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53节
当然常家和朱允熥的关系不一般,因为有着一个君臣的属性,常家自然是拼命去做好一些事情,为的就是能够让朱允熥顺利登上皇位。
哪怕现在的朱允熥不需要常家在朝堂内外摇旗呐喊、聚拢羽翼,可是该做的一些正经事,那也都是需要尽心竭力的,不会有丝毫的延误。
勋贵人家的因为身份享受着荣华富贵,自然也就有可能需要因为身份做一些该做的事情。
吃饱喝足,朱允熥对常蓝氏说道,“我手里头有一些银钱,到时候让人送过来。”
常升就连忙说道,“殿下,府里不缺银钱。岂能有殿下补贴臣等的道理,府里倒是准备了一些银钱,殿下若是要用随时差人过来支用。”
朱允熥毫不怀疑常升的诚意,因为此前常蓝氏、常升就提过这些事情,他们可是给朱允熥准备了很多银钱,就是为了让朱允熥去做正事。
哪怕常蓝氏没读过什么书,哪怕常升是一个纨绔,但是不代表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情。
历朝历代的皇储在朝堂培养实力,除了皇储的身份之外,也需要用银钱招揽一些人。
不过朱允熥的情况稍微特殊一点,那笔‘启动资金’没有派上用场。但是常家可是一直都是在准备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哪能是补贴过来的,说不定到时候还要府里帮忙补贴些。”
常蓝氏立刻就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若是银钱不够,府里还有一些。实在是缺口大了些,老身就去凉国公府,他库里还有些闲钱。”
朱允熥笑着解释说道,“说正事也是正事,农具这些东西都是大事,我也是在改良着。有些东西让工部在做、有些东西让武苑的人在做。只是那些涉及民生,不好私用。”
常蓝氏和常升都是在耐心的听着,他们自然也知道朱允熥一直喜欢工匠。
朱允熥就笑着继续解释,“我到底是太孙,自小也有个纨绔的名声,很多人都盼着我故态复萌。再者就是太孙敛财,这名声也不好听。”
常升就急不可待的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不怕名声不好听。臣虽愚钝,但是办事还算得力。殿下干脆就不露面,所有的事情都是臣做的!”
常蓝氏也说道,“常升说的有理,他名声本就不好,也不在乎多点坏名声。”
反正有朱允熥这个靠山,常升还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如何。就算是烂大街了又如何,皇帝不会在意、太孙也不会在意,其他人就算是心里再不爽,也只能忍着。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倒也不至于那般,只是有些事情家里出面好一些。回头说不定研制些新鲜玩意儿,或者是招揽一些工匠,不好是用东宫的名义,也不好和官衙有瓜葛。”
常升立刻心领神会,很多公侯人家的也擅长这一招,包括一些看似清廉的文官。
很多家里头都有生意呢,这就是幕后的东家,但是明面上和那些生意没什么关系。大家都是要脸面的人,商贾是大家看不起的。
可是看不起商贾,那些黄金白银可都是好东西,再多也不嫌多。
常蓝氏就非常自信的说道,“殿下放心就是,府里上下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肯定不知道。殿下的银钱,府里肯定给看管好了。”
朱允熥就眉开眼笑,“这些事情也想不得旁人,我姐姐那里都不行。”
这话常蓝氏和常升听着开心,太孙心里最可靠、最信任的人,还是开平王府!
第205章 越权
老朱是一个非常勤勉的人,对于政事他无比认真,也从不会有什么懈怠。哪怕是儿子、孙子会帮忙分担一部分政事,但是不代表老朱就会当甩手掌柜了。
不过因为朱标的事情,这也让老朱稍微的有些吸取教训了。
来到了文华殿,老朱就问道,“都说你小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枪、闲不住,这两年也没看到你练刀练枪了,一天到晚就是在伏案处置这些事情。”
“也不至于,我也时常练练刀枪、活动筋骨。”朱允熥可不是自夸,这是事实,“就是枪法和刀法还是没有长进,我怕是连我那二舅都打不过。”
老朱就笑着说道,“常升虽说不成器,好歹也是带过兵、打过仗。他啊,也就是个悍将。你信不信,真要是冲阵,你那三个舅舅一个比一个凶狠?”
朱允熥就问道,“我是知道他们有些武艺在身,只是没想到这么利害?”
老朱随手拿过一份奏章,说道,“就说那常茂,敢一手抓着纳哈出。那可是北元太尉、沙场宿将了,常茂就敢拔刀就砍。他们几个连将都当不好,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朱允熥就好奇的问道,“祖父,不是我昨天去了趟开平王府,这就来敲打我了?”
“让你出去走走,这都秋天了。”老朱就说道,“前些天不是说允炆在西湖泛舟,还和人去西子湖采藕。看看,你那二哥这多闲情逸致,你只知道处置政事。”
还是老朱心疼孙子,他很开心看到朱允熥这么勤政。可是也时常想着自家孙儿也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要不是现在家里实在没人办事,也不至于这个半大小子整天忙着政事。
看看其他的儿孙,乃至是那些个勋贵人家的子弟,一个个的都比太孙还要逍遥自在。
朱允熥就乐了起来,说道,“行,三天后我去玄武湖泛舟。到时候叫上我姑姑姐姐,叫上勋贵人家的。再叫上些国子监的,让他们吟诗作赋,行不行?”
老朱立刻开心了,“对喽,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你还不满二十,岂能整天和咱这六十多的一般。你在寻寻,有合适的给你叔叔、姑姑定个亲。”
这不是在夸张,而是自皇十六子庆王朱栴之后,还有八个皇子没有成亲,包括宁王朱权。
朱权年龄合适了,是该成婚了。而最小的朱?,现在才八岁,理论上还没到十岁封王的年龄。
老朱的女儿们呢,其实基本上都嫁出去了,也就是一个虚岁两岁的宝庆公主还在宫里养着。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祖父,叔叔们的婚事我来定,这不妥吧?”
“妥,能有什么不妥?”老朱就说道,“就说你宁王叔吧,也就是和你同龄。说是叔侄,实际上也就是兄弟一般。还有你庆王叔,也是和你同龄,去年就成了亲。”
朱允熥就忍不住说道,“庆王叔前几天还来了家书在抱怨,他这个庆王改驻韦州城。本该是去庆阳、宁夏镇,现在只能在韦州城暂住倒也罢了,王府没有不说,还在那成亲。”
老朱满不在乎的说道,“又不是他一个如此,怎么就不知道体谅人!咱们也是为他好,庆阳现在供得起他?再说了,真要是现在去了庆阳,他的安危都难说。”
太靠近边疆了,而且是一个新设立卫所的战区,尚难保障亲王的安全和承受王府庞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改驻韦州城,这绝对不是一个坏主意,不是对庆王朱栴的偏见。
辽王几个实际上也是一样,因为各种原因现在还没有在封地建王府,不过这也是迟早的事情。
老朱就继续说道,“你的叔叔们迟早是要你来照顾着,这些事情咱也没办法操心了。”
“行。”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不是还有姑姑们么,到时候就让她们参谋、选好人家。不过我先说好了,我选的王妃只会是五军都督府这边的人家,最差也得是个指挥使家的。”
老朱摆摆手,“随你,公侯人家的也好、指挥使家的也罢,都随你。”
“反正我是不会给皇叔在找个蒙古女人。”朱允熥就戳着老朱的心窝子,“要不然的话,到时候怕是又要闹起来!”
老朱气的要打人,不过这混账孙子就是如此,时不时故意说话戳一下人,习惯了就行。
老朱仔细想了想问道,“现在这些人里头,就允炆找了文臣家里的?”
朱允熥点头说道,“尚炳比我们小点,过两年才定亲。济熺早就和颍国公家的定亲了,高炽和我同龄,定的是指挥使张麟家的。”
老朱就笑骂说道,“什么指挥使,无非就是他女儿被选为世子妃,这才赏了个兵马副指挥。这身份啊,还是有些配不上咱那胖孙儿。”
老朱又开始催了,“快些成亲、快些给咱添个重孙,和你差不多岁数的都成家了。你看看允炆多有出息,前脚刚成亲,这边就传了喜报。”
朱允熥也没有想到这些啊,朱允炆是在朱标丧期刚过才成亲的。可是现在就有了动静了,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会有第一个孩子了。
老朱自然是开心的,要说重孙老朱现在也是有的。靖江王一脉的朱赞仪就是老朱的重孙辈,不过到底是隔了一层,是侄重孙了。
朱允熥就说道,“允炆的子嗣肯定是按照辈分来,得是文,再加个土。”
允文遵古训,这是太子朱标一脉的字辈。再加上五行相生,这就该到土了。
朱允熥就问道,“祖父,允炆的子嗣是谁来起名字?按说也是我爹的首孙......”
老朱直接打断,说道,“按照常理是这么回事,只是你不一样。你是皇太孙,以后就是皇帝,这是祖宗之位。不要说兄弟了,就是那些叔叔也得敬着你。”
老朱开口,对朱允熥说道,“你的子嗣,咱想着要不叫‘文圭’。”
朱允熥觉得不对劲,历史上朱允炆的第二个儿子就是朱文圭,也就是那个被朱棣关了几十年连牛马都认不出来的建庶人,和历史上朱允熥的后代‘吴庶人’可谓是难兄难弟。
‘圭’,这就是帝王贵族举行礼仪时所用的一种玉器。
朱瞻基出身的时候,据说朱棣就梦到了老朱将大圭塞到了他手里,这让朱棣一下子就产生了错觉,他的好圣孙就是祖宗庇佑爱护的。
朱允熥立刻摇头说道,“这个名字不好,给我侄子。”
老朱立刻瞪眼,“不行,允炆本就是和你争过,他的儿子再叫文圭,那还得了!他的子嗣随便起个名就是,倒是咱重孙要是文圭不好,就叫文圣如何?”
朱允熥吓了一跳,“祖父,可千万别这样!这名字太重,肯定不行!”
老朱的偏爱一直都是不掩饰,他眼里的第一个孙子是‘朱雄英’,不在字辈、不按五行也就罢了,又是英又是雄的。
现在到了重孙了,老朱想着的是‘圣’,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老朱就立刻说道,“那就是朱文垚了,咱重孙就该是尧舜那般的圣君!”
什么朱文圣啊,那就是老朱给出来的埋伏。等到朱允熥反驳了,立刻提出来一个新的名字。
文垚,自然是取三从土为高、也可以是强盛、强壮的意思。但是归根到底,到了朱允熥的嫡子身上,那就是‘尧’了,这本来就是同音字。
老朱心满意足,看着朱允熥,“今年成婚,明年咱就要见着文垚。有了文垚,咱就让你当皇帝。你把钱挪去开平王府咱也不管你,你在水师那边造船、调兵遣将也不会过问。要是生不出来儿子,咱明年就收拾你!”
被催着出去玩、被催着生孩子,朱允熥觉得自己的待遇还是非常好的。
不过朱允熥也明白自己的一些情况,看似是让他去游山玩水,不过这里头也是带着任务。
不要说皇储了,就算是皇帝也会踏青、秋游,统治者也不一定就是只会处置政事。这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也是要有着很多的方方面面的安排。
正事聊完,朱允熥对张福生说道,“听到了没,去安排啊,三天后去玄武湖。到时候把太孙妃接着,明天让人把名录送过来。”
对于朱允熥的安排,老朱自然是非常满意的,自家孙儿去游湖,那可不只是单纯的游湖。
“你那些兄弟也该回来了,这一年都在外头。”老朱有些小期待,“今年在应天府过年,也看着你大婚,明年再让他们去办正事。”
朱尚炳、朱高炽、朱济熺以及朱有燉,这四大藩王世子还是有作用的。虽然现在也就是朱尚炳在坐镇西安,其他的三个藩王世子在拜访一众皇叔。
不过明年这四位藩王世子就不一样了,他们要去北边巡边了。其实这也代表着皇家的第三代正式进入朝堂的视野范围,开始要承担起来一系列的重任了。
至于说朱允熥这个皇太孙早就站在了台前,实际上这也就是个例而已,更多的还是身份的因素。但是秦王世子等人开始集体露面,就意味着皇室第三代的初步成熟了。
再长远一点的来说,意味着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固。
老朱笑盈盈的,心情非常好,“咱听说今年几个皇庄的产的粮食多了些,你那些叔叔们办事也得力。那些粪肥好啊,能让咱大明多些粮食。”
“现如今也就是咱们这些皇室,还有些勋贵人家这么用肥料。”朱允熥说道,“没个几年的时间,估计很多百姓也不会这么沤肥。还是要再等等,该改进还是要改进。”
老朱对此倒是看得开,“等一等也不碍事,只要有用就行。现在权贵人家的会这么些法子,咱们也没打算藏着掖着,都是要教给百姓。以后粮食越来越多,咱才乐意。”
新的方法推广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传播速度有限,百姓的认可度还还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