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1节

  赵崡和冯从吾这一次来江南是为了参加东林书院的成立。

  东林一脉作为政治势力早就在万历朝出现了,但是真正开辟东林书院的日子却要到万历二十三年,而东林党这个名字的出现还要更晚。

  东林书院成立也请了王文龙前去,只不过书院成立之时参加的文人太容易被贴上政治标签,更何况这时候妖书案闹得正热闹,王文龙本就不想去。

  现在他在南京国子监开讲《训诂学方法论》也有了不去常州的理由,于是只托赵崡替他带上礼物,自己还是留在南京,一边教书一边专心等待叶向高的消息。

第349章 《北海屠龙记》连载结束

  三月上旬,《苏州旬报》上连载的《北海屠龙记》终于来到了大结局。

  这部小说原本是还珠楼主为蜀山剑侠写的前传系列之一,此君是个喜好断章的性格,写作此书之时一口气开了好几本连载,导致每本小说的情节都互相错杂,卖的不好就丢了,于是此书原本只有十多万字的内容。

  而王文龙拿来《北海屠龙记》之后将故事完善了不少,起码画出了标准的爽点模式,将大纲交到许仲琳手上,许仲琳又继续对之加以充实。结果就是原本十几万字的原文被两度删改,增加到了三十多万字,多了许多人物和情节。

  这部小说的哄动程度其实远远不如《连城诀》《狄公案》和《甄嬛传》,无论是《连城诀》所代表的新派武侠爽文,还是《狄公案》所代表的侦探小说,或《甄嬛传》为代表的宫斗爱情小说,都是明代人前所未见的小说类型。

  相比之下《北海屠龙记》的开创性还是略差了一些。

  但是《北海屠龙记》比起此时市面上的大多数小说还是有新意,且情节紧凑的多,和《连城诀》《狄公案》《甄嬛传》需要相当带调动情绪的代入小说剧情不同,《北海屠龙记》的情节不需要多少思考,大量的天才地宝、妖魔鬼怪、斗法情节掺杂其中,爽点不断,特别是最后女主角沈琇在北海对付千年毒龙的结尾大战,一个个以力破巧的大场面被许仲琳描摹出来,让读者看得舒爽不已。

  许仲琳甚至给千年毒龙全部加上相当复杂的背景设定,三教神佛全部牵涉其中,每条毒龙都被描写的恐怖强大。

  对手越是强大,最后女主角沈琇得到屠龙宝刀,连斩二十三条千年毒龙的情节就越是激动人心。

  原作者还珠楼主的笔力相当强,在描写之中也是详略得当,可许仲琳一下写爽了,就像当年他写《封神演义》破十绝阵要把同一套模式写上十遍一样,斩二十三条千年毒龙的场景他一水起来就收不住。

  原本王文龙让许仲琳三章之内就结束,许仲琳却生生给写了十章,在王文龙的强烈反对下最终才砍到了五章,并且表示一字都不愿意再改。

  大结局发出来,却取得意外不错的反响,读者看到爽点处,对于许仲琳连续五章的战斗场面描写居然都还看得津津有味,《北海屠龙记》大结局的五章分到的两期的《苏州旬报》上刊载,两期销量最后都突破两千份。

  不过说起思想内涵,一些读者和批评家对于《北海屠龙记》却非议不少,一些人批评此小说就是一出从头打到尾的闹剧,没有丝毫价值,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书表示非常喜欢。

  袁宏道这时已经回到老家湖北公安,在公安城南的柳浪湖筑“柳浪馆”,终日和朋友们诗文唱和,还潜心研究戏曲、小说。袁宏道在湖北专门写了文章,送到江南的报纸上发表:

  “小说《北海屠龙记》,近日于《苏州旬报》连载完毕。吾虽处湖北,难免托人寄只字片纸,期期追看,本地文士之间亦是颇有风传,近日闻江南乡野赛神之会,竟演出屠龙师太之戏,其风靡可知也。

  然有评者谓其荒唐过甚,惟杀伐江湖,血腥无文。余则以为此乃其美也。

  人或云,小说亦传道之书,教育为先。然余以为欲观教者,何不直读四书五经乎?《北海屠龙记》之所以得受追捧,便因其可读。

  余以为书之可读,正在真、变、趣、奇四字:真之一字,《北海》中人物,口角之争便是生死之斗,犹如现实中武人之状,何尝文言造作?以此,故气脉贯通,情感淋漓;若论变字,则篇中化用神魔小说及三教之经典,而又于其中求变,或以道语佛偈为人物之名号法宝,以诸子寓言为人物之形貌,此皆见变化于古书也,不知者看之以为玄妙,知者亦可得一乐……

  小说能达此四字者,其文自然脱俗,非但百姓喜之,公卿士大夫必亦竞相追逐。若俗书皆此类,如何嫌它多?”

  袁宏道把《北海屠龙记》和他所提倡的文学写作“真变趣奇”四字追求联系在一起。

  袁宏道的评判标准也很清楚,文学的好坏不应该由像不像古人来评定,不是谁写的文章像秦汉古文谁就是好,而是文章本身好看才是好,他认为写作上的创新都值得鼓励,只有文章题材、内容与过去的文人不同创作者才能写出和古人不同的东西,要不然就只是不断的让历史重复而已。

  许仲琳的《北海屠龙记》显然有创新性,虽然没有开创武侠小说那么大,但是怎么样也轮不到其他的小说作家来说它的坏话。

  袁宏道的性灵派思想就是这年代文学新思潮的主流,而他自己就是第一号旗手。

  他开创的性灵派在原历史活跃时期能延续到清中叶,甚至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只看这股文学新风的后劲有多强就知道袁宏道此时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有多大。

  他的评论文章一出,还真在文人间引起挺大反响,瞬间说许仲琳小说写的不好的人便少了许多。

  这也并非纯靠袁宏道的舆论声量压制了批评者,因为同时也有不少人出来赞扬许仲琳的作品。

  最受公认称赞的角度是夸奖许仲琳作品的世界观架构。许仲琳编写设定的能力太强了,《北海屠龙记》之中他也将自己的实力全部展现,加上还珠楼主本来的设定就足够宏大,最后整个小说的世界观被塑造的既完整又深远。

  简单来说就是拿着这个世界观套皮都能轻而易举再写出几十本书,养活后世的一大批作者。

  《北海屠龙记》连载结束后,紧接着放上的便是王文龙以藏剑楼主人笔名所写的《狄仁杰之通天魔教案》。

  明代人哪看过这种诡异玄奇、恐怖探秘的小说?

  这本小说一面世,再次开风气之先。

  《北海屠龙记》之中化用古代典故、禅机故事写的已经够巧妙了,却还是能够让人知道小说内容是假的。

  而《通天魔教案》直接从唐人笔记中拿出种种精怪加以演绎,甚至对着史书上一段留白的内容加以拓展描写,那些玄奇诡异的故事让人难分真假,代入感十足。

  一时间江南的读者、批评家全都看傻了。

第350章 保护甲骨如打仗

  漳德府,安阳城外,一处破烂的茅草屋中,沈德符正靠在一张烂躺椅上读书,这时就见瘦成一根麻杆的董斯张急急忙忙跑进来:“虎臣,快收拾一下,来人了。”

  “来人了?”沈德符一下从躺椅上站起来,紧张的去摸床头宝剑,“又是来的哪个村的?多不多?有没有带着杆棒?”

  董斯张跑得太急这会儿手捧着肋部大喘气,用另一只手摆手,道:“不是来的村民,是开封的河南巡按来了,来看看咱们这甲骨坑的情况。”

  沈德符这才将宝剑丢掉挂回去,连忙穿鞋,问道:“他们要看几号坑?”

  “这我也不知,总之是有社中人通知方巡按就要来了,叫咱们赶快收拾立整,到前边去等待。”董斯张一边说自己也到衣箱里去翻出一件干净的儒衫,仔仔细细换上。

  随着董其昌在安阳城外发现甲骨坑,这几年间安阳城外已经聚集了大量金石学家,天南海北的文人互相交流,结成甲骨社,然后共同筹资,进行挖掘、保护甲骨等工作。

  筹钱的事情有大人物去办,于是像沈德符、董斯张这样的小士人就只能来干一线的工作。

  随着甲骨挖掘的持续耗费的金钱以及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多,甲骨社已然是囊中羞涩,正在四处筹钱,挖掘工作时断时续。而沈德符和董斯张这两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守着这个还没有挖掘完毕的甲骨坑,避免当地百姓前来偷盗。

  这活计纯是义务工,而且进行的非常困难,这些个柔弱文人也守不了几天,但总是轮换着去做。

  沈德符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其实他也是一个小名士,但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科举大业铁下一条心投入国子监去读书,所以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与文人交游,以至于名声不显。

  不过现在的沈德符正在慢慢转变,因为在江南考科举太难了,读不读都是拼运气,按原历史他还要考十几年才能中举,有多少才华也给磨没了,于是最近他正在打算撰写一本杂糅稗官野史、市井传闻、国朝典故的笔记《万历野获编》,看能不能卖书挣点名声,以后要是中不了科举,就以监生的身份当个名士混着算了。

  听闻安阳的甲骨发掘挺有名声,于是沈德符也跑来凑热闹。

  他和董其昌是世交,又刚刚二十五岁,身体还熬得过,便主动来守这个甲骨坑。

  而董斯张也是监生,浙江湖州人,今年才刚刚十五岁,从小体弱多病,人送外号“瘦居士”,之所以会来到安阳,则是因为董斯张对于甲骨文十分热忱。

  此人爱书,虽然身体孱弱,但是却沉溺书海,他逢书即录,手抄书多达百部,因此也得博览群书,原历史之中他将成为万历年间有名的博物学家、诗人,著有《广博物志》等书,只不过天妒英才,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

  这位仁兄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也是他对自己实在太狠,此君体弱多病就算了,关键是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病重情况下还要抄书写作,历史上董斯张留下的诗词代表作就是《绝命词四首》,是他病重的时候加班加点写的。

  两人急急忙忙整理了衣服,又去外头叫来雇佣来保护甲骨坑的护卫,让他们昂首挺胸的站班,显出点甲骨社的排场来。

  漳德府是河南府最北边的一块,在明朝的行政区划之中,除了南侧和河南省接壤之外东北就是京师,西侧便是山西,都是有大量军户的地方,逃军也特别多。

  甲骨社在当地进行挖掘,挖掘工人可以在当地招募,但是看守甲骨坑却害怕当地百姓坚守自盗,所以直接招揽逃军充当护卫,为此甲骨社的两个发起人董其昌以及范允林甚至动用以前在官场上的关系弄来军器震慑宵小。

  大家在用茅草稍加遮掩的挖掘棚外站成一列,远远的就见到以河南巡按御史方大美为首的一众人马赶了过来。

  河南现在最大的官儿就是方大美这个河南巡按御史。

  原本河南同其他省一样最大的一把手是河南巡抚,但是万历三十年时,前任河南巡抚曾如春在河南治水,积劳成疾,升任工部右侍郎,还没去赴任就死于河南。

  万历皇帝深为惋惜,可是却没有再往河南派巡抚。

  万历是什么想法史书上没写,但是可以大概猜测。

  就像前文说过此君经常认为治理地方只有水利军事之类的属于“实务”,其他都属于浪费钱,再考虑到曾如春虽然累死了但是河南的水利工程也修缮的差不多,大概万历皇帝感觉河南已经没有什么多的事好办,那就可以不派巡抚了。

  于是曾如春以后河南省就没有巡抚,巡抚的工作得要人干,于是河南巡按御史只能代理河南巡抚。

  巡抚是管实权的,巡按御史负责监察,现在这两个工作一个人来干,万历皇帝却好像觉得没什么问题。

  随着上一任河南巡按御史杨光训调走,方大美巡按河南继续代理河南巡抚,按原历史他还得交棒一任,在下一任河南巡按御史手上才终于迎来朝廷新派来的河南巡抚。

  方大美现在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身兼河南省一二把手差点没累死,他原本是没打算来安阳的,但叶向高的上疏在京城引起了一定声量,京城那边也想知道如今安阳甲骨发掘到底是什么情况,于是方大美便不得不出这一趟差。

  沈德符和董斯张上来对方大美行了礼,方大美询问了两人的功名籍贯,点点头便问道:“甲骨坑就在前面?”

  “是,前边二百步处有围墙的地方便是丙字坑。”

  方大美跟着沈德符、董斯张一起走上前去,边走边问道:“这里只有你们这些人吗?”

  沈德符点头回答:“社中前辈都在村里做研究呢。”

  “他们为何不来这坑边,难道是怕此地艰苦?挖掘甲骨时他们也不过来?”

  董斯张回答道:“他们年纪大,碰到有人前来挖抢时拦不住,也熬不得夜,所以只有我们这些后生些的在这里值守。”

  “还会有人来盗抢?”方大美有些惊讶。

  “经常有的,”沈德符点头回答,说着他突然道:“大人,前面小心。”

  “怎么?”方大美一愣,视线看向地上才发现。就在他前头一两步的地方草丛间埋着一根绷紧的麻绳,若是沈德符不提醒他再走两步说不定就要绊上去。

  绊索?方大美眯着眼睛往地上一扫,这才发现,更前面的地方居然还稀稀疏疏的洒着些竹签、木刺,再看远处的望楼上一个军户甚至还拿着杆火枪。

  方大美顿时哭笑不得,这群文人保护甲骨还真不容易,弄的跟打仗似的。

第351章 甲骨社的难处

  方大美跟着沈德符两人在发掘现场转了一圈,时间快到中午,于是又跟着沈德符等人去到发掘现场旁边的村子中。

  一行人还没进村就远远的看见一个中年儒生和一个中年妇人在村口相迎。

  方大美一见那人就惊喜道:“石公,你也在安阳?董翁呢?”

  “玄宰这两日到开封去了,我便在此处替他守着,黄中请跟我来。”范允临又指指自己身旁的妇人跟方大美介绍道:“这是我家夫人。”

  方大美再次拱手道:“原来是小淑先生,早有耳闻。”

  范允临字长倩,号石公,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曾经当过南京兵部主事和云南提学,今年刚刚辞官,他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是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大家,也是被董其昌邀请才赶到安阳来的。

  而他身边站着的是他夫人,名叫徐媛,乃是此时著名的女诗人,和嘉靖年间另一女诗人陆卿子并称“吴门二大家”,范允临加早年穷苦,又和徐媛情投意合,于是入赘徐家,后来他才考中进士,夫妻俩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

首节 上一节 21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