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节

  这时的大明身处大航海时代之中,已经深深的介入国际贸易,许多问题都是世界性的,许多人在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偌大天下却无几人知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变化。

  既然自己现在有个西洋来客的身份,又想要获得大名,那不如就写一本关于大航海时代世界史的科普书,也为这时代的明朝人打开一下眼界!

  以前他一直把抄书的内容局限在明清两代的作品,却从没想过这个思路,此时思维一打开,立马就有了灵感。

  王文龙思索一阵,终于在稿纸上写下了一个他之前从来没想过的名字——《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的著作。

  前世王文龙就非常喜爱这位历史学家的成名作《地中海三部曲》,那煌煌三大部头的史诗花费了王文龙大半年时间才看完。

  后来王文龙又因此看了罗杰·克劳利一系列作品,他知道《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这书水平绝对是一流的。

  罗杰·克劳利写作历史并不是用古板的描述加点评的方式,这位历史学家笔力极强,所写历史著作更像写一部史诗文学,让时代背景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相继登场上演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读他的书不仅是在看一部部历史研究作品,更是在看一本本精彩的小说!

  当然书中许多内容也要有所取舍。

  首先名字肯定得改,把蕞尔小国葡萄牙叫做“征服者”,这时代简直是开玩笑,将煌煌大明天朝上国放在什么地位了?

  再比如原书中有大量篇章解释了葡萄牙人早期开辟航线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天主教,还有各种天主教历史的科普,这些描述完全是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按照原文的内容写的话也肯定会被尊奉儒学的大明士绅所不容。

  但是基本框架却不需要改变。

  现在是万历二十七年,西历1599年,而葡萄牙的鼎盛时期到1580年就结束了,因为皇室姻亲继承关系,现在葡萄牙的国土都被西班牙侵占,殖民地也正被荷兰人西班牙人所攻击。

  所以这本历史书的主要事件至少已经发生了几十年,王文龙可以将书中大部分内容直接搬过来使用。

第21章 袁宏道

  葡萄牙殖民帝国是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崛起的第一个世界性殖民帝国。

  从开辟好望角航道开始,葡萄牙人一步步掌控了印度以及马六甲航道,在印度和东南亚开设商馆,并开辟印度殖民地,控制波斯湾,只是因为国家太小,只能经营海上商贸没有能力大规模的经营殖民地,所以在近几十年才终于被后来而上的西班牙和荷兰挤下了海洋霸主的位置。

  但是直到气息咽咽之前,葡萄牙人仍然能够占据澳门,在日本开辟商馆。

  把葡萄牙帝国的历史写出来,整个大航海时代的前期景象也就一览无余了。

  王文龙还打算再在书里头添加一些私货,比如指出即将发生的贩奴贸易以及美洲开发,含沙射影的表示美洲和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还未被开发的大金矿大银矿。

  几乎可以确定,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居然有这么挣钱生意的明朝人肯定会目瞪口呆。

  不需要他直接下场建言,那黄金铺就的航海大利就会引起天下轰动,而他王文龙自然也能够因为此书挣得大名。

  “三宝太监下西洋七十年后,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抵达印度海岸,他见到三宝太监的远航留下的一座重要纪念碑,碑文彰显着天朝的宽宏大度:比者遗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可葡萄牙人的到来没有这样的祝福,他们的小船十分寒酸,远不像中国船队那样威武雄壮。但是,葡萄牙人用自己船帆上的红色十字和船上的铜炮宣示了自己的意图:与大明不同,葡萄牙人会毫不犹豫先发制人地开炮,并且也决定再不会离开……”

  王文龙的毛笔飞快的在宣纸上书写着,一边为他磨墨的李八斤累得浑身是汗。王文龙直接采取了原书的编排方式,一开篇就将郑和下西洋和达迦马开通欧洲印度航道放在一起对比,由此吸引大明读者的好奇心。

  接着时光回溯,讲述葡萄牙开始海外扩张之路的过程,袭击摩洛哥,殖民非洲,开始寻找新航路。

  王文龙特意把葡萄牙这个国家发际之前国小民贫的情况描述出来,接着分析每一次他们航海之后所获得的利益,借此说出大航海之中藏着多少利润。

  这东西真写起来可比抄小说要困难多了,哪怕王文龙为了保证行文流畅使用现代汉语,大大加快了写作速度,但是文中许多内容的取舍还是让他写得颇慢。

  从上午写到傍晚,王文龙几次删改才写出五千多字的序章。

  就在王文龙拿着原书作品删删减减的时候,南京的一座书楼中,袁宏道正颇为好奇的从焦竑手上接过一本小说。

  袁宏道是湖北公安人,和那些科举失意转而从文的读书人不同,袁宏道十六岁就考中秀才,然后他因倾心诗歌古文,组织了好几个文社,十几岁才名就传满荆州。

  而这货写诗的同时,还钻研八股,用业余时间去考试,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

  如果说夺得福建会试第一的李光缙算是神童的话,袁宏道的科举天赋只怕就是文曲星级别。

  中进士两年之后,前年袁宏道被选为吴县县令,他在地方任上官声颇好,但是因为觉得当官工作太忙,难得清闲,于是留下“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尤为苦,若做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的感慨,在任上第二年就辞职了。

  如今袁宏道才三十二岁,去年开始辞职后的袁宏道就在东南名胜之地游玩,一边同自己的文友交往应酬,渐渐完善自己文学“性灵派”的思想。

  而坐他对面的焦竑也是一位大佬,他是南京人,万历十七年状元,先后担任翰林编修和南京司业,焦竑年轻时家境不富裕,但是自幼喜爱读书,当官之后条件改善,藏书越来越多,回到老家南京当官更是醉心于此,现在藏书已经聚满一栋楼。

  袁宏道从焦竑手上接过那本《儒林外史》,看见这书的书页都已经被焦竑翻的卷边,好奇问道:“这书有这般好看,竟让焦兄不忍释卷?”

  焦竑道:“贤弟不要取笑,这真乃旷古绝经之小说也,比你去年借给我的《金瓶梅》也不差多少。”

  虽然焦竑比袁宏道大了二十几岁,但是两人却是平辈论交。

  袁宏道惊讶道:“若是如此可要防谢兄来借。”

  焦竑闻言哈哈大笑。

  他知道袁宏道所说的谢兄乃是谢肇淛,而如果王文龙在这里一定会感叹又是一位上了后世语文教材的大佬。

  谢肇淛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和焦竑是同年,如今在湖州当官。

  袁宏道和焦竑两人取笑的事情,乃是因为谢肇淛这人做官虽然名声不错,但是却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书,而且这货有点一根筋。

  年前袁宏道辞官之时搞到了一本手抄本《金瓶梅》,经过湖州拜访谢肇淛时被他借去。

  谢肇淛因为太喜欢这本书,又不好意思拿出来给别人展示,于是就打算自己抄一本,但是他抄写速度太慢,袁宏道都要离开杭州了,这货还借着书不肯还,袁宏道从杭州写信去催了几次,谢肇淛才托人把书送给他,还在信中抱怨说自己只抄完了十分之三。

  袁宏道怕这货再次一借不还,哪怕他如此说也不为所动,而是转而告诉他同为万历十七年进士的丘智充那里也有一本《金瓶梅》。

  谢肇淛直接写信去找丘智充借,不过他写字的速度似乎实在是有些慢,大约又抄了十分之五,丘智充也受不了了,于是再次将书讨要回去。谢肇淛无奈,只好捧着自己那抄录了百分之八十的《金瓶梅》当做宝贝。

  焦竑说道:“不要取笑,这本《儒林外史》描摹人性别有奇峰,我已是看了三遍,仍旧手不释卷,贤弟真该好生看看。”

  袁宏道知道焦竑读书品位很高,听他如此说也起了兴趣,袁宏道点点头就坐在焦竑的书桌前翻看起来。

  不一会儿他就看入了迷,焦竑在和他说话袁宏道渐渐就不再理会。

  焦竑一笑,不再说话,自己也拿起《儒林外史》后面的一卷看起来。

  如果说其他读者看《儒林外史》看出的是其中的讽刺和人性,袁宏道看出的却更有深意。

  在他眼中这本书和《金瓶梅》一样,把描写笔触对准了市井生活,描写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物,而且比《金瓶梅》做得更深入。

  这两年袁宏道在江南访友交流,“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客不谈,无一谈不畅”。

  他在和此时各派江南学者的接触唱和之中,已经发展出自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

  针对此时作为文坛主流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袁宏道实在难以认同,他认为文章必须要反映现实生活,要从心出发。

  而《儒林外史》反映现实生活偏僻入理的文字自然让他感到与自己格调相当配合。

  渐渐读到后面情节,看见书中各种儒生钻研八股文弄的头脑呆板,做事僵化可笑的模样,袁宏道更是觉得看到了自己在官场和文坛上见到的各种人物的影子。

  他甚至渐渐觉得自己和《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同道中人,生出和此书相见恨晚之感。

  正当读书入迷之时,焦竑的儿子急急忙忙跑上楼来。

  “爹爹,袁先生,不好了。”

  两人放下书本,见到他手中拿着一张邸报,焦竑问道:“着急忙慌的!什么事情?”

  “中官陈奉抓了荆州推官和黄州经历。”

  “什么?”两人都惊讶的站了起来。

第22章 高宷做寿

  自从临清民变被万历冷处理以后,万历派出去收税的太监行为变本加厉。

  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太监中官陈奉再次在湖北激起民变。

  陈奉在湖广激起民变的过程和临清民变相差仿佛,只不过烈度全面升级。

  陈奉到湖广收税,本来只授命征收长江的江税,但是他却自行扩大征收范围,将征收地移到集市,夺人子女、占人祖坟、侵占民宅。

  官员们在临清民变之后也知道万历皇帝对于税收的态度,但是荆州推官华钰还是鼓起勇气和陈奉对抗,他抓走陈奉手下的爪牙,按照律法对他们处以杖责,又上书巡按御史要求严惩陈奉,陈奉由此怀恨在心。

  八月份陈奉要到沙市征税,沙市居民因为害怕陈奉到来,所以群起驱逐。陈奉趁机将民变的原因归结为华钰指使。

  紧接着陈奉到黄州征税,又被黄州百姓驱逐,于是陈奉又将与他有仇怨的黄州经历车重任也报做鼓动者。

  此外陈奉在给万历皇帝的奏书中顺便还攻击了巡按御史、襄阳知府等十几名湖北官员。

  万历皇帝被陈奉鼓动的大怒,只觉得这些文官耽误他挣钱,想杀鸡儆猴,于是将华钰和车重任两名官员关入锦衣卫镇抚司严加审问。

  袁宏道就是湖北荆州公安县人,官宦世家。

  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现在就担任东宫讲官,弟弟也是生员,自然与文官集团阵营一致。袁弘道敢弃官不做也是因为他们家并不缺他这一个进士。

  家乡官场出此大事,他不可能置之不理,袁宏道原本想要找寻《儒林外史》作者王建阳促膝长谈的计划只能放到一边。

  两天后,袁宏道和弟弟袁中道急忙启程北上京师,准备去京城帮助哥哥袁宗道进行活动。

  只因为太监的举报,皇帝居然对地方官动用厂卫力量,此举自然引起官场震动。

  袁宏道进京同时,皇权和文官之间也就荆州民变之事展开激烈冲突。

  文官不断上书,皇帝则命令锦衣卫不断抓人,两边都不愿退让。

  斗争的结果,华钰等十余人全被关押,救援他们的奏章接连不断,万历却全都没有任何答复。

  这场大冲突波及整个朝堂,让远在福建旁观的王文龙看的都是心惊肉跳。

  这还是有皇帝背书情况下关于征税权的争夺,王文龙都不敢想象几十年后阄党和东林党之争中那种对于更强权力的斗争将闹到何等腥风血雨的程度。

  而相比在湖北和山东的收税太监闹出的各种事情,王文龙又发现高宷其实在这群太监中还算是挺有政治智慧的。

  这家伙对于百姓的缺德事一件也没少干,收的钱也不比其他太监要少,但是这货只得罪百姓和商贾,顶多坑一坑秀才举人,却不愿意和官员起太大冲突。

  就算是月港所在的澄海县知县多次明着和高宷对干,高宷也只是用自己的手段给他穿小鞋,没有把事情捅到万历那里去,两边都留下情面。甚至高宷还拉拢到福建布政使陈性学作为同党。

首节 上一节 1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