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04节

  他花了两天时间写出章程,一方面让毛文龙带着书信去山东发给各路海主以及和王文龙有生意往来的势力。

  同时,王文龙虽然被软禁,但和外界还可以通过中间人联系。

  他直接在京城的文人以及福建江南商人中宣传。

  捐钱买书、给海外普及文教,这事情听起来就正面。

  浙江会馆和福建会馆的商人们立刻响应。

  半个月后,毛文龙也从山东送来消息。

  正在琉球的杨天生,各大海主、海五路、三一教全都对王文龙这个提议表示赞同。

  甚至连龙洋开海公司都来参与,公司正好用这消息抬高股价。

  王文龙很快弄到了一万两银子,于是联络正在京城的董其昌,不到一个月,“求实书会”就在京城成立。

  求实书会的主要成员并非名士,而是各家海主、各路富商。

  不少京城名士还想来蹭个会员名头,却直接被拦在了外面。

  王文龙公布的选人的标准很清楚:明码实价,出资捐书就能当会员。

  至于想不捐书,就当会员的也可以,那必须要学会的监理会共同承认其学术水平,等待学会邀请。

  焦竑、徐兴公、宁波天一阁范家、织里周家等著名的藏书家都在受邀行列。

  至于其他名头不够的人,请君继续努力。

  不少人想要入会而不可得,备受打击,暗骂王文龙铜臭。

  但他们却说不出什么问题。

  因为王文龙自己已身做责:

  王文龙被选为会长后,直接捐出一座京城北城的园子作为协会办公地。

  万历三十九年京察,东林党的失势又使得京城中居民换了一遍。

  不光是一大批东林官员告老还乡,跟这些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浙江福建商人也走了不少。

  北城许多大宅都高挂出售牌,供过于求,房屋价格迅速降低。

  这处花园就是王文龙趁着低价,出手置办的。

  但别看是打折的价格,那也实实在在花了八百两银子。比王文龙自家住的宅子都贵。

  那些读书人想要蛐蛐王文龙,大可以自己出钱来表示一下对于协会的支持。

  求实书会成立之后王文龙立刻忙碌起来。

  他和协会中的藏书家互通书信,制定图书馆的运行规则。

  在王文龙前世的历史上,大航海时代以后,图书馆就是各移民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之一。

  其重要性可以和警察局、消防局、学校、医院、市政厅并列。

  一个城市的图书馆基本就是这座城市最权威的资料来源地,聚集着整座城市最精华的知识资源。

  为了保证图书馆能高效的服务整个移民点的居民,诞生的相关学科叫做图书馆学。

  王文龙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知识,但他好歹见识过真正的图书馆是什么。

  于是开始靠所读过的历史材料,尽量还原图书馆的制度。

  建立图书馆的运行借阅规则,其目标在于让移民点的所有百姓都能接触图书馆的知识资源。

  否则图书馆很容易变成移民点当地世家大族的私人藏书库。

  王文龙照着自己前世的记忆,编出了一套借书和书籍更新的准则,送给各藏书家,让他们提出建议。

  焦纮等藏书家看完之后却是大为惊讶。

  此时的藏书家,所做的事情其实是为了收集天下图书,往往不惜成本,而且如天一阁的藏书是不准外借的。

  而王文龙所要设计的图书馆,一切目的却是使得所收藏的书籍得到最大效果的利用。

  所以王文龙制定的许多规则,内核和此时藏书家几乎是反着来。

  比如藏书家都喜欢收集古书、绝版书。

  但王文龙的规则之中,为了使投资图书馆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却倾向于收集平价的书籍:

  如果一套书分成精装和平装,按照王文龙的规则,必然是优先采购平装书。

  至于为借书所准备的规矩,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需要花钱办理借书证;借贵重书籍要先付押金;借书的时间不能超过七天,超过时间将收取费用;图书馆的藏书书需要在扉页、骑缝等位置统一盖章,避免有人私换或者裁页等等。

  这些都是此时藏书家从未见过,让他们耳目一新的手段。

  徐兴公读完王文龙编出的规则草稿,只觉得大受启发。

  他家的藏书思想乃是“传布为藏”,欢迎读书人到他这里来借书。

  但为了防止书籍损坏,徐兴公要求读书人看书之时,不能把书带出他的藏书楼。

  有时穷酸文人到他家看书、抄书,徐兴公还得招待人家吃喝住宿。

  借个书借的徐家人忙碌不已,每个月都要为此付出好多成本,徐兴公都感觉难以支撑。

  徐兴公不想卖书,却也不想阻止别人借书,一直为此苦恼。

  看见王文龙的图书馆章程,他只觉得大受启发。

  “若照建阳这法子来做,不光不需要阻止对外借书,还能够贴补家用。”

  “这法子真是太好了!”

  图书馆学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图书馆买书、借书、运营需要大量成本。

  就像公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事业单位一样一样,虽然是出于为百姓服务的目的,但也必须要考虑运营资金。

  像徐兴公这样贴钱买书、贴钱借书给人。

  哪怕徐家再有钱也支撑不下去。

  王文龙经营图书馆的理念,符合了图书馆学最基础的要求,对于这些藏书家,自然带来划时代的启发。

  徐兴公越想越兴奋,也决定为求实书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买书之上颇有心得,主动写信表示自己可以承担福建书籍的采买工作。

  他有门路可以获得大批量的廉价书籍。

  南京焦竑、天一阁范家等等藏书大家看到王文龙写出的图书馆章程也是类似的反应。

  他们纷纷感觉受到启发,终于了解王文龙建立图书馆、向百姓传播文教的目的。

  这些藏书家纷纷尽己所能,提出改进意见。

第924章 新作完稿

  藏书家们首先建议,图书馆要有定期翻新、晾晒书籍的规定。

  还要设专门的勘教工,检查重要书籍的印刷错漏。

  焦竑等人还贡献出了自己用各种草药配制的防蛀秘方。

  能够过几十年而不变脆、蛀虫的书籍,对印刷的纸张要求是非常高的。

  这年代的廉价书籍印刷往往粗糙,不光错漏多,而且越便宜的书越容易遭虫蛀。

  一个小图书馆几百本书籍的量,如果都是廉价书,就必须要定期管理。

  王文龙觉得有理,前世的图书馆往往伴随研究机构,这么大的工作量,求实书会的各分馆应该共同配合,某地的图书馆负责教阅某几种的书籍。

  而且还要定期将勘误成果互通有无。

  为此王文龙决定求实书会应该要成立一份协会内部刊物,方便协会成员联络、发表论文、增长工作水平。

  现在求实书会的工作刚刚开始,论文并不多。内部刊物可以一年一期,但随着求实书会的规模扩大、研究员人数增加,内部刊物可能直接变成月刊甚至周刊。

  花费一个月时间,求实书会的第一份章程终于制定出来。

  紧接着王文龙又开始选书。

  王文龙前世的华国,各等级图书馆都有推荐目录。

  但即使是最低一级的小学图书室推荐书目,包含的藏书也有接近一千本。

  这对此时的求实书会来说压力太大了。

  哪怕是油印快书,一部最低也得三四钱银子,一千部书就是三百两。

  求实书会募集到的所有钱,除去建馆费用,连十个图书馆都干不下来。

  那还普及个啥?

  所以书目必须删减。

  王文龙和身处京城的会员们一番商议,最后拿出了三套目录:

  最小规模的图书室,推荐书籍仅十套。

  没有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而是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书籍,综合图书四类。

首节 上一节 50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