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10节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有本事的。

  文的道衍,武的张玉、朱能,现在都要来京城了。留给四叔的就是丘福,他现在也只是燕山中护卫千户。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现在朱允熥想要调兵遣将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了。

  不要说朱棣手底下的一些中高级将领了,就算是朱樉、朱棡面对这样的调令,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其实就算是将朱能、张玉给调回来,也不会影响北边的一些事情。

  说到底燕王朱棣坐镇北平,手里的兵马实在有限,哪怕是有些时候出塞作战,也都是朝廷配备兵马。张玉等人的调动,那就是正常的调令而已。

  现在还有一票开国勋贵镇守边塞呢,张玉等人实际上也就是无名小卒,算是中高级将领。

  在闲聊之间,常森跑来说道,“殿下,外头有一个天界寺的高僧求见。”

  朱允熥问道,“天界寺的高僧?来为我外祖母祈福?”

  常森连忙说道,“说是殿下此前考校过的,法号道衍。”

  朱允熥立刻笑着说道,“差点忘了这个人了,让他进来吧。”

  道衍这人也奇怪,来到应天府这段时间,实际上朱允熥也就见过一次。要说多么赏识谈不上,放他回北平肯定是不可能,这人不能为我所用的话,就只能放在眼皮子底下了。

  道衍上前,先是拜见朱允熥,然后自然是向常蓝氏行礼。

  朱允熥笑着打趣问道,“大和尚,怎么不去和那些大儒、相士高谈阔论,跑来这里?”

  道衍此前推荐的袁珙依然只是一个布衣,朱允熥没有召见这个相士,哪怕道衍将人吹嘘的神乎其神,但是朱允熥对于一个相士不是特别感兴趣。

  道衍就笑着回答说道,“殿下,臣虽是出家人,只是六根不净,要在这红尘当中走一遭。”

  “走一遭?”朱允熥不无打趣的说道,“你怕是觉得自己一身本事要是埋没了,心里不甘吧?要不干脆就还俗得了,穿着个僧衣,行事还不像个和尚,实在碍眼。”

  道衍就连忙说道,“回殿下,臣并无还俗之意。”

  朱允熥就皱眉说道,“你要搞清楚,我是皇储,虽说偶尔也召见高僧,只是若你时常出没在我身边,天下人如何看?现在陛下所做之事你也该心里清楚,一身僧衣合适吗?”

  皇帝如今在限制一些宗教的发展,这一点道衍当然清楚。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法难’,不过想要像有些朝代那样肆无忌惮的发展,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道衍就回答说道,“殿下若是召见,臣可着朝服,平时居于寺庙、着僧衣。”

  朱允熥就乐了起来,“随你吧,我也懒得说。只要踏踏实实的办事,那就能行。”

  道衍看着朱允熥,认真问道,“殿下,为何看重臣?”

  朱允熥眼里的笑意不减,“大和尚,莫要高看自己。看重你,那你说说为何看重你?”

  道衍更加严肃了,说道,“臣前些年和燕王殿下相交莫逆,臣本以为殿下只是不放心燕王殿下。如今闲居天界寺两年,此前也曾被殿下召见一次。其余僧侣,殿下怕是不记得。”

  看着这个三角眼的和尚,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孤能相人,大和尚可信?”

  虽然皇太孙还是笑盈盈的,可是道衍忽然间觉得这一次的皇太孙不一样了。

  上次在天界寺,殿下看着客气、疏远,也是有些考校。而这一次不一样,道衍觉得自己要是说错话,很有可能就再难有机会闲居在天界寺了。

  蓝玉都已经在左右打量了,一想到场合不合适,就没打算拔刀。不过他盯着道衍,一旦殿下发话,他立刻捶翻这个老和尚拖走。

  道衍低眉顺目,说道,“臣信!”

  朱允熥的笑容给人如沐春风一般,“信就行,这样吧,过两天去文华殿听差。”

  随即朱允熥指了指道衍,“三舅,带他去给我外祖父诵经。这和尚,也算是有些修行。”

  道衍不明所以,总觉得皇太孙对他有恶意。明明是来求一个一展才华的机会,殿下是给机会了,看似也不满意他和尚的身份。

  可是呢,现在怎么忽然间又让他去做和尚该做的事情了?

  道衍就算是心里有些疑惑,不过这个时候也只能起身,被常森带着去给常遇春祈福诵经。

  道衍这个不速之客离开之后,气氛也恢复到了正常。

  蓝玉小心翼翼问道,“殿下,那和尚有何特殊之处?”

  “和你没关系。”朱允熥说道,“倒是张玉、朱能这些人回来了,你给我好好的历练历练。要是有真本事,就给我好好的练练。”

  蓝玉立刻信心满满的说道,“臣明白!”

  想想看,所谓的靖难时期的一系列关键人物都出现了,一个个熟悉的人名现在也是和朱允熥的联系越来越多了,想想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朱允熥在常升、蓝玉的陪伴下在和勋贵们吃喝,常蓝氏则是在徐妙锦以及朱有容等人的陪伴下招待着女眷。

  忽然间有圣旨传来,常蓝氏立刻带着满府上下去接旨。

  老朱还是非常给面子的,不只是因为看在常遇春的面子上。现在最多的还是看在朱允熥的面子上,所以特意在这个时候进行赏赐。

  皇帝能够记住臣子的生辰本来就不算多,封赏的话更少了。

  常蓝氏看着自家小外孙,格外的开心。她自然也清楚,如果不是小外孙的缘故,她不可能现在得到这些封赏。也说明小外孙是真的得到了陛下的宠爱,这才会让陛下无时无刻不想着彰显太孙的特殊之处。

  给常蓝氏过寿,这也是朱允熥应该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是皆大欢喜的。

  不过千里之外的燕王朱棣可能没有想到常蓝氏的生辰,会让他的班底几乎被彻底挖空。

  只是这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他也没有机会去做什么,所以这些人都被挖空,也没有什么实际损失。继续开开心心的当好燕王,需要的时候率军出塞去打鞑子,他开心着呢!

第150章 良相、良田

  文华殿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是太子或者太孙视事之所。

  正五品的文华殿大学士夏原吉表情古怪,因为他很多的时候都是在文华殿办公,勉强算是太孙幕僚。可是现在他多了一个同僚,名义上是詹事府的右中允,正六品的官,这也算是东宫辅臣。

  只不过这个身穿官服的是一个已经快六十的光头老者,准确的来说六十在官场不算什么,而是这个光头老者还是正经的和尚,工作的时候穿朝服,不用坐衙就回寺庙。

  朱允熥可不管那么多的事情,连续签发调令。

  道衍看着调令,有些怀疑问道,“殿下所忧虑是燕王殿下吗?”

  朱允熥看着道衍,含笑问道,“我们随意聊聊,你觉得我四叔能是我的威胁?”

  道衍摇头说道,“殿下天命所归,名正言顺,上有陛下钦立、下有万民归心,燕王殿下远不及也。”

  “那就是了。”朱允熥笑着说道,“既然如此,大和尚又何必明知故问。四叔镇守北平还有大用,这些年北边看着还算安宁,迟早是有大战。到那时,四叔就要出力了。”

  道衍笑着说道,“有秦王殿下、晋王殿下坐镇,燕王殿下最多也只能出偏师。真要是有大战,该是秦王或者晋王殿下挂帅。”

  朱允熥就看着道衍,问道,“你觉得我迟早要用兵?”

  道衍也不含糊,说道,“这两年臣也在暗自观察,殿下心系黎民,有不少为百姓减负之良政。这几年罢兵看似休养生息,只是朝廷一直没有少练兵,殿下没少差遣心腹将领练兵。这太平,怕也只是这几年而已。”

  朱允熥皱眉说道,“大和尚这话就说错了,太平还是要持续。就是打仗,也是要在我大明境外打,你可明白了?”

  朱允熥的话让道衍都无话可说了,只是也能够猜出来这位太孙确实是有‘雄主’的趋势。

  如果是其他的储君,先不谈会不会直接处理朝政的事情了。单纯的就施政理念来说,储君多半会选择诸如休养生息、保境安民之类的策略,哪怕他们心里不是这么想的,也不会说出来。

  但是这位大明太孙不一样,不只是直接提出打仗,还提出的是去大明之外的地方打。

  文官听到了都要跳脚,这简直就是不义之战。

  可是想想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到时候随便找找理由就行,到时候就是顺应天命的王师。

  看着道衍,朱允熥说道,“让朱忠和蒋瓛给你上上课,眼界要宽一点,不要总是惦记着大明之内的事情。还有大明之外,那也有广阔天地。”

  朱允熥笑着说道,“蒙元就不用说了,捕鱼儿海大捷之后蒙古人的黄金家族算是没了,现在在互相争夺汗位。高丽那边李成桂篡位了,安南那边好像也是有些篡位的迹象,都去听听、看看,想想有什么法子对咱大明有利。”

  第一天来上班的道衍就这么被打发走了,他的定位和夏原吉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蒋瓛来接道衍的时候,也开口说道,“殿下,许观已经到了西安就职。”

  朱允熥点了点头,又说道,“我二叔呢?”

  蒋瓛立刻回答说道,“半月前秦王殿下率军至甘肃,与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宁正镇压羌人之乱。”

  宁正也是一员悍将,虽然没有爵位,不过功劳很多。年少时就跟着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四处征战,此前在西北立下大功后,又随沐英镇守云南,现在又调回西北。

  不是宁正不够厉害,而是大明厉害的勋贵太多了,他的战功还不足以封侯。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二叔此次又是镇压叛乱有功,这样吧,召尚炳回来吧,他也该选妃了,这事情不能耽搁了。”

  夏原吉立刻就记下,起草诏书之类的事情肯定有人来办,到时候太孙只需要用印就好。

  至于为什么不是皇帝用印,那是因为皇帝现在就在乾清宫呢,他现在自称生病了不能理事,武英殿现在都空着了,文武大臣奏事现在都是来文华殿。

  忙忙碌碌了一天,看到太阳要落山了,朱允熥准备去乾清宫。

  张福生连忙说道,“殿下,陛下在御田。”

  “御田?”朱允熥咬牙切齿,说道,“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那能是御田?”

  张福生连忙跪下,解释说道,“回殿下,陛下已经亲自耕种,称是御田。”

  不对啊,虽然我没有亲力亲为,但是那是我的主意、是按照我的计划来耕作的田地。怎么现在好了,直接被摘了果子?

  这些天我可没少在那边堆肥、沤肥,估计私下里不少人都要因为那里的一些粪肥散发的臭气私下里骂人呢。可是现在呢,田的属性变了,成为皇帝亲自耕作的了?

  朱允熥脚步匆匆,不是担心被摘了果子,而是担心老朱打乱试验进度。

  远远的朱允熥就看到了一个魁梧的老头扛着把锄头走在田地里,朱允熥又好气又好笑。

  看了看岸边还有伞盖等等,这才放心不少。

  郭宁妃看到朱允熥过来,连忙笑着说道,“殿下来了,喝杯茶吧。”

  “宁妃娘娘安好。”朱允熥笑着打招呼,“也是我疏忽了,让驸马爷去宁波办差就算了,还让武定侯爷过去了。”

  郭宁妃就笑着说道,“能够为朝廷做事,那是他们的福气,真要是在京城荣养着也不好。”

首节 上一节 110/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