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72节

  礼仪的完善是从方方面面的,是从上而下的,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熥必须要重视。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很多的事情也确实是需要早一点去考虑到将礼部尚书的空缺给补上。

  毕竟现在的大明有不少事情要做,进一步的将蒙元时期遗留的民风民俗给扭转,尤其是在北方,将汉人的礼节给重新根深蒂固的重建起来,这也无比重要。

  更何况还需要考虑到明年的会试,要将第一次南北分榜的会试给执行好,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这也是一定的压力了。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这个事情我尚且在考虑,怎么你觉得有合适之人?”

  道衍就连忙开口,“回殿下,臣岂敢妄言。”

  哪怕现在也算是朱允熥的心腹了,对于朝堂的很多事情也越来越了解了,但是越是如此,道衍就越是不敢有任何的大意。

  尤其是他现在看似是殿阁大学士,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只能算是太孙的‘幕僚’。

  他自认为还是有些才华、有些本事,以前也一直觉得有些壮志难酬,没有一展所学的机会,时常也会因此苦闷。

  可是现在哪里敢多想啊,皇帝陛下现在还坐在龙椅上呢。而这位储君手腕和心机都很厉害,对朝政的掌控力度也无比出色。而燕王,哪怕燕王也是人中龙凤,不过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机会。

  朱允熥也就笑了笑,对道衍说道,“不敢妄言就是最好了,不该问的不要问、不该说的不要说。”

  道衍算是被小小的敲打了一下,现在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的去做事情,这显然是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礼部尚书确实是需要早点定下来,始终拖着也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这一点朱允熥自然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也确实没打算一直让礼部尚书的位置空缺。

  但是人选的事情上还需要斟酌一下,以及以此为饵稍微的观察一下朝堂上的格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意味着有些事情实在是急不来。拖到下半年吧,到时候这个事情自然也就可以做出来比较明确的决策了。

  还是需要抓紧时间,毕竟明年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没有礼部尚书在任始终不好,朱允熥这也算是在提前为自己的登基做准备了。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就算是着急也没用,只能是一步步的慢慢来。

  不管是礼部尚书的人选,或者是皇位的交替,都需要慢慢来。

  常升乐呵呵的来了,说道,“殿下,宁波那边传来话了。”

  朱允熥稍微有点好奇,问道,“宁波?难不成是我武定侯世子传来的话?”

  郭英的长子郭镇这一次没有随军出征,而是按照朱允熥的指令去了宁波。在那边自然也就是要视察海防了,那边也是水师的重要基地之一。

  常升就立刻回答说道,“武定侯世子令人来报,宁波四卫兵马俱是精锐,沿海筑城之事也齐全。”

  这些此前朝廷也就是在努力的,这些事情不只是为了防止倭寇,也是在防备着当年张士诚、陈友谅的一些余孽,那些人到浙江外海的一些岛屿盘踞。

  朱允熥心情不错,对于这个回答他非常满意,“让都督府那边准备一下,调令几个佥事过去。”

  有些事情根本不用多想,朱允熥所要求的人肯定也就是精兵强将了。而且不只是精兵强将而已,而是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对水战比较了解、熟悉的将领。

  朱允熥对水师的重视也是众所周知,尤其是在五军都督府内部,不少人甚至会在暗地里吐槽、疑惑。

  在这片土地,大家对于军事首先想到的就是陆战,想要发展的是骑兵和步兵。也就是三国东吴等极少数政权,回比较重视水军。实际上哪怕是东吴,也不是说就是将水军放在发展的第一位。

  其实在大明也是一样,哪怕老朱在鄱阳湖水战打败陈友谅才算是奠定了称霸的基础,可是这不代表着大明就是特别重视水师。

  海运粮草、清剿倭寇,这也就是水师存在的最大意义了。

  但是很明显,这些在朱允熥眼里是远远不够的,他所需要发展的是具备着‘远海能力’的强大水师,而不是现在这样的规模。

  常升继续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等明白。江阴侯此前已率军登船,据说操练的不错。”

  江阴侯吴高也就是江国公吴良之子,在勋贵二代当中也是佼佼者。历史上的他数次练兵、率军出征,镇守辽东表现不俗。甚至在靖难之役当中,也让朱棣投鼠忌器。

  朱允熥笑着点头说道,“这就好,吴高虽说胆子小了点,但是做事周密、谨慎,也有谋略。这就很好,不至于出了差错。”

  朱允熥继续说道,“将越巂侯也调过去,家学渊源总要记得点吧!”

  越巂侯俞通渊就是老朱早期大将俞廷玉之子,他的两个兄长俞通海、俞通源也都是战功累累。不过俞通渊能力欠缺,前几年随蓝玉在建昌卫平叛,在越巂筑城,这才算是勉强封侯。

  历史上也是随大军征伐燕王朱棣,战死于白沟河之战。

  对于朱允熥的安排,常升基本上是不会反对。哪怕不明白也不要紧,只需要执行就行,这个他擅长。

  思考太多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也没意义,既然自己不是一个明白人,就不去瞎琢磨。太孙这么安排肯定是有意义的,执行好了才不会误了太孙的大计!

第227章 顽疾

  有些事情或许很快就可以全面的推进了,朱允熥对于一些事情也开始认真对待了。

  北边看起来是在打仗,但是朱允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好担心的。

  朱棡、朱棣都是带过兵的,再加上蓝玉、傅友德的辅佐,还有一大批精兵强将,这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过多担心的了。

  更何况这一次作战的对象也不是蒙古部族的绝对主力,这只是一些比较小的部落。不是战略决战,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太多损兵折将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朱允熥也觉得礼部尚书的人选确实是需要早点定下来,要不然有些不太方便。

  真要是出海的话,赚钱、探索当然是摆在第一位的。可是同样也是宣扬大明国威,这时候礼部、鸿胪寺的官员就需要出现了。

  不过以大明现在的风格,肯定是先礼后兵的。船队肯定是要有上万名士兵,要是不服王化的话,大明也只能讨伐。

  这样的事情也非常正常,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是随行带着数万兵马。帮忙讨伐海盗、镇压番国叛乱,敢对大明船队动手的也顺手收拾了。

  至于宰不宰别人的国王,然后再下诏另立国王,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

  想着这些,朱允熥问道,“大和尚,安南的那个黎元澄现在在何处?”

  道衍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黎元澄现在在鸿胪寺所安排驿舍歇息。此前数次上奏想要求见陛下,都被拦着了。”

  在安南的时候,这个黎元澄是权臣之子,可以说是威风八面的。但是到了大明来了,这地位显然就是一般般了,说话做事也没有什么份量。

  朱允熥笑着说道,“让他明天入朝觐见,这么拖着也确实不叫个事。”

  道衍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理论上来说藩国使臣来了,皇帝肯定是要召见的,说不定还会有所赏赐。

  但是这个黎元澄的情况稍微有点特殊,这就是因为他的父亲现在很有可能篡国,大明这个宗主国稍微有点看不上。

  不过这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完全的冷落黎元澄,该安排食宿等等还是没问题,只是暂时没有正式的召见而已,也不算是礼节不足。

  见一见吧,朱允熥还是很想要看看这个黎元澄到底对火器有什么研究,也要让他的父亲胡季犛知道大明的军威。

  道衍对于这件事情自然也不敢有任何的意见,只需要执行好皇太孙殿下安排的事情也就行了。

  更何况在道衍的心里,也是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比较合适的,那也就意味着更加需要执行好这件事情了。

  这些也就是朱允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处理好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需要继续处理其他的事情了。

  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主要就是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那当然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户部尚书郁新再次来到了文华殿,他也觉得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出现在文华殿的次数远超于出现在武英殿的次数。

  但是这类事情不是郁新一个人才会有此感受,现在在朝中位高权重的,基本都是如此。

  “殿下,帝乡多有迁民冒充土民。”郁新严肃说道,“殿下,臣以为当整顿此事。”

  这件事情朱允熥也完全可以理解,以前凤阳户籍的百姓比较少,所以也会迁移一些百姓来充实。可是迁移来的百姓冒充本地人,这可不是说有个口音等等。

  最主要的还是在帝乡,有些福利待遇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以大明的户籍制度,户籍也是代表着职业等等,这些要是乱了自然也就会有不小的问题。

  朱允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道,“户部去处置此事,有司协理。以黄册为主,顺便清查帝乡土地田产之事,绝不可大意。”

  在朱允熥的心里,他也不觉得将户籍给限定死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可是几百年后还有很多农村户口呢,更何况现在呢。

  尤其是现阶段还需要恢复生产,在农业文明的社会自然也是需要保证足够的粮食产出,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税来源,当然更加需要重视。

  而且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说不定很多人就是无心生产了,这就不太妥当了。

  他能够做的也就是给一些户籍稍微松绑一点,不能直接一棍子全部打死。

  既然朱允熥这个皇太孙都这么说了,郁新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办。这一次来文华殿,他也就是想要做好这些事情,这也是本职工作之一。

  “你这个恩主心细。”朱允熥笑着对夏原吉说道,“唯独一点不好,就是没有太大的魄力,做事总是畏手畏脚。”

  夏原吉则立刻开口说道,“殿下,尚书大人慷慨好义,治家有法。身居高位不忘本色,严饬吏治、职事修举,堪称百官楷模。”

  朱允熥顿时笑着打趣,“也就是知道你们两个有私交、有恩义,做事勤勉不结党。若是我多疑一些,说不定就要觉得你们联起手了。”

  郁新则恭敬说道,“殿下,臣本为一布衣,蒙陛下简拔、赐名。臣不敢有负陛下所托,臣愚钝,只能勤勉做事、恪守本分。”

  这倒也算得上是郁新的性格了,这是他的为官、为人之道。

  郁新随即严肃起来,说道,“陛下,洪武三年时,朝廷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称为开中。四年时,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

  朱允熥微微点头,这是朝廷的做法,现在也都是在延续。

  这也是为了节约一些成本,粮商将粮食送到边关换盐引,这也极大的降低了朝廷的压力和负担。这个开中法不只是让朝廷少了运输成本,也让边关卫所粮食不缺。

  至于那些商贾,他们也有利可图。

  郁新严肃起来,说道,“殿下,商人输运粮食到塞下,然后发出凭据,根据凭据支给食盐。这本是好事,只是如今看来,有宗室权贵或官员、豪强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殿下,长此以往,不只是朝廷财政受损,边关军户再难有粮!”

  朱允熥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以前的开中法是商贾将粮食就近送到卫所,然后拿到盐引。

  可是现在呢,有人看到了有利可图,直接要拿走盐引。根本不在乎粮食有没有运到边关,拿到了这样的盐引指标转手卖给盐商,这就赚翻了。

  这不只是破坏大明的财政了,这也是让边关军户的粮食都不能得到足够的保证!

  道衍忍不住看了看郁新,再看看夏原吉。

  这位户部尚书还真的是不怕得罪人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要开始准备掀起大案了。要知道当今天子本来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对于贪腐深恶痛绝,也是一直使用严刑峻法。

  而这位皇太孙也好不到哪去,看似是比皇帝稍微宽仁一点。但是贪官污吏落在了这位太孙手里,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好结果,最多就是少了被剥皮充草了。

  朱允熥记下这件事情,严肃说道,“知道了,这事你暂且不要声张。”

首节 上一节 17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