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1节

第232章 《疗疴录》发酵

  杜松说:“九月黄河改道,耽误了我延绥的军粮运输,朝中官员百般推委,没一个来解决实事,我想要上疏,偏偏那文官又来阻拦。他们吵点屁事情,却要误了我边防大事。”

  听到这话,冯从吾也不禁叹一口气,“原来是此事,这事我也有听闻。”

  今年真是多灾多难,九月初八日,黄河在开封归德,一带绝口,直接于商丘出现洪峰,在肖家口冲开了一百多丈的河堤,河水尽数往河岸南部灌注,淹没许多村庄,而黄堌一带的黄河断流。

  这已经不是黄河绝口,而是黄河改道,黄河绕道四十多里地。

  这一下朝廷中就热闹了,各派言官纷纷成为大聪明。

  给事中、御史各自上疏提出建议,有人认为应该疏浚下游,有人认为应该趁机让黄河改道,有人认为要小心黄河再次绝口危及老朱家的祖陵凤阳。

  但说来说去也没个人敢拿大主意。

  大家吵个没完,可是黄河下游已经一天一淤塞,因为上游改到黄河水分流,下游从徐州到邳县之间三百里的河段水深只剩几尺,运送漕粮的船只直接搁浅。

  治水专家工部尚书刘东星连忙火线上马,刘东星决定疏浚泇河,联通淮海,方便漕运。

  这项工程报上去最开始议论的费用是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因为耗费太大朝廷犹豫不决,数次派遣官员实地查看,一人一个方案,上头谋划不一,致使刚刚开始的工程也中途停止。

  而刘东星实地考察之后发现之前的官员全在胡扯,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灾情如火,直接命令当地继续原本的疏浚工程,刘东星负责之下总共花费了七万两银子,三成的工程量就已经完工。

  这就看出这些言官的不靠谱,报出工程费用一百二十万两,真的办起来有个二十五万两就能完成,前期费用究竟怎么算出来的,简直难以想象。

  而这时朝廷看见投资不大便下定决心赶快办事,但刘东星已经身染重病,并就在工程执行一半时去世。

  刘东星死了,黄河疏浚工程才做了不到一半,朝廷只能派新任工部尚书,在吵吵嚷嚷之中继续疏浚工程。

  历史上刘东星不到半年时间就把工程量的三成给做完,而后续这七成疏浚工程要做整整三年才能完成……都不知道是怎么拖出来的。

  需要通过漕运支持粮草的京师和边塞可就倒了霉,还得要苦熬两三年时间。

  以杜松的性格看到这场景,怎么不想骂人?

  冯从吾劝说道:“如今情形就是这样,来清也只好办好自己的事。”

  杜松苦笑:“你说来简单,当年上疏之时你不也是义愤填膺,要不如何会被罢官?”

  冯从吾笑道:“来清以我为前车之鉴就好。”

  杜松说道:“这事情办的倒像是我前日里看的一本小说的内容。”

  冯从吾闻言好奇:“你杜黑子还会看书?什么书能入你法眼?”

  “我哪怕识字不多,白话小说也还是看得了的。”杜松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册小说递给冯从吾说道:“这书写的真不错。”

  冯从吾拿起书看了一眼,喜道:“原来是静观先生的小说,他又有新作面世了?”

  杜松弄到的这书是前几日才传到陕西的袖珍本,虽然是盗版书,但印刷质量极为精美,价钱也颇为昂贵,冯从吾是买不起的,就杜松这样大手大脚的武官家子弟才能随意消费。

  杜松难得先看了冯从吾没看过的书,此时也忍不住想要和冯从吾分享,连忙说道:“你快读读这本《疗疴录》吧,写的真好嘞。”

  他坐下来喝茶,冯从吾点点头,便连忙翻开小说阅读。

  这袖珍本非常薄,也就只放了两个月的连载不到三万字的内容,冯从吾花费大半个时辰也就把小说读完。

  合上小说,冯从吾说道:“这书中所讲的事,倒真和这治河之事一般。”

  杜松点头说:“对吧?明明能做好的事,钱也花了,工也派了,但偏偏就是做不好,正如这小说之中,明明朝廷有兵士绅又有粮,就是打不了胜仗,真是让人胸中气闷!”

  冯从吾说道:“治河之事是朋党勾结,各自排陷,所以才贻误时机,正如这书中所写的打流贼之时,朝廷地方,官员士绅,各有各的算计,一加一后反不如单打独斗了。此皆不知和衷共济之道也。党争之祸如此,这天下不成个自家天下,人人都来争夺权柄,最后就是人人也吃它不到!这小说真把如今天下之病写透了,只是不知如何去治啊。”

  杜松笑着说道:“你猜我为何要买此书?正是因为此书写得太直斥其非,把那些个官员骂的挂不住脸,我才感兴趣专门买来看看。”

  冯从吾关心问道:“那王建阳岂不是要惹麻烦?”

  杜松摇头说:“惹不了麻烦,当其位者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书中那些昏聩官员,被说中了事情的,却都已经被弹劾,一来一去,这王建阳到没落下什么骂名,只是背地里恨他的人怕是不少。”

  冯从吾道:“如此一来,对王建阳怕也不是好事。”

  杜松摇头笑说:“怎么不是好事?我真羡慕他。”

  “就是可惜我杜黑子不会写文章,不然我也照他这方法写上一篇小说好好骂骂这天下的文官,让他们知道这天下被他们弄的病成什么样子,只要看到他们气急败坏,就算被报复我也开心!”

  冯从吾问道:“有人要报复王建阳了?”

  杜松点头说:“辽东马林据说半个月前还在想方设法查封此书……”

  在这年代一般来说除了讲史演义和武侠小说这种通俗作品,正经一点的小说作品都不会流传速度太快,但是《疗疴录》因为太切中此时的时弊,引得许多过去只看娱乐小说的民众争相购买,书坊大量翻刻,小说的片段以及前期刻本居然已经传播到辽东去了。

  李成梁离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边防战备日益松弛,十年之间辽东总兵换了八个,此时的辽东局势已经非常坏。

  《疗疴录》讲的就是战乱地区的事情和辽东此时的场景实在太相似,时任辽东总兵官马林看到这书瞬间鼻子都气歪了,书中被宋常勤斩杀的反派军官原型就是贺人龙:此人所做的不听调遣,避免和流贼作战,自保实力,杀良冒功等等行为实在和马林培养自己嫡系的方法太像。

  王文龙虽然不是写马林的事情,但是马林看到时还是觉得被打脸,于是动用关系试图不使此书出山海关。

  但是没用,因为马林才开始动手,八月份他就因为犯罪被弹劾罢免了。

  辽东迎来十年内的第九位总兵,万历让七十六岁的李成梁重新上任。

  查书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第233章 《疗疴录》与“录学”

  《疗疴录》影响多大只看福州城报纸专栏的讨论密度就知道,此书发表三个月后不光是王文龙的《旬报》,其他的报纸也全都出来对这篇小说发表评论,一片倒的都是好评。

  《仓山诗丛》主编曹学佺高屋建瓴的在评论之中介绍:“《疗疴录》所写之人心世道,让人无力悲凉,哪怕有名医如涂旦可,名臣如宋常勤,对彼时局,亦是徒呼奈何。”

  “此书将末世之中人人不敢作为之景象用二主角之视角缓缓写出:百姓流民不信官府,将军士卒不信长官,虽地主士绅读书之家,亦不信朝廷,只知守财自保,如此一来大厦岂能不倾?万般皆不可行,似患了沉疴久病,此非人病,国病也。病在暮气二字。”

  “此书讲暮气深入骨髓,实实读之令人脊背发凉。”

  到了后世,中国近代文学教科书中,更是将王文龙的《疗疴录》评为“封建末年文学之新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启蒙之作”,在文学教科书中盛赞道:“《疗疴录》深刻描写了封建时代末年的悲惨现状,反映了明万历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封建王朝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同时又是新兴资产阶级视角所代表的市民文学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典型体现,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

  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者,王文龙的作品也是一座丰碑,几十年后的大作家李渔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多次谈到王文龙的《疗疴录》这部巨著对他的影响。

  “余自幼好读书,常受父亲教训曰杂书少读,心中也自羞愧,以为不能攻正经也。直至见《疗疴录》一册,手不释卷,方始明白小说中亦有巨作。”

  “过去做小说者,只知以一人视角写去,若是要换人物,便牵动故事再换视角,此皆《三国演义》《水浒传》知写法。直至建阳公此书开创一种多视角写法,我辈文人方始知道若要写大场面,可以从不同视角着手,一个故事并非从头说至尾巴,可插叙、可倒叙,一个场景也并非只能用写景与对话描摹,人物,神态,心理,乃自天气景象,亦都是烘托场景之法,场景烘托气氛,气氛又作用于人物。”

  “凡此种种技法皆从建阳公始,风气一开,天下作小说者由此蛟龙入海、鸟雀出笼,再不受羁绊也!”

  王文龙的这本小说开创的近代小说写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太过于深远,种种技法的引入以及极强的情节紧张感使得这本书几百年间都被奉为一流的娱乐文学与一流的讲史演绎。

  而随着历史发展,后金女真渐渐崛起,《疗疴录》小说的开创性眼光仿佛是预言一般越来越多的在末年的明王朝之上印证,更使得这本小说的地位越来越高。

  甚至诞生一群专门的《疗疴录》研究专家,世称“录学”,随着录学家的研究,《疗疴录》的剧情以及人物都不够他们钻研的了,他们从官制,军事组织制度等等方面去加以研究,把《疗疴录》的创作背景越来越深的被挖出来。

  相关学者发现《疗疴录》的时代背景似乎和李国仙的《甄嬛传》相联动,因为录学家们越来越发现《疗疴录》中提及的北方戎狄王朝似乎和《甄嬛传》之中所描写的朝代极其相似。终于有人提出《疗疴录》和《甄嬛传》所描写的故事应该有时代勾连性——《甄嬛传》之中的飘飖国就是入侵的戎狄在打败了《疗疴录》中武朝之后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联想到王文龙和李国仙的关系,两人共同创作作品故事背景的说法渐渐被提出。

  越来越多学者确定《甄嬛传》中的“飘摇国”就是后金。

  这一发现让《疗疴录》和《甄嬛传》的爱好者无比惊讶。

  两本书都有相当强的故事性,联动又提供了话题性,一下爱情故事、国破家亡、民族争端,种种热点情绪,在这两本书的联动下都汇聚到了一起。

  到了几百年后的影视时代,《疗疴录》和《甄嬛传》被边道同一剧本之中,被翻拍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此句有大量国宝级“录学家”参与剧本改编工作,拍出来的作品已经到达艺术品的水平,成为影响几代人的银幕经典。

  后世这两本小说还被不断的翻拍,衍生出来的游戏、二创、歌曲、动漫数不胜数,到后来甚至引起观众反感,不是《疗疴录》和《甄嬛传》不好看,而是太多垃圾作品去蹭《疗疴录》的知名度。

  十年出了几百部《疗疴录》手游,许多都是换皮之作,让消费者都感到审美厌烦。

  《疗疴录》开始连载的时候《俗世奇人》也发出了完结篇。

  《俗世奇人》原作就参考了大量明清的笔记体小说风格,在题材上并没有太多创新,所以造成的影响也没有开创新派武侠小说流派的《连城诀》和开创侦探小说流派的《狄公案》那么大。但是这本书也是毫无疑问的佳作,从《旬报》第一期创刊号就开始连载,写了一年多,同样积攒了大量的忠实读者。

  《俗世奇人》宣布大结局的这一天,许多追了一年多连载的读者专门跑去买来最后一期作为收藏,《旬报》这一期的销量居然直接涨到两千份。

  且随着这本书的结束,《俗世奇人》带来的影响远没有消失。

  这种小说有市场,模仿难度又不大,所以王文龙的《俗世奇人》连载一年多后各家报社都有了模仿作品,因为有些读者专门喜欢看这种故事,所以一些报刊专门开了“奇人轶事”板块。

  有评论家认为王文龙的《俗世奇人》作品的开创性虽然达不到《疗疴录》的程度,但绝对堪比《连城诀》和《狄公案》。

  这本小说的开创处在于面对普通百姓的视角。

  《俗世奇人》是由一个个奇特人物以及市井小故事组成的,王文龙也没有完全照抄冯骥才的原作,而是加入了许多这年代的市井奇人描写。

  这年代的小说创作还在早期阶段,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就算王文龙的《儒林外史》所写的那也是在社会上地位颇高的读书人。

  而《俗世奇人》之中的每篇主角却都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物,极富市井气息的故事深受读者喜欢,也让许多创作者第一次知道小说还可以有这么平民化的视角。

  后来文学史上公认明万历年间王文龙的《俗世奇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市井小说。后世专注于描写百姓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人情冷暖的市井小说、平民小说就是从此开始发展的。

第234章 集字创作

  王文龙的书房之中,沈宜修敲了敲门,拿着一迭稿子进来。

  “相公,你这些文字我帮你抄好了。”

  “有劳娘子了。”王文龙接过沈宜修手中的稿子,看了一遍,然后不禁惊讶,“你的字真好。”

  历史记载之中的沈宜修经常帮叶绍袁整理文字书信,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的文章,她的一手小楷尤其工整漂亮,“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之风”,已经是可以传世的级别。

  沈宜修不好意思的说道:“你和姐姐都写小说,我却还只能做些这样的事情,帮你把书稿抄好,也能减轻一些你的劳累。”

  王文龙看着那漂亮的字迹摇摇头:“我的书稿抄的能用就行了,你这一手漂亮的书法给我做个抄写员实在屈才,我认识的也有印书坊,不如你写个帖子出来,我给你印一册书法书吧!”

  沈宜修惊讶说道:“这样可以吗?我这水平也能印书法书?”惊讶之余语气之中却颇为高兴。

首节 上一节 14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