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364节

  通篇之中曾子并没有要求百姓怎么样,而是教当权者如何当一个好的统治者。

  统治一个国家也好,统治一个家庭也罢,约束的都是各自生态位中的上位者。

  所以这篇《大学》不是给黔首读的,而是给想要当人上人的士子读的。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其实就好比“儒家政党”的入党誓词。

  里面不仅包括了儒家的方法论,还明确的提出了“三纲八目”这种阶段目标,告诉所有儒生该如何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说实在的,魏哲一开始学经的用心其实并不纯粹。

  但是这些年随着他了解渐深,却慢慢有了别样的感悟。

  抛开后世给儒家套的层层枷锁,这门哲学其实很实用。

  有些学问,其实是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过时的!

第310章 魏门四贤【5K】

  关于司马懿的问题,其实此前儒家各派早有解读。

  像魏哲这样先训诂而后释经的做法,在大汉朝也不是先例。

  但是他对于《大学》之篇的见解,在大汉朝却算是独一份。

  于是魏哲话音未落,下方便有士子笔走龙蛇的将这段问答记录下来。

  而司马懿是大家出身,自然知道这种场合一点也马虎不得。

  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要在后世经传注解中一遍遍的丢人。

  故此甭管是不是真听懂了,此刻他都做出了一副恍然大悟之状,郑重拜谢。

  没办法,文人相轻。

  多问一句,说不定日后就有人在笔记中暗戳戳的讽刺他愚钝了。

  就在司马懿坐下不久,与他在同一个学舍中的诸葛亮随即起身请教。

  说起来这两位的年纪也相差不大。

  司马懿十六岁,诸葛亮十四岁,都是弱冠少年。

  或许是因为这点,诸葛亮平日里不怎么和兄长诸葛瑾在一起,反而常常与司马懿在一起探讨学问,相互辩经,堪称是书院中的风云人物。

  由于司马懿娴静寡言,诸葛亮开朗阳光,书院中的好事者便以司马懿为凤,诸葛亮为龙,为两人取了个“卧龙”“凤雏”的名号。

  师长们听说之后亦是忍不住颔首,即便是偶尔来讲学的管宁都颇为赞同。

  毕竟一个人的天赋是看得见的,尤其是像诸葛亮这种社稷之才。

  即便他此刻还没有后世的风采,但依旧是同龄人中最耀眼的那个!

  卢植、郑玄、蔡邕三人便常常联手教导诸葛亮,恨不能有此亲子!

  此刻诸葛亮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三老的栽培。

  在恭敬见礼之后,只见他毫不胆怯的望着魏哲请教道:

  “先生言《大学》乃圣人之道,但我等凡物……真的能成圣吗?”

  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不负众人的期许。

  他的问题直至核心,一针见血,比司马懿更是多了几分胆气!

  实际上此刻不止是他,一旁的诸多士子、大儒也都在好奇这个问题。

  他们能理解魏哲对《大学》的看重,毕竟各有所好,可以理解。

  但是将《大学》直接定义为成圣之道,是不是说的太满了?

  一时间,众多疑惑的目光都忍不住看向魏哲。

  然而身处诸多视线焦点的魏哲却一点没有紧张的意思,反而饶有兴致的环视了一圈。

  当看见卢植三人亦是颇为关心这个问题时,还笑着颔首致意。

  随后他方在诸葛亮迷茫的眼神之中缓缓开口。

  不过魏哲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

  “若有一人,其心藏圣人之德;身有圣人之能;亲施圣人之行……如此,可称圣人否?”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其他人都愣住了,不禁凝神思索起来。

  往日众人总是口称圣贤之道,还真的很少具体定义什么是圣贤。

  须臾,只见诸葛亮眼神坚定的点头道:

  “若有这般人物,当为圣人!”

  对此魏哲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就是这样。

  如果有一样东西,具有和杯子一样的质感与物理特性,外表和杯子一模一样,并且和杯子具有一样的功能,那么它就是杯子。

  而魏哲闻言这才正面回答道:

  “圣凡皆同,不假外求。”

  “汝等当知,孔子乃是先师,非素王也。”

  “圣人当年亦是凡体,唯苦修学习方致成圣!”

  “如此,若我等行圣人之道,自然亦有机会成圣!”

  这其实也就是今文经和古文经没办法调和的地方。

  今文经总想把孔子神化,让他彻底成为一个“非人存在”,以此顶礼膜拜。

  毕竟只有这样,他们那套谶纬经学才能自圆其说。

  然而今文经的根基在魏哲看来,就是这门学问最大糟粕,也没办法兼容。

  孔子若“是神非人”,那么儒家学问的上限也就定死了,再也没办法不断进化,毕竟神谕不是知识,是没办法超越的。

  但如果孔子乃是“先师”,那么后世的儒家弟子都只是学生而已。

  如此一来,学生努力学子师长传授的知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纯属正常。

  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哲治学的态度其实比郑玄还要激进。

  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有“古今融合”必要,甚至觉得此事不容妥协。

  谶纬经学,流毒无穷,非斩草除根不可,容不得和稀泥。

  古文经的诞生本就是一种难得进步,必须将腐朽的谶纬经学彻底埋葬。

  不如此,后世的儒家学问将再也没办法自我革新,自我进化。

  当儒家无法自我进化之后,其占据主导地位的华夏文明自然也就受其拖累了。

  而当魏哲斩钉截铁的表示这个态度时,旁听的郑玄忍不住轻叹一声。

  倒是身侧的卢植忍不住连连点头,只觉得魏哲的观点太合他胃口了。

  以往卢植觉得魏哲受郑玄影响太重,但现在看来魏哲该是他的弟子才是。

  要知道卢植的治学态度一直都是主张以古文经学替代谶纬经学,而不是融合。

  那什么,其实也没办法融合。

  毕竟谶纬经学根基就是“孔子为素王”,古文经学若是接受那根本也就变了。

  只不过场中像卢植这样眼界和水平的人没几个,还看不到如此深度。

  大部分儒生还是在好奇于他们普通人到底该如何成圣,比如诸葛亮便是如此。

  魏哲闻言则耐心的将《大学》提纲挈领的分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这三个纲领其实很好理解,直白点翻译就是:

  弘扬高尚的品德、让民众不断进步、让社会保持和善的秩序。

  但这三点无论哪一条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故此在确定“三纲”目标之后,便要以“八目”一步步践行之。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便可以由“凡”至“圣”,形成一条严密的进阶路径。

  然而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只是心念一转便意识到关键所在。

  “不知先生所言“格物致知”何解?”

  毕竟按照魏哲的解读,“三纲八目”乃是成圣之道,而“格物致知”又是“三纲八目”的开始,那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心学”与“理学”才会围绕这个吵得不可开交。

  甚至朱熹在注解《大学》时,还直接改动原文,补了一段“格物致知章”。

  ——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

首节 上一节 364/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