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52节

  召见一些官员、商讨一些事情,这也都是朱允熥的日常了,习惯了这些工作就好。

  眼看着官员们陆续离开,朱允熥召见夏原吉,“我大婚的花费多少?”

  夏原吉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陛下准用白银八万两。”

  朱允熥一听顿时皱眉,说道,“削减一些,不许过五万。”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大婚费用全部加起来不许超过五万两白银,这说出去有人可能不信。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这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天文数字了。

  几十万两现在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更别说几百万两了。

  历史上实际上到了大明中后期,皇帝大婚的费用也只是十几万两、二十万两。被很多人称作任性的朱厚照想要拿四十万两白银用以大婚,大臣都是拒绝的。这还是要考虑中后期的货币比不上开国初期,初期的钱更值钱。

  这还是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进步,从十万两、二十万两的升级。

  夏原吉就有些为难的说道,“殿下为太孙储君,若是太孙大婚尚且寒酸,不足以彰显朝廷气象。”

  皇帝的陵寝、储君的婚事等等,很容易就是被拿到和国家形象一个级别。要是一个个的都不舍得花钱,很多官员到时候不会称颂节俭,而是觉得没有大国气象。

  朱允熥直接说道,“现在就这么有钱了?”

  夏原吉就说道,“殿下,内帑已经拿了三万两,户部也支出了五万两。”

  钱是已经到位了,很明显这些官员们平时可能是抠抠搜搜的,有些衙门去要钱的话,这些管事的钱袋子就会在哭穷。可是皇太孙大婚,这拨款一个比一个积极,也没说钱不够用。

  不只是因为朱允熥的身份特殊,更是因为这笔钱早就是在朝廷的预算当中,迟早是要花的。而且这也不是超出大家预期太多的数字,所以自然也不会说什么。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想办法把那些银钱给弄到东宫去。”

  夏原吉立刻跪下,连连磕头,“殿下三思啊!殿下大婚是朝廷大事,不能出岔子!”

  “也没说全都给卷走!”朱允熥就立刻说道,“也不至于如此,这些钱既然拨下来了,那就想办法拿走,免得到时候这些钱不明不白的就没了。该走账的走账,该省的就省。”

  作为朱允熥的钱袋子,夏原吉更是为难,“殿下,真要是如此,陛下必然责罚!”

  皇太孙是什么意思,夏原吉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按照正常的程序,太孙大婚是朝廷上下很多衙门都是要参与其中,很多的花销自然也是这笔费用当中。可是这位太孙呢,想的是将钱拿去东宫,就算是到时候要走账也是走东宫的帐,而不是走经费的总账。

  朱允熥则有理有据的说道,“这个事情难说,真要是敞开了用,再多银钱也不够。能省就省,花不完的我还有其他用处。就这样吧,这事情你来办,陛下那里我担着。”

  朱允熥其实挺缺钱的,国库的钱是国库的钱,这肯定不能乱用。

  行军打仗、官员将士的俸禄,或者是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花钱。

  内帑呢,看似是有很多金银珠宝的,可是那是皇帝的小金库,老朱也不可能让朱允熥瞎用。

  小钱不缺,但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钱朱允熥还真的没有多少。所以这就是动了歪心思,想要从大婚这件事情上省下来一些钱。

  节俭一点,朱允熥也不至于真的是将自己的大婚办成一场笑话。

  朱允熥心里美滋滋的,这可不是假公济私,拿了这么一大笔钱他肯定会宽裕很多,肯定会资金宽裕去做不少事情。

  朱允熥到了武英殿,见到老朱后先声夺人,“我成个亲,哪用的着八万两?现在朝廷需要花销的地方多着呢,有钱也不能这么花,更何况咱大明底子还不够厚。”

  老朱就连忙说道,“八万两也不多,这天底下还有比咱孙儿尊贵的人?咱就不信了,旁人的排场不小,咱孙儿风风光光大婚就不应该?”

  “我身份在这,排场自然小不了,估计也就是以后皇帝大婚能比得过。”朱允熥就说道,“我让人去看着了,不许乱花钱。”

  朱允熥是储君,大明朝现在只有储君大婚,目前还没有皇帝大婚。理论上来说,朱允熥大婚是亲王级别,八万两已经是天文数字、比肩皇帝了。

  老朱还想再劝,不过朱允熥就模糊概念,“祖父,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省着点花。我让人管好账,该花的花、不该花的省!”

第204章 臂助

  朱允熥是不是非常勤俭,这就有些复杂了。因为在有些时候他看起来是比较节俭的,不喜欢一些铺张浪费。可是在很多的时候,他也不会刻意的去降低生活质量。

  只是这一次大婚所需要的花费,该花的肯定还是要花,但是能省的就省。

  看着清单,朱允熥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大约能结余出来三万余两,这就拿去东宫好了。我思索了一番,此前让工部、武苑的工匠帮我做事,这有些不太妥当。”

  夏原吉就说道,“殿下,不管是工部还是武苑,殿下所制之物都让天下臣民诸多好处。臣以为即使花销一些,那也是应该。”

  这不算是夏原吉在拍朱允熥的马屁,而是他内心的一些真实感受和想法。

  不管是火药,还是说厩肥等等,这些确实都是按照朱允熥的意思来办,肯定也有些成本。

  不过相比起那些回报,这些投入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真要是算细账的话,朱允熥这位皇太孙为大明带来了更多的回报,那些投入自然也就不值一提了。

  这可是正经事情,这并不是用作日常的花销,不是在纸醉金迷,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抨击的必要了。

  朱允熥就笑了笑,对夏原吉说道,“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只是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妥。你也该知道,我让人办事倒是一句话的事,只是涉及银钱就敏感许多。”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夏原吉自然也不反驳,因为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让人去做一些事情,也确实没什么问题,不管是宫里的还是宫外的,一句话都能解决。

  但是如果是需要用到钱,不管是内帑还是国库,或者是一些衙门掏钱,哪怕最终那些官员们都认了,可是多少也是需要走个程序。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现如今这笔钱是在我东宫,怎么花销自然是我说了算,该采买些什么东西,旁人也就不要多说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夏原吉就赶紧回答说道,“回殿下,若是东宫有支出,朝廷自然也是要出的。”

  皇帝也好、太孙也罢,这也都是需要朝廷的供养,都是有着一些‘俸禄’的,国家负责生活起居等等方面。

  朱允熥就含笑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放心好了。我本就不是喜欢享乐的性子,没打算拿了这笔银钱就去花天酒地、挥霍无度。”

  夏原吉就赶紧请罪说道,“殿下明鉴,臣并非此意。”

  是不是这个意思倒是不那么重要,不过夏原吉确实是担心朱允熥将这笔银钱用作平时的开销等等。

  皇帝、太孙如果是比较勤俭的,那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自然是好事情。如果统治者挥霍无度,对于天下百姓来说也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对朝局也影响不好。

  洪武皇帝勤俭,太子和太孙一直以来表现的都不是奢侈无度的性子,大明似乎不需要担心统治者的奢糜。

  可是这样的事情谁又敢绝对的保证呢,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前期英明神武,可是后期昏聩不堪,或者是开始只顾享乐等等。

  皇太孙以前勤俭,那是因为皇帝盯着,是因为太孙没有奢靡过。这要是一旦品尝到了奢靡的滋味,说不定就要开始享乐起来,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所以说夏原吉的这些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实在是历史上这类事情也算是屡见不鲜。

  朱允熥就说道,“行了,这笔钱如何用,我心里有些分寸。快些把银钱弄过去,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夏原吉对此也心知肚明,这就是皇太孙的私房钱了,就像皇帝有着一个内帑一样。这笔钱到底怎么花,原则上来说肯定是皇太孙自己说了算。

  只不过这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皇太孙要是开始纸醉金迷,皇帝肯定会拦着。真要是大臣听到了一些风声,说不定也会劝谏。

  所以这笔钱皇太孙可以用,甚至是就算是做些大家不太理解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是太孙自己省出来的钱。

  不过太孙要是拿这笔钱去做一些看似触犯底线的事情,不少人就要真的跳脚了。

  洪武皇帝掌控大权、太孙如今也是羽翼丰满,正常情况下朝臣们自然是不敢去触碰这两位的权威。

  可是同样也是因为这两位现在做的事情,也都是在统治者的权力范围之内。所以这些文武百官们畏惧不已,也不会过多说什么。

  但是如果太孙开始奢靡,肯定会有一些官员附和、盲从甚至讨好。但是有些官员也会直谏,哪怕身死也在所不惜,那样也可以得到清名。

  这些也是一些读书人的追求,青史留名、辅佐君王,这也是无数士大夫的梦想。

  忙完一天的事情,朱允熥对张福生说道,“准备一下车马护卫,去一趟开平王府。”

  张福生就有些担心的询问道,“殿下,眼看着就要天黑了,这个时候再出宫,怕是赶不回来用晚膳。”

  “去办事。”朱允熥有些好笑的说道,“这些事情用不着你操心,踏踏实实的本好事情就行。”

  张福生自然也不再多说什么,赶紧去将一些事情给做好,这些对于他来说才是最要紧的事情。有主见不是坏事,但是肯定不能替太孙拿主意。

  也不得不说张福生的荣辱地位和朱允熥这个皇太孙息息相关,甚至他的一切地位都是来自于这位皇太孙,他自然也希望太孙地位稳固。

  老朱那里自然不需要朱允熥去操心,二叔和五叔还在应天府呢,自然也就可以让他们去陪着老朱吃饭。

  一两顿饭自然不会影响什么,朱允熥可没有那么小心眼,担心祖父和叔叔们接触会让他的地位受到影响。

  只需要轻车简从就行,不是什么正经事、不是什么正事,自然也就不要摆足仪仗了。不过该带的护卫肯定要带,要不然也出不了宫。

  看到朱允熥到来,常蓝氏虽然意外但是非常开心,“殿下来的突然,府里现在也没准备准备。”

  “我又不是外人,用的着准备什么?”朱允熥扶着常蓝氏,笑着说道,“外祖母,好些时候我就觉得家里的人太守规矩了,这不好。”

  常蓝氏对此也只是笑一笑,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可以表示对开平王府上下的亲近。可是如果常家上下因此就得意忘形,那显然就不好了,所以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

  这不只是对君权的敬畏,这也是避免一系列的官员们弹劾,很多人都盯着常家呢。

  朱允熥看向常升,说道,“用不着去叫舅母,我这趟过来就是想着舅母也快要临盆,就是想要过来看看。”

  常蓝氏立刻笑着说道,“有劳殿下挂念了,臣妾那儿媳也算是康健,现在宫里的御医、延请的郎中都时常过来。请的稳婆也在府里住着,准备的妥贴着。”

  大家都非常用心那也是应该,谁让现在的常家有那么一些子嗣不昌呢。对于还没有出生的‘常继祖’,大家伙可都是在眼巴巴的盼着。

  “二舅母也是第一次生孩子,又是现在这个岁数。”朱允熥就说道,“这要是不过来看看,心里是有些不太安稳。”

  其实不只是朱允熥会有这些担心,常蓝氏等人对于这个事情更是无比的担心,所以一直都非常的小心谨慎,绝对不敢出现半点疏漏。

  常蓝氏就看着朱允熥,眼里全是慈祥,“若是臣妾那儿媳有了子嗣,也该和殿下子嗣一起长大。”

  “那是自然!”朱允熥立刻笑了起来,也满是期待,“我都想好了,中山王府的那个徐钦虚长几岁,咱家的继祖估计也要大一点。说来继祖还是我弟弟,以后就该护着我儿子。”

  常蓝氏就说道,“那也是继祖的福气!”

  算得上是福气,能够和未来的皇储一起长大,而且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对于勋贵人家来说是最为难得的,这就是勋贵人家富贵的底气之一。

  到了正堂,朱允熥坐下说道,“一家子人一起吃个饭,现在二舅、三舅也不在京里了。我这个皇太孙想要做点事情,总是指望着舅舅们先出力。”

  常蓝氏则不以为意的说道,“那是他们该做的,寻常人家的也都是舅舅帮衬着外甥。殿下是做大事的人,自家人要是再不出力,那实在是说不过去。”

  道理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很多人也都明白并不是每个亲戚都会尽心竭力的去做事。

首节 上一节 15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