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05节
社会科学包含一套完整的四书五经,一套资治通鉴或者史记。
自然科学则包括王文龙所编《横山书斋理科教材一套》,一套适宜当地气候的农书,一套《黄帝内经》。
宗教书籍和综合图书的选择也都是大路货。
这种小规模的图书室针对的对象仅是普通百姓和稍有阅读能力的半文盲。
选择的书籍十分吝啬,有娱乐性的书籍只有一套《三国演义》。因为这套小说印刷量最大,均价便宜。
二三等级的图书馆也是用类似思路编辑书目。
二等图书馆藏书一百部。
三等图书馆藏书才有五百部。
这已经是求实书会的最大能力了。
求实书会在京城成立,引起的反响十分有限,但后来的历史上,此协会的影响力却非常深远。
伴随着移民开拓的进程,求实书会在以后的历史上将发展成一个参会图书馆超过两千间,协会人数二十万,捐赠者和研究员遍布全世界的组织。
“求实书会”被誉为“大航海时代以后最重要的公益组织”,“世界第一个真正的公共图书馆协会”。
王文龙所领导编纂的“协会图书馆建设章程”“第一版求实书会书目”,也都成为影响图书馆学的里程碑作品。
甚至王文龙个人都被图书馆学尊奉为祖师。
一些欧洲历史学家还对此有所微词。
他们认为古罗马时代的传教士卡西奥多鲁斯才是图书馆学的祖师,他所编纂的《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指南》才应该是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推荐书目。
但中国学者对之嗤之以鼻。
卡西奥多鲁斯的作品以及影响力早就在历史上消失,中世纪的欧洲根本没有哪个修道院照着他的文献指南藏书。
而王文龙制定的“求实书会书目”一直都在更新,并且是全世界的权威书单,在电子阅读时代之前,已经更新到一百四十多版。
甚至不同年代的求实书会书单,本身都是研究思想史、科技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后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建设,都以万历三十九年京城成立的求实书会为效仿对象。
王文龙这个“世界图书馆之父”的名字实至名归。
……
王文龙忙着筹措求实书会。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收尾写作便难免慢了些。
一直到万历三十九年的夏天,这本书才缓缓写完。
王文龙也不知道万历皇帝对他这答辩作业感受怎样。
将书交给孙隆,听天由命。
全心全意编写自己的图书目录。
他不知道的是万历皇帝早就关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写作。
万历皇帝是个复杂的人。
他的行为消极散漫,极不负责。
但他的决策却又透出一种天生的机敏。
万历皇帝也曾经有励精图治的抱负,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摆烂,但他却对政治依旧感兴趣。
万历皇帝一次无意中询问孙隆王文龙的近况,知道了王文龙在写一本名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书。
他以为这本书是王文龙批评朝政之作。
非常感兴趣。
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天下风评不好,但对于王文龙的学问,万历皇帝也是承认的。
他很想知道自己的作为在王文龙眼里算是什么水平的君王。
就像是一个优秀学生总是关心做题,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反而更加关心自己的得分。
孙隆知道皇帝会看此书。
拿到王文龙的草稿时又不敢透露宫中之事,只能旁敲侧击的提醒:
“建阳你这书真的写好了?若是持论不公允,写作不完善,可以慢慢改来。”
王文龙道:“此书只是分析最一般的事实记录,可以对天下言,并无什么宫闱不堪之事,想来不犯忌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原作是钱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跑到香港去写的。
目的乃是申明“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这书的本质其实是为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作解释,体现中国政治变迁的同时,也向读者阐明历代的政治改革其来有自,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有自主变革的能力的。
出于这一目的,这本书对于古代政治其实是褒扬多过讽刺。
虽然身处明朝的人看起来会稍显辛辣,但大体上也是小骂大帮忙。
王文龙写出这本书,目的也是借之开启理性的制度分析研究。
万历皇帝看到了不一定喜欢,但真不至于生气。
听王文龙如此说,孙隆稍稍放心。
离开王文龙家,他不敢拖延,立刻将书稿送入弘德殿。
第925章 万历看制度史
当孙隆把书送到万历皇帝的寝宫时已是大中午,但万历皇帝还在睡觉。
弘德殿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罂粟气味。
孙隆在殿外候了一个时辰,万历皇帝才迷糊醒来。
“孙大伴,有什么事吗?”
孙隆拿出王文龙的书稿,道:“王建阳的书已经写完了。”
“哦,”万历皇帝还处在睡觉刚醒的疲惫中,思考了一会儿,想起王文龙的这本书,道:“朕晓得了,放下吧。”
万历皇帝的慢性病越发严重,每天若不使用麻醉药物,几乎无法入睡。
因为病痛折磨,他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王文龙的书稿就放在眼前,万历皇帝却愣了一刻钟才叫太监拿来凭几,在榻上看起书稿。
万历皇帝一生最痛恨的人是张居正。
但他的政治思想却又几乎完全是当年张居正教授的。
传统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效法先王”,学习古代的三皇五帝、周公伊尹的作为,但张居正却强调“法后王”。
张居正认为三皇五帝的记载不够详细,而且和此时的时代相差太久,已经难以学习。
统治者应该学习的是近世的治理经验。
张居正最推崇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的治理手段。
只看这两位就知道张居正对于制度建设不会有啥好印象。
事实上,张居正能够进行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夺得了权力,有了自己的执政班底强力推行改革措施。
在改革之中,政治制度给张居正带来的往往不是帮助,往往是掣肘。
万历皇帝亲政之后虽然各种批判张居正,但他的政治思想和张居正一样,主张“省议论”“强实干”,至于制度建设,只要“便民就俗”即可。
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正是一本讨论中国制度史的书籍。
万历皇帝对这书的内容本来就不太可能认同。
在万历皇帝看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的太宽泛了。
王文龙对于历代政治的分析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和万历皇帝执政的感受大相径庭。
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强调制度和人事的配合,在万历皇帝看来就完全是纸上谈兵。
“制度有何用?若无党派权势,徒法不足以自行。”
他执政之初也想通过“摄事”,即从上层用皇帝的权限,掌控全天下政务运行的方向。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官僚集团、朝廷朋党,却通过同样的制度手段把万历的改革推了回去。
后来万历皇帝就摆烂了,自己也开始利用祖宗成法当做武器,跟官员互相拆台。
幸亏《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议论文集合,阅读门坎很低,看起来挺轻松,万历皇帝这才没把书放下。
但读完秦汉这一章,万历皇帝对此书的评价并不算高。
直到第二章讲唐代考试制度的建立,王文龙叙述李唐王朝之所以使用科举制,乃是为了培养一个士大夫阶级去对抗魏晋以来的门阀。
万历皇帝才感觉有些意思。
看到第三章宋代的制度详述,万历皇帝终于明白王文龙想要讲什么:
汉唐宋三朝的制度变化,并不是开国君主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所以设计了什么样的制度?
而是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处理当时面临的问题,所以不断的往制度之上打补丁。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