后但凡让他抓住把柄,其他的一些藩王手里的兵权也都是要被拿掉了。

  也比如说那位武林郡王,从一开始大家都不觉得他有机会有三卫。

  更何况现在也是犯事了,而且还是一个郡王,就别想成为藩王之后有所谓的藩王三卫。

  老朱不置可否,只是看向朱橚,“你觉得呢?”

  朱橚板着脸说道,“皇太孙殿下所言并无不妥,此次之事皆由府中恶仆私下与卫所将士往来,以至铸成大错。儿臣以为朝廷收回三卫,足以以儆效尤。”

  老朱随即看向朱允炆,“你呢?”

  朱允炆更加恭敬,“孙臣以为皇太孙殿下处置甚公,孙臣斗胆附议。”

  反正自己手里也没有兵权,所谓的藩王三卫和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朱允炆自然也就是有着十足的底气,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毕竟兵权这类的,他一点都不沾边,他只有郡王府护卫而已,只有百余人。而且就算是郡王府的护卫,还都是皇太孙安排的人。

  小心眼的想一想,那都是监视着他的人!

  三卫,朱允炆从来都不指望自己能够像其他藩王一样可以有名义上的三卫。

  老朱微微点头,看起来对于这样的一些安排也算得上是基本满意,他也不会觉得朱允熥这就是在提防宗室等等。

  对于三卫等等事情,老朱自然也是有着他的一些考量,也能够理解朱允熥现在图穷匕见要求削掉三卫的原因。

  说到底就是兵权的问题,以前让藩王就藩,那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住一些地区。藩王就藩,可以稳住一些要地的安全,可以让大明内部更加的稳定。

  那也是为了能够消除一系列勋贵的权力,将兵权从勋贵手里拿回来,那也算得上是权宜之计而已。

  一直让藩王手里拿着兵权,也就是老朱现在压的住。真要是到了以后,藩王后代要是出来个不安分的,或者是皇帝控制不住局势,也有可能有变故。

  削藩是迟早要削,哪怕朱允熥此前也有对于这些事情表明了态度,老朱对此也不会真的生气。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武林郡王妻弟上下勾连,臣以为当罚。”

  老朱就看向文官的队列,“马全,你自己辞官,朕念在你年老功高给你体面。”

  马全立刻跪下,痛哭流涕,“罪臣管教不严铸成大错,罪臣该死!”

  女儿成为了王妃,哪怕是一个看似被猜忌的郡王妃,那也算是好事。一向觉得自己家风好,可是出现了枉法的逆子,马全也愤怒、生气。

  保全那个逆子的性命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这事情落在皇太孙手里都没有余地,更何况还是落在了向来对吏治极其严苛的皇帝手里了。

  现在皇帝没有迁怒全族,马全就要感恩戴德了。要是按照皇帝以前的性格,真的是全家、全族都难逃了!

  常升等人就是在看戏了,甚至是有着一些戏谑。这些文官总是满口仁义道德,可是做起事来的时候,可没看到什么道德、仁义。

  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倒是这些文官常有的样子。看着是大公无私,伸手捞钱或者放纵族人等等,比起一些勋贵还要厉害。

  周王、武林郡王的事情,这也算是有着一些定论了,大家对于这些责罚有些意外,也不算特别的意外,都算是在情理之中。

  犯官等被抄家、正法,这些大家是真的一点都不奇怪。要是按照洪武皇帝的风格,很多犯官都是要剥皮充草的,这也是皇帝对于贪官污吏的一贯做法了。

  至于说宗室罚供用等等,也有人预料到了,毕竟此前定下了宗室考评之法。

  周王也好、武林郡王也罢,他们这算是撞在了枪口上,成为被杀鸡儆猴、警告宗室的对象,大家也都不觉得奇怪。

  他们甚至会觉得这是最好的对象,一个是皇帝溺爱的儿子,还是和皇太孙关系亲近,这个时候开始责罚,自然也就是非常合适了。

  至于另一个则是皇孙,皇太孙的兄长。不管是考虑此前的一些恩怨,或者是身份,这位皇孙要是不罚的话,那也确实稍微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样的处罚,大家真的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最终的结果。

  看似罚了,只是也不算特别狠。

  但是当知道要开始削除藩王三卫的时候,不少人就开始胆寒了。这才是真正的责罚,这才是对宗室最狠的地方。

  尤其是周王、武林郡王看似在一些事情上牵扯不太深,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了。而那位齐王殿下呢,那一位可是牵涉极深了。

  皇太孙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回护的意思,很多的案情大家现在也都是心里有数了。

  周王和武林郡王都是这样的一个责罚,那位齐王难道将会成为大明第一个被废黜的宗室吗?

  仔细想想看,这样的可能性真的不能排除,皇太孙看起来也是动了真怒。

  所以现在的‘削藩’,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宗室的严格,很有可能就是从那位齐王殿下开始,那一位才是最有可能被重罚的对象!

第245章 杀鸡儆猴

  对朱橚、朱允炆削减供用,以及彻底拿走他们手里的兵权,让他们成为富贵闲人,

  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因为很多人也都心里清楚,接下来的一些藩王很有可能也是难逃这样的一个结果,势必是需要让更多的藩王也是如此。

  朱橚和朱允炆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看似也都是心里有数的。

  朱允炆是本来就没有兵权,所以这时候也就没什么好失望的,藩王三卫一向和他无关。

  甚至现在心里还在窃喜呢,其他的藩王们和他一样的待遇了。这么一想的话心里就平衡了,那些藩王是真正的被削权了,从有到无肯定是更加失落了。

  而什么都没有的朱允炆不觉得他有损失,对于已经习惯了手里有着若有若无兵权的朱橚来说,心里头自然是有着一些小小的失落了。

  重头戏要来了,很多人也是在等着接下来的一系列进展,因为周王和武林郡王虽然看似是犯事了,但是用御下不严也可以作为解释。

  但是那位齐王殿下,这显然也就是没办法用这个理由来推脱了。尤其是现在公开的一些卷宗等等,看似也没有人打算为那位齐王殿下做一些掩饰。

  朱允熥再次开口,对老朱说道,“皇祖父,齐王府管事得齐王授命,与齐王中卫指挥柴直勾连,齐王府勾结商贾,夺往辽东运粮、运盐之权。”

  老朱板着脸问道,“怎么,这是要让朕废黜齐王?”

  朱允熥也不退让,看着老朱说道,“回皇祖父,辽东实在要紧,戍边将士本就困苦。齐王阳奉阴违、运送粮草、食盐不值一提,大肆敛财。孙臣以为若是不罚,天下臣民多有不服,将士必然寒心。”

  老朱继续阴沉着脸,而朱允熥则继续说道,“孙臣以为当责令齐王返京,或居于京城、或返帝乡。可令齐王力田,冀其知稼穑艰难而思所以保富贵也。”

  朱橚瞬间看向朱允熥,而朱允炆也开始瑟瑟发抖了。

  至于其他的一些文武官员也低着头不敢动作,因为这位皇太孙看似是真的要对齐王下狠手了。

  让齐王回京责罚,如果只是削减供用等等也就罢了。

  可是现在皇太孙提出的是不准齐王回封地,是让齐王回老家种田。

  这样的待遇朱樉、朱橚等人熟悉,以前都是在老家种过田的。可是同样还有一个宗室,那就是靖江王朱守谦,他也是因为犯事太多在凤阳种田,屡教不改后被禁锢在应天府,然后死了。

  现在的靖江王王爵还空着,有可能是留给朱赞仪。但是朱赞仪都已经十五了,可是此前也就是令朱赞仪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藩王,一直没说让他承袭王爵。

  朱允熥的话,很容易让人怀疑朱允熥打算废了齐王了。

  老朱眯着眼睛,看着朱允熥,“皇太孙,你的意思是朕只有废了齐王,才能令宗室心存敬畏?”

  朱允熥则回答说道,“回皇祖父,孙臣以为齐王之罪实在太大。宗室屡屡犯法,实在是不知敬畏。此番责罚齐王,也是盼其改过自新,这才是齐王祀以存亲的道理。”

  文武百官更加胆寒了,这位皇太孙现在就差直白的说想要废掉齐王了。

  老朱脸色更加阴沉,“齐王不改,就废了他,是这个道理吗?齐王王爵,朝廷收回?”

  朱允熥恭恭敬敬说道,“回皇祖父,孙臣不敢。齐王若是改过,可令谪迁云南。若是执迷不悟,可效前大都督,只罚其人,留以王爵。”

  前大都督是谁,那自然是老朱的亲侄儿朱文正了,也就是朱守谦的父亲。

  可是现在这位老朱的侄儿,在朝堂上都没办法称呼。王爵不合适,皇侄也不合适。尤其是朱允熥,可不能称呼朱文正的名字。

  老朱怒极反笑,“好啊!让朕废了自己的亲儿,你倒是好心思!”

  看着拂袖而去的皇帝,文武官员大气都不敢喘。

  朱橚和朱允炆也是在瑟瑟发抖,他们现在反倒是觉得对于自己的一些处置真的是太轻了。

  想想齐王,现在皇帝和太孙两个是意见不一致,一个是要保,一个是要重罚。

  责令回乡种地、谪迁云南,这都是模糊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就算是齐王幡然醒悟也不能再回青州,要改藩了。

  最重要的是皇太孙对齐王观感如此之差,真要是等到太孙继位了,齐王说不定就是一辈子在凤阳老家了。齐王王爵,谁知道还会不会再传承下去呢!

  这都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位齐王殿下也确实有可能成为大明第一个被废黜的亲王了。

  老朱的身影消失不见了,朱允熥这才不慌不忙的起身,“散朝!”

  本来一些人觉得皇太孙可能要去找皇帝解释,但是这位太孙直接走出奉天殿,看样子是要去文华殿了。

  这就不对了,这个时候太孙应该是和皇帝去解释一些事情。触怒皇帝、责罚宗室,哪一桩都是大事,可是这位太孙怎么就不在意呢?

  皇帝和太孙的关系,难道是真的出现了什么变故了?

  这些事情在一些官员们脑海里只是瞬间浮现,然后让不好的想法赶紧消散,实在是不敢多想了。

  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静观其变。得罪不起皇太孙,但是大家更加得罪不起皇帝啊,还是少说话、多做事,低调点才好。

  急着出头、急着表现,很有可能也就是取祸之道了。得罪了皇帝或者太孙,都很难会有一个好下场。

  该低调的时候还是需要低调,现在这么一个神仙打架的时候,还是不要凑上去了,要不然真的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其他人在想些什么和朱允熥没太大的关系,他还是不慌不忙的回到文华殿,和以往没什么区别,只是在继续批阅着一些奏章、处理一些政事。

  不是朱允熥心大,而是很多的事情他心里有数,一些官员紧张、摸不着头脑,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信息比较有限,只能胡乱猜测了。

首节 上一节 189/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