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2节

  这就是王文龙和叶绍袁的不同了,叶绍袁知道沈宜修的书法好,但是在历史上却只让沈宜修给他抄写一些文字用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沈宜修的书法江南闻名,但是在后世却一副真迹都没有留下来,多半在家中没有书法创作的机会。

  而王文龙却知道小姑娘需要情绪价值,会特意想办法讨好自己的爱人,瞬间就让沈宜修觉得受到关心,只能说王文龙这多了十几岁的阅历不是白长的。

  王文龙点点头,指着沈宜修给他抄的稿子说道:“就把这稿子印成法帖,已经胜过市面上大多楷书的水平了。”

  王文龙的话真不是作假,他的书法也就是中上水平,但是审美眼光是有的。

  看了沈宜修给他抄的稿子,他就知道为什么沈宜修的书法在历史上记载有“卫夫人之风”了。

  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妈,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之一,而沈宜修的楷书学的就是王羲之的楷书风格,得到王羲之法帖其中三昧,功力非常深。

  听到相公的夸奖,沈宜修又喜欢又害羞,然后就拿着自己的稿子上看下看。

  半天之后沈宜修却是对王文龙说:“这篇稿子写的太差了,不能印。”

  “这还差?”王文龙疑惑。

  沈宜修对于自己的作品不能刊载也有些惋惜,但是还是坚定的点点头:“我的书法骨力太弱,间架松散,若是刊印出去,肯定要为人耻笑的。”

  王文龙思索一阵,问她:“娘子平时都用什么帖子?能否取来我看?”

  沈宜修点点头,跑到卧房去打开自己陪嫁的箱奁,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大堆拓本和印帖。

  “这是我常抄写的王右军的《兰亭序》,颜家的《九成宫》,还有这卷王羲之的《黄庭经》《远宦帖》……”

  王文龙看着看着就发懵,这年头的书法帖子翻印价格极高,而沈宜修拿出来的这些帖子有一些甚至是拓本,比如那卷王羲之的《黄庭经》,下面直接写着宋代的拓印题跋,还有宋元明三朝文人的赏玩钤印。

  宋拓本《黄庭经》,这东西放在后世都能进故宫博物院。

  而其余的印刷版本字帖印刷质量都极高,王文龙总算明白自己这位新婚妻子是怎样的家庭实力了,怪不得前世靠卖嫁妆就能养活夫家,妥妥小富婆呀。

  王文龙笑着说:“娘子不能拿王羲之的作品和自己比,若照如此,当世还有谁能印法帖了?”

  “可是,这样的东西印出去会遭人笑话的……”沈宜修坚持。

  王文龙想了想,又给了个主意道:“你若是执意不自己印,那就集字吧。”

  集字就是将前代某一书法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书法作品。最有名的就是唐初的怀素搜罗了王羲之的字迹,重新编排刻印集成《圣教序》。

  集字也相当有门道,不是找到相应书法家写的某个字翻印后填上去就可以,比如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集字,在文档的某处需要有一个“之”字,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二十一个“之”字,无一雷同,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集字者在集字之中要用哪一个“之”全靠自己的审美来定夺。

  怀素之后做王羲之集字的多了,但真正能够被后世书法界承认的王羲之集字作品只有十八家——这东西要想做好,不比自己写一篇书法作品来的简单。

  而且沈宜修要集字王文龙还可以帮忙,因为他脑海中就有一本学书法时所用的《王羲之行书集字与创作》,故宫博物院编的,记载了清代以来许多王羲之的行书集字作品——清朝人研究这玩意儿比明代书法家深入。

  “集字?”沈宜修闻言果然是眼前发亮,瞬间有无数灵感与想法。

  看着她这样子,王文龙知道沈宜修接下来有事可忙了。

  忙点好,有事做就顾不上闹家庭矛盾。

  王文龙趁着沈宜修开心,趁机说道:“今晚我想去你国仙姐姐房里。”

  他和沈宜修已经成亲个把月,天天陪小姑娘躺在一张床上,又啥事儿不能做,关键是也怕李国仙那闹意见,让王文龙颇为头疼。

  沈宜修立刻明白过来,暗自有些不悦,但还是点头说道:“相公当然可以去。”

  见小姑娘不自觉的扁嘴,王文龙说:“呃,要不再过几天好了。”

  沈宜修摇头说道:“你都答应了,怎么不去?国仙姐姐也守了那么多天,于情于理,我也不能缠着你。”

  “娘子果然通情达理。”

  这时就见外头王平保来说:“游思忠游少爷来了。”

  王文龙道:“请他进来吧。”

  “那我走了。”沈宜修收拾自己的文稿,嘱咐说:“晚上你就去国仙姐姐屋里。”

  王文龙忙点了点头。

  不久就见游思忠走进来,手中还拿着个帖子。

  他看了王文龙一眼,疑惑道:“建阳家嫂嫂怎么见我进来匆匆便走了?敢是哪里冲撞了她?”

  王文龙感到头疼,摆手说道:“一点家事,与镜斋无关。”

  游思忠点点头知道不便掺合,于是放下帖子说道:“建阳,夏教中人请你去厦门,说是要感谢你帮助他们开垦大员提供方便,还想让你到码头上去做做会讲。这里还有一份教中的礼单。”

  王文龙看了帖子又打开礼单,见上面礼物不算太过于贵重,属于可以收的人情手面,点头说道:“多谢盛情,我也正打算走一趟厦门城,到时会去的。”

关于后金

  前面章节提到后金,有些书友不满意后金出现,说主角穿越了怎么还有后金。

  但此时是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向明朝朝贡并准备迁都赫图阿拉。

  在这个时间点后金已经是一个登上舞台的势力了,不可能消失的。

  有后金不代表满清一定能入关……

第235章 耶稣会士

  就在王文龙动身前往厦门的时候,内阁首辅赵志皋去世了。赵志皋可怜啊,请假四年写了八十多封辞呈都没被万历皇帝批准,最后直接病死在首辅之位上

  赵志皋一死,沈一贯自然上位首辅,万历又找来沈鲤和朱赓做阁老,组成新的内阁班子。

  就看这人选便知道万历是能干活的。

  沈鲤,河南人,后来倾向于东林党,朱赓,浙江人,基本无党无派,而且沈鲤朱赓都已经闲居山林多年,这回是诏以原官入阁,万历皇帝明显有分化打压的意思。想要压制依靠浙党已经在朝中走上极高地位的沈一贯。

  紧接着万历又同意沈一贯的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让沈一贯独得一件大功劳。一手平衡之术玩的相当好。

  不过这些都和王文龙无关,王文龙在担心自己的家事,他想去厦门,一说出来李国仙和沈宜修都想跟着去。

  两个老婆都和颜悦色,但是台底下似乎在较劲,王文龙想不带不行,只带一个更不行。

  最终王文龙只能带着两个女人还有一群布政使司衙门里头的吏员一起上路。

  归根到底还是王文龙有底线,跨不过那个坎,对两老婆都没办法。

  从福州去厦门走的还是福莆古道,先到达泉州。

  王文龙在泉州就接到帖子,却是本地为了庆祝国朝立储而举办的一个文会,李国仙也在文会邀请名单上。

  李国仙是王文龙的妾室,跟王文龙一起出席文会在这年代不是越礼的事情。而且李国仙因为写了《甄嬛传》才名早就传满福建。

  文会地点在本地一个海商的家里,王文龙同李国仙到达之时来的客人已然不少。

  两人先去见过这文会的主家,一到才知那海商也自同名士交流去了一时找不见人。

  王文龙便带着李国仙在场中一番寻找,终于看见一个熟人,然后笑着走过去。

  “镜山先生,好久不见。”王文龙跟何乔远打了招呼,然后指指身旁的李国仙道:“这是李二小姐,笔名海中仙,乃是我的妾室。”

  何乔远是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辞官回家闲居,求书问字,如今是福建顶级的方志史学家,海内四君子之一。之前王文龙在高宷手下做幕僚的时候就和他有交往。

  在写出《甄嬛传》之后李国仙的自信心渐渐增长,如今在名士面前也不会害羞了,她落落大方冲着何乔远行礼道:“镜山先生好。”

  何乔远颇为高兴,看着王文龙和李国仙两人点头笑道:“建阳之才学,海中仙之笔力,果然是天作之合。”

  何乔远说完便转身给王文龙介绍两个朋友,他指着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和他旁边一位老外说道:“这位是张瑞图,字长公,晋江名士。这位是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

  张瑞图打扮寒酸,见到王文龙后,连忙拱手见礼:“静观先生之名如雷灌耳,我昨日还在读先生的《疗疴录》,写的实在是好。”

  “长公之书画我也是闻名的,先生引碑入草,都说是福建做草书第一呢。先生在泉州讲学,我也曾听过程文,他日定然是高中的。”

  张瑞图闻言谦虚一笑,他今年才三十岁,家世贫寒,从小刻苦学习,因为家中点不起蜡烛,所以每天晚上都到村中的庙里,就着佛前长明灯读书。可是家中日子依旧艰苦,此君的才华的确极高,而且学习方式特别,别人是背书,而他直接手抄,抄遍五经子史,一边研读一边练习书法。

  早在王文龙还在高宷手下当幕僚时,张瑞图的名气就已经响彻泉州。因为他到县学中读书的学习方式太出奇,为了做好八股文,张瑞图每晚选择书经中的一个题目演绎成文,相当于每天考一次科举考试,硬生生刷题刷出科举才华,据说张瑞图对于八股的做法已经练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脑海中直接能补出八股文的结构。

  王文龙记忆中,过两年他就要考中举人,然后在万历三十五年考中探花。

  不过张瑞图在后世的名头却不好,因为他后来投了魏忠贤。甚至入阁成为阁老——全天下魏忠贤的生祠中,大半的碑文都是他写的。

  前世张瑞图的书法和董其昌并称为“南张北董”,由于这两位的私德都不怎么样,成功成为了“字正人正”一词的反面教材。

  不过张瑞图也有苦衷,他是万历末年考中的探花郎,在翰林院当了几年编修出来就已经是天启年间,当时魏忠贤当朝,而且他离开翰林院的第一个官职还是詹士府少詹事。

  詹士府主要从事皇子和皇帝的内务服务工作,而天启朝的皇宫内务被魏忠贤把持且天启皇帝没有一个活过一岁的皇子。

  所以张瑞图要不然就别干了,想要当好詹士府的官员往上升迁只有巴结魏忠贤这一条路。

  张瑞图选择了后者,但是也尽量周旋,劝阻魏忠贤谋害张皇后的父亲,压住阉党处决诸大臣的诏狱等等。

  不过他也没有时间了,天启六年当阁老,天启七年朱由校就死了,崇祯即位,张瑞图没过多久就被清算回家。

  王文龙和张瑞图打了招呼,庞迪我这个“番僧”也连忙上来,身边来来往往的文人总是回头看他,但又不敢上来跟他说话。

  泉州虽然五洋杂处但是大家能看见外国人的机会也不多,这时人不会觉得庞迪我长得好看,只觉得他长相奇怪。

  庞迪我顶着目光压力上来,他一开口,王文龙发现他除了说话没音调之外,中文说的还真不错:“建阳先生,您的《葡萄牙国史》我看了许多遍,没有想到能在泉州见到您。”

  “你好。”王文龙对庞迪我点点头,心中也对这位后世有名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也颇为好奇,一问才知道庞迪我这次是要去北京帮助利玛窦传教的,路上应福建文人之邀从广东先绕道来了一趟福建。

  历史上张瑞图、何乔远、叶向高等福建名流都颇支持天主教,福州的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就是叶向高邀请艾儒略到福州建的。

  这倒不是因为叶向高信天主教,因为叶向高啥庙都修,道观寺院也捐了不少,他要真是天主教徒大概不会做这种事。

  四人互相见过之后,何乔远得知王文龙要前往厦门,就满脸赞赏的对王文龙说道:“建阳这次号召海商、夏教出钱移民大员岛,真是解了福建燃眉之急,于八闽于百姓此功大矣。”

  王文龙说:“只可惜远水解不了近火这几年移民大员都只是纯粹投入,要等到大员能产粮食养活更多福建百姓还得需要长期开发。”

  “那也总好过什么事情都不做罢。”

首节 上一节 14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