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06节
这些制度不是为了匡正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斗争。
统治者将斗争的结果制定成制度,可说是在斗争中取胜的关键!
“制定制度的权力也是皇权的一部分。”万历皇帝越看越觉得眼前发亮。
亲政几十年,万历皇帝觉得自己和文官集团什么样的斗争手段都使过了,但却还真没怎么使过制度制定之权。
因为这权力早就被文官集团夺去了。
一句“祖宗成法”,保护的可不是皇帝,反而是限制了皇帝发动改革、重建制度的权力。
万历皇帝越看越觉得有启发。
他从中午一直读到下午,将书稿读完一遍之后,又从头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骨架出自王文龙前世的近代史学。
近代人文社科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先进的史学思想配合的是一系列社会学政治学理念。
王文龙想写的只是一本制度书籍,放在此时,眼中却能看出许多其他收获。
就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析每一个朝代都从行政、经济、军事、人才选拔、司法监察五个方面进行。
这其实是近代政府职权划分的常见方法,但看在万历眼里却是震聋发馈。
他发现用这五个角度去分析一朝的政治,远比他过去习惯的用三省六部或是九卿制度去分析一个朝代的行政水平,更加清楚。
同时近代的人文社科学分析框架大量引入了理科的逻辑思维,理性程度远比此时的政论文章要高。
就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中分析每个朝代的治理水平,总是就上述的五个方面分开讨论。
评判标准也很明确,比较每个朝代之间军事是否足够强大,经济是否足够发达。
这种理性思维在后世人看来理所应当。
但是在此时的史学评论中却是少有的。
明代的史学还是传统的路子,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统治者的评判往往是道德标准。
比如哪一朝皇帝是否贤明,是否广开言路,生活是否奢侈,是否关心百姓等等。
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稿中却透出一股专业高效的气质。
此书对于治理的讨论唯一标准便是:是否达成“良治”?
政府的工作就是治理天下。
除此之外,王文龙绝不做道德评判。
一个王朝只要能够把天下治理好,让百姓富足,皇帝爱多拿多占,还是爱多娶老婆,那都是他的个人行为。
万历皇帝将自己代入其中,对此论调不禁大感赞同。
掌灯时分,孙隆送来今日折子。
万历皇帝翻开最上面一份,正好是御史马孟祯的折子,他写了一大串文字,批评万历皇帝近二十年来废除了郊县庙讲、召对、面议的制度。
说这是导致天下官员无人管束、结党营私的原因。
万历看完折子就皱眉。
“你等自己结党营私,却来怪朕?”
万历朝的党争,往大了说是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不均。
往小了说也是制度问题,制度缺陷导致文官可以结党营私互相攻击。
但党争的各派官员却总爱把党争归结为道德问题。
仿佛换一个有道明君在朝堂上,整天勤劳政务,他们就不会争了。
千错万错,错在万历。
这就有点太甩锅了。
后来换了崇祯,皇帝快把自己累死,党争也没见停……
万历瞬间觉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的不错。
虽然他对于其中的论调不完全赞同,但人家王文龙起码是就制度讨论制度。
他丢下折子,又拿起王文龙的书稿扫了两眼,正好见到里面评价本朝军事的一句话:
“虽然本朝做事讲求气节,但我辈不能不承认物质条件之重要。若物质条件不足,单靠精神,如何能够持久……”
万历冷哼:“就是嘛,天天讲求精神,一点实事不做!”
“衮衮诸公,没王文龙一个人看得清。”
他突然觉得应该让东林和三党都看看此书。
第926章 第九百二十五 居然一致好评
万历皇帝也知道今天大明朝的政治格局是皇权和文官之间长久斗争的结果。
即使他指出文官们的错误,也不可能真的把已经流落到官员手中的权力拿回来。
但拿不回权力,不妨碍他恶心想天下文官。
“传朕口谕,着司礼监经厂开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稿……”
万历皇帝说干就干,真决定把这本制度史书籍发给满朝文武。
……
常州,东林书院。
安希范拿着一摞书信走进高攀龙的雅舍。
“存之,京城消息。”
高攀龙连忙从里屋出来:“情况有什么变化么?”
这一年的京察,东林党损失的太利害。
连东林书院的君子们都要一起为顾宪成做名誉保卫战,京城之中连续几个月传来的都是坏消息。
不是这个东林官员被端掉,就是那个东林御史被弹劾。
安希范叹口气:“王图告老还乡,孙丕扬情况也是危急……”
高攀龙听的皱眉。
东林党掌天下舆论十几年,这一次的党争着实是伤了根骨。
“奸邪小人之辈倒是重新上位了!”
安希范和高攀龙是儿女亲家,知道高攀龙的脾气执拗,连忙安慰他道:
“情况已是这样,我等更要及时适应,改善自己心境,方能够重新开局。”
“除了这些书信之外,当今圣上倒是又弄出一个奇事。”
高攀龙皱眉:“圣上又如何了?”
和万历皇帝周旋几十年,东林党人对他实在是没啥好评价,高攀龙下意识觉得万历皇帝肯定又在作妖。
安希范笑道:“倒也不是大事,不过是圣上把王文龙关在京城写书,如今书成,圣上突然将之刊印,遍发于京城百官之手。”
高攀龙听的苦笑:“天下许多大事不去做,倒做这等小儿般的事情。”
“就是这本书么?”
高攀龙接过安希范手上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看了一眼标题,他还以为这是万历皇帝逼迫王文龙所写的吹捧书。
瞬间鄙夷:“怕不是将我中华历代政治,与当今之时局而比,专门要粉饰太平?”
“我中国历代,哪见到这等惫懒时政!”
“王文龙也是个人才,被圣上留在京中一年,真将他当个词臣来用。岂非埋没了人物?”
安希范笑道:“存之这回却是没有猜中,此书还真不是吹捧之作。”
“这本书籍比对我中国历代的政治治理,开篇立论颇有意思。我想存之或许会喜欢。”
高攀龙这才稍稍惊讶,请安希范坐下,自己也坐在院中翻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和万历皇帝不同,只看了第一章,高攀龙心中就对王文龙这本新作产生极好印象。
这乃是因为高攀龙的学术思想。
高攀龙的主要思想就是批评王守仁,认为儒家学者不应该务虚谈玄,而应该干实事。
总结起来就是,“人生向道理上去”“道理向身心上去”:
对于修身养性的学说,高攀龙认为不应该讨论什么人生的本质,而应该把四书五经之中的道德实际用来规范个人行为。
不需要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多么深刻,只要能照最简单的方法实行,便能称作君子了。
而对于治国理政的方法,高攀龙同样认为应该要把儒家学说中的倡议落实在制度上。
他的这些思想,成为了东林书院的主要思想内核。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