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0节

  一些先贤大德、高僧名士的故居、遗物也会被保护,但这并不是法律所要求,往往是信徒或崇拜者的个人所为。

  此时能使得历朝历代都进行保护的古物遗产,都需要受圣贤崇敬观念的影响,比如孔子死后的孔子冢以及孔子所居堂室会被历代朝廷保护起来。

  如果要让朝廷来保护甲骨,那叶向高在上疏之中大概要将甲骨捧到跟孔子的遗物一样地位,这肯定会引起争论。

  更何况《大明律》里不光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条文,且还有“贼盗:发冢”一条,殷墟的甲骨虽然大多不是在墓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墓中出土的。

  按规定“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在大明朝的早期百姓们还在关心温饱,文物买卖很少见,更是少有人知道文物的价值,所以两百多年前制定的大明律可根本就不会考虑到什么金石学研究、考古发掘。

  这也就是现在朝廷管的宽,不抓而已,要不然董其昌他们在漳德府挖出甲骨做研究,只要是挖到了商人的陵墓,分分钟都得被关进去。

  “这也容易,”王文龙说道,“赵屏国几人是来参加东林大会的,东林书院中也有不少先生对于甲骨文发现颇感兴趣,我可让他联络些名士共同造出声量,届时大人上疏就有背后支持了。”

  叶向高感觉有些棘手,他不明白王文龙为何如此在意考古之事,随口道:“建阳先让我思索几日吧。”

  “此事我一定要促成,”王文龙假装生气说道:“若是叶侍郎不愿上疏,在下就去求李巡抚,若他也不愿意帮忙,我便关了《苏州旬报》和苏州银币厂,辞官回福建!”

  叶向高一脸惊愕,要闹成这样李三才肯定和他心生芥蒂,他不明白为何王文龙对于保护甲骨如此执着,不过反正写篇上疏自己也不会损失太多,他终于说道:“罢了,待我这几日联系同道商议一番,试写一篇折子上去就是了。”

  “多谢大人襄助!”王文龙立刻便开心起来。

  当天下午他就去找赵崡,到达广一时,赵崡和冯从吾两人正在屋中对着一些甲骨的拓片议论。

  见到王文龙进来,两人全都起身,赵崡为王文龙介绍道:“这位便是冯仲好了,仲好,此君便是王建阳。”

  王文龙连忙行礼:“早闻关西夫子大名,今日有幸得见。”

  冯从吾也是上下打量王文龙,颇为开心的说道:“我最喜欢看建阳的《疗疴录》,建阳于此书中描摹世道人心已然到一境界,《尚书古文疏证》更是令人惊讶,我只道建阳年纪定然老成,不想今日一见,还是个翩翩少年呢。”

  王文龙一笑转向赵崡开口便说道:“屏山先生,南京礼部的叶侍郎答应上疏请求保护彰德府甲骨了。”

  “此话为真?那可太好了!”赵崡和冯从吾都颇为高兴,当然,他们此时还不知道那个甲骨坑之中将会有多大的考古发现。

  王文龙和冯从吾虽然是第一次见,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倒还不算远,首先冯从吾的师父许孚远乃是金学曾之前的福建巡抚,早在王文龙于福建辅佐徐学聚时许孚远就关注到王文龙这个人了,而许孚远又是第一批发现《尚书古文疏证》利害的文人、把《尚书古文疏证》带上京城的丁元荐是许孚远的弟子,和冯从吾的书信之中师徒也经常讨论王文龙。

  除此之外,王文龙在江南物理社中重用的名士王徵也是陕西人,王徵的舅父张鉴也是关中理学名儒,张鉴和冯从吾关系相当不错,就靠这一层关系,冯从吾和王文龙两人也自然亲近。

  这年代天南海北的名士常常彼此闻名,但能够见面的机会真是不多,好不容易在南京碰上,说了两句话王文龙便拉着两人出门。

  在秦淮河边找到一处酒楼,赵崡坐下便问掌柜道:“你们这儿有什么酒?”

  “回老爷的话,新进的有银瓶山阴酒,乃绍酒中极好的。”

  赵崡问道:“是路酒么?”

  那掌柜连忙笑着回答:“南京绍兴地方虽去不远,然而家酒也是到不了的,到了此处的自然都是路酒了,我们生意人说了不算,老爷吃了就知是好哩。”

  赵崡道:“拿来尝过方知。”

  那掌柜的应一声而去。

  王文龙自己并不经常喝酒,而且每回出外人也都是把酒水备好了的,他少有到酒馆里自己点酒的经验,见那掌柜走了,这才颇为好奇的问道:“屏国不曾来过江南,对于这南京的酒坊如何这般熟悉?这路酒又是什么?”

  冯从吾闻言一笑,对王文龙说道:“屏国兄可是酒道中的老手,这一点旁人确然是不及的。”

  “冯兄莫要取笑,”赵崡笑着说道:“绍兴话、绍兴师爷、绍兴酒,世人都说此为‘绍兴三通行’,我虽在关中,但如何不知?其实我以为绍兴话不过州人口音,绍兴师爷的本事有心也可学之,唯独绍兴酒,乃是会稽山阴之间水最宜酿,真真是他地学之不去。至于家酒则是绍兴人自己酿了在州中饮用的酒水,路酒则是用来外贩的酒水,路酒往往胜于家酒。”

  这回到换了冯从吾听的好奇,他问道:“人都说‘留了好处自家吃’,怎么照屏国所说意思,绍兴本地的家酒反而不如路酒了?”

  赵崡解释说道:“酒水远行易变质,或酸或苦,非极佳者不能远卖,所以路上远卖之酒必然要极佳才可。是以甘陇、桂林之地绍兴酒皆绝美,听闻若到了关外更是仙露琼浆一般,但到了南京这几日所喝之绍兴酒总是差些意思,如我昨日所饮的绍酒若非是窖藏数年几乎不堪入口了。”

  王文龙听的也是颇为好奇,想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黄酒虽然性致比水更稳定,但是这年代交通不便,要把绍兴酒运到关中去随随便便都要耽搁个大半年,一路上日晒雨淋舟车劳顿,到地方还能够不变质的酒质量肯定不差。不像后世,随便一勺防腐剂加进去,无论好酒还是坏酒都没有变质的担忧。

  三人谈话之间,那掌柜的便将酒水送了上来,果然是一尊漂亮的银瓶,瓶子上还簪刻“山阴吴氏老坊佳酿”的招牌。

  拆开泥封,香飘四溢,不光赵崡瞬间眼前一亮,就是王文龙也不自觉咽了一口唾沫。

  赵崡连忙喝了一杯,然后便连连点头道:“此为我到南京之后所饮最佳者。唤做什么?”

  那掌柜的笑道:“这是吴氏的女儿酒,窖藏十六年,一坛酒已缩了只剩七成,专门分到银瓶里装着,一等一的好绍酒呢!”

  这也是他看到赵崡的确懂酒这才会将好酒拿出来,要只是王文龙和冯从吾来,多半见不到这女儿红的面。

第348章 王建阳题字

  赵崡觉得这酒美便不停喝起来,王文龙等待酒热后也喝了一杯,只觉得入口醇厚甘甜,酒香醉人,哪怕他不是多喜欢喝酒,也不禁觉得好喝。

  不过光有寡酒也不是回事,他便又问道:“你们这铺面左近可有什么吃食?”

  这年代的店铺销售品种单一,酒铺就是专门喝酒的,饭铺就是专门卖饭的,豆腐店就是专门卖豆腐的。

  不像后世的店一家店又卖包子、又卖炒菜、又卖酒水还卖烧腊,理由也简单,一家店备不了那么多货。

  这年头又没有冰箱啥的,进了鸡鸭鱼肉卖不出去就得馊了,就算进来了这么多货也请不了那么多厨子,所以只能主打一样。

  连喝酒带吃饭的地方也有,不过那是大饭庄,一般没有大席面不会去,三个人吃饭显然就不适合了。

  但也无妨,南京是大地界,路边上有的是卖吃食的名店,一般叫掌柜的推荐也就是了。

  那酒家掌柜的说道:“路口有家烧鸭铺,桶子鸡烧鸭焖的极好,乃是我兄弟的产业。”

  冯从吾闻言笑道:“你这掌柜倒是老实,行,就试试你家兄弟的手艺吧。”

  王文龙便对王平保说:“宝哥,出去买只烧鸭,再叫些小菜过来。”

  王平保点点头,那掌柜也笑道:“我去吩咐兄弟伺候做烧鸭。”两人一起去了。

  这年代的烧鸭全都是二荤铺在经营,这种铺子既卖生鸡生鸭,也卖烧卤好的筒子鸡和焖炉鸭。

  王平保出去不久便回来,又等待一阵便有小二提着食盒进店中来。

  这叫盒子店,专门是经营外卖生意的,打开食盒,那小二放下几样爆炒的菜,又有冷碟铺送来卤的豆干、毛豆、蜜饯、鲜果。

  再等不久,便有个汉子急急忙忙提了一只烧鸭进来。

  “哥,哪位老爷要鸭子?”

  那酒家掌柜的笑道:“老爷,您要的烧鸭来了。”

  那汉子手中的烧鸭用一张蒲草编成的网子包着,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来到王文龙桌前给王文龙等人看了鸭子之后,他便直接从食盒中扯出案板和刀来斩件。

  王文龙见他动作利落,问道:“这就是北京城也有名的烧鸭做法?”

  那汉子点点头:“京中有名的便宜坊烧鸭子便是永乐年间从咱们南京去开的店,不过他们用的是肥鸭,南京的鸭子瘦些,须用闷炉烤方能不柴,几位老爷可以试试俺的手艺。”

  王文龙点点头,发现这汉子做鸭子的方法和北京烤鸭不同,并不是把鸭子拿出来片皮,而是直接斩件,最后拼成一盘,还浇上一些卤汁。

  那汉子将一盘鸭子放到桌上,此时桌边只闻得香气四溢,赵崡和冯从吾都忍不住伸出筷子,王文龙也夹了一块放入嘴中,入口的味道挺油香,不过比起王文龙前世所吃的广州南京北京等地的鸭子也并没有惊艳到哪里去。

  但他却见赵崡和冯从吾两人都是眼睛发亮。

  那汉子也是一脸期待的模样,仿佛在等待夸奖。

  明朝的调味料和烹饪技法可是比后世少太多,能够在明朝烹饪出后世常见的烤鸭味道,在这年代就已经非常惊艳了。

  赵崡先是赞赏道:“此烧鸭的味道实在是醇厚鲜甜。”

  冯从吾也连连点头:“甚美,可惜关中无这样做法。”

  王文龙也陪同露出一个欣赏的表情。

  这时那酒家的掌柜才擦着手上来道:“先前听这位老爷叫做王建阳,敢不是《苏州旬报》的王总编?先生名满江南,不知能否给我弟兄家小店提个字号。”

  王文龙这才知道为何这店家如此殷勤,不过对这种事他倒也不怎么在意,见赵崡和冯从吾脸上都带笑,于是点头同意。

  掌柜的也早是想帮衬弟兄的生意,连笔墨都已经准备好了,闻言连忙让小二将纸笔拿上来。

  王文龙提起笔问那汉子道:“你家小店叫什么名字?”

  那汉子老实回答:“叫东街烧鸭子。”

  冯从吾闻言哈哈大笑:“这叫什么名字?写出去人家也分辨不出的,不如改一改。”

  “改……这个……”那汉子双手擦围裙,显然要他想名字十分困难。

  王文龙却稍稍思索,笑道:“便给你题东街烧鸭子好了。”

  说着他便落笔在纸上,最开始赵崡和冯从吾还有些疑惑,但是等到王文龙的字写出两人却都是点头称赞。

  冯从吾赞道:“建阳居然用金文写招牌,满南京都找不到第二家。”

  而金石大家赵崡则看了一会儿后,颇为惊讶的问道:“建阳,你这‘街、烧、鸭’三字的金文我却从没见过,哪里拓下来的?”

  王文龙一气写完五个大字,放下笔,这才对赵崡笑道:“这三个字的金文古之所无,乃是我自创的。”

  冯从吾满脸惊讶,而赵崡仔细看了看这三字之后,却是连连点头:“这办法好!”

  金文就是商周时期的钟鼎文,而王文龙用经文给人提牌匾,也是想到了前世齐白石的例子。

  因为考古中金文发现的字数很少,想凑一篇文章都难,所以过去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不使用金文的。但据说当年齐白石大师给京城名店烤肉宛题字用的就是金文,“烤”字在金文中没有,齐白石便自己根据金文规则创造了一个金文“烤”字,还在题字下面缀了一行注释:“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

  而齐白石大师的金文提字果然让烤肉宛招牌在一众店铺中极为显眼。

  王文龙的书法水平也就那样,让他在冯从吾和赵崡面前题字难免献丑,但用上金纹就能遮掩不少,而且还有不错效果。

  齐白石当年的做法非常新奇,在后世文字设计中也大量沿用,将原本就有的金文叫做原始金文,而将根据汉字规则新创造出来的金文叫做仿写金文。

  事实上因为仿写金文使用了后世汉字的规律,比起原始金文好认得多。

  比如此时王文龙所提的东街烧鸭子几字,因为一半以上都是仿写金文,哪怕不认得金文的人看一眼也能猜出大概意思。

  王文龙题字之后那掌柜的两兄弟也是连连道谢,虽然他们看不懂什么金文,但是他们当然不会嫌弃。

  这招牌本来就是给识字的人看的,金文招牌风雅特别,挂到门上去自然吸引眼球,再加上王文龙的署名,一定能为店铺多带来不少生意。

  王文龙和赵崡、冯从吾饱餐一顿,醉醺醺回到家中,第二天他又早早起来送赵崡,冯从吾坐船前往常州。

首节 上一节 21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