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32节
楼下人头攒动。
这会儿的京城正是闷热的季节。
但底下那群人仿佛感受不到太阳的灼热,摩肩擦踵,吵吵嚷嚷。
“今天没订单我就不走了!”
“你们作家出版社能没货?谁信呐?拿不着货谁也别想安生。”
“我们不是闹事儿来的,我们就要货。”
“.”
姚笑愚叹了口气。
从前几天开始,新华书店发行所那边就一直给他们作家出版社打电话过来,跟他们要《人民文摘》的订单。
出版社的职工一听就懵了。
《人民文摘》?
我们这儿存货为0啊!
没有囤货,怎么给你们发订单?
这边答复让他们先等等,事情拖着没有解决,结果等到今天上午,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不光出版社的电话被打爆了。
眼瞧着电话打不通,发行所的人干脆直接堵到了他们出版社的门口。
不光发行所,连京城各家的发货店也派人找了过来。
来的目的都很一致:
要《人民文摘》!
不管是新华书店,还是发货店,人都是要赚钱的。
店里那么多读者都指名道姓要买《人民文摘》,他们这儿却没货?
要是一个两个也就算了。
那可是成百上千的读者!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今年各家可都是搞改革,搞承包。
本来赚点钱就够不容易的。
这眼看着钱到了嘴边却赚不进裤兜里,你说这事儿搁谁谁不着急?
而且,还有些事儿逼类型的读者,买不着《人民文摘》人家不罢休。
人家跑去投诉他们。
惹得领导都打电话来过问,害得他们这些人挨批评。
再一问出版社这边,就是让他们再等等、再等等。
等?
等你个祖奶奶!
干脆直接夹着皮包,直奔沙滩北街2号的作家出版社。
于是乎,作家出版社院儿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涌进了一大波人,吵着闹着要刊物。
这动静自然吸引了从维熙的注意。
从维熙有些不解,“这个问题还算问题么?短时间内把订单全部解决掉当然是不现实的,先用缓兵之计,从仓库里调余货出来,分给他们,让他们一人拿一点回去,然后我们马上加印”
出版社碰上卖的非常火爆的刊物、单行本这都是常有的事儿。
基本上也都是用这个策略。
姚笑愚摸了摸鼻子,脸色有点尴尬。
“社长,咱们仓库已经没有《人民文摘》了。”
“没有?”
从维熙皱眉,“没有是什么意思?”
姚笑愚局促道:“卖了个干净,一本都调不出去了,这杂志当初我们首印就只印了十万册,直接全卖给了新华书店那边。”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你们这是打完这场仗,就不想着下一场仗了?”
从维熙有点生气,“这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啊!怎么想的嘛?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您别生气、您别生气,您听我说。”
姚笑愚解释道:“唉,咱们出版社本来生产任务就紧张,底下几个印刷厂各自都有生产任务,当时就想着,先拿十万册给新华书店,回头看销售情况,有需要我们再加印。
谁也没想到这个《人民文摘》会卖的这么快,打了同志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按常理来看,姚笑愚他们的工作安排没有什么问题。
这么做,既不给生产任务添负担,又不用担心《人民文摘》销量过差给出版社造成太大损失,一举两得。
再加上,在很多编辑同志的潜意识里,即便《人民文摘》是《人民文学》的副刊,一本杂志的创刊号,又能卖的有多好嘛?
谁能想得到。
十万册刊物被顷刻炼化!
根本就没给他们作家出版社留下一点点反应的时间。
“唉。”
从维熙叹一口气,一脸的恨铁不成钢道:“赶紧去加印,先停一停当代小说文库的出版任务,优先印刷一批《人民文摘》出来。”
“停了当代小说文库?”姚笑愚吃了一惊。
当代小说文库是他们作家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批系列丛书。
也是中作协布置的重点任务。
停了这个去印《人民文摘》。
那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不过眼下,好像也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先把楼下的这些闹事儿的人解决掉要紧。
要怪,就怪他们作家出版社当初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想明白,这才让他们这会儿这么被动。
“唉,这个江弦,写小说火就算了,怎么办一本刊物也能火成这样?”姚笑愚嘀咕着说。
翠花胡同6号院子。
“同志,还是你们的信。”邮递员将一大袋子信递到朱伟面前,笑了笑:“这些都是,你们这杂志办的真火,这两天我净往你们这儿跑了。”
“可不是么。”
朱伟叹了口气。
这两天他一会儿出来收一堆信。
这哪是当编辑?这是当力工啊!
“回头可得跟江主编说说,咱们得弄一收发室,不然我都没空审稿子了。”朱伟带着一袋子信回到办公室,朝着坐在椅子上的郑渊洁说。
嘴上在埋怨,心里其实还是挺高兴的。
这两天铺天盖地的读者来信透露着一个信息:
他们《人民文摘》火了!
这两天郑渊洁也不忙活他那《童话大王》了,没事儿就过来朱伟这儿看读者们的来信。
“这几天收着有一千封没有?”郑渊洁问。
“有了吧,肯定有一千封了。”朱伟说,“我这儿都快搁不下了,这还没个一千封?”
“我觉得也有了。”
郑渊洁望着四周,感叹道:“创刊号就收着这么多信,我觉着主编以后得再找一院子,专门放读者们的信,不然恐怕是真放不下。”
“专门弄一院子放信?”
朱伟笑出了声,“老郑,真不愧是童话作家,你也是真敢想,买房子放信这么奢侈的事都能想的出来。”
“.”
郑渊洁不语,只是低头拆信,他手上这封有点厚度,是一名工人同志寄来的,并不是单纯的参与抽奖,而是一封表扬信:
“同志你好,我是SY市机械厂的一名普通钳工,今天特意从厂里借了信纸信封,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我是前天在厂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人民文摘》,本想着就随便翻翻,没想到这一看就放不下手。”
“午休时我捧着杂志坐在车床边上读,连食堂打饭的铃声都没听见,还是车间主任拍我肩膀才反应过来,还叫他笑话我‘书虫钻了铁疙瘩’!”
“午休读不完,下班后我把杂志藏在工具箱里带回家,夜里就着十五瓦灯泡读了一遍又一遍。”
“我特喜欢那个讲袁先生的故事,没想到还有农民一样每天钻在田间地头里的科学家。”
“现在这刊物已经在车间里悄悄传开了,工友们都抢着借阅,宣传科李干事还抄录了刊物里的诗贴在黑板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