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5节

  福建官员虽然对他颇为不屑,但也只能捏着鼻子容忍,除了一些文官不断上书弹劾之外,真正的实权地方官却都不敢和高宷撕破脸皮。

  对此王文龙也只能感叹读过书毕竟不一样,害人都要更厉害一点。

  湖北发生的事情对高宷毫无影响。就在天下清流疯狂上书弹劾陈奉的同时,高宷热热闹闹的在漳州办起了自己的寿宴。

  寿宴的地点在漳州不在福州,高宷也知道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理,在福州捞了几个月,果断带着一众人马转战月港,打算等到明年再回福州去捞钱。

  漳州澄海县的高宷府邸中,提前半个月就已经忙碌起来。

  由漳州府出钱为高宷搭起红色的牌坊,三进的院子全部盖了明瓦的天棚,瓦片全是用贝壳制成,既不太过于炎热又能透光防雨。

  席面上光是摆来好看的看桌就要五张,各种面点直接放在用冰块雕刻成的冰山雕塑上,仙气腾腾,仿若海外仙山的模样,微风吹拂,站在身旁就让人在夏末的天气里感到遍体生寒。

  这天一大早,漳州府衙里面管刑名和粮靺的师爷都穿着一身新衣坐着滑竿前来,亲自捉笔帮高宷经理账房。

  高宷的房屋中放着一架小小的西洋自鸣钟。

  伽利略十年前才发现摆的原理,距离摆钟的发明还有几十年,这年代的西洋钟纯是弹簧机械结构,复杂程度绝对超过此时明人的理解。

  甚至这玩意儿在高宷带王文龙到漳州之前全府上下都没人看得懂,王文龙一番解释,高宷才终于能把这东西从摆件变成实用器。

  时钟指到九点,送礼的人便纷至沓来。

  “大明海商李旦,送麻姑献寿图一副,贺金!”

  “吕宋海商同乡会,送南海珊瑚树五枝,象牙二十对,祝公公福如东海!”

  “月港督税司,送仙翁贺寿佃子一盘,贺钱!”

  一众贺寿的人物都到了,高宷叫戏台上开始唱《牡丹亭》,王文龙和高宷的幕僚之流坐一桌。

  看着身着各国服装的海商坐满一堂,王文龙总算知道为什么高宷一定要来月港过生日了。

  月港一大群海商,听说高宷生日,全都拼了命往他这里送钱,相比之下,留在福州有什么赚头?

  府中戏台上唱的《牡丹亭》让一些懂得欣赏昆曲的宾客颇为惊讶,离高宷开始排演又过去三个多月,今天能到场的宾客地位大多数都有机会看到《牡丹亭》剧本了,确实没人想到高宷居然这么快就把这出戏给搬上舞台。

  不过也有许多人根本看不懂戏,比如高宷手下的那些泼皮无赖,很快斗起酒来,王文龙看到李八斤这货都喝吐了。

  他缩在角落里面吃菜,这时突然听见高宷叫他。

  王文龙连忙跑过去,就见高宷的酒桌旁边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青年穿着一身儒生服装,皮肤黝黑,个子有些矮小,容貌不如何出众但是目光中炯炯有神。

  高宷指着王文龙跟那青年介绍:

  “这便是改出《牡丹亭》的王文龙了,年初那本《儒林外史》也是他写的。”

  那青年闻言颇为惊讶,看向王文龙行了一礼:“原来《儒林外史》是先生的作品,久仰久仰!”

  王文龙点头表示谦虚。

  高宷又指着那青年对王文龙道:

  “这位是李旦的大公子李国助,他说你改的戏不错,我便为你们两人引荐引荐。”

  看见高宷冲自己使眼色,王文龙瞬间明白。

  他心中一叹:躲不了清静了。只能上去和李国助寒暄。

  紧赶慢赶还是过了十二点……

第23章 儒商

  高宷介绍两人认识后便进屋,王文龙对李国助道:“公子既喜欢我的小说不若到席间去详谈。”

  李国助点头:“正是如此。”

  他同高宷行礼之后,便同王文龙一起回到座位上,酒席吃到一半,座位上早已经空了,大家来去敬酒,王文龙便与李国助同坐。

  王文龙主动对李国助说道:“公子看过《儒林外史》,不知喜欢哪段章节?”

  王文龙原本只是想通过李国助的爱好打开话头,却没想到这问题一问李国助就局促起来。

  他想了半天似乎在组织语言,良久才磕磕巴巴说道:“我最喜欢娄公子人头宴那一节,因着他……颇是好笑。”

  王文龙瞬间反应过来,李国助虽然穿着一身儒装但是文化水平明显不高,连读书感言都做不出来。

  他记得按历史发展,李国助后来会接他老爹的班到日本去经商,还获得幕府将军特许经营的朱印状。

  王文龙忙又问了两句,越发确定,李国助多半是读过《儒林外史》,但是理解的非常浅薄,至于说喜欢听昆曲《牡丹亭》,大概只是商人刻意附庸风雅而已。

  为了避免李国助尴尬,他连忙转换话题。

  “公子家里是大海商可曾走过西洋?”

  李国助道:“去过几回。”

  “不知到过什么地方?”

  “大抵是占城国、渤泥国。”

  王文龙瞬间露出羡慕的表情:“早听闻占城国海外有一昆仑山岛,不知公子可曾去过?”

  李国助颇为惊喜:“先生也知海外事情?占城有昆仑山岛便是海商也多有不知。”

  王文龙心中一笑,当年他去越南拍视频就是被当地导游宣传越南海外有昆仑山岛,结果上去一看,除了蛇啥也没有,还被骗了几百块门票钱和船钱,要不是为了拍视频,上去一趟纯属冤大头。

  而且王文龙还得知这岛居然在明代就叫这个名字,历朝历代可是骗了不少中国人去旅游。

  王文龙点头道:“那是自然,我自小便长在西洋,也游历了诸多西洋国家,只是这两年才回到大名。占城有一昆仑山,我自幼便听海商说起过。”

  李国助从小常走海外,听说王文龙也是外藩归客瞬间心中生出亲近感。

  “原来如此,先生生长在外藩却能写出如此精妙文章,实在也是不得了的事情。不比我们只晓得做生意。”

  王文龙连忙恭维:“大商与大儒都是一样,能够做好生意,自然具备大智大勇。”

  李国助闻言颇为惊讶,他们是大海商,但是有了钱财之后自然还是需要追求社会地位,李国助长大之后就经常为自己家族世代都是海商而感到自卑,总觉得会受人歧视低人一等。

  此时听王文龙如此说,李国助好奇询问:“此话怎讲?”

  王文龙道:“公子可曾听过儒商?”

  李国助摇摇头,在他听来这个词十分奇怪却又有莫名的吸引力,他从没想过有人竟然能将地位崇高的儒者和地位低贱的商人放在一起。

  可不是没听过吗?历史上儒商的概念到清代才被提出来,在那之前的社会,哪有商人敢往自己脸上这样贴金?

  王文龙前世成名之后偶尔讨生活客串讲师时背的那些企业管理资料这时就派上用场了。

  他笑道:“商人对于手下管理不能过于苛责,要以诚心待他们,这就是仁。商人与同伴合作经商,不能坑害朋友,有难要互相帮助,做到此点则为义。商人做生意,面对客户彬彬有礼,让人如沐春风,这便是礼。商人买卖之时头脑清楚,高买低卖抓准时机,智在其中也。既为商人,做生意最讲信用,若无诚信,如何立足?”

  “仁义礼智信,五点兼备,便是当世儒者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想成为大商人非有这些优点不可,令尊的生意广遍两洋,自然是一个大儒商了。”

  王文龙说起这话丝毫不脸红,其实李旦海盗出身,杀人放火的事情没少干,和儒字难得能扯上关系。

  但李国助的文化水平正适合听这种半文不白的道理,当下却觉得万分受用。

  “真是令我茅塞顿开!”

  主要还是因为李国助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这样吹捧商贾之家,而此时王文龙这样一套说出来既有信服力,又将他们这些商人捧的十分舒服。

  他甚至想要把这道理学去跟爹爹听,觉得这话一定能讨到李旦高兴。

  而顺便李国助对王文龙印象也是大好,只觉得王文龙既有学问,又不像其他读书人一样轻视他们这些海商。

  高宷进屋去不久,手下人便出来邀请众宾客到屋内喝茶。

  这年代的酒席稍有体面之人都不会吃得烂醉,趁着有几分酒性才刚刚要开始下半场。

  李国助今天专程代替父亲前来送礼,他年纪轻和叔叔长辈的海商说不到一块儿,却是把王文龙当成知己。

  他笑着起身道:“王兄,咱们结伴进去。”

  王文龙点头,跟着李国助一起走向客厅。

  这年头除了家宴之外,一般宴会男女是不能同席的,今天女眷自有高宷的夫人招待。

  两人进屋时女客也正向后堂走去,李国助突然笑着向屏风后走过的女子打了个招呼,对王文龙说道:“这便是舍妹了。”

  王文龙看去,就见屏风后一个俏丽女子也笑着对外行礼,果然就是那天在李旦家所见的轿中女子。

  王文龙他们进屋,客厅里早已坐了几人,和第一场酒宴不同,能到第二场喝茶的都是有头有脸人物。

  客人中官位最大的是福建布政使陈性学,另外还有漳州太守韩擢和福州的几位官员,再就是月港所在的澄海县知县龙国禄,还有一些专程来巴结高宷的海商名士之流。

  听了众人名字之后,王文龙忍不住看向澄海县县令龙国禄。

  他知道这位有个称号“铁骨冰心”,是最让高宷拿捏不住的福建官员之一。

  龙国禄到任澄海县之后就硬着脖子和豪强对抗,高宷到月港收税,龙国禄也丝毫不给高宷面子,公然命令部下“不得听高宷使唤”,而且高宷收罗的那些爪牙一旦犯罪龙国禄就火速捉拿,气的高宷几次向漳州太守韩擢告状想要整他。

  韩擢有心保护龙国禄,于是劝高宷说这是个刺头,逼急了不定做出什么事情,高宷听了也没办法,现在只能想法子把龙国禄调离。

  此时王文龙一看,果然就见龙国禄似笑非笑的坐在太师椅上缓缓喝茶。

第24章 机易山

  茶会开始一个大海商就来找李国助攀谈。

  王文龙闲的无聊,便走到一位中年儒生打扮的人身边,他主动打招呼道:

  “先生好,学生名叫王文龙,笔名王建阳。”

  那儒生颇为惊讶:“原来《儒林外史》便是先生的作品!幸会幸会。”他连忙起身道:“在下熊清波,乃是建阳诚德堂书坊的坊主。”

首节 上一节 15/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