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71节

  老朱直接嫌弃说道,“永乐?俗,听着就不好。”

  这也没办法,历史上朱棣的年号被称为永乐,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匆匆登基来不及考虑。所以以至于出现前凉张重华用的年号。最主要的是当时方腊起义,用的也是‘永乐’。

  其实年号撞车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只是能不撞车自然也就不要撞车,要不然也尴尬。

  朱允熥又问道,“嘉靖殷邦呢?”

  老朱愣了一下问道,“这是何意?”

  “出自《尚书·无逸》。”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我觉得这个还好,朝廷稳定、斯民小康,这得是一个盛世之相。”

  老朱仔细想了想又否决了,“不好,你有这志向是好。只是配不上咱孙儿,咱孙儿何等英豪!咱回头给你想想,你让咱抱重孙,咱让你当皇帝。”

  朱允熥就低头对着徐妙锦的腹部说道,“儿子,听到没!你出生了,你爹就能当皇帝,你就是太子了!”

  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也就是张福生等人心惊肉跳的低着头,都恨自己现在长了耳朵。

  而老朱则是欢欢喜喜的,自家孙儿说的没错。文垚那孩子,只能是大明的太子。而允熥,就是大明的下一任皇帝!

  年号之类的事情不急,因为这看起来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老朱可以好好的思考,肯定也会有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等等也会给出足够的建议。

  朱允熥也心里非常清楚,他知道年号之类的事情轮不到他来操心。以老朱的性格,肯定是要将很多的事情给安排好,年号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不过想想看的话,大明很有可能也就是到洪武三十年就要开始换一个当家人了,而历史上的老朱是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

  徐妙锦看起来也是从容了不少,对于一些话题也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了。

  吃着饭,朱允熥说道,“祖父,这一次北征怕是很难有大胜,我也仔细想了想。这一趟可能也就是打几个小的部族,很难有大胜。”

  老朱好整以暇的问道,“哦?你一向也是没有多少武略,怎么就看出来了这些?”

  这话让朱允熥有些无语了,他本来还觉得自己是有着一些战略眼光的。本来觉得自己的一些大局观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再看看,他的一些战略眼光在老朱的眼里也就是那么回事。

  不过朱允熥也实在是不好反驳,在其他人面前朱允熥可能还会在意一下面子。但是在老朱的面前,朱允熥的那点眼光真的不够看。

  “十七叔善谋,他所率三卫又多为胡骑,骁勇善战。”朱允熥就解释说道,“鞑子那边本就是在内乱,虽说这些年也是稍微恢复了点元气,只是也不敢大队人马南下。”

  老朱微微点头,对于十七子朱权,老朱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小子,要是放在开国之前,也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角色。

  朱允熥继续说道,“这一趟祖父派大军讨伐,怕是想着是要将鞑子的爪子给剁了。那些人内斗几年了,也是想着要立威,或者是想着要南下劫掠。先给他们来个狠的,免得这些人胆子变大!”

  听着朱允熥的话,老朱也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也确实是他的基本战略构想之一。

  这一次确实很难有太多的蒙古鞑子南下,哪怕朱权在大宁发现了一些鞑子的衣甲。但是那更多的就是小股游哨,实在是成不了什么气候。

  更何况也别觉得大明对于草原上的情况一点都不清楚,大明还是知道瓦剌、鞑靼在争斗,这两大部族在争夺正统汗位。

  而鞑靼、瓦剌内部,各个部族也是在互相的争权夺利,弑君之类的事情也是屡有发生。

  “是该给他们好好的打一打,这些年还是对他们好了些。”老朱就嘲笑的说道,“这些人就是癞皮狗,你凶了他们才知道怕!给他们打疼了,他们就哆哆嗦嗦的躲着不敢龇牙!”

  这么说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因为现在的蒙古早就分裂了,这么些年面对大明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战败,早就没有了当初的心里优势。

  “鞑子现在不老实了,估计是他们内斗就要杀出来了一个狠人。”老朱颇为担心的说道,“北边,咱大明的心腹大患还是在北边。”

  对于老朱的这个观点,朱允熥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反驳的,这基本上也就是等同于事实了。

  朱棣数次北征,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宣府等地屡次遭到鞑子的劫掠等等,这些也都是历史上会发生的事情。

  中央王朝的外患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来自北边,这个事情不只是老朱的认知,这也是这个年代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的情况。

  包括女真,这也都是从白山黑水间发展起来。哪怕有各种因素,他们也确实是从北边南下入关的。

  老朱继续说道,“咱也想过,铁木真那样的人千百年难出一个。只是那些鞑子里也不能小觑,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也都是一世豪杰。”

  朱允熥也认可这些,说道,“这些鞑子真要是壮大起来,那也不能小觑。”

  这个说法自然是比较委婉的,不管是契丹也好,还是女真也罢,都曾经将汉人王朝打的非常凄惨,留下了不少悲惨的记忆。

  “草原上不能有个强大的部族,得时不时的敲打。”老朱就说道,“哪个出头了,咱就给他打压下去。”

  这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草原上可以有几个还算强大的部族,但是绝对不能是有一个部族完成了对草原的统一,要不然大明的压力就瞬间增加。

  这一次一些鞑子想要南下作为试探,想要将势力范围再次延伸到漠南区域,大明自然也就不能坐视不理了。

  这时候就必须要强硬的回应,鞑子既然敢伸爪子,那么就将这个爪子给剁掉,让这些鞑子知道害怕、缩回去,这就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了。

  只要鞑子龟缩在更为苦寒的漠北,他们就很难真正的壮大起来,大明就可以更好的控制漠南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

  大宁等区域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就是控制住草原的前沿点。

  这里必须要守住,大明的军将也必须要在这些区域扎下根,要不然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鞑子可以直接威胁到长城了。

  老朱看着朱允熥,说道,“咱想了想,锦衣卫的一些人也是该交给你了。”

  朱允熥就开玩笑说道,“是该给我,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多少事,我还不知道。”

  老朱几乎是将大部分的权力都交给了朱允熥,也从不限制。可是老朱的手里头还有一些底牌,这一点朱允熥也心里清楚,这些秘密武器也非常重要。

  老朱倒也干脆,“这些人啊,也就是留个后路、多双眼睛。你都是要当皇帝的人了,咱也是该给你。真要是咱哪天没起来,这事情就不好了。”

  “都说了带文垚带到十岁。”朱允熥就说道,“我自小纨绔,妙锦也聪颖无双,我想文垚肯定不好带。到时候有闹的时候,反正我是不打算带。”

  老朱眉开眼笑,“闹才好,男娃不皮没出息!你忙朝政,咱带孩子!”

第226章 不用着急

  老朱手里还有点底牌,朱允熥自然也心里有数,不过也不在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大明朝需要考虑的不只是皇储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皇位的交替。

  从以前是皇帝对于储君的选择一直都是无比坚定,而现在变成了就算是传位也顺滑无比。

  老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朱允熥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连徐妙锦对于一些事情都看开了,皇帝是毫无保留的宠爱太孙,愿意扶持。太孙也不藏着掖着,从不掩饰自己的一些所图所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皇太孙继承皇位完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徐妙锦觉得她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心养胎,为皇太孙诞下子嗣,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诞下了子嗣,太孙顺利登基的概率就增加一分了。

  实际上以徐妙锦的看法,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了,皇帝明年基本上是肯定会退位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儿子的话,那自然也就意味着皇帝会全心全意的培养、抚育皇重孙了。

  到了那时候,自然也就意味着皇太孙登基后想要做些事情就会更加的顺利。

  吃饱喝足后,朱允熥和徐妙锦蹓跶着向东宫走去。

  徐妙锦问道,“殿下,臣妾要是有幸为殿下诞下子嗣,有些事情是不是再缓缓?”

  朱允熥也明白徐妙锦的意思,笑着说道,“祖父这辈子都没享过福,也就是开国那两年祖母和我大哥在的时候过了几年一家和睦的日子。咱们要是真孝顺,就给他添个重孙,让乾清宫闹腾起来,其他的都不用多想。”

  既然朱允熥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徐妙锦自然也心里有数了,有些事情她现在也算是看的比较明白了,她也不觉得朱允熥就是为了皇位在夸大其词。

  皇帝对皇后、太子的感情是不容置喙的,甚至是现在的皇太孙朱允熥,也就是沾了他父兄的光。在情感比较缺失的老朱那里,朱允熥有些时候也是一个‘替代品’,这一点连他们本人多少也都是心里有数的。

  可是这对爷孙的感情也是根本不需要怀疑的,这对天底下最为尊贵的爷孙,对彼此的感情也都是无比真挚。

  “我现在就想着要是以后祖父带孩子,怕是给惯的不像话。”朱允熥说着自己的担忧,“真要是如此,那怕是有些为难了。”

  徐妙锦觉得问题不大,宽慰说道,“殿下无需多虑,父王贤德天下皆知,殿下也如此英明。若是文垚有幸得皇祖父教导,肯定能贤明上进。”

  徐妙锦这样的观点也没问题,虽然大明宗室不见得各个都是贤德。但是大明的宗室普遍来说能力没什么问题,最多也就是有些藩王的品德出了问题。

  而先太子以及现在的皇太孙朱允熥,都算得上是比较贤明的,这些在徐妙锦看来也是皇帝培养的好了。

  朱允熥看了一眼徐妙锦,说道,“我父王就不用说了,真以为我贤亮、仁善?真贤明就不至于纨绔名声现在还在应天府流传,而且我仪态不佳、不识礼数,很多人也都心里明白。”

  这一下徐妙锦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了,因为朱允熥所说的那些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事实。

  朱允熥继续说道,“以祖父现在的性子,如果真带文垚几年,肯定是教出来一个霸道的小子。”

  徐妙锦则是看了看朱允熥,有些话他实在是不好多说。因为这位皇太孙似乎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比如说他只是看到了别人的问题,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情况。

  皇太孙到底是不是霸道、强势,这件事情徐妙锦实际上都不需要去评价的。而她也相信文武百官们心里更加有数,这位皇太孙有些时候看起来和当今天子如出一辙,这件事情也没什么好怀疑了。

  强势的皇太孙担心皇重孙太过霸道、强势,这件事情说起来嗨真的是有那么点让人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才好了。

  不过徐妙锦也不觉得这是太大的问题,作为皇储,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且以皇太孙的性格,对于有些事情实际上也不会特别的敏感在意。

  皇家的一些氛围在徐妙锦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明确的嫡长继承制,实际上也可以将很多的隐患提前给消除掉,这件事情也会让她觉得非常的安稳。

  很多的事情还是要慢慢的来,现在完全就是不需要过于着急,慢慢的发展也就足够了。

  回到了东宫的朱允熥自然也就是好好的休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每天都需要处理不少国政,需要上朝,这些也不轻松。

  当个安于享乐的皇帝、追求奢靡的生活,那可不是朱允熥的志向所在。所以哪怕现在看起来有些累,但是乐在其中,因为现在在做的事情也是他感兴趣的事情。

  新的一天开始了,朱允熥还是早早的就起床,简单的洗漱后就准备出上朝。

  这就是他的生活,很多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也算得上是习以为常了。叫苦肯定是不会叫苦,偷懒也不会偷懒,这也不是为了在老朱面前挣表现,单纯的就是早就将这一切当做了自己的责任,认为这一切也都是理所应当。

  简单的看了一下身后的官员们,看到他们一个个的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列队,朱允熥比较满意,现在早朝的规矩等等基本上是完善起来了。

  开国近三十年,入朝的队列、奏事的顺序等等,实际上也就是在这两年才完全确定。

  这一切也都正常,老朱草莽出身是次要,主要还是以前有其他的一系列事情要做。所以在礼节方面的事情就稍微的放一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说是至理名言。

  对于百姓来说是如此,对于朝廷来说实际上也是如此。

  早朝之后,朱允熥回到文华殿,这自然也就是要召见一些文武官员议事。

  道衍将奏章整理好了,需要着急批复的,需要重点关注的,自然也就是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一位大和尚还是有些能力,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秘书。

  “殿下,如今礼部尚书之选也该早些定下来。”道衍就提议说道,“朝廷此前方定下亲王丧葬之礼、世子袭爵之礼,虽说已有完善,不过尚且需要推行。”

  这话也没什么问题,鲁王去世的时候,实际上弄出来了一个明堂,这就是超出了藩王乃至储君的待遇,是正常的帝王陵的规格了。

首节 上一节 17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