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11节

  说着郭宁妃介绍道,“这是毛尖茶,陛下说是信阳茶最好,早年间品茗过。”

  “他?”朱允熥看了眼在除草的老朱,嫌弃说道,“他早年不是云游到过信阳吗?那时候能讨杯凉水就算不错了,能有茶才是怪事!”

  毛尖还是很有名气的,茶圣陆羽曾经将信阳归为淮南茶区,而苏东坡认为淮南茶当中信阳茶第一。

  不过现在没有毛尖的说法,只有信阳茶,而且还不是贡茶,更谈不上升绿茶之王。

  宁妃只能笑笑不接话,有些事情皇帝自己能说,他也不介意太孙说。可是其他人要是提起来,皇帝就不只是不高兴了。

  打着赤脚的老朱走上田埂,看到朱允熥就嫌弃,“你自个儿弄的田也不看看,还要咱帮你!”

  “都成了御田,和皇太孙有什么关系?”朱允熥就吐槽着说道,“这下好了,真要是有了好处,那都成了皇帝的功劳,和我没关系了。”

  老朱就开怀大笑,随即一本正经的忽悠,“允熥呐,咱也想了。你自小就是有福气、锦衣玉食,说你重农耕不要紧,说你会种田没人信了。这沤肥又是和屎尿打交道,对你影响不好。”

  朱允熥立刻怀疑的看着老朱,“是不是我的肥有效用?”

  看到老朱不说话,朱允熥跳了起来,“肯定是这样,对吧?我说呢,我才上朝没两天你就病了,八成是我的肥起了效用,现在盯着这两亩田了!”

  老朱就连忙忽悠、安抚,“哪有那么快,这一没出穗、二没稻花的,哪能看得出来。这养苗长的倒也不算差,和其他人的庄稼也差不多。要我说,最多算是上田。”

  宁妃就低着头不敢露出半点破绽,听着皇帝在忽悠皇太孙。

  老朱说的有一定道理,现在是没有稻花、没有出穗,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早就能从养苗看出来这些庄稼的长势了。

  而且这是新开垦出来的地,实际上根本不能算是良田。而现在勉强算是上等田,那就说明了此前的一些肥料有了作用,而且还是不俗的作用。

  朱允熥有些怀疑的看着老朱,“真的是这样?”

  老朱更是肯定的点头,“就是这样!咱连皇位都舍得给你,还不舍得两亩地?”

  朱允熥就点了点头,非常认可老朱这样的说法。但是隐隐又觉得有些不对,总觉得自己被坑了。

  忽然间朱允熥想起来了,“不对,这四块田秧苗长的差不多了!不行啊,祖父,我这几亩地要是做实验,观察秧苗长势,用肥的量都不一!”

  “知道,无非就是多撒点、少撒点!”老朱振振有词,说道,“你的那些厩肥,还有沤肥,咱也让人记了。长得不一样,就是看着一个样。你先前说的那些咱也记得,这么大的事情咱能记不住?”

  朱允熥这才安心,老朱随即又说道,“允熥,这种田呐不只是要回用肥,也要会看天时。你看呐,这变天了,估计这两天有雨水。”

  有经验的农民确实有这本事,通过晚霞等等判断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老朱接过茶喝了一口,又问道,“听说你找了个和尚在跟前?”

  朱允熥连忙说道,“不是让他给我讲佛经,用不着那样的人。这人有些本事,说是和尚,只是心里头想着的是天下大势,算是妖僧了。”

  老朱顿时来了兴趣,“那咱倒是要见见了,不会是咱当年那般吧?”

  “这人最多算是一个谋主,没有祖父的本事。”朱允熥就说道,“就是先前随四叔诵经的那个和尚,前两年我不是给要回来给我爹娘祈福么。”

  老朱一听更加感兴趣了,“那咱更要见见了,给老四塞过去了良相,老二和老三怕是心里要嘀咕了。”

  朱允熥就调侃说道,“嗯,不只是如此,四叔估计还以为祖父偏心他,有意将社稷托付呢!”

  看着这促狭的孙子,老朱气的不轻,“瞎说!社稷给谁都给不到你四叔!”

第151章 操之过急

  对于朱允熥身边出现一个僧人,老朱自然会比较敏感。

  单纯的就是因为老朱知道宗教的威力和影响,哪怕他曾经当过和尚,但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过于沉迷其中,尤其是自己选择的皇储。

  所以在召见道衍之后,老朱也安心不少了,这还真的是一个‘妖僧’,非僧非儒家不说,也有一些本事。要是放在乱世,说不定还能成为谋主。

  这么一想的话,老朱还算欣慰,还好这妖僧给要回来了,放在老四那里不好。放在任何的一个皇子身边,都不太好。

  老朱这辈子见过太多厉害的人物了,道衍这样的人在他看来是有点本事,但是也仅仅只是有些本事而已。就算是谋主,也远不如李善长厉害,就算是连刘基这些人都不如。

  所以也没什么好在意的,让他在允熥跟前效力就好,只要不乱说一些僧道之言就好。

  道衍到底是不是毫无保留的在效力,朱允熥心里也不清楚,也不打算特别在意。

  只要能够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些事情就好,现在也算是用人之际。

  在朱允熥看来,郁新、严震直、任亨泰乃至夏原吉等人都是优秀的人才,不过他们的优秀也更多的表现在某一个领域,他们执掌一部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道衍不太一样,虽说一些具体的事情不太擅长,不过在大局方面还是有一些不俗的见识,这也可以给朱允熥带来不小的帮助。

  朱忠匆匆而来,开心说道,“殿下,武定侯在宁波斩倭寇十二人!”

  朱允熥就问道,“是真倭还是假倭?”

  “真倭!”朱忠连忙说道,“假倭数十,似是还有张士诚余孽。”

  “似?”朱允熥不太满意了,说道,“这事情报到了我跟前,还没个准信?”

  朱忠连忙请罪说道,“殿下恕罪,臣等还来不及查验,前天下午的事情。报来的是毁倭寇贼船两艘,斩倭寇十二人,假倭、海匪数十,缴船四艘。”

  朱允熥微微点头,又问道,“如何剿灭?”

  “贼人通倭。”朱忠就回答说道,“有地方商贾私自出海,出海即为盗。”

  朱允熥对此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因为这类事情也算常见。现在就有一些人私自出海,这些人走私不说。要是在海上遇到了一些商船等等,只要人多势众,这些走私的商人就立刻化身为海盗,都算得上常态了。

  朱忠继续说道,“武定侯拿住通倭劣绅,当场斩杀数十人,劣绅胆寒只能联络倭寇,武定侯等人在滩涂当场斩杀、俘获贼人!”

  朱允熥笑了起来,说道,“好,等到捷报报到五军都督府,令兵部立刻查验。”

  虽说先一步收到了捷报,朱允熥也相信这份捷报的真实性。郭英这样的地位,用不着杀良冒功,用不着伪造捷报,尤其是这样的一些战果也不算多么的丰硕。

  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不能因为郭英是‘自家人’就不注意一些程序。

  仔细想了想,朱允熥说道,“你亲自过去一趟,既然你是厂卫,该杀就要杀、该审还是要审。”

  朱忠看着朱允熥,问道,“殿下,臣要审到什么样?”

  “不要怕惹出来一些麻烦,不要怕惹出一些地方官、地方豪强。”朱允熥说道,“你若是没有攀咬,审出来了知府、卫指挥使,我给你请功。你若是审出来知县、千户,给你些赏赐。要是审出来盐商、走私的巨富,我给你升官!”

  朱忠立刻露出狞笑,“殿下放心就是,臣这一趟去浙江必然功成!”

  别看在朱允熥跟前,朱忠一直都是尽心竭力的,可是这位功臣之后从来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在外面,他是足以令人闻风丧胆的厂卫,堪称酷吏的代表。

  其实朱忠也明白太孙的意思,就是寻找一些借口打压浙江乃至江南的地主豪强,严厉打击一些走私。这也不全是借口,因为盘踞在外海的一些倭寇或者是张士诚等人的余孽,多少也是一些隐患,能解决自然最好。

  作为厂卫、作为天子鹰犬,朱忠自然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看到朱忠离开,朱允熥也笑了笑,沿海地区不会有太大的动荡,但是收拾、压制一些人,那是有必要的事情。

  常升脚步匆匆的跑来了,说道,“殿下,颍国公怕是老糊涂了!”

  朱允熥就看着常升问道,“为何这么说?”

  常升咬牙切齿的说道,“颍国公征调全宁侯、普定侯为武苑讲习,这还了得!”

  全宁侯孙恪是凤阳人,他的父亲战死后就承袭父职,现在还处在青壮年,这也是当年随蓝玉征战捕鱼儿海的大将之一。

  普定侯陈桓同样是凤阳人,早年就投奔老朱,随傅友德南征云南期间战功卓著,现在也算是老当益壮。

  朱允熥就笑着看向常升,“这不好吗?普定侯年纪不小了,就是现在不告老致仕,也难再有机会披挂上阵了。全宁侯虽说现在正壮年,武苑之中若是没有个青壮悍将,如何震慑一些骄兵悍将?”

  常升就说道,“普定侯也就算了,全宁侯能不能不去武苑?他还有大用,舅舅那里缺不了他。”

  朱允熥看着常升,说道,“你等着,过两年说不定连徐辉祖、李景隆都要被贬,现在颍国公让全宁侯去了武苑,那是好事。真要和常家亲厚的勋贵都在京城也行,我即刻就签发,你觉得怎么样?”

  常升愣了一下,连忙说道,“殿下恕罪,臣妄言了!”

  朱允熥也无奈,蓝玉和常升都是在为他好,这一点朱允熥心里清楚。可是他们有些时候就是有些‘小家子气’,想着的总是常系,对于这些看的无比重。

  这些显然就不太好了,哪怕朱允熥说过很多次,只是有些时候他们还是会事后就忘了。

  要不说傅友德聪明呢,及时的退出一线为子孙留下更多余荫不说,也是不断的争取一些机会向蓝玉、常升示好。

  可是遇到这两个铁憨憨,傅友德估计有些时候都觉得是朝着瞎子抛媚眼了,完全不开窍啊。

  看着常升有些尴尬的样子,朱允熥也没多说什么,习惯了也就行了。

  常升虽然跑来告状了,不过只能悻悻离开,他自己估计也都习惯了。

  仔细想了想,朱允熥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要想办法帮着傅友德将武苑给建起来。

  他的试验田可不少,除了在皇宫的那两亩田之外,武苑那边更是复杂。除了一系列的高级将领的培养之外,也少不了一些新式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

  免得一些文官集团现在有太多的想法,不少事情都可以先打着武苑的旗号去建。

  改革当然是要改,不过也需要平稳,朱允熥现在没必要一口气直接去改变一些东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潜移默化让人接受新鲜事物,接受一些新的理念。

  不只是因为他现在还年轻,也是因为大明这个王朝也非常的年轻,现在的大明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一些动荡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内耗,那可不太好。

  夏原吉这个大学士来了,带来了一份草拟的建议。

  朱允熥仔细看着,这也是关于宝钞的调查报告,关于解决宝钞一些草案。

  朱允熥直接说道,“不妥,宝钞本为便民之举,现如今朝廷上下只是想着财政需求。两宋、金、元的纸币虽说也有一些纰漏,但是他们或多或少也是有些准备。国库空虚,那就少发宝钞,老百姓可用金银与国家兑换宝钞,却不能用钞与国家兑换金银,这就是与民争利!”

  夏原吉只能称颂,“殿下仁慈!”

  朱允熥说道,“我记得此前允许百姓用宝钞交粮食税,这个制度就恢复,从秋税开始。”

  老朱一开始是允许百姓用宝钞交粮食税,但是在洪武十九年就停止征收宝钞了。

  夏原吉就连忙劝道,“殿下,秋税若是允许征收宝钞,必然会有大乱。殿下,还是少收些宝钞吧。”

  朱允熥一想也有道理,实在是宝钞贬值的厉害,再加上民间的宝钞不少。真要是全都允许用宝钞抵税,这个秋税估计收不到什么粮食了。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和户部商量一下,留足朝廷所需,剩余部分准许用宝钞。慢慢来吧,现在也只能如此了。”

  夏原吉也松了口气,要是真的完全放开准许用宝钞,那也不太好,因为必然是粮食不够。

首节 上一节 11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