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617节
“作家江弦所作名为《你别无选择》的中篇小说在大陆文坛掀起巨浪,这股浪潮迅速席卷香港,被本地媒体称为‘江旋风席卷’。”
“小说以某音乐学院作曲班学生为原型,描绘了一群‘不务正业’的天才在僵化教育体制下的挣扎与反叛。
主角李鸣反复思考退学的情节,马力之死的荒诞象征,以及贾教授与金教授的保守与革新之争,直击青年对权威的质疑。”
“小说在香港引发抢购潮,学生群体争相传阅,甚至自发组织读书会讨论书中人物的命运。
采访中有读者道:‘我们像李鸣一样,在考试与理想间撕扯;马力之死让我们看到体制的冷酷,而董客的投机则像极了社会现实的缩影。’”
“学者卫建民指出,小说通过夸张的校园生态揭露了教育体制的僵化,而香港青年从中读到的不仅是文学实验,更是对自身处境的隐喻:在殖民的迷茫中寻找身份突围。”
“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在采访时回答:《你别无选择》已成为香港青年反叛精神的文学图腾,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代际,成为一代人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文化符号。”
“.”
江弦来来回回读了几遍,这通篇的文字,其实就一个意思:
《你别无选择》在香港火了!
前不久,作家出版社在香港出版了一批国内先锋优秀小说作品集。
《你别无选择》正在此列。
这也是香港青年们读到这篇小说的原因。
“如果不是我在香港的朋友告诉我,我都不知道这篇小说会在香港火成这样。”王濛激动的说。
江弦倒没觉得太意外。
《你别无选择》的主题,以及小说的内容,的确和香港青年们的思想相照应。
因为彼时的香港青年,正经历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激荡。
这批青年是迷茫的。
因为就在去年,经过整整22轮的谈判,我们终于签订了回归条约。
《你别无选择》之中“别无选择”的宿命感与“必须选择”的叛逆冲动,恰与香港青年对身份认同与自由表达的渴求不谋而合。
因此,这篇小说才能够在香港大获成功。
“‘江旋风’,你要是去香港办一个签售会,排队的人恐怕能排满整个皇后大道!”王濛道。
“您客气了。”
江弦自谦的笑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表现得有多激动。
王濛看在眼里。
心里那叫一个欣赏。
江弦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种气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哪怕是作品火遍拳香港,也只是微微一笑。
嗯,这才是干大事儿人应该有的气度!
不过也有可能是江弦见惯这样的场面了。
他在香港早就有了名气,虽然不是在文坛,因为他最早在香港爆火的作品是《霍元甲》那部电视剧,当初在香港一经播出,收视率达到惊人的86.5%。
“你写的这篇《你别无选择》真是意义非凡。”
王濛回想了下近期的文学氛围,忍不住感叹道:
“这几个月,现代派的作品跟井喷似得在文坛大量发表。”
毫无疑问。
这样的结果要归功于《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归功于江弦。
这一点在文坛已经达成了共识。
事到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复盘过《你别无选择》发表后引起的一波三折。
刚发表之后惹来批判声一片,结果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说的内涵被重新理解、被颠覆,评论家们甚至将其评价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而后更是《人民X报》发文评价,对这篇小说给予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肯定。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现代派作品已经流派纷呈,遍及了全球。
而从江弦的这篇《你别无选择》开始,“现代派”色彩同样浓厚的作品陆续发表,中国也能开始生产像西方那样的“现代派”作品。
从这一点上来说,江弦和这篇《你别无选择》的功绩,无疑是不可忽略的。
在将来,这篇小说的文学意义也是要被铭记并被反复提起的。
“我那篇小说你看了么?”江弦话锋一转,忽的问道。
王濛笑了笑,“我正要说那个。”
两人讨论的,自然是江弦前不久寄给《人民文学》的那篇新作。
“你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篇小说?”王濛好奇的问道:“是受了最近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影响?”
“这几个月确实没少看棋。”
江弦笑了笑,“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好!”
王濛一脸赞叹的表情,“读完以后,荡气回肠,令人凛然难忘,我已经安排在下一期《人民文学》上发表了。”
“另外呢,还有件事儿要和你说。”
“什么事儿?”江弦疑惑。
王濛神秘一笑,“我把你这篇小说拿给上面看了,你猜上面怎么说?”
“怎么说?”
“具体怎么说的,我就不复述了,你只要知道,上面下了命令,让《人民文学》下一期提前几天发行。”
“提前几天发行?”
江弦一脸意外。
刊物发行都是有日子的,提前几天发行这种事,他闻所未闻。
王濛解释道:
“这是上面特意吩咐的。”
“这是命令。”
“必须在聂卫平迎战小林光一之前,发表你的这篇小说!”
第458章 辣个男人出手了
《人民文学》是月刊,每月发刊时间是3日。
这个日期可不是说改就能随便改的,发刊日期提前,那印刷厂、发行部都得跟着调整工作。
但这一次,提前发行是上面的命令。
有多上面呢?
江弦跟王濛打听了一下。
只能说,在原定的历史轨迹上,聂卫平赢下中日围棋擂台赛以后,这个人特地请聂卫平去吃了顿饭。
“他老人家说了,虽然别人常给他讲,哀兵必胜,虽然我们处于劣势,但逆转局面不是没有机会。”
“但是他老人家觉得,‘哀兵都只有一个喽!’”
“千万不能让棋手觉得自己是罪人,不能让人家背负上这样的压力,赢了,是民族英雄,输了也没事,明年再来过嘛。”
“.”
江弦笑了笑,“这话还真是豁达。”
“诶,人家的境界,岂是咱们能比的?”王濛开口道。
“棋手们的压力确实大。”
江弦说,“我记得第一局的时候,汪见虹迎战依田纪基,下到一半,汪见虹还流了鼻血。”
顶着没人看好的形势出战,又是面对从未赢过的对手,这压力可想而知。
“那你就安排提前发表吧。”
江弦道:“我发表了这么多作品,还是头一次得到这样的待遇。”
“别说你是头一次了,我也是头一次见呢。”
王濛感叹道:“你小子,以前《人民文学》为你发专号,全刊刊登你的作品,这一次又为了你的小说,提前在发行日之前发表,真是极尽殊荣!”
“那得感谢领导们的厚爱。”
王濛听得嘴角翘起,“主要是你自己写的好,你这篇小说,已经在上面传开了,读到的人无不折服。”
“上面对围棋很关注?”
“当然关注了,棋运事关国运,棋运盛,国运盛,当然很关注,你别忘了首任围棋协会的主席是谁。”
王濛道:“另外呢,前两天,我去拜访了一趟陈祖德先生。”
“陈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