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363节

  毕竟他们这些人大都听说过,魏哲专治《礼经》,尤其喜爱《三礼注》。

  正因为这点一旁的郑玄忍不住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欣慰。

  虽然魏哲博采众家之长,但此刻选择释讲《礼经》显然还是更认同他的。

  然而当魏哲开口之后,郑玄面上的笑容却渐渐消失,眼中满是错愕。

  ……

  “礼者,三代之法也!”

  “大学者,三代之道也!”

  高堂之上,只见魏哲面色肃穆的如此道。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须知自古以来,《大学》篇都被视为微末小道。

  若非前汉末年古文经学兴起,将《周官礼》《礼记》与《仪礼》并称三礼,合为《礼经》,《大学》这篇先秦散文都不算是《礼经》内容。

  如今魏哲竟将《大学》挑出来凌驾于《礼经》之上,众人一时自然难以接受。

  只不过如今的魏哲已经可以让别人好好听他说话了。

  故此即便四下学子、经师都满心不解,但还是耐心的听着他给出解释。

  于是只听得魏哲在上首坐榻上不紧不慢的缓缓道: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以圣人之中而全其性之德也。”

  话说《大学》一篇的作者虽然是曾子,亦或曾氏儒一派,但他们对于人性的认知,还是赞同孟子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

  因此之故《大学》通篇便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展开。

  说实在的,对于人的本性是善是恶,魏哲其实并不在意。

  孟子的性善论也好,荀子的性恶论也罢,魏哲认为都没有什么意义。

  相比于人性本就善良这种观点,魏哲觉得人性“应该”善良!

  因为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性善论更利于社会发展。

  当百姓接受“人性本善”这种理念后,便会潜移默化的受此影响。

  同样的道理,如果“性恶论”大行其道,人也会潜移默化的忍不住作恶。

  关于这两种架构,其实从后世欧美与华夏的文明特性上就可以看出来。

  毕竟前者的社会人人都是“罪人”,后者则是从小读着《三字经》长大的。

  于是一个以当强盗为荣,一个则习惯自力更生,走到哪里都喜欢种地。

  一个民族的塑造就是这样,往往隐藏在习以为常的文明基因之中。

  不过这些道理魏哲不能如此直观的告诉众人,只能用儒家的理论进行注解:

  “择其善者以为教之法,垂世立教,莫此为大。”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未足以为美,况于人乎?”

  “故必至于尽精微、穷广大之中至,而后可以言学。”

  “此《大学》之道所以为孔氏之遗书也!”

  “三代之道,圣贤之法,尽在其中!”

  在提纲挈领的说完总述之后,魏哲便开始释读《大学》的具体内容。

  关于上课这种事情,其实古今都一样,都是老师先读一遍课文。

  只不过后世小学课堂这么做是担心学生不认识生僻字。

  但换做是两千年前,这种事情的意义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因为这意味着分章、划句,代表着讲解者对文章典籍的阐述基础。

  于是魏哲这边在上方默诵着,下面便有机灵的学子已经快速摊开典籍记录起来,魏哲的每一处停顿,停顿了多久,他们都详细记录着。

  待魏哲将通篇语义释读之后,或许今日学子的记录便可名为《大学章句》了。就如《论语》一般,孔子不作而弟子记之。

  日后儒生若研究魏哲所传的《大学章句》造诣不浅,那便又是一个经学家族。

  说不定眼下堂中这些学子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人物。

  不过如今儒家尚未有人做《大学章句》,魏哲也算开天下之先例了。

  相比于学子,前排的经师大儒的神色就要复杂多了。

  因为魏哲这番见解和《三礼注》相差颇大,让他们一时不知该怎么说。

  只是此刻郑玄反倒是平静下来,反而颇为好奇的听着魏哲后续的讲解。

  至于刚刚还神情颓败的卢植,此刻也忍不住凝神倾听起来。

  然而越听他心中的惊讶越重,甚至觉得方才的藏经室论道都不算什么了。

  毕竟在藏经室中魏哲谈论的不过帝位之事尔,而眼下他说的却是成圣之道!

  和圣人相比,皇帝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自然也就没那么稀奇了。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良久之后,魏哲终于说完了最后对《大学》最后一句的解读。

  《大学》全篇文字不多,仅有1753个字。

  但此时距离魏哲开讲已经过了一个时辰,只是周围的儒生士子却恍若不觉。

  先前对魏哲之言还有些质疑的经师大儒们,此刻也忍不住愁眉深思。

  即便是郑玄、卢植、蔡邕三人都若有所思,颇有所得。

  虽然见解不同,但三人也不得不承认魏哲在《大学》一篇上确实造诣精深。

  说句不夸张的话,若在太平时节仅凭这一点他都能称大儒了。

  想到这里,卢植心里那叫一个感慨。

  毕竟魏哲越是优秀,卢植就越是忍不住觉得他真有天命。

  而当这些大儒们暗自考量之际,下方士子的想法就要简单多了。

  以他们的水平自然没办法判断魏哲水平的高低,甚至由于时间太短,他们甚至对于魏哲所说的某些解读还没有理解清楚。

  而当魏哲示意众人自由提问时,前排一个身形高大的少年当即便站起身来。

  只见此人彬彬有礼的朝魏哲稽首道:

  “弟子河内司马懿,拜见先生!”

  闻听此言,魏哲整个人都不由精神了几分。

  在仔细打量了面前这个少年之后,发现他不过就是一个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鹰视狼顾”之相。

  于是魏哲当即饶有兴致的朝其颔首道:“尔有何疑?”

  司马懿闻言当即恭谨请教道:

  “弟子愚钝,不知【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何解?”

  司马懿所问的其实正是《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观点。

  这句话说的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君子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文中的“君子”与大汉朝语境中的“君子”不同,与后世所言的君子更不同。

  先秦散文之中的“君子”,那是真正的统治阶级。

  君子在先秦散文中,既可表示国君的儿子,又可代指当权者。

  比如春申君、孟尝君等等,都是可以影响一国政治的当权者。

  故此面对司马懿的提问,魏哲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以“训诂”之法推导出此句中“君子”之意。

  “此言之中,君子意为治人者也。”

  说到这里魏哲端起耳杯抿了一口蜜水,而后接着道:

  “是故,若为政者常怀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简而言之,曾子之意就是把家当做一个小国,把国当做一个大家。

  如此一来,只需将家庭和睦的道理放在治国上,必然可教化一国。

  君子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从治理家族中明白治国的道理。

  不得不说,曾子的想法在那个年代还是相当先进的。

  当权者以身作则,则天下治;这句话便是放在后世都依旧有用。

  越读《大学》,魏哲便发现这是一门向上约束的学问。

首节 上一节 363/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