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0节

  送走毛文龙之后,王文龙就开始构思自己的新作品,毛文龙的出现让他感觉到明末的历史已经滚滚而来。

  除了大饥荒之外兵祸也不远了,他突然有心写一部与战争相关的作品。

  王文龙想要把之后的历史和这本书结合起来,警省世人。

  以他的名气已经可以做些前所未有的创作了,一些超越时代的写作理念也能使用,写得好就能开风气之先,写不好也是文学创作上的尝试。

  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名气,王文龙用新方法写作多半不会被人所接受,作品连印刷扩散的机会都没有,那还谈什么开创新路子。

  再三斟酌后王文龙总算动笔,新作还是白话小说,采取讲史演义的体例,结合了后世电影《大明劫》的剧情,名字叫《疗疴录》。

  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名叫涂旦可,是苏州名医,医术高超,四处游方给人治病。

  另一个主角则叫宋常勤,进士出身,曾任督师,带兵围剿流贼,战功卓著。

  虽然现在无论是流民起义还是满清入关都还没有发生,但是作品影射现实的效果还是太大,修改是必须的。

  所以书中背景是架空的,王朝的名字王文龙取做“武朝”,而原本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名字也全部改过,涂旦可对应的是现在还在诏安的吴有性,宋常勤对应的则是孙传庭,许多后来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也被王文龙改写后隐射了进去。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通过涂旦可四处游方的视角描写天下大乱的场景,流贼肆虐,百姓贫病交加,同时一场大疫即将发生。

第230章 新书阅读

  官军围剿流贼不力,反而被杀的大败亏输,朝中只好放出因党争获罪的名将宋常勤出任三边总督,负责剿灭流贼。

  宋常勤入军中,发现军队之中兵无战心,军官骄横,杀良冒功。宋常勤于是用鸿门宴的方式斩杀军头凤人宏,清洗凤人宏的党羽,控制军队。

  与此同时涂旦可也被军队抓住,重新整编的军队正缺少医生,于是将涂旦可带上。过程中涂旦可展现出来的医术渐渐获得军队信任,这时他才发现军中有大量医生,甚至连他的师父——一位苏州名医都被抓到军队里来了。

  而继续行军后涂旦可才知道军中有这么多医生的原因:原来此时军队之中已经开始爆发传染病,为了稳定军心,军官拼命抓医生试图将疾病控制住。

  名医们各自使用办法对付传染病,但是这疾病与之前百年中本朝遇到的病症都不一样,医生们用老办法治疗疾病,却因为药不对症所以根本无效,甚至使得将士们讳疾忌医。

  涂旦可通过思索发现了治疗传染病的办法,但是这办法和古书的办法不同,涂旦可提出之后甚至连他的师父都不愿意支持,由此涂旦可被赶出军中。

  与此同时,宋常勤也上任总督,他到各地去筹集粮草,可是地主大户们全都互相推委,口中说着自己如何困难,一两银子都没有,但酒宴之后,宋常勤却收到大户门送来的礼单——这些不愿意支持粮草的大户一口气给他送了上千两银子的礼物。

  被赶出军队的涂旦可遇到流贼,被流贼裹挟,因为之前在军中救了一个被俘的流贼首领的命,所以他并没有遇害,还被流贼以礼相待。

  流贼领袖请求涂旦可给他的部下治病,这时涂旦可才发现这群流贼之中也已经爆发同样的传染病,涂旦可只能尽力救治,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药品无法治愈。

  与此同时宋常勤征收粮饷却遇到极大阻力,那些地主大户无论宋常勤怎么讽刺劝说都不愿拿出军粮,却反而在每次拜见宋常勤之后都给他送上更重的礼物,希望能够让宋常勤放他们一把。

  宋常勤调查出这些地主家中都有粮食,却欠税不交,甚至在灾荒紧急的情况下,还有许多官员保护他们,他向朝廷弹劾这些地主和官员试图取得朝廷支持,但是这些地主大户全都有通天的关系,宋常勤的上疏没有任何回应,他反而因此被朝廷排挤。

  涂旦可所在的流贼被官军攻击,涂旦可再次被俘回到军中。而这时他发现军中的传染病已经十分严重,甚至连他的师父都染上疾病。

  师父在死前问涂旦可:“为什么几百年都有效的办法,此时却无效了?这病还怎么救?”含恨而终。

  涂旦可咬牙接下了治疗传染病的工作,请求用自己的新方法治疗疾病。事情上报到宋常勤那里,宋常勤点头同意。

  涂旦可使用了新方法终于将传染病控制。

  同时,宋常勤将本地的士绅大户聚集在一起,最后询问他们能否出粮,在再一次得到搪塞答复之后宋常勤摔杯为号,让埋伏好的军队将这些大户全部控制,抵抗者杀无赦,然后直接派出军队入大户家中查抄,尽数将这些大户隐匿的粮食未交的税款收回,用这些粮食税款武装军队,去和流贼决战。

  大战前夕,涂旦可离开军队,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治疗传染病的办法,试图去救治更多的受疾病困扰的百姓;宋常勤带领着队伍去和流贼决战;与此同时,因为被抄家而弹劾宋常勤的上疏雪片一般的飞向京城……

  整部小说在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出结局,但是整篇文字悲伤的语调已经预示了宋常勤的死亡,或者是死在战场上,或者是被朝廷抓回去问罪,又或者两相夹攻之下,悲愤而亡。

  这部小说参考《大明劫》写成,但却远远不止《大明劫》电影剧情的内容。

  王文龙试图在小说中描写一个王朝末日的场面,借用了后世《战争与和平》等反映大时代背景的小说的方法,插入大量的视角转换,通过流贼、名士、农民、军人、地主、医生、官员的眼睛,多视角的去描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勾画出一个人心离乱的末世。

  多视角的使用使得所有人物都不是全然恶人:流贼不全是坏人,大多是因为没饭吃被逼上梁山,官军不全是好人,许多人杀良冒功、临阵怯战,甚至连不愿意交粮饷的地主大户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不相信朝廷官军,因为这些军队基本打不赢仗,倒是每次都会回来抢掠,所以大户宁愿把粮食留在自己手里。

  大家全都不是单纯的坏人,只是时代使得他们站在矛盾的对立面上,整个世界都在螺旋下降。

  王文龙闷头写了好几天的大纲,然后开始正式创作,把写好的前几章拿给李国仙和沈宜修看。

  李国仙和沈宜修都看入迷了。

  李国仙毕竟出生在海商家庭,对于这篇小说的感受还不太深,但沈宜修却是看完之后良久不语。

  读完书沈宜修忍不住问王文龙:“相公以为天下会有离乱至此的那日吗?”

  “希望只是小说家言而已吧。”王文龙叹息说道,连续几天的创作之后,他也有些沉浸在作品的情绪中。

  王文龙拿着稿子来到编辑部后邓志谟先拿去看。

  最开始看到《疗疴录》的标题邓志谟还以为这书是武侠小说,没想到读着读着才发现这篇小说的视角宏大而又深刻。

  读了一整天,邓志谟忍不住对着书稿长叹:“此书写的真好……”

  他总算知道王文龙给本书起名叫《疗疴录》的缘由了:

  整部小说讲的就是两个医生的故事。

  涂旦可用医术去治疗爆发的传染病,宋常勤也是用自己的能力想要治疗好一个即将衰亡的王朝。

  涂旦可用新办法治疗传染病获得了成功,而宋常勤使用新办法从大户家中榨出粮饷,却似乎注定死在旧势力的反扑之下——人所生之病可解,但世道似乎已经疾重难返。

第231章 陕西名士

  虽然王文龙花费很多脑筋力图使得作品之中的人物不会和现实联系起来,但整部小说看下来邓志谟还是能感觉到这书讲的就是大明。

  不是此时的大明,而是现在局势继续发展下去的结果。

  邓志谟只是个内容编辑,对于大明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他没有办法,但他却很坚定的认为应该想办法把这本小说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天下的的问题。

  对于内容尺度的把控邓志谟有些摸不准,于是建议王文龙把这书给徐学聚送去。

  王文龙点头,又过一天,徐学聚叫王文龙到府中,他拿着那部书稿叹息良久,然后直接表明态度:“发!”

  有了徐学聚做后台《旬报》终于没有顾忌,下一期的《旬报》,王文龙的《疗疴录》便刊行出去。

  此书一面世,瞬间让福州哄动,甚至比当年《连城诀》造成的影响还大。

  《疗疴录》的故事很深刻,又是按照商业大片的情节来描写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加上又是明代白话文写成,普通百姓也能看得懂,这就使得这作品天然拥有传播基础。

  此书开篇语调就表明这是一部悲剧,但没关系,因为悲剧也是有娱乐性的,前世近代的那些大名鼎鼎的西方作家: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大仲马,所写的不少也是有悲剧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会曲高和寡太过艰深,普通百姓读得懂,当时他们也是畅销作家。

  《大明劫》电影在后世票房不高是因为档期题材等等原因,如果光看其剧本设计,毕竟也是能够进入院线的商业片,情节的刺激以及吸引人程度起码是后世及格以上水准,比起这时还处发展初期的小说来说就已经高了一个档次。

  身处明代,《疗疴录》的剧情又让读者们忍不住想到现实,那种代入感就更加增强。

  《旬报》读者们对这小说是又难受又爱看,看了更难受,但大家却还在追着连载,总算是体会到了悲剧的魅力。

  ……

  因为对时代的描写太过于深刻,所以这本《疗疴录》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身在陕西的冯从吾,不过是三个月后就看到了王文龙的《疗疴录》。

  冯从吾字仲好,万历十七年就中了进士,只不过只当了三年官,就因为上疏请万历出来工作而触怒皇帝。

  正常的上疏也不会使得万历大发雷霆,关键是冯从吾选的上疏日子是万历母亲仁圣皇太后的生日,此君为了能让自己的上疏被皇帝看见,所以将书奏混在王公大臣们的赞辞颂诗里送了上去。

  万历皇帝给母亲过生日正开心时,突然就读到了冯从吾的这封奏书,而且这封名为《请修朝政疏》全篇杀气腾腾,就是为了找万历的不痛快。

  万历瞬间挂不住,要不是阁老赵志皋出面极力恳请,冯从吾免不了一顿毒打。

  即使这样,冯从吾也被罢官回家。而回家之后,冯从吾就开始潜心著书传道,如今他正一边写着本地的地方志,一边在西安城南门里的宝庆寺讲学,名声极大。

  这天冯从吾正在寺庙之中整理自己的讲稿,突然就见一个黑秤砣般的汉子一脸笑容的钻进庙来。

  冯从吾惊喜说道:“来清,你怎么到西安来了?”

  杜松笑道:“仲好先生如今做了关中夫子,想来是看不起我这个做武夫的朋友了。”

  冯从吾连忙摆手苦笑:“这名号再也莫提,真是羞煞人也。”

  冯从吾虽然身处陕西边地,但是对于儒学的研究却是非常深刻,他是陕西“关学”的后人,是陕西本地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在一起的儒学集大成者,是明末西部学术绝对的先驱者,后来还会成为东林党的西北领袖。

  冯从吾的研究即使放在江南也极有水平,在边地陕西更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自从他于西安讲学以来已经渐渐聚集起几千名听众,甚至许多地方官都跑来听讲。

  因为他的讲学在关中实在名声太大,所以直接被陕西人和孔子相提并论,被人称为“关西夫子”。

  而冯从吾面前这位朋友,却不是文臣,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延绥参将杜松,字来清。

  杜松的名气在关内或许没有冯从吾大,但在关外却已是能止小儿夜啼。

  杜松外号“杜黑子”,力气极大,阵前交锋之时掳起两臂,双手乌黑如漆,拿金刀乱砍,与陕西关外胡人大小百余战,战无不胜。

  陕西关外胡人大多都是蒙古部落,对于中原王朝的官职认识不清晰,因为杜松战力太强,直接拿他们印象中中原王朝最高官职称呼杜松,此时关外民族皆称杜松为“杜太师”。

  别看杜松似乎是个赳赳武夫,但他却是武官舍人出身,祖祖辈辈都是军官,自己也不过四十岁就做参将,年轻时和冯从吾就认识,并且还是好友。

  冯从吾好奇问道:“来清不在军中如何跑到西安来了?”

  说起这话,杜松就冷哼一声,“我与时局不对付,气的不行,我怕一气之下把粮草焚毁了,故而找个借口来西安转转。”

  冯从吾闻言吓了一跳,连忙说道:“有什么事情好好说,来清可不要鲁莽。”

  如果别人说什么烧粮草的事情,冯从吾只当他是吓唬人,但是这话从杜松口中说出冯从吾一百个相信。

  杜松这家伙明明是高级武官家庭出身,杜松的哥哥杜桐此时还做着保定总兵官,大明的总兵官总共才二十几个,可见杜松一家在军中的地位,但出生这样家庭的杜松却俨然一个赳赳武夫。

  杜松以勇猛闻名陕西,脑子也是直来直去的一根筋。

  他秉性清高,廉洁奉公,不巴结上司,不笼络权贵,但也最受不得别人的委屈。

  冯从吾知道此君打仗之时不要命,但是跟别人吵架之后死脑筋却很难转过来,明明是个高级军官,却一度因为小事受了委屈就把自己的甲胄毁了,还闹着要去当和尚,上上下下哄半天才能哄好。

  冯从吾起身给杜松倒了杯茶,问道:“究竟是什么事情,值得生这样大气?”

  杜松摇头说道:“还不是漕运那点事。”

首节 上一节 14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