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519节

  周益民仔细打量着这些成品,指尖顺着竹编纹路游走,在一处接头处突然顿住——三根细如发丝的竹篾竟被编出缠枝纹样。

  “好手艺!”他猛地抬头,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

  “我知道,街道办有一个加工厂,现在需要不少竹编,而且你们村里应该有不少人的手艺应该不错?”

  梁村长手中的旱烟杆“当啷”掉在地上,烟灰洒在补丁摞补丁的棉鞋上。

  他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却被梁靖国的喊声盖过:“真的假的?益民!”

  周益民没回答,而是抓起个竹筛对着煤油灯,光影透过经纬交错的篾条,在墙上投下细密的菱形光斑。

  梁村长突然蹲下身,布满老茧的手捂住眼睛,指缝间渗出的水珠落在结冰的地面,瞬间凝成细小的冰晶。

  周益民望着梁村长眼里迸发出的希望光芒,语气坚定如铁:“这个当然是真的,我不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梁靖国紧绷的肩膀终于松懈下来,一屁股跌坐在条凳上,震得炕头的竹编物件都跟着轻颤。

  梁村长颤抖着重新捡起旱烟杆,却忘了往烟锅里填烟丝,只是用布满裂口的手指反复摩挲着竹杆:“同志,能麻烦你帮忙引荐一下吗?”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庄稼人特有的质朴与恳切,仿佛这一句话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周益民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暮色已经漫过了土坯房的屋檐,墙角的积雪在阴影中泛着幽蓝。

  “当然没有问题,不过现在时候有点晚,我明天再去帮你问一下!”

  他指了指墙上的老挂钟,时针正缓缓靠近五,“街道办都下班了,去李主任家里说也不急在这一时。”

  梁村长这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湿润的光泽。

  他突然站起身,粗糙的手掌紧紧握住周益民的手,掌心的老茧几乎要硌疼对方:“同志,谢谢你,如果不是有你的话,我们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说着,他的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哽咽声,仿佛要把这几年村里的艰难困苦都随着这句话倾诉出来。

  梁靖国也红着眼眶凑过来,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周益民抬手打断:“咱们都是老同学,说这些见外了。”

  他拍了拍梁靖国的肩膀,转头看向梁村长,“明天一早我就去街道办,你们今晚先统计一下村里会竹编的人,有多少人力,能做多少活,列个数出来。”

  梁村长一口就答应下来,毕竟这种事情,就算是周益民不说,他也会这样做。

第602章 被吸引住的李主任

  暮色完全吞噬最后一缕天光时,梁家庄的老槐树下已聚满了人。

  寒风卷着雪粒扑在村民们补丁摞补丁的棉袄上,却抵不过梁村长手中马灯的光晕——昏黄的灯光在雪幕中摇曳,将众人冻得通红的脸庞染成琥珀色。

  “都安静!”梁村长敲响挂在树杈上的废犁铧,铁锈混着冰碴簌簌掉落。

  人群骚动声戛然而止,唯有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

  他握紧还带着周益民体温的搪瓷缸,喉结在粗布围巾间滚动:“今天,来了位贵客,给咱村指了条活路!”

  话音未落,人群瞬间炸开锅。

  王婶攥着冻裂的手挤到前排,发髻上的碎雪抖落在补丁围裙上:“村长,可别哄俺们!仓库的粮见底了,再没指望”

  她的话被此起彼伏的议论声淹没,李瘸子拄着拐杖的手微微发颤,赵老汉吧嗒着旱烟袋,火星在寒风中明灭不定。

  “是真的!”梁靖国突然从树后闪出,中山装肩头落满雪,“我老同学周益民,就是报纸上登过的发明家!他说街道办加工厂要大量竹编”

  这话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死寂的寒夜。

  人群中响起抽气声,有孩童兴奋地蹦跳,震落头顶树枝的积雪。

  梁村长举起马灯,光柱扫过村民们惊喜交加的面孔:“会编竹器的,明早到队部登记!能编筐的编筐,会织席的织席,只要手艺过硬,不愁没活计!”

  他特意晃了晃手中的竹篮,细密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就像这样的手艺,都给我亮出来!”

  人群开始骚动着散去,三三两两的议论声在雪夜里飘荡。

  张二媳妇攥着丈夫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哭腔:“他爹,咱家那套编灯笼的手艺,这下可派上用场了.”

  在老槐树下,梁村长望着村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马灯的火苗突然蹿高,照亮他眼角未干的泪痕——这场在寒冬深夜召开的大会,终于让沉寂太久的村庄,重新响起了久违的生机。

  月光爬上老槐树的枝桠时,梁村长家的土坯房里仍亮着昏黄的煤油灯。

  八仙桌上摊开皱巴巴的牛皮纸,梁靖国用冻得发红的手握着铅笔,在纸上沙沙记录。

  “老赵家两口子能编竹筛,老孙头擅长织鱼篓”梁村长一边往烟锅里填着自制的旱烟丝,一边掰着粗糙的手指盘算,烟灰不时落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上。

  窗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婶裹着褪色的蓝头巾闯进来,鬓角的白发上还沾着冰碴:“村长!俺家那口子年轻时在竹器社当过学徒,能编花样!”

  她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竹编蚂蚱,翠绿的篾条在灯下泛着微光,触须和翅膀的纹路栩栩如生。

  梁靖国眼睛一亮,铅笔尖在纸上划出长长的墨痕:“这手艺肯定行!”

  夜深了,寒风越发肆虐,却吹不散屋内的热烈气氛。

  当最后一个村民离开时,鸡笼里的芦花鸡已经开始打鸣。

  梁村长望着写得满满当当的三页纸,突然起身打开柜子,取出个用油纸层层包裹的物件。

  竟是个精美的竹编食盒,盒身编着吉祥纹样,提梁处还镶嵌着打磨光滑的鹅卵石。

  “这是我爹传下来的手艺。”

  梁村长摩挲着食盒上的纹路,声音里带着追忆:“当年大户人家办喜事都抢着要。要不是这些年.”

  他没再说下去,小心翼翼地将食盒放进藤箱:“明天让益民看看,要是这都能卖,咱村的手艺绝对能打响!”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梁村长家里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女人们抱着编到一半的竹篮,老汉们扛着精心挑选的竹条,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手里举着用细竹枝编的小鸟。

  梁靖国站在土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下,扯着嗓子喊:“按顺序登记!带了成品的往前站!”

  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来,照在村民们布满期待的脸上,将竹器的光泽映得愈发鲜亮。

  而此时的周益民,正跨上摩托车向街道办疾驰而去。

  油箱上凝结的霜花在风中簌簌掉落,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梁家庄后山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和村民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

  摩托车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载着两个村庄的未来,驶向崭新的一天。

  周益民跺了跺棉鞋上的积雪,金属门扣在寒风中发出清响。

  门卫大爷戴着雷锋帽,正用铁皮桶烤火,火苗舔舐着结霜的壶底。

  “大爷,李主任到岗了吗?”他哈出白气,从中山装内袋摸出半包大前门,烟盒边缘被体温焐得发潮。

  老陈的眼睛亮起来,烟卷叼在冻得发紫的唇边:“刚看见她自行车停车棚了。”

  周益民替他点上火,火苗在风中明灭间,瞥见对方棉袄补丁上残留的机油痕迹——和梁家庄村民的补丁一样,都带着被生活磨砺的质感。

  李主任办公室的玻璃蒙着层白雾,周益民敲门时,听见钢笔尖在报表上沙沙游走的声响。

  推开门,油墨混着茉莉花茶的香气扑面而来,李主任戴着金丝眼镜,正用红笔圈画数据:“周科长,什么风把你吹过来!”

  她带着笑意的目光带着长辈特有的调侃。

  周益民摸了摸发烫的耳尖,老式铸铁暖气片在身后散发着灼人的温度。

  “李姨,最近不是忙嘛?”他接过递来的搪瓷杯,杯底沉着几颗枸杞。

  “我有件事情想找你帮忙?”

  李主任往椅背上一靠,毛线织的暖手筒滑到小臂:“益民,什么事情,竟然能让你都解决不了?”

  她转动着红蓝铅笔,金属笔夹反射的光斑在周益民脸上晃动。

  周益民从帆布包掏出梁村长编的竹篾书签,竹叶纹样在阳光下纤毫毕现。

  随着梁家庄的困境、后山的竹林、村民的手艺缓缓道来,李主任修剪整齐的眉毛渐渐拧成结。

  当说到孩子们啃着掺野菜的窝头时,她突然起身,热水瓶的木塞被碰得“咚”地弹起:“走,现在去看看!”

  周益民也没有想到,李主任的反应会如此之大,没有办法只能跟着李主任出去。

  由于骑自行车的话,速度太慢,所以还是开周益民的摩托车去。

  摩托车引擎的震颤顺着骨架传上来,李主任的牛皮手套在冰冷的铁架上抓得发白。

  周益民特意放慢车速,可车轮碾过冻土裂缝时,后座还是猛地颠起,惊得她下意识攥住对方棉袄后襟——粗布纹理透过掌心,带着柴火烘烤的焦香。

  不一会,就离开四九城。

  “再往前三里就是梁家庄!”周益民的喊声被风撕碎,李主任侧耳去听,围巾边缘扫过脖颈的冻疮,火辣辣地疼。

  她缩了缩脖子,将冻得麻木的手揣进军大衣内袋,摸到早上没吃完的硬馒头,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报表上那些赤字数据。

  山道盘旋而上,摩托车突然打滑。

  李主任本能地环住周益民的腰,指尖隔着三层棉衣仍能感受到对方绷紧的肌肉。

  碎石子在轮胎下飞溅,她望着悬崖边结霜的枯草,心跳声几乎盖过引擎轰鸣。

  “这条路去年塌方过。”周益民的声音平稳如常。

  “但后山竹林,就是从这道坡上去.”

  “这些竹子四季常青。”周益民停稳车,摘下护目镜,睫毛上凝着细小的冰晶。

  “春天发笋时,三天就能窜半人高。”李主任踩着积雪走近,竹节上的白霜簌簌落在手背,凉意顺着袖口往上爬。

  重新上路时,摩托车后座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周益民回头,看见李主任正用冻僵的手指将毛线手套拆成两截,露出半截通红的手指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首节 上一节 519/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修仙:我有一个物品栏

下一篇:重生最强太子爷,制霸全球经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