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51节
云贵以及广西等地方有太多的小部族,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不太认可大明,只是认可土司等等,也非常容易被裹挟等等。
现在朝廷要是一口气将所有的土司剿灭,先不说军事方面可能付出不小的代价。后续的开发等等,那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绝对不是轻松的事情。
朱允熥就看着道衍,说道,“大和尚的意思是以赵家作为一个榜样,让其他土司看到归顺朝廷的好处?”
道衍就说道,“回殿下,臣正有此意。臣听闻那些蛮夷不识王化,乃至不通教化,想要让这些人归心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朱允熥也不反驳,因为实际情况和道衍说的也是差不多,那边的一些偏远地区汉化程度确实比较低,所以对朝廷来说开发、管理也是非常有难度。
汉化程度太低、不识教化,想要管理这些地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同样的情况在云南也是如此,所以现在沐家不只是要镇守、平叛,同样需要屯田、宣扬教化等等,这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不是打下来了疆域就行,不是打下来了就是百姓归心了,很多的时候后续的治理反而是一个更加耗时费力的事情。
道衍继续说道,“臣以为这一次平叛,大军当招降其胁从者,拒不投降者自然该剿灭。”
至于主犯就根本不用刻意提起了,对于这样发起叛乱的首恶等等,那肯定是要毫不留情的,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
朱允熥沉默片刻后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是这一次的叛乱若是不下狠手,实在是难以服众。”
道衍就说道,“这倒不难,赵宗寿本就是亲自来朝谢罪、贡方物,可见其诚意。再者朝廷数万大军出征,若是没有些许军功倒也说不过去。”
打肯定是要打,这一件事情根本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是必然。
只是到底怎么样去打,要打哪些人,或者是打出来什么样的一些成果,这就是需要好好的去思考了。
毕竟朱允熥不是大将军,不是只管打仗不管建设的类型。他要考虑的事情,实际上还是广西一些偏远地区的治理等等,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臣以为可趁此次改土归流。朝廷当设置卫所、添置官员,对当地实行管理,这些土司若是不从,自然就要平叛。”
朱允熥看向道衍,由衷说道,“你这个大和尚不还俗倒是有些可惜了,我也有这个意思,只是做起来不容易啊。”
道衍就含笑说道,“殿下也明白,打江山不易、治理江山社稷更难。广西说来还不是大事,殿下只需多花些心思就好。”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不客气,似乎就是在教育朱允熥这个皇太孙一般,实在是有着一些僭越的嫌疑。
只不过道衍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慌乱,也是因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知道这位皇太孙及时有些时候是小心眼,可是一般不会在意这些话语。
最主要的是这位皇太孙非常务实,认准了是人才就会多了宽容。要是一个庸才,这位皇太孙自然也就是要鸡蛋里挑骨头了。
朱允熥笑了起来,说道,“是这个道理,怕事情麻烦就不去做,这自然不妥。行了,这事我心里有数了。”
道衍提出来的一些想法和朱允熥也算得上是不谋而合,这也是一次恩威并施的好机会,可以让大明进一步加强对广西一些地区的掌控。
现在十万大军作为依仗,这个时候自然也就是要强力的去推进一些改土归流、添置官员的事情了。
若是那些土司不从,那自然也就不需要客气了,十万大军在那里呢。不听从朝廷的意思,自然也就是叛党了,肯定不需要有任何的客气。
要是识时务一些的话,朝廷还是会给个体面。配合朝廷办事的话,不说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短期来看还是不需要担心跌落凡尘。
至于以后想要反叛,那肯定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了,朝廷添置的流官就是去治理这些地方的。
而且肯定是要在平叛的一些地方设置卫所,加强一系列的军事存在作为保障,也可以让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夹着尾巴做人。
有些事情必须要做,这一点朱允熥是毫不怀疑的,他不可能只是盯着还没有开发的海外等等,将大明境内给治理好,这更是首当其冲的要紧事。
至于说调整战略之类的事情显然也谈不上,因为再最初让徐辉祖出兵的时候,朱允熥也就是考虑过恩威并施,军事和政治手段是需要齐头并进的。
现在这个赵宗寿这么识时务,自然也就意味着一些政治手段需要使出来了。
军事方面的手段,只需要稍微的做一些调整,现在只是多了一个不会攻打赵宗寿而已。
朱允熥将傅友德叫来,问道,“我若是现在下令不攻龙州知州赵宗寿,会不会对魏国公用兵造成困扰?”
不怪朱允熥这么谨慎,实在是前车之鉴实在是太多了。虽说有一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可是徐辉祖显然是不具备着违抗君令的勇气。
要是自己现在临时改变一些战略导致徐辉祖等人束手束脚以至于兵败,那朱允熥肯定是没办法原谅自己,这样的事情绝对要避免。
傅友德非常谨慎的问道,“殿下,是龙州知州赵宗寿,还是所有部众?”
朱允熥仔细的向傅友德解释了一下赵宗寿投降的事情,也明确了只是赵宗寿一部。
傅友德明白后直接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此时下令,对魏国公并无困扰。朝廷不攻龙州,只需改道奉议等处。魏国公平定奉议后,可一路推进至都康、向武、南丹等地。”
朱允熥一听就心里有数了,“然后可在南丹、奉议、庆远,再置龙州指挥使司。”
傅友德觉得他从一个大将军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去完善朝廷的用兵,可以对接下来的一系列军事布置和安排埋下伏笔。
但是他到底是大将军,而不是统治者。这位皇太孙可不只是想着军事手段而已,而是借由军事手段将一些政治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大军改道之后可以平定其他地方的叛乱,可以在要地设置卫所。更重要的是算是卷入其中的龙州一下子就尴尬起来了,到时候知州赵宗寿想要当个土皇帝都难,会有一个龙州指挥使司对他形成一系列的威慑。
朱允熥心情非常好,对傅友德说道,“回去起草一份奏章,明天上朝时报上来。”
傅友德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意见,这件事情也属于他的分内职责之一。哪怕看似是退居二线不再领兵了,可是这个颍国公在军方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至于朱允熥就开开心心的朝着武英殿走去,这件事情他现在心里基本上是有了主意。不过还是让老朱再稍微的把把关,看看有没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或者是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是朱允熥没有主见,而是他希望在有些事情上做的尽善尽美。多费点事,对于他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坏事情。
只要多花点心思能将事情办好,那就是值得的。
第203章 勤俭持家
对于这一次龙州等地的叛乱,老朱对于一些小小的战略调整也是比较支持的。说到底就是朝廷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官员去直接任职,大明在那里也没有太多的群众基础。
所以有些土司还是有必要存在,不过大明可以携兵威进一步的加强存在感,开始持续的加强在地区的一些影响力。
搞定了这些事情,朱允熥就惊讶的发现朱樉又回到了京城。
朱老二开心啊,给朱橚倒着酒,“老五,你可算是来晚了,侄子大婚你这个当叔叔的也不用心。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事情还得是我这个二叔来做。”
朱允熥哭笑不得的看着朱樉,“二叔,我可没有下旨啊。这要是让祖父知道了,就不是让你回老家种地这么简单了!”
朱樉现在可是‘戴罪之身’,不是戴罪立功而是在反省。现在这要是来一个私自离开凤阳,那罪名比起当初朱橚擅自离开封地实际上还要大,他可不能犯错了。
朱樉就浮夸的说道,“看看、看看,这就是咱大明太孙该说的话,和大哥当年一样!你这个太孙是没下旨,但是臣接的是皇帝陛下的旨意,这怎么就不行了?”
虚惊一场的朱允熥就纳闷了,“二叔,不是我说其他啊。信国公刚刚没了,既然你在老家,好多的事情都该是你出面,这也是咱们家的态度。”
汤和的地位大家都心里清楚,皇帝和太孙先后遣官去凭吊,也下旨让各个王府派人过去祭奠,这哪里是一般的臣子能够有的待遇。
甚至就算是常遇春当年没了的时候都没这待遇,也就是李文忠、沐英和徐达能够有这待遇。
朱樉就说道,“还不是你的事情么,总不能是让储君的婚期因为这些就延期吧?我这两头跑的还落不得好,上哪说理去!”
朱允熥板着脸,说道,“二叔,说什么等我大婚了,我就给你赶回西安。”
朱樉才不吃这一套,说道,“你皇祖父和我说了,明年估计要对北边用兵。你四叔率兵从北平走,你三叔也要带着你一众叔叔出征。让我回去,不就是盯着他们么!”
自家二叔太聪明了,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啊,朱允熥的那点小心思早就是被看穿了。
朱允熥也不尴尬,严肃起来说道,“五叔也说了,让有燉带着河南都司的兵马去北平巡逻。我想着让尚炳也别闲着,他也带兵去巡逻吧。”
朱樉有些不太乐意的说道,“我那儿子现在还在四川没回来,让他们去拜访王叔也就罢了,回来了就要带兵去巡边,这叫个什么事!”
朱允熥就问道,“那我就让济熺、高炽、有燉去巡边,让尚炳在家歇着,行不?”
朱樉立刻讪笑起来,他心疼儿子劳累。可是惟独就让秦王世子闲下来那肯定不行,真的要是其他侄子们都去巡边就自家儿子歇着,朱樉就要开始闹了。
朱橚就说道,“二哥,三哥和四哥还得是你回去镇着。不是我这个当弟弟的说怪话,他们两个越来越不对付了。朝廷要是出兵,他们两个肯定争功。”
朱樉看了看朱橚,随即对朱允熥说道,“你五叔心眼最多,自小就喜欢挑拨。侄子,不是二叔说怪话,你这些叔叔里头,也就是我为人最为实诚。”
还真的是亲兄弟,老朱这几个大儿子没一个不喜欢‘挑拨’,总是没事就搞点事情。
朱允熥就有些担心的问道,“二叔,我觉得五叔说的有道理。按说军国大事不能儿戏,只是三叔和四叔真的要是争功,这个概率还是非常大。”
主要是此前就有先例,不夸张的来说,在北边的一众藩王当中,单纯就军事层面来说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最受重视。他们也习惯了节制诸将,一个从山西一个从北平出征漠北。
洪武二十三年去漠北打了一次,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被打败,朱棣和朱棡就是在争功。洪武二十四年打番将阿失里等人,这两位又闹了起来。甚至在朱标去世之前,老朱还特意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
朱樉也有些不太理解,“以前还好,这几年越发明显了。老三本来就受父皇喜爱,一直都受重用,这几年又是划分牧场、筑城,又是总率诸王防备边患,这多威风。你四叔也不是个甘居人下的性子,又最喜武事,岂能甘心?”
朱允熥忍不住吐槽了,“二叔,三叔和四叔要是有一天被弹劾,肯定是你说的怪话被其他人听着了。”
朱橚连连点头,煽风点火的说道,“把三哥说的好像割据一方一般,说的四哥好像居心叵测。也难怪,三哥和四哥那般威风,二哥这个宗室诸王之长还在老家种田。要我说三哥和四哥也别想着出风头了,说不准二哥给他们参倒了!”
虽然以前就知道自家几个叔叔一旦放开了就是口无遮拦、百无禁忌的,不过现在再看看,看着最老实的周王朱橚,实际上也是一个煽风点火、阴阳怪气的高手。
不过这也是习惯问题,因为老朱和朱标以前都是喜欢说怪话讽刺人的性格。越是自家人,有些时候就越喜欢调侃。朱允熥也算是有样学样,说话扎人心都是常态了。
这也是额很正常的事情,有人说三代才出贵族,到了朱允熥这里才是第三代呢。朱樉他们成长起来的时候,是老朱从割据一方慢慢的发展到开国皇帝,更何况自家原本就是底层,可没有什么贵族风范。
也是以为朱允熥这个人也不是小心眼的性格,能够开得起玩笑。
朱樉看着朱允熥,继续说道,“老三老四的事情你们先商量,我也没个办法。我就听令办事,他们要是给我这个二哥面子最好。真要是不给,我无非就是打他们一顿就走。我是秦王,他们也是晋王和燕王,谁怕谁啊!”
朱允熥看着朱橚问道,“五叔,二叔说的这些在理吗?”
朱橚就说道,“这算起来都分家了,过好自家的日子就行。要是二哥、三哥他们说我,面子上我是给足工夫,听不听得进去就是两码事了。这又不是当年在凤阳老家,要是不听话就被按在地上打。”
这就非常有道理了,兄友弟恭什么的自然还是有一些的。可是现在一个个的都是人到中年,也都是富贵尊崇的亲王了,这又不是年少时在宫里还要叙长幼。
以前朱樉、朱橚等人还可以长着兄长和嫡子的身份让其他弟弟们害怕,现在就藩的那些个藩王们面子上给兄长们面子。私下里呢,也就是那么回事,说不定还想着哪个哥哥倒了霉,他们可以上去掺和着踩一脚。
毕竟兄长当中,也就是大哥能决定他们的地位乃至生死。其他的兄长,就藩后一年也见不到一回,自然也就没必要那么在意了。
和两位叔叔喝喝酒、聊聊天,朱允熥也就回到了东宫休息。
新的一天早朝开始,自然也就是将龙州知州赵宗寿请降的事情宣布,朝臣们也商议了一番。
这样的早朝更多的是宣布一些政策,以及有些时候确实会在议事的时候会对一些政策的优弊进行更仔细的分析研讨。但是大多是时候,肯定不会是‘全员参与’,而是皇帝或者储君召集重臣商议那些大事。
结束早朝后,一些有事情需要奏报的官员自然也是要去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