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73节

  这卫所兵也是个性情中人,不光在场看了,后来因为气不过还跟着那几个税监一起跑到衙门去,看了他们被送入衙门的大体情况。

  王文龙一番采访持续了半个多时辰,采访结束,王文龙起身对三人感谢道:“多谢三位今日前来,这采访稿你们看看有无错处。”

  彭天锡说道:“这就不必了,我在这边说,那编辑先生就在边上写,这都是我看到的,想来是不会有错了。”

  王成也点头称赞:“建阳先生,你这采访做得有理,就照着这稿子发,我保正我这弟兄说的都是实话。”

  王文龙又说:“这篇稿子下一期报纸上就会刊载出来,将占很大版面,这专访中大段的引用两位的话,这些话变成文章,我当将相应稿费付给两位,数目不多,但也是个意思。”

  苏州旬报对于简单的采访是不给予受访者稿费的,但是像这种大段引用采访对象语言的专访一方面受采访者需要付出相当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这些话也是受采访者所说并非记者的原创,苏州旬报的做法是记者给受采访者一部分的稿费作为报酬。这也是王文龙前世报纸采访的常例。

  闻言彭天锡笑道:“我过几日就要去绍兴,你们送钱也不方便,就将这钱捐给那祖孙二人好了。”

  那卫所兵闻言也连忙说:“我的钱也捐给他们。”

  ……

  几天之后的半下午,史有富用最快速度将手头的工作做完,交了活就离开机房赶往城外关厢,今天是新一期苏州旬报发行的日子,史有富刚来到关乡就见到那土地庙的活报摊前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人。

第283章 《苏州白龙庙风波》

  “租椅子,条凳,三条凳子送茶一壶。”一个村民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板车的小凳子,旁边还烧了个老虎灶,弄个黑乎乎的陶罐在上头吧嗒吧嗒的煮着茶水。

  有些人还真愿意租个凳子来听活报,直接将活报摊前变成了个小茶座的模样,不过更多的人则是舍不得出这份钱,找块石头或者在地上铺点杂草乱叶直接席地而坐。

  史有富也不想多花钱,他找了块圆石头抱腿坐下,问身边人说道:“现在念到第四版了没有?”

  身边人也正等着听第四版小说板块的《狄公案》呢,闻言回答说:“正在念第三版的时评,马上就到了。”

  伴随着活报摊的火爆现在苏州百姓对于这苏州旬报可是熟悉的不得了,也大概摸清了这苏州旬报的编排方式。

  大家都知道《旬报》第一版讲的是最近整个大明乃至于海外的要紧时势,第二版是苏州新闻,第三版一般是评论员文章,到第四版就有一些娱乐内容,特别是连载小说的内容,是百姓们最喜欢的。

  台上念报纸的那先生,见到自己的书台之下聚集了一大群人脸上也不禁带着笑容。

  他原本只是苏州府一个普通的弹词艺人,苏州府里头弹词的名家极多,他又不是出身名角之后,正常的演出连府城都进不了,只能在苏州府城外的郊县混口饭吃。因为收入不固定,所以他才接了每个月九天的活报工作,却没想到因为这个工作他在苏州城东一下子混了个脸熟,唱了个把月的活报现在已经有一批固定听众,甚至还接到不少城东百姓婚丧嫁娶时的演出邀请。

  等他唱完一段关于今秋桑蚕刻税的评论员文章,朗声念起广告,台下众人脸上都露出期待的表情,这些赶着第一天来听报的都是苏州旬报的老听众了,都知道这段广告之后就要念第四版的小说内容。

  但是今天的情况却与往常不同,只听这先生念完广告之后翻到下一页报纸:“今日的第四版是加印的系列报道,《苏州白龙庙风波》作者是苏州旬报特约总编王建阳。”

  众人一下惊讶:“咦?不是该讲《狄公案》了吗?”

  “怎么换了板块了?我还专门早些歇工赶过来的,这不是乱搞吗?”

  “先别吵,没听这是王建阳写的报道吗?王建阳就是《狄公案》的作者藏剑楼主人,他写的报道说不定也有意思。”

  “藏剑楼主人?他这期写了什么报道来,是不是这期的《狄公案》就没有了?”

  “……”

  众人议论纷纷之中台上的弹词先生已经开唱王文龙的报道,报道开篇先介绍了那天在苏州白龙庙前发生的事情经过。

  在苏州,刘成的收税早就引起百姓不满,特别是王文龙采访介绍了这受欺压的老小两人情况:家中父亲死了,母亲改嫁,老祖母和小孙子两人受尽欺负,甚至连进货买荸荠都被人欺负,价格比别人高一成有余。

  三言两语描写出老小二人弱势群体的形象,这时王文龙再引用采访内容,介绍白龙庙前二人被税监欺负的情况,瞬间引得众人共鸣。

  当引用卫所兵的采访说到税监踢翻摊档,将老太太推倒在地,又去打孩子时在场的听众已然是群情愤慨,等听到说苏州织工行会和漕帮一起把税监给抓起来,送进衙门众人又是一片欢呼。

  接着王文龙又写了这群税监被送入衙门中的情况,当听说衙门直接把人放出来,而且还去报复那对老小。

  原本大家喜悦的情绪再次受到压抑,一篇文章将白龙庙事件的始末说得清清楚楚,最后王文龙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条陈。

  古代的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法律,在历史中被称为“中华法系”,不光被中原王朝所使用,在此时期还成为了越南朝鲜等受儒家影响深刻的地区的立法思维。

  “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就是“礼法合一”,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其中一些原则颇为特别,比如“矜老恤幼原则”,对于年老和幼年的罪犯加以减刑,对于老少的受害者加以特别关爱。又比如“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认为亲朋互相隐罪的判罚程度应该比只因为利益而互相隐罪的其他关系要低一层次。

  这些法律深受儒家的三纲五常标准影响,比如“同居相隐”等原则在后世的法律体系中明显不适用,但矜老恤幼等保护弱势群体的量刑原则却是超脱时代的观念。

  白龙庙事件在中华法系思想之中是绝对站不住脚的,首先就是违反“矜老恤幼”的要求,对于相关判罚,王文龙能找出许多成例,正好最近万历皇帝也专门针对税监出过上谕,要他们不要骚扰穷苦百姓。

  文章最后又介绍了几件近期在苏松常镇等地发生的税监冲突,以及苏州府学之中生员们对此的抗议,还引用了魏大中情绪激烈的文疏。

  这篇文章念完之后众人已经议论纷纷。

  刚才和史有富介绍情况的那青年忍不住评论说道:“什么皇榜收税,明摆着是狗仗人势!”

  史有富也是听了一肚子的气,他颇为认同说道:“没错,就是狗仗人势,没听文章里介绍的吗,几月前圣上在处理云南之事时已经下令说皇榜收税不应该收孤老弱者的钱,他们却偏偏要去刁难这对老小,还扛什么皇榜?利用皇榜来压百姓是真。”

  “呵呵,不收老小的钱收谁的钱?难道他们有胆子去收城里大老爷的钱?”

  “这群天杀的税监,个个都是该死!”

  “县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织工抓到了人,他们没过一天就给放了,老小受了报复,他们也不帮人主持公道。”

  “这世道,我看是完了!”

  众人议论纷纷,群情汹涌,看的台上的弹词先生和他的徒弟都有些害怕。

  这先生怕受税监太监的骚扰,甚至之前熟悉今日播报内容之时,看到这篇报道都有心不念,但是苏州旬报那边下了要求要他们一定按照报纸内容念诵不然就不给钱,所以活报员们都不得已而为之。

  那弹词先生念完这篇文章之后连广告都忘记了念,连忙翻到下一版念起小说内容,希望能用小说吸引走听众的注意力,但是下边的听众们却早就议论起来,哪怕是《狄公案》也没办法影响他们的激愤情绪。

第284章 声浪发酵

  《苏州旬报》在江南地区的发展非常快速,通过活报的方法在短短一个半月内《苏州旬报》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一千八百份,而且许多不认字的百姓都在通过火爆摊听报纸,所说《苏州旬报》的影响力比那一千八百份报纸要广的多。

  王文龙所写的这篇《苏州白龙庙风波》特别报道一下就火了,第二天各个《苏州旬报》的活报摊前都聚集了大量百姓专门为听这报道。

  百姓们过两天一见面就把此事当成可以炫耀的谈资,互相说的那是口沫横飞。

  “听说了吗?那些税监在白龙庙打人。”

  “怎么没听说,那祖孙太惨了,好好的做些小生意,不但被税监打了,事后还被挟私报复,差点被赶出苏州去。”

  “你们这消息都是哪里听到的,怎么一个个说的都好像见过一样?”

  “《苏州旬报》里写的呀,你没听这两天的活报吗?那报纸可有意思了,比说书看戏还有趣,听上一天也不厌,而且还不收钱。”

  “这么好?下次大哥听活报,把我也带去吧……”

  百姓嚼舌根子的能量比起传邸报文抄可是大得多,报纸出来不过三天,满苏州城的人都知道了白龙庙、漕帮、卖荸荠的祖孙、税监打人,甚至连杭州、南京那里的百姓都有听过这些事情。

  连带着类似情况的税监作恶也被百姓们广泛讨论。

  能引起这么广泛的讨论,也因为这次事件的焦点选得好,之前反对收税总把矛头指向反对太监和皇帝,普通人都不敢说话,但是这次事件的反派是那些连小商小贩的荸荠都要抢的税监泼皮,百姓丝毫不怕,骂也就骂了。

  与此同时,李三才得知消息后也主动入场办事。

  对付税监太监是李三才的看家本事,从万历二十七年巡抚凤阳并且总管漕运以来,李三才已经对付过的宦官包括:徐州收税宦官陈真、仪征收税宦官暨禄、扬州宦官鲁保、沿江征收芦课宦官邢隆。

  看这名单可以发现两件事,一是万历皇帝在江南真是派了不少太监收税,每个市镇都有人分管,怪不得江南百姓会支持东林党。二是东林党这群人也的确热衷于对付太监,这是他们刷声望、博得地方支持的好方法。

  报纸启发百姓,而东林党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大造舆论,一场针对白龙庙税监案的声讨马上就铺天盖地般展开。

  甚至影响到官场上,不少官员已经开始写弹劾刘成收税扰民的奏疏。

  杭州,涌金门,杭州织造局。

  六十多岁的提督织造太监孙隆面沉如水,坐在屏风之后缓缓泡茶。

  小太监前来汇报:“公公,四镇税监刘公公求见。”

  孙隆点点头道:“带他进来。”

  一个颇为肥胖的中年太监急忙而入,虽然已经是冬天,但是他却满脑门是汗,显然是疾跑而来。

  “孙公公,晚辈求公公来了。”

  孙隆看了他一眼,笑笑继续泡茶道:“当年我在司礼监时你拜到我门下,叫我一声公公我腆着脸也就受了,但如今你也是圣上面前的红人,这声公公我却是受不得呀,叫我老孙就是。”

  “孙公公,您是天上的星斗,我刘成不过下边一个小雀儿,人微言轻,比起您宫中老人哪里算得了什么?”

  孙隆说道:“过谦了,请坐。”

  刘成一脸笑容的说:“孙公公您瞧,您不说这话,我小辈却连坐也不敢坐的。”

  他只是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又从袖中掏出一份厚厚的礼单来。

  孙隆看也不看那礼单,而是指着桌面上一份《苏州旬报》道:“刘公公,你瞧你弄出这样的事情,不过是几个税监而已,何必为包庇他们脏了自己的名声?”

  刘成颇为委屈的说道:“当时我也是听说手下人犯了错误,心道要给手下人立一个模样,为了收买人心头脑一热也就让人去说了几句话,却不晓得他们居然是如此丧良心的家伙,欺负人家老弱,事后还去赶了人家。要早知道这件事时,那几人我自也将他们打杀了的。”

  孙隆问道:“那几个税监何在?”

  刘成连忙说:“已经送入苏州府大牢去了。”

  孙隆看看刘成带来的礼单,终于是放下手中茶壶说道:“如今你是个什么打算?”

  刘成连忙说:“如今百姓对我颇有不满,这几个罪魁祸首的税监我自是出首告了他们,接着再警示一番属下,务必让苏州百姓没有话说。”

  孙隆拿起桌上一张底报递给刘成说道:“刘公公,这江南比不得北方,文人的声量极大。”

  刘成看着底报上许多文官上疏弹劾他的消息,沉默半晌,颇为为难的说道:“若是处处跟百姓妥协,如何能完成圣上期望,届时岂不连税收都收不上来了?”

  看在桌上那份礼物的份上,孙隆思索一番,提点说道:

  “刘公公,你道当初我在苏州没有规范属下,没有杀鸡儆猴吗?看看最后落得怎样下场?我如今在江南,只是吃斋念佛,做事总以诚心相待,不知给地方上捐了多少钱财,参加了多少文会,江南百姓这才渐渐原谅了我去。”

  “孙公公,晚辈愚钝……”

  孙隆给刘成倒了一杯茶,笑道:“文人士大夫也不是不可交嘛。伱若拢住了上面的人,有时候下头的百姓,也不需和他们解释许多。”

首节 上一节 173/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