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70节
这就是现实情况,所以还是不要好高骛远,就算是羡慕也没用。
听着朱允熥的话,朱有龄和朱有容心里都有些开心。
耿璇是长兴侯世子,所谓爵位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张辅则是朱允熥比较看重的年轻一代的奖励,这两年也是在不断的出征历练。
朱有龄感觉到骄傲和期待的,不只是说她的丈夫在年轻一辈的将领当中受重视,也非常的出色。而且张辅的父亲张玉也是非常出色的将领,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封候拜将也不是不可能。
哪怕现在看起来是有点压力,现在还只是高级将领而已,但是爵位也不是不可期待。
安庆公主忽然意识到不对劲,说道,“允熥,你到底是最聪明!本来我们还没说什么,你就说了不少!怎么了,当姑姑的来恭贺你有了子嗣,这还不能说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朱允熥的那点小心思被点破之后,顿时也就成为了笑谈。
朱允熥就挠头说道,“小姑,你这就是在冤枉我了。”
宁国公主也笑着开玩笑,“允熥,我们话还没说两句,你就朝着爵位这些事情上引。怎么了,难不成还是怕我们打趣你?”
朱有容和朱有龄也都在偷笑,她们现在自然也反应过来了,先前朱允熥说的那些事情当然是重要,可是这也是明摆着是在岔开话题。
徐妙锦这时候也是在偷笑,她已经被打趣许久了,现在也该轮到朱允熥了。不过就算是打趣也没什么关系,最主要的是有了身孕,大明未来的国本有望。
安庆公主故意打量四周,音量是正常水平,“允熥,我也想过了。你是太孙的话,我多半是不怕你。你要是当了皇帝,那我就不敢放肆了。”
朱允熥就云淡风轻的说道,“小姑,我就是当了皇帝,您老人家也是我小姑,我还能在你跟前摆架子不成?”
安庆公主立刻八卦起来,颇为激动的问道,“都说父皇给我侄孙起好了名,是吧?”
朱允熥也不隐瞒,“文垚,如果是男娃就是文垚了。这弄得好,我的儿子和我伯伯们都是文字。”
朱文正、李文忠、朱文英(沐英)、朱文逊、朱文刚、何文辉等等,都是文字辈。
宁国公主倒是不在意的说道,“这也不碍事,那也都是旁支。以后文垚是要继祖宗之位,他岂能算入字辈。”
安庆公主也说道,“就是这个理,以后不要说我们了,就是你秦王叔几个也都是要给你磕头。还好我们不上朝,要不想想就觉得古怪。”
这话好像也是没什么问题,朱樉等人也都习惯了这些。朱允熥这个储君,那也是君。
朱允熥也不在意那些,说道,“文垚的名字现在不好传出去,自家人知道就好。”
安庆公主她们自然也心里有数,皇重孙、皇重孙,现在大家都盼着徐妙锦肚子里的是小子。可是不到出生的那一刻,谁也不敢保证。
安庆公主继续八卦着问道,“允熥,先前父皇说的那些,现在还算不算话?”
这一下在场的所有人都关心起来了,也有那么一些紧张。有些事情她们也都知道,毕竟以前的老朱私下里没少催婚、催生,一些许诺也不是秘密。
朱允熥就有些尴尬了,含糊着说道,“这事情你们瞎琢磨做什么,难不成我还敢去问啊?”
安庆公主不放弃,她觉得有戏,“你胆子那么大,有什么不敢问的?真要是去问了,父皇还能怪你不成?”
而宁国公主的关注点不一样,“允熥,先前提起那些的时候,你都不乐意。难不成到了年底、明年,我大明就要准备登基之礼?”
实际上即位和登基还是有区别的,新皇帝可以在上一代皇帝驾崩的那一刻起便已即位,而登基却是帝王独特的展示自己君临天下。
即位不一定要登基,但要登基的皇帝必须是即位而来。
其他人在这个时候也瞬间反应过来了,以前的朱允熥不喜欢这类话题。可是这一次好像不一样了,哪怕是含糊其辞的,可是也算是回应了。
看着周边一个个亮闪闪的眼睛,朱允熥压力很大,“大姑、小姑,我挨骂也就算了。你们要是瞎掺和这事,祖父可是要发怒。”
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当然明白这些事情,所以她们贵为皇帝嫡女,也从来都不会对于朝堂的事情过度关心,更不会有任何的参与。
看着这一双双八卦的延伸,朱允熥瞬间感觉到了压力,是真的有压力。
果然是言多必失啊,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他们也都知道朱允熥的性格和习惯,知道他的一些过往。
安庆公主就非常激动,“允熥,这事好啊。你皇祖父也快七十了,是该颐养天年了。”
宁国公主敲边鼓说道,“他年少时就在吃苦,又忙着南征北战、治理国政,这辈子就没过多少舒坦日子。你现在也能主持国政,是该让他歇歇。”
安庆公主继续八卦,说着自己的想法,“我看了史书,汉武晚年昏聩以致动摇国本。按《资治通鉴》来说,唐太宗驾崩也有疑窦。唐玄宗就别说了,晚年也不好。”
朱允熥瞬间就忍不住怀疑起来了,“大姑、小姑,你们在来东宫之前,不会是先去了武英殿吧?也别试探我了,真给了我就接!”
这些也算得上是朱允熥的一个明确态度了,这些也都是和此前有着不小的区别。
朱允熥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些,以前根本不接话题。但是现在就不同了,虽说是‘给了就接’,看似还是在含糊、委婉。
不过这就算是明确的态度了,对于皇位这算是相当的有想法了。很多的事情,现在也算是让大家都心里有数了。
朱允熥也越发肯定了,自家这两位姑姑也都是带着任务来的。不只是来看看徐妙锦,估计也是从老朱那里得到了授意,这是要来试探的。
有皇位不接手,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尤其是现在的朱允熥自认为对于朝堂掌控力比较强,对于政事的处置也比较得心应手了。
既然是各种条件都比较成熟了,那也就没必要瞻前顾后了,没必要担心太多的事情了。
有老朱的保驾护航自然是好事,可是朱允熥迟早也是需要独自面对、承担一些事情,那还不如现在就直接去面对好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看起来是更加高兴的,喜形于色的她们也完全藏不住心思。虽说都知道朱允熥的地位稳固,可是依然会觉得太孙和皇帝还是有区别。
徐妙锦看似淡定,可是心里也是比较激动的。先前老朱就算得上露出口风了,而现在这两位皇姑的试探,更能说明一些事情了。
朱允熥就淡定的厉害,“大姑、小姑,今年你们得管好外戚、命妇,不能出什么乱子。”
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哪怕朱允熥的地位稳固,可是真的要是到了皇权交替的时候,很有可能也会掀起一些风波。
稳妥一点绝对不是什么坏事情,如果在这些敏感的时候出了事情,那就是给皇帝、太孙添堵,那就是大事情了。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还有就是这些事情你们也别参与了,有事我和祖父去说。把你们卷进来不是好事情,祖父千好万好,就是不该只顾着我不想着你们。”
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心情就复杂了,因为她们也多少能够明白朱允熥的一些意思。
说到底她们只是公主,肯定不能过多的干预朝政。要不然的话,以后就会有些好说不好听了。
现在这就是探探口风,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就是劝进了。
对于公主、郡主来说,还是不要参与其中更为稳妥!
第225章 第二百二十二掌 小小底牌
对于小小的试探等行为,朱允熥也根本不在意,这些也确实不算什么。
皇位到底不一样,老朱就算是觉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可是也是要稍微了解一下朱允熥的想法。有些时候也觉得朱允熥这孩子说话不老实,让身边的人来稍微的试探一下也正常。
而朱允熥实际上也差不多,哪怕现在都觉得他这个储君的地位非常稳固。可是也不好表现的太着急等等,甚至在有些时候还要稍微的推脱一下,这是正常流程。
亲耕礼也好、对任亨泰的正式贬官也罢,或者是工部征召一些工匠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些事情只要在大方向制定好了、只要老朱和朱允熥的意见达成了共识,那么很多的事情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大明的官员们执行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
日子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在过,朱允熥也觉得现在很多事情都比较顺利,不用多操心。
对于朱允熥来说,最近这段日子看起来也是比较顺心的。
老朱更开心了,忙了一天之后也不见孙子过来吃饭。本来就打算恢复以往的模式,一个人吃饭对老朱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不过当看到朱允熥扶着徐妙锦走过来的时候,老朱连忙起身。
“哎呀,妙锦现在就该多歇歇!”老朱就急了,有些跳脚了,“不要多走动,安心养着就好!”
朱允熥就有些不以为意的说道,“妙锦这些天歇的也不好,也该稍微动一动。要不然也不好,只是安心静养哪行。”
女子怀孕后就安心的静养,在如今这个年代也算是普遍的认知了,会觉得能不动就不动,这是最为安稳的办法。
徐妙锦也笑着对老朱说道,“皇祖父,孙媳也想着走动走动,整天若是不动也乏的利害,吃的都少。”
老朱一听顿时紧张,声音也温柔了好多,“妙锦啊,就是吃不下,也多压着吃两口。你现在有身孕,这可不是小事情。若是有什么想吃的就和允熥说,要不就去找宁妃。”
徐妙锦自然不会缺少吃喝用品,东宫里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赏赐依然是不断的。
朱允熥摸了摸脸,说道,“我听人说若是坐月子的时候能长胖,现如今看来不是这般。妙锦有了身孕,我都跟着吃胖了一点。”
“你不胖,要咱说还是瘦了点!”老朱思考半天才说道,“你就是太好动不是享福的样,你看看你叔叔、兄弟,多半都是白白净净,就你喜欢舞刀弄枪的像个武夫。”
这话朱允熥没办法反驳,白白胖胖的在这个年代不少人看来就是福相,能够吃成胖子起码也说明衣食无忧、家里条件比较好。
哪怕现在比较忙,可是朱允熥有时间还是会稍微的活动活动、锻炼一下,要不然也会觉得身体跟生锈一般。
而徐妙锦呢,朱允熥也知道他不是什么权威医生,他的一些话别人可能会考虑,不过也不见得就是完全认同。
他只是基本每天都陪着徐妙锦稍微散散步,保持着一定的运动量,让她保持着愉悦的身心状况,这些看起来也就是他现在比较能做的极限了。
“妙锦现在肚子都鼓了点,想想看我就欢喜。”朱允熥也不在意徐妙锦脸红,对老朱说道,“我思来想去,文垚也就是九月份的事了。”
老朱一听更为开心,忙不迭的说道,“咱也算了日子,这就是咱家的孩子!”
老朱的生日是九月十八、朱标是九月初五,朱雄英是十月二十七日,朱允熥则是十一月初九。
这自然也都是指农历了,本来这一家三代的当家人的生日都是非常集中的。也就是现在‘人丁稀少’,所以看起来留下了些许空隙。
朱允熥也笑着说道,“估计该是九月,那时候也算是比较好。不冷不热,妙锦坐月子也不用热着,文垚长大点才是冬天。”
老朱更是眉飞色舞的说道,“真到了正旦、冬至,可不能把咱重孙给抱出来,得好好养着。等到开春了,咱再带着。”
朱允熥就忽然问道,“真要是明年把文垚给您老人家带,朝廷的事情怎么办?”
老朱就看了一眼朱允熥,说道,“你也别试探咱,明年文垚满周岁了,咱就退位。正好你也不用急着改元,到了年底就行。”
历史上很多的皇帝喜欢该年号,一个皇帝有很多年号非常的正常。
汉武帝用了十个年号、唐高宗用了十四个年号。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当然也有特殊的,李世民就只用贞观这一个年号。而大明现在基本上是定了规矩,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这也是历史上对于明清的皇帝直接用年号,比如说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等。而在明清之前,基本上都是称庙号,宋太祖、唐太宗等等。
“那我年号怎么定?”朱允熥就仔细想了想,问道,“永乐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