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09节

第345章 考据学也是朱子所传

  朱熹创建理学可以说是再兴了儒门,南宋时朱熹就位列孔庙祭祀、原历史中到清代将孔庙大成殿中的孔庙十哲扩展为十二哲,朱熹还被搬进大成殿,成为孔庙十二哲之一,而其他十一哲全都是孔子的弟子,这就可见朱子的地位在儒门中有多高。

  此时王文龙说朱熹有错实在有些惊人,连国子监的司业听了这话都张大嘴巴,感觉王文龙要惹祸。

  而当下就有人不待举手便问:“建阳先生说此话不怕被说不敬圣贤?”

  王文龙却丝毫不惧,他早知道会有这样的问题,也早就有护身的法宝。

  王文龙闻言摇头笑道:“我并无不敬朱子的意思,训诂学就是从朱子闽学中发扬而来,若无朱子,也就没有今天的训诂学了,我辈皆是朱子门生。但越是尊敬就越要钻研先人的办法,继续仙人的路程,当年朱子若无这样气概怎么会训诂《楚辞》?我遵循朱子的方法,有了新的发现,那也是继先人之遗志也。”

  他一套话顿时让许多对他有意见的人哑火,还可以这样?

  许多人心中不禁想:用朱熹的方法发现朱熹错了,算不算不尊重朱熹?应该不算吧?

  看着场下众人的反应王文龙嘴角带笑,强调乾嘉学派出于闽学的这个事实果然好用,有了这顶保护伞文字狱盛行的清代都抓不到乾嘉学派的问题,更别说在此时万历朝了。

  此时一些学派的儒者,直接骂朱熹都不会被抓,王文龙顶着这保护伞,只要事情不做得过于出格,大胆跳都没关系。

  真不是王文龙想直接去冲击理学,而是要研究考据学就避不开找朱熹的麻烦。

  朱熹是宋代集大成的考据学家,清代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都受朱熹影响、用许多朱熹那儿流传下来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拿着朱熹的方法,无论是学习还是更深入研究,第一步当然是回顾过去朱熹的研究,而这样一来朱熹研究中的错误必然也会被发现。

  王文龙现在不说,再讲两节课也得刨到朱熹的问题上去,还不如早讲早习惯。

  其实客观来说,朱熹确实是一代宗师,于许多学问都有开创之功,虽然他的一些研究到了明代就已经落后,但放在他生活的年代绝对是学术先锋。

  朱熹《楚辞集注》有错漏,但为何流传如此之广,因为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学者他注的更好。

  朱熹在后世的名声褒贬不一真正原因是后来人拿着朱熹的研究成果,垄断了理学的话语权。

  用着人家成果,却不让人家的研究继续发展,反而是继承了朱熹研究方法的乾嘉学派挖了程朱理学的根子。

  说白了,考据学家的对手并不是朱熹。

  就像孔子死后对儒家就没了解释权一样,朱熹又哪知道他死后几百年这些道学家扛着他的名头会去做什么事儿?

  王文龙不理会堂下众人议论纷纷,接着往下讲:“训诂学若考察其历史大约可以说始于东周,迄今有三千余年,到东汉时便已经有了一套做事的模板与方法,有了完整的训诂释义书籍,但此后的千百年间,无论是著述之目的或是编写之方式,习者往往将之以为是经学之附庸,与音韵、形制学杂糅,然而若是深入研究,便会发现训诂学其实是一种独立学问,落往更精深的方向去研究,就必须将训诂学从其他小学之中独立出来……”

  王文龙讲的越发深入,而台下许多学生便渐渐跟不上了。

  训诂学的确是一门很困难的学问,比文字断代学更加复杂,并不是光光依靠爱好听一耳朵就能领会的,更何况这些读书人处在训诂学还没有发芽结果的明代,许多训诂学的资料对他们来说根本都没有概念,想要学会必然要下些苦功夫。

  不少学生渐渐开始游目四望,根本无法跟上进度,但也有些学生听的兴致勃勃,似乎发现了什么瑰宝。

  这一堂训诂学讲座和当下流行的经学、小学会讲完全不同,并不是讨论那些已经被嚼烂了的知识,王文龙所讲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新鲜的,对于有心人来说,真是学到就是赚到。

  如果他们真能跟着王文龙的思路,将《训诂学方法论》学完,离开南京后靠着这讲座之中所学知识,只要稍加研究就可以成为一代大家,甚至青史留名。

  “差不多了,”王文龙收拾着桌上的书籍道:“今日所讲内容有些驳杂,一时不理解也是有的,列位可以回去慢慢思考,若是实在觉得我说的不好,一番思考,说不定也能想出一些能驳斥我的观点,这也算是有所领悟了。”

  说完之后便到了散讲时间,众人谢师后,王文龙拱拱手还礼,拿着书本就打算走。

  可是他还没走出东讲堂,就被以白瑜为首的几个学生围住,其中一人看模样已经是中年,一口关中口音,激动说道:“建阳先生,你今日所讲不知有没有印成讲义,日后可会发卖?”

  “暂时还没有刊印,若是听讲的人多,说不定国子监经场以后会卖吧。”王文龙笑着冲白瑜点头,接着又说:“若是想要今日讲义,我倒是有一份,抄完后还我就是……不知朋友叫什么名字?”

  “这太好了!”那中年书生颇为高兴,自我介绍道:“鄙人乃是陕西举人,姓赵名崡字屏国的。”

  赵崡?王文龙一脸惊讶。

  一旁的白瑜也笑道:“好教建阳先生得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南敦物山人。”

  王文龙这讲座的名头还真不小,居然将这位大佬也吸引来了。

  赵崡,明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金石学家,他出生陕西世家,老家靠近汉唐故都,就在老家周围,便有许多古代的宫庙遗址以及碑记遗存,从小就养成了赵崡对于金石学的喜爱。

  赵崡考中举人之后,便不再求更高的科举功名,而是专心于金石学研究。

  他经常带着家人出入荒野丛林拓印碑文,而且不光是拓印,他“每遇片石阙文,必坐卧其下,手剔苔藓,椎拓装璜,援据考证。”

  历史上赵崡撰写了八卷的《石墨镌华》,是整个明代最有价值的碑文研究书籍。这本书在历史上于万历四十六年才写完,主要原因是赵崡虽然家资巨富,但是想要刻出一本书,对经济条件的要求还是太大。

  原历史中因为赵崡的钱财不够,所以《石墨镌华》之中也只有对于碑文内容的描述,而没有将碑文的拓片刻印留样,毕竟能刻拓片的刻版工工钱实在太高。

  不过在这个时空因为蜡版油印技术的出现,赵崡的书籍大概能做的精美许多。

第346章 甲骨文大发现

  王文龙好奇:“赵先生怎么会来江南?”他可不会自负到认为凭自己的名声就能把这么一个关中大家吸引来江南听讲座。

  赵崡笑道:“我是从河南转道而来,不想如此有幸,正碰上先生开讲。”

  原来赵崡早在去年就已经抽出时间跑到彰德府去看董其昌的考古发掘,而到了河南后赵崡在彰德府留连几个月,又收到了常州朋友的邀请,于是顺便来江南一游,跟他同道而来的还有关西夫子冯从吾。

  两人到达南京时刚巧赶上了王文龙开讲,冯从吾不耐舟车劳顿在馆社中休息,而赵崡作为金石学家对于王文龙的理论十分好奇,于是自己兴冲冲跑来听讲。

  王文龙对于董其昌的发掘研究也有些好奇,闻言连忙询问最近的发掘进展。

  赵崡说道:“我今年初离开彰德府之时董参政刚刚在张德发掘出一个大甲骨坑,其中甲骨数量还在清点之中,但少说也有上百片,而且还没有发掘完。仅仅就发掘完的甲骨,便可看出其中一些甲骨相当完整,但是形制却与之前的极为不同,比如其中有一块大龟板,上面记载了些地名,又不言事,不知是何意思。”

  王文龙说道:“或许是古时所用之地图或是方位记载,我尝见古书中说上古之人以龟板记载四方风名,此甲骨大概便是证据。先生可试查询《夏小正》《尧典》等书,看有否能与其对应的内容。”

  “四方风名?”赵崡微微思索,然后一脸激动的点头,“这说法的确极有道理,我已将甲骨上的文字抄写下来,回去便查书。”

  王文龙友善的说:“国子监中有许多古籍善本,我可为屏国申请借阅。”

  “这太好了。”赵崡高兴后思索说道:“不过这次挖掘出来的甲骨太多,只恐怕懂参政发掘出来也难以保护,还是要有大势力加以帮助才行啊。”

  “的确如此。”王文龙点头说道。

  记载四方风名的大甲骨,在后世的历史上,总共才发现了两三片,再加上赵崡叙述大量甲骨藏于一窖的情况,王文龙怀疑他们很可能发掘到了著名的YH127甲骨坑……

  王文龙讲完课一身疲劳,想着甲骨文的事情,但是回到家已经宵禁,想出门也不行,只能休息了一晚。

  第二天是国子监的旬休,大明的官员以及国子监都是十天放一次假,这天只要不是太忙碌的职位,基本上都能在家休息。

  王文龙早就给叶向高家投了帖子,于是早早便拿上礼物出门去找叶向高。

  叶向高笑呵呵的迎接王文龙说道:“建阳,我看了人家抄来的你《训诂学方法论》的讲课内容,真真是有见地,若你能把这门课讲完,国子监的学生可是要出几个大家了。”

  “叶司业果然尽责,高升后还不忘考察国子监学生的功课呢。”王文龙开了个玩笑。

  叶向高闻言笑道:“那不怎的?你王建阳可是我带头请到国子监里来的,如今看来请的真是不错。”

  叶向高对于王文龙的夸奖并非单纯恭维,他除了是万历年间的政治大佬之外,自己也是一个大学者,而且研究横跨多个领域,是万历年代诗坛中的馆阁体第一人,史地学家,同时也研究训诂学,后世流传有他一本《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其中就有大量训诂学内容。

  叶向高笑着说道:“建阳将小学中的训诂学独立为一门,且提出若干相关研究方法,这样的见解的确是前人所未有。使训诂能单独成为一门学问,光光是建阳昨日讲学之中涉及的知识之多之杂,便足以令我深感佩服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我之所以开讲训诂学其实乃是因为董参政在漳德府发掘甲骨,其中出现了许多今人不识的字词,若有训诂学的相关研究,想来对辨识甲骨会有颇多方便。”

  他思索一阵又说:“现在甲骨越发掘越多,以个人能力已经难以保全,为了避免甲骨流失,还是要请有司加以协助。”

  叶向高现在已经官居南京礼部右侍郎,对于保存甲骨之事还真说得上话,他闻言想了想道:“这事情得上个折子才办得下来,不简单呀。”

  王文龙听出叶向高不太想帮忙,心中有些紧张。

  他之所以叫董其昌去发掘甲骨,是因为历史上河南安阳的甲骨毁损太严重了。有些资料说甲骨被当作龙骨这样的药材贩卖到市场上是清末才开始的,但只要稍加查证就能发现,龙骨这味药材早就在使用了,而且药典记载的很详细,“龙骨生晋地”,再去查一下龙骨的道地产区排名第一的地方就是河南。

  可以说河南安阳的甲骨从东汉时代就开始当做龙骨药材大量使用,而且还是驰名宇内的那种,甚至在已经发现甲骨的民国时期安阳还在出产龙骨,要直到解放后为了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中华药典》将龙骨删掉,安阳的龙骨生产才告结束。

  而据王文龙猜测,甲骨文之所以千百年间不被金石学家重视,主要是因为龙骨的正常使用方法一直是打粉,普通人家又没有打粉的碾槽,龙骨一向是在药店里现称现打粉的,金石学家基本上都是有功名的大老爷,不会自己到药店里去取药,他们看到龙骨时,都已经是细细的龙骨粉末了,哪知道那是什么甲骨文?

  为啥历史上王懿荣能够在光绪二十五年发现甲骨?看历史记载就知道:王懿荣本人通晓医术,他发现甲骨文时是因为自己跑到鹤年堂去抓药,又正巧看到一大批从河南送来的甲骨堆在一起,这才成为千百年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

  而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通过古董商人到河南收购,随随便便就收到了一千七百多片甲骨,后来第一批考古学家来到安阳,听说他们要收集有字的龙骨,不少当地百姓都拿来一大包敲碎准备磨粉的药材,只可惜那些龟甲都被敲碎只有单个文字,无法联系上下文联,故而所记载的是什么内容也分辨不清,文物价值被毁损的太多。

  但这也可见这东西在市面上流传的有多广。

  王文龙自己在明代便发现药店中有刻有文字的甲骨存在,当时他就知道这东西不早点保护起来,以后的几百年间不知还有多少要被做成药材。

  之前董其昌等人在河南挖峡谷,挖出来的数量也不算太多,而且甲骨坑大多零散,但昨天听到赵崡叙述那片具有四方风物的大骨,王文龙知道他们很可能挖到了YH217号甲骨坑,这下一来王文龙就不得不重视了。

  YH217号甲骨坑原历史上发掘于1936年,是国人认识到甲骨文存在并且发掘以来于河南安阳发现的最有历史价值的甲骨坑,光这一个坑中出土的龟甲就超过1.7万片,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有关祭祀、田牧、农业、天文、军事等内容,而且因为都是同一时期的甲骨,非常方便互相对照。光靠这一个坑中的峡谷就使得历史上的金石学家辨认出了不少甲骨文。

  这个甲骨坑对于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的意义实在太过重大,王文龙知道有了这一坑的一万多片甲骨,哪怕以明代人的学术水平,稍加研究后也能得出大量关于殷商时期的研究成果。

  这种能启蒙明代考古学的重要文物,很有必要积极保护。那一万七千多片甲骨被当地百姓随便摸走一两片,都是难以忍受的损失。

  王文龙劝叶向高说道:“在下真个担心那一坑甲骨会受到毁坏,这些可都是先商时的古物,其时连周公、文武都还未降生,史书上有关彼时的记载也实在太少,若能研究清楚这些甲骨,实在是补先人之所未见的一项大功业。”

请假一天,明天补更

  今天头太疼了,只能请假了,我记得今天加上春节总共欠了六章,明天开补吧。

还在发烧,再请一天,周末前肯定补完

  今天明天跟单位请了两天假,今天有点没缓过来,干脆再请一天吧。

  总共欠8章,好在明天周五了,周六周日没事也能休假,码字时间是够的,只要身体好一点就开始补更。

第347章 文物保护

  “这个……”听了王文龙的一番话,叶向高犹豫说道:“甲骨若要上疏朝廷进行保护,非说得极大不可,但若是如此,带来的影响怕也定是极大了。”

  王文龙明白叶向高的忧虑,古代是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概念的,明朝法律对于古物规定保护方法的无非是不可以偷坟掘墓,但对于古物的买卖并没有什么禁止,盗墓之事也是屡见不鲜。

首节 上一节 20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