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9节

  “明白。”

  沈宜修其实很想说自己读过《黄帝内经》,里头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照书上说十四岁女子有月事就可以生孩子了,她都十四岁两个多月了,应该可以生孩子。

  但是王文龙这么说她也不反对,因为他能感到王文龙对她的尊重和关心。

  昨天听徐学聚的老婆跟她讲夫妻之事时,沈宜修还紧张害怕来着呢,生怕今晚王文龙会对她怎么样,这时听王文龙细细解释,沈宜修还挺开心,这说明王文龙是个温柔的人。

  王文龙也感觉轻松,三两句解释完毕,吹灯,睡觉。

  王文龙没有丝毫入睡压力,这年代的婚礼太折腾人了,前前后后忙活了三天,现在王文龙绝对是沾枕头就着。

  黑暗中,沈宜修躺在王文龙身边,从侧面看着王文龙的脸,她的小脸上也忍不住泛出一抹笑容。

  “以后就是夫妻了。”

  小手不自觉搭在王文龙宽厚的肩上,虽有些惊讶于王文龙入眠的速度,但感觉身边有个人挺有安全感的,沈宜修渐渐也睡着了。

第228章 毛文龙来找

  沈珫对王文龙这个女婿颇为满意,婚礼结束后又逗遛了几日他才北上去任官。

  婚事结束,王文龙也再次投入工作之中。

  因为对于各方都有益,所以开垦大员岛之事很自然的实行下去。

  福建方面以工代赈,挤出钱粮修建厦门城。

  厦门的地理位置对于开发台湾太为重要,只要在厦门驻军就能控扼台湾海峡,并且还是联络台湾最好的港口。

  有了衙门配合,杨天生等人也拿出移民的具体计划。

  移民的事宜涉及范围极广,各方势力登岛之后各自选择定居点,主要开台的方向分做两个区域,杨天生看中后世台湾西南赤嵌一带,在此定居,并且筹划修筑城堡。

  李旦和泉州的海商则登陆后世台湾北部基隆淡水一带,也进行小规模开发。

  这两个地点在前世历史之中分别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看重的筑城地址,也是贸易航线的重要据点。

  除了他们之外,三一教徒也在后室台湾的北港一带登岛,此地土地肥美,有大片的荒木,虽然交通上困难一些,但是足以开疆拓土作为长期定居点使用。

  不过这地方较为平坦,本地原住民早就聚群而居,和土人的可能矛盾使得海商们都不愿意来此开辟。

  但三一教徒以小地主和小手工业者为主,视野也更像是小地主和商人,他们只想要有自己的土地种植,纷纷觉得这地方适合开垦产业。

  简陋的三一教堂也开始筹划建设,三一教徒对当地原住民加以安抚,划分疆界,又将聚群而居的教徒规划成营寨互相保护。

  他们打算在台湾扎根之后就开始对周围的原住民传教。

  儒释道三家都能被整合成一个宗教,三一教徒觉得吸纳大员岛上土人入教也不是什么问题。

  除了这几家较大能力的定居势力之外,还有大量小规模的流民在只有几艘船的海商招揽之下过海峡去讨生活。

  定居点星罗棋布,但实际上第一批上岛开垦的人数却还不到一万,前期的开拓必然万分艰苦,福建的官员也行动起来,主要是往岛上派一些医生,免得太多的流民死于瘴气。

  开垦工作已经有些眉目,王文龙也打算利用《旬报》发行一系列报道,一方面是宣传福建衙门鼓励大家去大员岛开垦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宣传一些卫生知识。

  比如瘴气,这东西在后世建国之后专门有专家学者做过研究,并得出明确结论:瘴气就是以疟疾为主的一系列传染病的总称。

  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王文龙也知道——金鸡纳霜,但是金鸡纳树原产南美,此时只有当地土著人才能见到,历史上要到几十年后西班牙殖民者才能发现这种药物,至于现在,王文龙哪怕知道有金鸡纳霜这一特效药也搞不到。

  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防治疟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搞好卫生清洁工作。

  王文龙打算写文章科普疟疾的常识:疟疾通过蚊虫传播,要降低感染疟疾的概率所要做的就是做好定居点的卫生工作。包括清除定居点周围的死水,定期对茅厕、沤肥池做石灰消杀,在夏季对室内进行烟雾熏蒸驱赶蚊虫等等。

  他的文章还没动笔,家中却来了个意外客人。

  来人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一口江浙口音,一见到王文龙就激动说道:“静观先生,你的《国富论》写的实在太好!没想你真愿意见我。”

  现在隔三差五就有人投帖子到家里想见王文龙,或是想请他参加文会,对于其中大多数帖子王文龙都是已读不回,但今天看到这人的帖子王文龙实在是不得不请他进来。

  因为落款叫毛文龙。

  东江镇、皮岛总兵毛文龙,明末历史绕不开的人物……

  不过那帖子里面全文都在讲什么《国富论》以及做生意的事情,让王文龙看得一头雾水,他看完帖子都还不知道毛大总兵究竟是要来干啥?

  “不知朋友找我有何事?”王文龙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就见毛文龙个高、精瘦,不像武人,倒像个小商贩。

  毛文龙听到王文龙的问话,一下打开话匣子:“我与一帮朋友在杭州读到静观先生的《国富论》,只觉得是天下至理,我等都看的废寝忘食,互相交流,以为按照先生书中所说在这世上做个商人也能有大作为。所以我们便一起合股,打算成立一个商社,经营海贸。”

  “等一下,”王文龙感觉脑子有点乱,“毛朋友想做生意?”

  要不是看着面前人的帖子中名、字、籍贯都对,他此时多半要怀疑眼前这青年和历史上那皮岛总兵没有关系了,一个明末大将,和一个满嘴生意经的小青年,这哪哪都不挨着呀……

  毛文龙道:“静观先生,我们照你书中的分析,仔细研究过了天下的生意,发现有一个地方的生意还没人做。”

  王文龙:“哪里?”

  毛文龙:“辽东!”

  怕王文龙以为他是胡乱说的,毛文龙连忙分析起在辽东做生意的好处来:“您书中说过,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辽东守军军饷极多,但是物产不丰富,当地的物品价格肯定昂贵,如若从海上运货去辽东,想来能收到和远洋贸易差不多的利润。且走辽东可比走西洋要方便多了。”

  王文龙一笑,问道:“你们可在辽东有台面上的关系。”

  毛文龙道:“这事情我也想过,不瞒先生所说,我舅舅乃是兵部职方司主事沈光祚。”

  王文龙点头,现在辽东正是用兵之地,兵部职方司专门就是管军队官员升迁调任的,在辽东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毛文龙的生意经还真能转得动。

  王文龙问:“所以你来找我做什么?”

  毛文龙有些尴尬笑道:“此中利益颇大,只恨财力不足,我以为建阳先生雄才伟略,定然有投资的眼光……”

  王文龙笑道:“原来是要钱来了,你打算让我投多少钱?”

  历史上的毛文龙还真就是个商人出身,从小不喜读书,但头脑聪明,一直混到将近三十岁,啥都没混出来,于是去找了舅舅沈光祚疏通关系,推荐到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参加了个武举考试后升了百户。

  后来辽阳被后金攻陷的时候毛文龙果断弃军逃跑,等局势平静之后又找自己舅舅再疏通关系,这次混到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下。

第229章 改编《大明劫》

  不久,广宁之战明军惨败,这回毛文龙没跑,而是带着两百多败兵,眼光精准的抄了后金军后路,攻打下鸭绿江边上的丹东,然后驻扎鸭绿江口的皮岛,通过海路补给跟后金打游击

  从此以后皮岛成为贴在后金背上的一个大隐患,毛文龙时不时就派人出去捅一刀子,打完又撤。这就是欺负后金没水师,毛文龙把皮岛的防御修建好之后,后金根本拿他没办法。

  毛岛主就守在岛上,原本的两百多人居然渐渐发展成三万多人的队伍。

  而此时才刚刚二十五岁的毛文龙还只是个喜欢练武经商的游侠儿而已,根本还没有当将军的想法。

  毛文龙来福州也就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最主要的目的甚至都不是借钱,而是来见见自己的偶像王文龙。

  这时听到王文龙居然真问起他要借钱的数字,毛文龙一时都有些惊讶。

  他忍不住问:“先生真的愿意借我钱?”

  王文龙点点头笑道:“你们的商业计划可行,你又有那样的舅舅,我自然愿意借钱。”

  这是真话,哪怕毛文龙在这个时空没有成为名将王文龙也愿意借钱,因为毛文龙的舅舅绝对能够保证他这生意的利润。

  沈光祚现在是兵部的官员,对于辽东军队影响力极大,而且历史上几年之后,他还会调任山东,一路在山东升迁到左布政使。

  明代的山东可不止后世那点地盘,这年代的辽宁也是山东跨海的飞地,这也是为啥明代铁岭出生的孔有德会被叫做“山东孔有德”。

  沈光祚做山东高级官员对于辽东的影响力是相当大,不然毛文龙在辽阳陷落后撒腿就跑后怎么可能转头又去辽东巡抚王士贞手下当军官?换成别人不被治罪就不错了。

  而毛文龙却不知道王文龙的心思,在他看来他不过是空口白话一顿,王文龙居然就愿意掏钱,他到现在一直是个游侠儿,读书不成,到处厮混,至今什么名堂都混不出来,家里人也看他不起,却没想到王文龙如此信任他。

  瞬间毛文龙就心中感动,很仔细的跟王文龙计算说道:“买海船我是买不起,我打算租一艘三十料的船,船费我找关系先赊一半,这就要三百两,至于货物,送往辽东直接运粮食都有的赚,粮食的收购价算一千两……”

  算来算去,毛文龙最终说道:“只要能有二千两的本金,这趟买卖就能做得!”

  王文龙点头道:“好,我先拿二千两借给你们用着,交个朋友等你们挣到了钱再还。”

  “这个……先生说的是真的?”张口说了一通商业计划居然直接就弄来二千两,瞬间毛文龙对于建阳先生对自己的信任都感到有些压力。

  王文龙笑着说道:“也是正好我手上有钱,你如此喜欢我的书,我也愿意交你这个朋友。”

  毛文龙见王文龙一脸真诚,瞬间无比感动,忍不住起身对王文龙拱手道:“多谢建阳先生,二千两银子,三分利,毛文龙明年年底前一定归还,若是食言,我便枉做男子!”

  王文龙笑着说道:“不须如此,这只是借款而已,三分利也算很多了。”

  毛文龙无比感动,心中觉得王文龙简直是仗义疏财的豪侠。

  上千两的银子重达百斤,要是毛文龙一个人揣着回浙江绝对属于招摇过市了,即使他武功盖世恐怕也没有活着到杭州的机会。

  王文龙先在福州弄了三百两现金,并换成了黄金方便携带,而剩下的数字他则写封信给袁无涯,要他把书种堂《国富论》以及《葡萄牙国史》后续的稿费借给毛文龙,差不多就能凑齐了。

  毛文龙心情激动,他在福州留宿一晚,第二天就急急忙忙踏上回程——留在福建也是要算利息的。

  毛文龙走后,沈宜修跑出来偷偷拉王文龙的衣角问道:“这就拿了五百两银子?”

  现在沈宜修已经开始学做王家主母,见到王文龙轻而易举就撒出去五百两银子,突然很担心自己家族未来的生计。

  王文龙笑着说道:“你舍不得?”

  沈宜修老实的点头。

  王文龙哈哈大笑:“放心吧,我多写几本书,总饿不着你们。”

  沈宜修问:“相公要写书了?”

  王文龙点点头,他一直在《旬报》连载两个小说专栏,一个专栏写武侠小说,侦探小说注重娱乐性,另一个专栏则专门用来连载世情小说。

  《俗世奇人》已经连载结束,王文龙必须写新作了,要不然他的专栏就得开天窗。

首节 上一节 13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