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00节

  王文龙打量着他,就见利马窦长须飘飘,一身儒生打扮,儒家的礼数十分标准,一口南京官话比许多明朝人都要标准,要是不看脸根本都不会意识到他是个外国人。

  利玛窦听见王文龙的名字眼前一亮,热情说道:“原来是建阳公,快请进,快请进。”

  沈泰鸿邀请王文龙去见利玛窦,但是他自己有事不能陪同,所以今天是沈泰鸿的好友屠隆陪着王文龙一块来。

  利玛窦引着两人进屋,对王文龙笑道:“我正在看先生的文字,却没想转眼先生便至我面前了,真真是如在梦中。”

  王文龙进屋,先笑问道:“西江先生,用饭了没?”

  “呃……”利玛窦也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连忙道:“我这就叫人去做饭。”

  王文龙笑道:“没用饭就好,咱们一起坐下吃些。”

  屠隆笑着进屋利玛窦这才发现两人身后仆人手中拿着两个大食盒。

  苏州的天主教堂只是一个临时小庙,位于通关坊,是万历二十七年利玛窦进苏州时建立的,在苏州的闹市。

  而今天王文龙和屠隆是一早从虎丘山赶来苏州城的闹市区,一路上走的急,还没吃东西。

  王文龙解释道:“此地热闹,周围有许多食肆,我们路上已叫仆人买了些酒饭来,大家边吃边聊,岂不快乐?”

  利玛窦连忙叫人进来收拾桌子,摆上碗筷,坐在主家位置上,对二人点头道:“长卿文采过人,建阳也是名士,今日饭桌上在下却是要大为受教了。”

  王文龙撩衣袍坐下,笑着说:“我也早听过长卿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和人对案拈题,各赋百韵的故事,今日正要见识长卿作文呢。”

  “莫取笑我,”屠隆摇头道,“今日有建阳你这大方家在此处,我哪有班门弄斧的道理?”

第330章 鱼肉不是肉

  王文龙笑道:“长卿做的是灵性学问,我写的是粗笨文章,却不是一个路子。”

  屠隆连说不敢当,但脸上也有浓浓的自豪神情。

  屠隆这人是明史之中都留下名字的文人,也是个怪才。

  他在万历五年就考上进士,而且担任地方官的声名十分不错,因考绩优良一直进入礼部,历任礼部主事、郎中。

  不过屠隆的另一面却是风流成性,他哪怕在当官之时也经常跑到勾栏瓦舍厮混。万历十二年,屠隆结交了西宁侯宋世恩,在京中成日同他宴饮。

  然后屠隆就和宋的姬妾搞到一块,事情做得实在出阁,最终因此被罢官回家。

  屠隆回乡之后照常肆意花丛,如今都五十几岁了依旧死性不改。

  他现在身体还好,不过长期放荡的后遗症也很严重,如果按照历史,再过几年他就会染上花柳病,痛不欲生。

  根据后世流行病史的研究,屠隆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史有明载的梅毒患者。

  好在王文龙知道梅毒不会通过共同吃饭而传播,要不然今天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屠隆一起来。

  “我深谢神的照拂,让我今日能遇到二位先生。”仆人把黄酒放到桌上,利玛窦就主动起身举杯祝酒。

  大家都喝了口酒,屠隆催促仆人道:“将菜品放上来。”

  屠隆又对利玛窦道:“我来时就同建阳说了,今日是你们教中的斋日,不能吃肉,专门要买的素菜。”

  他的仆人将几样菜蔬从食盒中拿出,放眼看去,不是水果就是青菜。

  利玛窦点头笑道:“多谢多谢。”

  屠隆又看向王文龙道:“建阳也买了菜,一并放上来吧。”

  这时两人就见王文龙的随从脸色古怪。

  王平保拿着食盒到王文龙身边小声问了一句:“真拿出来啊?”

  王文龙一脸微笑,小声道:“放心拿就是。”

  王平保颇为为难的点头,见两人嘀嘀咕咕,屠隆和利玛窦都不明所以,屠隆问道:“建阳说什么?”

  “没什么。”王文龙笑着说。

  然后屠隆就见王平保打开食盒,接着从里头拿出一碟醉虾、一盘炸鱼,最后还拿出了一盅红焖甲鱼。

  瞬间餐桌上便荤香四溢。

  “这怎么……”屠隆眨眨眼睛,连忙对利玛窦道:“西江莫见怪,是我传达的意思不准,建阳也不熟悉贵教斋日习俗。”

  他说完话就见利玛窦也是脸带微笑。

  利玛窦说道:“天主教的斋日是可以吃鱼的。”

  屠隆一脸懵逼。

  天主教徒的斋戒分为大小斋,大斋戒连续四十天,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小斋戒可以吃三餐,但是不能吃肉。

  这规矩对于传教士来说也太过痛苦,所以欧洲天主教徒渐渐发展出一套替代方法。

  首先定义“肉”为温血哺乳动物的肉,那么鸡蛋自然不算肉,一切鱼虾蟹也全都不算肉。

  至于喝酒就更没有什么好禁的了,修道院啤酒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声名远播,甚至教皇还表示过啤酒是很合适的“四旬斋餐饮代替品”。

  听了利玛窦的解释,屠隆目瞪口呆,第一次知道天主教的斋戒是这么回事。

  屠隆用筷子指着那一盅红焖甲鱼问道:“团鱼亦可吃否?”

  利玛窦问明白“团鱼”是什么,点头说道:“可吃的。”

  此时欧洲的修道院中往往有巨大的护城河或者池塘,以供教士老爷每逢斋日不能吃肉而改吃鱼的需求,乌龟甲鱼等动物比起鱼肉口感更接近鸡肉,在许多喜欢吃禽畜肉的教士以为比鱼肉更好吃。

  利玛窦却是颇为高兴,他在大明传播天主教,还告诉了明人天主教每星期的斋戒规矩,不过许多明代人以为小斋之日他就要吃素,每逢斋日请他吃饭,都只上素菜席面,其实他真是不爱吃蔬菜,只是碍于情面不好说。

  夹了一筷子红烧甲鱼,利玛窦慢慢咀嚼,道:“这团鱼味道不错,下次斋日可以买来吃。”

  屠隆见他大嚼甲鱼,摇头道:“贵教的习俗,在我们明人看来真是想象不到,在斋日却是连团鱼也入口的。”

  甲鱼在明代人心中以为是大荤,和狗肉一样,明代许多不喜欢吃荤腥的人都不愿意尝试甲鱼肉。

  利玛窦笑道:“我在大明生活许久,知道能够让人尊重的方式便是有一说一,不要隐瞒,我们教中就是这样的戒律,没必要故意迎合谁的意愿,将它说的更好听。”

  “这话却是洒脱。”王文龙夸奖道,利玛窦的磊落性格的确能让人生出亲近感,这也是为何他在明朝传教可以成功的原因。

  “说起洒脱还是建阳先生的文字利害,”利玛窦笑着说道,“建阳先生的《连城诀》写的好看,那些高来高去的侠客人物才实在是洒脱得令人羡慕,虽然写的是武人,但是那等侠客气息却是千古文人都追求的。”

  “多谢夸奖。”

  利玛窦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还真不错,完全能看出武侠的韵味。

  三人推杯换盏,利玛窦问道:“听说建阳在福建推广红薯、赈济灾民救了不少人。不知这推广之事现在进行的怎样?若是有机会,需不需要天主教参与帮忙?”

  王文龙问道:“耶稣会也想参与帮助赈灾?”

  王文龙不想让耶稣会参与大员岛开发,不过言语中并不避讳。

  他知道耶稣会自己现在都要通过结交文人士大夫来扩展力量,自保都还成个问题,哪里有能力去开荒?

  耶稣会如果想参与帮忙在大明推广红薯种植,王文龙却是乐见其成的。

  福建的红薯种植面积已经不小,但是江南大多数地方却还没有引入这种作物,三一教在江南的影响力太弱,耶稣会的影响力都比三一教强,说不定可以帮忙推广红薯种植。

  王文龙介绍了一下现在福建开荒和推广红薯的情况。

  徐学聚上任福建巡抚之后,三一教和福建民间的推广红薯、移民大员岛工作都获得了全省支持,不过想要推广新作物和开垦土地都是长期工作,再多投入也总是不足。

  利玛窦听了之后很受启发,道:“利用乡绅和宗教为百姓办事,这方法倒是和龙华民神父在广东号召教众共同帮助穷苦信徒修屋、扶老携弱的办法差不多。不过你们不止帮助本教信徒,还帮助教外的穷苦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第331章 利玛窦的攻击性传教

  屠隆说道:“古人说神道设教,宗教如果使用得当也能让百姓安乐自在。建阳让三一教去帮助传播红薯和负责移民便是这样的做法。”

  利玛窦摇头道:“这也并非三一教的功劳,其实是人性之中的善良使然。人本来就是由神创造的,身上自然带着部份神性,天地之神自然是无限的善,那么人的本性也是善的。即使三一教徒信奉了虚假的神,但是从心出发,总是还能做出一些善良的事情。”

  屠隆被利玛窦突然十分有攻击性的话说的一愣,王文龙在一旁则是暗暗好笑,他知道利玛窦又在借机传教了。

  早期的天主教会到中国以后,往往以为儒家是一种宗教,甚至起出“儒教”这样的名字,把儒家当作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觉得只要打败了儒家基督教就可以统治中国。

  由此观点出发,许多早期的在华传教士都禁止自己的教徒去从事儒家的各种礼节活动,甚至在传教之时贬低儒家学说。

  造成的结果自然是这些传教士被儒家士大夫所抵触,连县一级的行政区都出不了,往往刚刚开始传教就被举报,然后被赶回澳门。

  而利玛窦在大明长期生活之后发现儒家学说本质根本不是一种和天主教一样的宗教,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孔夫子在中国的地位也不像神,他的牌位被和一些中国古代的伟大道德人物和政治领袖摆在一起,受到众人的祭拜,与其说是神仙,不如说更像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哲学家。

  利玛窦由此指出基督教要在华传教,真正面对的对手并不是儒家,而是佛教、道教等等其他的宗教。

  这些宗教之所以在大明能够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儒家学说没有给世人百姓一个神,许多百姓的心灵无所依托,必须要有虚幻的主宰者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之中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由此利玛窦定下的传教方法就是试图使得基督教代替佛教道教在大明的地位,补充儒家学说没有给百姓带来的足够安稳感。

  利玛窦在这思路之下发现儒家的三纲五常之中并没有欧洲人“友谊”的规定,出于“补儒”的想法,他便写了一本《交友论》。

  利玛窦想用此书验证自己的传教方法是否可行,《交友论》虽然目的是传教,但是内容却几乎没有关于宗教的事情,而是一大堆欧洲关于交友思想的格言集合。

  等书籍出版之后,果然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让此时的明朝人觉得书籍作者颇有见识,利玛窦因为此书名声大振。

  从此之后利玛窦换下僧人的衣服而穿上儒生的服装,并且将自己的传教思路定为“易佛补儒”。

  在儒家学者面前,利玛窦彬彬有礼,对儒家学说表示尊重的同时,还尽自己所能“补充”儒家思想,俨然一个泰西儒者。

  利玛窦的行为使得许多儒学都对他,继而对天主教有了极好印象。

  但是在其他宗教面前,利玛窦却是另一副嘴脸。

  他在异教徒面前会毫不犹豫的咄咄逼人,机巧善辩,几乎利用一切机会贬低对抗此时大明流行的其他宗教。

  前者是“补儒”,后者是“易佛”。

首节 上一节 20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