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大时代 第476节
“我都听店里的人说了,你这手段都是跟着朱良春江苏那帮人学的。”
“除了朱良春是个江湖派医生,其他都是学院派的。”
“看来学院派搞研究的,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听到老头的评论,方言对着他说道:
“您自己不也是学院派的吗?”
老邓头说道:
“那不一样,我是学中药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按部就班规规矩矩,以前是什么样,现在就应该是什么样。”
“老祖宗已经把路走出来了,我就只用死记硬背就行。”
“要是像乡村野医生那种,用什么死猫死狗或者没见过的东西入药,那就是拿着病人的生命开玩笑,所以中药还是学院派的好。”
“但是中医不一样,中医江湖派的实战多,比在学校研究室里指上谈兵的人可要有经验多了,所以中医还是江湖派的好。”
听到这里,方言说道:
“我倒是觉得不应该分什么江湖派学院派,毕竟患者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他们的想法很淳朴,只要够治疗他们病症的医生,那就是好医生,分那么多只能增加中医自己的内斗。”
“现在西医已经起来了,要是咱们中医自己还内斗,那后面可就有苦日子过了。”
听到方言突然给话题上价值,老邓头却也不争辩,反倒是眼前一亮,说道:
“嚯,小伙子,你这觉悟很高嘛!”
然后说道:
“你说的不错,西医出现后,既视中医为旧文化,严斥中医的阴阳五行运气理论是封建迷信,更认为新、旧文化绝不能同行,故极力否定中医,宣扬独信科学西医,中西医很快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不平衡态势,中、西医虽已并存于世,却实际上毫无互相融会、互为促进之可能,而只是各走各路,各自独立发展,比之中医内的派别之争,这才是最要紧的事儿。”
方言没想到老邓头还真听进去了。
不过想到他是广东人,方言也一下释然了,后世全国也就只有广东这边让中医有较为宽容的发展环境。
于是方言对老邓头拱了拱手:
“您老高见!”
这还是方言今天第一次夸老头子,老邓头感觉颇有几分顺耳。
对着这小子观感也好了很多。
接着方言在一旁治病,他就在一旁观看,一直到了中午十一点四十,病人终于看完,老邓头才发现这来的人,还真不管是什么病症,方言都能搞定。
属实让他刷新了认知。
本来想着这小子以后会是家里后辈的竞争对手,还对他有些提防,但是刚才方言那一句话,又让他感觉确实不该有门户之见,毕竟这西医眼看着做大,中医来斗来斗去,有个什么意思?
方言这边写完了医案,然后就准备收拾下班。
害怕老邓头不知道,于是走之前就先告诉了他,自己就上半天班。
老邓头对着方言说道:
“这规矩我当然知道,上午看病,下午看书嘛。”
方言恍然,点头道:
“那是我多嘴。”
方言对着他说道:
“对了,您是广东哪里人?”
“开平县,听过没?”老邓头说道。
方言立马来了兴趣问道:
“那写《新编中医学概要》《中医诊断学讲义》的邓铁涛老师您认识不?”
邓老一怔,然后说道:
“认识啊!他该叫我叔。”
方言听到后,忙拱手:
“呀,失敬,原来是名门之后。”
邓铁涛后世被认为是广东中医的领军人物。
对中医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深远。
1990年,上级计划精简机构,邓铁涛于8月联合全国名中医“八老上书”,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只能加强和完善,而不是乘此机会把它撤并掉”。
10月9日得到答复:同意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全国中医药工作职能。
1998年,全国刮起了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邓铁涛再次挺身而出,第二次联合全国名中医“八老上书”,中西医院校合并风被紧急叫停。
2000年,在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时,邓铁涛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GD省中医院带徒,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关心学子成长,支持青年发展,早在1992年就于广州中医学院设立“邓铁涛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
在2003年,再次出资80余万元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资助中医科研课题研究。
2003年的时候疫情,他提供了中医方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当时在医院里取得了患者“零转院”“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战绩。
其后抗击经验被推广到全国,也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即便在病榻弥留之际,他仍以中医药事业为念,将所获岐黄奖100万元奖金捐赠给学校资助科学研究。
所以方言对邓铁涛邓老那也是打心底的崇拜的。
现在没想到居然还遇到一位邓老的族叔。
老邓头当然不知道方言在想什么,摆摆手说道:
“嗐,我们老邓家虽然是中医世家,但也不算是名门,你这就有些乱夸了啊。”
“要说名门朱良春家那才算名门,朱熹公的后人谁不知道?”
方言说道:
“那不一样,我听过广东那边中医卧虎藏龙,并且也是最先和西医争雄的地方,那边的中医世家,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邓老说道:
“你这话倒是不错,我们家乡那边最先受到西医的冲击,1835年西医就是在广东登陆的,那会儿全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就是广州新豆栏街上的“眼科医局”。”
方言知道这个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医院。
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已有很多外国人到广州经商做贸易,传教士也来了不少,为了给这些洋人看病,一个有着医学博士头衔的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看到行医既可有利,又能方便接近中国民众而益于传教,便在广州开设了这家“眼科医局”。
这个西化的“眼科医局”,其生意很不错,三个月间,便接待了925名患者。大概其疗效也不错,因而名声大噪,随着其发展扩大,便改名为“博济医院”。
1866年,“博济医院”又开设了华夏第一家医学学校“博济医学校”,后改名南华医学校,1904年再改称为“华南医学院”,这便是今天的“中山医科大学”之前身。
国父中山先生,也曾于1886年到这间学校学习医学。
百余年以来的中、西医争雄史,也由此拉开序幕。
PS:精品徽章拿到手了。
为了庆祝,今天更新不扣更新量了。
目前欠大家的12000字翻倍,成24000字,感谢大家的支持助老凤一路从600多首订到精品,谢谢兄弟们!
第407章 中西医争雄之始,我也是中医世家子弟?
剩下的时间,方言就和老邓头聊起了西医进入广东时候的事儿。
老邓头不愧是读过书的,聊起来也条例清晰,头头是道。
他拿了张凳子坐在方言诊台边,说道:
“我听家里长辈说,1835年西医一进入广东的时候,发展势头就很好。”
“第一家西医“眼科医局”期间,其创办人彼得·伯驾博士的行医对象,不仅有洋人,更有遍布中国民众的各个阶层,甚至,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英及后来的抗英名臣林则徐,彼得·伯驾这人都为他们看过病。”
方言点点头,接过话茬说道:
“确实,当时在高层眼里,西医就是先进的代表。”
“那时候开始,一些有能力的家庭,也让家里后辈到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医知识,随后他们回来关于西医知识的一些书籍文章,也开始陆续被翻译出版,里面的知识令人耳目一新,于是西医学逐渐被大部分人接受。”
“就连一些中医名家也开始对西医学问进行研究,试图将其理论用于中医,认为应该取长补短,于是不少中医开始自学西医,甚至还有一些当时的名医。”
老邓头有些惊讶的看向方言,说道:
“你居然也听过这段历史啊?”
方言笑了笑,这可是当时大学教授说的最起劲的一节课,那会儿老头讲课都快讲出高血压了。
方言对着老邓头说道:
“偶然听人说起过。”
老邓头说道:
“那可不,就是因为大家都没警觉,所以他们发展的特别快,直到1919年,就在广州一个地方,西医医院就已有39所之多。”
“然后国内其他地方也就遍地开花了。”
“当时还有个南湘雅、北协和的说法,你听过没?”
上一篇: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