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74节

  刘成眼前发亮,连声道谢。

  回到苏州以后,刘成连忙命令手下人去搜寻文官弹劾他的内容,针对其中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张旗鼓地做出修改,然后又在苏州捐钱造庙。

  接着他对自己手下的税监也展开行动,将一批名声不好的税监全部清除,但实际上收税的活动依旧不变,只不过在名仕文人之中拉拢势力,分化打压,甚至为此放软姿态也无所谓。

  对底层穷苦百姓,刘成也不再大加盘剥,还叮嘱手下人不要去伤害孤老,连那卖荸荠一家人他都亲自出钱将孩儿送到私塾里去,还给人修房买米。

  太监也不都是湖广收税的陈奉那种心理变态,刘成脑子还是比较健全的,知道在江南这种地方,他不好为所欲为之后也就老实的遵守规矩,捞自己能捞到的钱。

  最后结果是苏州针对中产商人的税收大大增加,但地方上有名望的文人士大夫却不再和刘成作对,豪门大户当然不会说刘成的好话,可是也不把刘成当成整个江南最坏的那一批太监。

  万历皇帝往江南派了许多太监,刘成只要不做最可恶的那一个就行了,只要有比他更为人所不耻的太监存在,那么江南舆论声浪就会先冲击他们,刘成乐得留在后面数钱。

第285章 王青天

  刘成改变税收方法后,税监虽然照样盘剥百姓,但是程度却大大减低,而且对于穷苦百姓也不太过分招惹,当然持续时间不会太久,给个一两年多半又要死灰复盟,但起码就短时间内普通百姓实在感觉生活变好了一些。

  百姓们对此颇为高兴,以为王文龙的《苏州旬报》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实事。

  《苏州旬报》针对时事新闻所写的一篇报道,居然能够造成整个苏州城的舆论声浪,并且逼迫税监太监都做出妥协,瞬间让苏州有头脑之人知道此等公器的厉害。

  此后王文龙也趁热打铁,直接操盘在《苏州旬报》的第四版弄了个时事板块,每期专门报道一些苏州百姓关心的事物。

  大多数事情不至于冲击太监这么刺激,但是像报道某街道淹水无人管,城中救济院现状这些内容还是引得民众们纷纷叫好。

  而且因为《苏州旬报》的声量极大,所报道出来的事情往往能得到及时处理,比直接去报官效果还要好。

  以至于几期后许多百姓都托人写信到《苏州旬报》去反映自己身边的问题,往衙门里写状子去告人叫写公状,而这些往《苏州旬报》写状子的现象则被称作“写报状”。

  时人笔记中记载:“时事报纸一物,乃《苏州旬报》之首创,王建阳为民秉笔声冤,立下招牌。声量广传,每出一文便街谈巷议,人皆为廉明,苏州民间有比之唐时狄公、宋时包公、本朝海公者,呼为‘王青天’……”

  许多苏州官员对王文龙是又恨又怕,但每期《苏州旬报》出来,他们却都优先抢购,生怕这一期的报道之中涉及到自己所辖的工作。每次看报都心惊胆战。

  王文龙的《苏州旬报》上面勾着东林党和浙党,越是有战斗力就越不让人不得不重视,许多人痛恨王文龙,但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苏州百姓比福州百姓更有钱,一个壮劳力花上半天工资也就能买到一份厚厚的《苏州旬报》,学堂、工厂直接长期订购,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苏州旬报》的销量就超过两千份,不少杭州南京的书商专门跑来申请代理,不是购买《苏州旬报》拿到别处去转卖,而是代理印刷,《苏州旬报》已经筹备在南京和杭州各再建立一处印刷点。

  报纸可以广销江南,在报上做广告的费用也是连番上涨,《苏州旬报》现在每期的收入都已经超过一百两,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利润就已经超过福州创始的《旬报》。

  ……

  古代昂贵的是地,可以种田的农田的确需要些钱财,但是用来住人的房子价格却不算高,哪怕是在寸土寸金的苏州,普通院子的价格王文龙也足以承受。

  王文龙手头不差钱,到苏州之后就在编辑部旁买了个小院。

  苏州王家,已经快到傍晚,王文龙却还在书房中忙碌。

  沈宜修坐在一旁帮王文龙润色他最新的稿件,她提着细笔慢慢读着文章:

  “西湖上多方筹措建起防堤,缘何依旧漫水不止?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覆盖面有限?……笔者来到去岁上修建了堤坝的一处河岸边看到,很多居民已经放弃原本居所,搬迁到堤坝边上几里处居住,原本房屋许多陷入泽国,泥泞坍塌,弃田者多矣……”

  沈宜修帮王文龙改完稿子,揉揉手腕,问王文龙:“相公写这稿子真能有什么意义吗?官府也不可能再拨款来修堤,百姓也知道官府不会管。”

  王文龙解释说道:“也许官府不管,但百姓的疾苦总要能够说出。且官场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不做事,自然也有人做事,一个位置多少人盯着呢。有了这文章这些对自身职责弃之不管的官员也能落下一条罪状,多少能够让他们有些警惕。”

  “如此说来,这也是为生民立命的事情了。”沈宜修颇为高兴说道。

  王文龙却没那么乐观,他道:“我这里收到了徐大人的信,过几日我打算回福建去帮忙。”

  沈宜修颇为不理解:“相公如今在国子监当官,又办着《苏州旬报》,眼看力量越来越大,为何不先留在苏州,将报纸越办越好?”

  “我还是想能够做些实际事情。”

  经历过后世的王文龙,并不会天真的以为所谓报纸的舆论监督就是多神圣的工具。

  舆论监督能否起效果,还得看国家情况。

  比如此时万历年间的苏州多少还能够做点事情,《苏州旬报》上报道的一些民生内容,本地官员能够解决的多少也会给些反应。

  但如果放到明代末年,天下的问题多了去了,再多报道一两条除了为党争提供燃料之外,也不会有其他作用。

  ——媒体能够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经过后世教育的王文龙知道不掌握生产资料,就想通过舆论去改变世界是天荒夜谭。

  现在他的《苏州旬报》现在能够有力量,只不过是因为上头有东林党和浙党保驾护航,但一旦时局改变,《苏州旬报》能报道的方向肯定大为受限,即使强行报道,也不会有这么多舆论跟随帮助。

  《苏州旬报》做到这样的程度,就已经不错了,想要进一步发展,还要等待他自己的实力扩大才行。

  想到这里王文龙又拿起刚刚收到的信。

  那是徐学聚从漳州寄来的。

  信中语气激动的表示沈有容已经出海,但是船队在澎湖遇到大风浪,许多船只折损。

  更让王文龙感觉不妙的是大员岛上对于大明的官军这次剿倭寇也远没有历史上那样支持。

  王文龙想回福建去看看,打定主意,他用两天时间将《苏州旬报》的事情安排好,然后直接表示身体不好跑到南京国子监请病假。

  在明代的其他时期,对于官员请假的规定还是很严格的,病假时间超过三个月一般就要专门拖着病体到上级去讨要延长指示,如果没有得到上级部门批准,甚至会因此被罢官,超过假期没有回归职位的文武官员,康复之后还要到吏部、兵部据说明情况,听后安排,甚至经常被降级使用处理。

  但万历年间对于官员请假的严格规定早没多少人执行,前首辅赵志皋请假四年也没人说啥。

  国子助教这个职位的原本工作是教国子监的学生,但是如今国子监都没有多少监生会定期来读书了,国子助教在不在岗其实都无所谓。

  相比起其他的国子助教,王文龙今年跑到国子监花费大半个月讲完了文字断代学已经算对得起工资,听说王文龙要请假回家,叶向高毫无二话就批准了,还请王文龙顺道帮他给在福州到叶成学捎点书籍笔墨。

第286章 被改变的历史

  王文龙刚刚从南京南下,半路上就在驿站中被当地急递铺的官员找到。

  铺兵将一个木夹递到王文龙面前:“漳州镇海楼急件,海巡徐副使已请准王助教使用加急之权,速速回信。”

  王文龙签收文件后打开一看,才发现这封书信是三天之前徐学聚从漳州发来的。

  “倭寇居大员,剽掠甚多,岛民知而不报……”

  沈有容在万历三十年冬天整军备武完毕,倭寇也在此时进犯福建,沈有容率领卫所兵将倭寇击败,倭寇余部逃往大员岛,沈有容知道他们的据点在台南的安平一带,于是率领二十一艘战船出征。

  大船在过澎湖时遇到飓风而飘散,损失七艘,十四艘战船横渡台湾海峡。

  事情和历史上的差不多,但蹊跷的情况也隐藏其中。

  历史上万历三十年的大员岛还是一片无人区,倭寇在台南的良港建立补给据点,天高皇帝远没人管也是正常。

  可是这时空的万历二十九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大员工作,此时大员岛上已经聚集了上万的福建移民,安平一代也是移民的良港,那群倭寇居然还能在此地建立根据地,甚至掳掠福建百姓充当根据地之中的居民,没有大员岛上的势力配合是不可能的。

  王文龙看完书信之后,稍加思索就写了回信找到发出,同时自己也加快脚步,往福建赶。

  徐学聚在漳州等的焦急,寄信五天之后收到了回复,他连忙打开。

  只见王文龙在书信之中写到:“迅速联系沈把总,先摸清大员情况,务必不要轻易登陆。”

  “嘶……”徐学聚看到这信就深吸一口气,“岛上也都是福建汉人,哪怕再是化外之民,也不能有胆子对大明官军下手吧……”

  放下信纸,徐学聚还不敢相信王文龙所言,怎么会为了包庇倭寇而对大明官军动手?

  他心中焦急,思索一阵,终于还是叫来卫兵传令,让水师若是找到沈有容必须先嘱咐他不要轻易登岸。

  只不过沈有容已经过了澎湖,消息能不能传到都在未定之天。

  ……

  三天之后,清晨,此时的沈有容正在一艘到澳门改装过的旗舰之上隔着海面上的薄雾,眺望着台南安平港附近的倭寇水寨。

  港口很大,倭寇居然有六艘百料以上的大船,船上还装有火器,码头后面的居民区,房子占了一小片山头,至少有五百个村民,多半是倭寇多年掳掠而来的。

  “沈把总,有船主带了徐海巡的信来。”

  别说,徐学聚的运气还真挺好,他传出命令的当天漳州正有几艘移民船要来大员,其中一艘船顺风顺水,正好来到安平港一带。

  沈有容听说是徐学聚的信,还以为是什么战情变动,点头说道:“将人带上来。”

  那移民船的船主只是一个小海主,想到自己能为徐学聚带口信,回去肯定有奖赏,颇为兴奋。

  他激动走到沈有容面前,复述出海之时听到的徐学聚口信:“徐大人说岸上的移民也许已经和倭寇勾结,让沈把总千万不要贸然上岸。”

  沈有容皱眉,他手下十四艘经历了风暴的船只到达台南,缺少淡水和补给,如果不上岸,只怕撑不了多久。

  对面的港口中虽然有六艘倭寇的炮船,比意想之中要多,但怎么想也不是他这十四艘到澳门改造过的炮船的对手。

  “晓得了,回程时与你记上一功。”沈有容应付说道,他感觉徐学聚有些太过谨慎。

  沈有容认为除非那些聚居点的汉人抛出身家性命去当汉奸,帮助倭寇,否则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旗舰在倭寇的港口边查探了一回,沈有容带领船只返航,躲入港口之中补给。

  徐学聚的船只刚刚进入那定居点的小港口,定居点中那姓陈的海主一脸笑容的迎上来。

  “沈把总辛苦了,先到岸上来用些酒肉,我们这开垦地方,别的不多,野味倒是不缺。”

  沈有容笑道:“多谢陈海主好意,只是行军之时不好饮酒。”

  陈海主眼神一愣,笑着问道:“莫非是要出征了?”

  “此事再议,再议……”哪怕算上附近汉人定居点的补给也不算太多,沈有容已经决定就在这两日发动总攻,只不过不能对外人透露。

  沈有容的十四艘海船上船员有接近三百人,和这定居点的总人口差不多,这也是沈有容敢于让大多数人下船的原因,除非这汉人定居点,全伙勾结倭寇并且悍不畏死,否则很难对他手下的军队造成什么损失。

  当天晚上沈有容叫来手下的军官开会,布置攻击倭寇港口的事宜,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外头一阵嘈杂。

  沈有容听到这声音瞬间警戒起来,他手下的亲兵将刀半抽出鞘出门查看,沈有容刚听着那山东兵一声喝问:“什么人敢来探营?”

  下一刻却见一杆竹矛直接当他胸膛穿过。

  看到刺死那卫兵的武器是本地移民惯用的竹矛时沈有容也呆住了,不敢置信道:“这些移民好大的胆子……”

首节 上一节 17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