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73节

  郁新自然也明白,也就是说现在不要上奏章,更不要再朝堂上直接开始弹劾。暂时不要轻举妄动,这一点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以免误了太孙的大计。

  不过在场的这些人也都明白,以郁新的性格,要是皇太孙迟迟没有任何动静,那么就算是触怒太孙殿下,那也是会在朝堂上直接奏报,将锅盖给掀开。

  看到朱允熥明显的不高兴,夏原吉和道衍也开始紧张起来了,他们知道这也算是风雨欲来了。

  这位太孙或许对其他的事情不会特别苛刻,可是对于贪官污吏、假公济私等等事情,那也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朱允熥直接开口,对张福生说道,“召朱忠、蒋瓛,让他们立刻过来!”

  夏原吉和夏原吉对视一眼,他们的猜测果然没错。这位皇太孙果然是一点都不会容忍,直接召见锦衣卫和北镇抚司的两大管事人了。

  那可是皇帝和太孙的耳目,在大明的官场上想要瞒住这两位一些事情,也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朱忠和蒋瓛匆匆来到文华殿,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是他们知道既然是太孙召见,那么肯定就是有大事发生,尤其是两大特务机构的主事人同时被召见,就更加意味着非同寻常了。

  朱允熥也不废话,说道,“你们去给我查清楚,这盐引到底流向了何处!给我查清楚,到底是哪些权贵、宗室敢对开中法动手脚!”

  哪怕是见过很多的大风大浪,可是这一刻的朱忠和蒋瓛也是面色大变,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难处置了,这件事情算得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为涉及到了‘盐’,那就绝对不是什么小事情了,更何况还是涉及到为边关卫所送粮食的开中法。

  这肯定是得罪人的事情,但是对于朱忠和蒋瓛来说,这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在意的,他们就是天子鹰犬、爪牙,他们的存在就是去得罪一些人。

  朱允熥继续说道,“查实了,即刻将人控制住,立刻奏报过来不得耽误!”

  朱忠和蒋瓛更加明白了,这件事情皇太孙是无比重视的,他们必须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才行。

  夏原吉和道衍就忍不住开始担心起来了,锦衣卫也好、北镇抚司也罢,这都不是什么善类,他们是无风也能起三尺浪的存在。

  现在有了皇太孙的旨意,这些人说不定就要掀起大案了,这些人说不定就要拿出擅长的栽赃、诬陷等等,这也都是有先例的,绝对不是对这些缇骑的冤枉之词。

  不过在这个时候,道衍和夏原吉觉得还是聪明一点的不要多说什么才好,现在太孙在气头上呢。如果事态开始扩大或者失控,到时候就要及时的去劝谏了,这也是他们的为臣之道。

  现在的朝廷还有不少事情要做,现在也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政局,可不适合出现太大的波澜。

  朱允熥确实是被气的不轻,因为吏治的问题看起来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在任何朝代都难以解决一些事情。

  两宋时给了官员极高的俸禄,可是依然没办法抑制一些官员的贪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就算是欲壑难平了。

  而大明对于贪官极为严厉,可是依然会有一些官员选择铤而走险,或许也是觉得当官了就该有权有钱,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

  虽然感觉到非常头疼,不过朱允熥也明白接下来有些事情必须要处理好,要不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开中法就要因为这些老鼠毁于一旦了。

  宗室、权贵、官员,以及地方豪强、盐商等等,这些人很有可能会沆瀣一气,这不是一个群体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本来是想要平稳过渡,想着这一两年稍微的安稳一点,但是那些人根本就不给朱允熥安稳的机会!

  气鼓鼓的朱允熥很快就调整情绪,然后继续投入到批阅奏章的大事当中。哪怕有些事情确实让他非常的不高兴,可是这也不代表着他就是能耽误一些其他的大事,事情依然需要处理。

  大明朝的政事实在是太多了,朱允熥没办法在这个时候选择偷懒,该办事的时候就要努力的去解决好一些事情。

  这时候就不只是朱允熥看起来无比关注了,道衍和夏原吉也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处置自己的一些公务,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招惹皇太孙。

  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东宫,看着徐妙锦在慢慢散步,朱允熥原本有些烦躁的情绪反而稳定下来了。

  这可能也就是家庭的重要性了,可以让人在稍微有些疲惫的时候得到些许安慰和放松。

  “殿下,臣妾看院里的花都开了。”徐妙锦笑颜如花,开心不已的说道,“开年来风调雨顺,想来应该是一个丰年。”

  朱允熥笑着点头,“江南等地差不了,肯定是个丰年!”

第228章 先办事

  虽说有些事情让朱允熥非常的不高兴,但是不高兴也没办法,因为那些事情已经发生了。

  他要做的就是遏制一些现象,对于那些倒卖盐引、破坏开中法的人,他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就算是宗室子弟,也需要明白做了这些事情是有极大的麻烦。

  ‘卖指标’,看来真的是一个好生意啊,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来说,来钱实在太快、太轻松,对于以这样的手段赚到了钱,他们肯定还是在沾沾自喜。

  新的一天还是以早朝为开始,这一次自然也就是有着一些看起来比较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别管黎元澄这个使臣有没有水分,明面上他就是安南国主派到大明来的使臣,皇帝该召见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召见。

  这位安南权臣之子本本分分的递交国书,跪拜大明皇帝,也诉说了自己的一些请求等等,这都没有什么好让人意外的,这都是正常操作了。

  至于老朱的态度,看起来也就是那么回事,接受了国书、接受了安南国的进贡,暂时不提赏赐或者对安南朝局的一些想法。

  这自然令黎元澄心里打鼓,可是他现在也真的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是耐心的等待了。

  这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这里是大明呢,安南可不敢在大明耀武扬威。

  结束早朝后,朱允熥将梅殷叫到文华殿。

  朱允熥开门见山,说道,“姑父,过两天你去一趟太仓,督江南一应事务。”

  梅殷瞬间就认真起来,问道,“殿下,臣这一次该查何事?”

  太仓,这也是直隶苏州府。

  但是在太仓有一个刘家港,元朝海运漕粮就是从这里出海。实际上也就是长江的出海口了,也是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

  前几年老朱就在太仓南码头兴建运仓,这里贮存着大明无数粮食。漕运粮食,依然选择太仓。

  而且苏州本来就是大明的粮税重地,太仓则是苏州府的赋税重地。这里有着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而且这里有着极其出色地造船工业,衍生出来了很多配套设施。

  在应天府的宝船船厂和龙江船厂负责制造大型船只,而在太仓的船厂主要以建造战船出名,特别是二三百吨的中小型战舰。

  由于这里的特殊性,这里也有非常出色的水手、航海家,在元代海上漕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朱清、张宣、殷明略等都是太仓人。

  而到了大明,也是根据这些历史积累,以及对太仓漕运的重视,这里也驻扎了不少军队,有着不少出色的水手。

  朱允熥就说道,“姑父这一次该去检查船只、水手,检查准备的一些火器。再者就是看看漕运诸事,以及海盐等等事务。”

  梅殷倒是不觉得这么多的事情繁杂,既然皇太孙的意思是让他巡视,如果只是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做好一件。而提前说了要‘督’江南府事,那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做。

  朱允熥也不隐瞒,继续说道,“我准备过些天让人出海剿倭、海匪,姑父先去检查一下船只、水手,万万不可大意。”

  梅殷一本正经的领命,皇太孙说了是剿倭、剿匪,那就是剿倭、剿匪,而不是其他的事情。

  至于是不是出海等等,实际上梅殷也心里有数。

  皇太孙让人造的那么多船去了哪里,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安排了一些精兵强将,战舰换了一个遍,实际上大家都是心里有数。

  梅殷觉得自己这一次去检查一番后,皇太孙就要安排人称发现海盗、倭寇了,到时候大明的水师就要理所当然的出海了,没人能够在这个事情上反对。

  反对,那就是通倭。

  更何况此前朝廷已经将倭寇和鞑子的悬赏定在同一级别了,这一切都是在做前期的准备。

  朱允熥继续说道,“还有那些盐商、豪强,姑父要好好看看。若是有人官商勾结,姑父即刻拿下、审理。”

  梅殷就更加严肃了,“殿下,江南等地暂无大盐商吧?”

  江南府,这就是京畿重地了,皇帝就在跟前,谁敢在这样的地方‘做大做强’,那简直就是在自寻死路了。

  朱允熥就干脆的说道,“还是莫要小看了好些人的贪念,现如今都有人敢盯着盐引了。”

  梅殷瞬间也是脸色大变,怪不得皇太孙这么生气。

  这不只是单纯的盐了,这也事关赋税。毕竟在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盐铁专卖的,这就是朝廷最为重要的税赋来源之一了,这肯定是不能大意的事情。

  而且这还事关开中法,涉及到边关卫所的粮食安全等问题,这算得上事关国家安全了。

  如果有人想要在这些事情上上下其手,皇太孙暴怒那也是正常的反应。就算是因此掀起一场大案,好像也没人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

  实在是因为这些事情太敏感了,没人可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事情。

  朱允熥盯着梅殷,说道,“这些事情我不放心其他人去做,势必牵联一些宗室、权贵和豪强。”

  梅殷心领神会,严肃说道,“回殿下,臣必秉正执法,不敢偏私!”

  梅殷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一些定位,看似是出身勋贵,可是也不算是正经的勋贵。他很是的外戚属性更重,这也注定了他要成为‘孤臣’。

  以前还能仗着自己的妻子是皇帝的嫡女,或者是因为自身的一些能力成为了皇帝最为喜欢的女婿,这些也确实都是梅殷的优势所在了。

  但是梅殷非常清楚,皇帝连女儿都不见得有多爱,更何况女婿呢。皇帝的眼里只有姓朱的儿孙,而在这些儿孙当中又只喜欢嫡长。

  如果是以前,梅殷还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品行,说不定有机会成为托孤重臣。

  可是现在再仔细的看看,这位皇太孙大权在握,手腕和心智都厉害着。现在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托孤重臣,那只会是皇太孙登基后的绊脚石。

  真要是有了什么托孤重臣,说不定也就是直接被清理了。

  这些事情梅殷也都是心里有数的,所以现在的他也确确实实没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就足够了。

  给梅殷安排好一些事情,朱允熥也稍微的松了口气,有些事情也就是需要这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步步的将基础性的工作给做好。

  不管是让梅殷去太仓查一查船只、水手等一系列的准备情况,或者是让他去调查一下盐引等事,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这些显然也是不够的,接下来还有很多持续的工作,是需要开始抓紧的事情。

  道衍看了一眼朱允熥,这位皇太孙还真的是帝王心思,手腕等等也都是厉害着。

  让朱忠、蒋瓛去查一些事情,这一点没什么好怀疑的,锦衣卫或者北镇抚司就是做这些事情的,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但是在这些天子耳目被散出去的同时,让梅殷这个外戚大张旗鼓的去苏州府等地巡视,这可不是说给朱忠等人做掩护了。

  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直观的,就是要让当地的官员、豪强急起来,这可是‘钦差大臣’,而且还是一个立场和皇家高度一致,看似无懈可击的大臣。

  朱允熥一边批阅着奏章,一边问道,“黎元澄呢,怎么还没有过来?”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殿下,黎元澄下朝后就回了驿舍。”

  朱允熥愣了一下,“回了驿舍?本宫昨天说了让他觐见,谁让他回去的?”

  张福生就小心的提醒补充,“殿下,早朝之时,陛下宽待安南使臣,特令礼部、鸿胪寺设宴款待安南使臣。”

首节 上一节 173/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