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49节
“南朝鲜有一架飞机出事了。”
“啊?”
“已经调查清楚了,被毛熊打下来了,据说上面有20多个美国人。”
“.”
坐在餐桌前聊了会儿天,各种食物就摆满了餐桌。
“像这么吃,我非胖了不可。”王安忆说。
“是啊,美国人最怕的就是胖了。”
陈映真说,“他们为了保持身材,还得辛辛苦苦的长跑,辛辛苦苦的节食,商店里有专门去糖分的白糖、饮料,去脂肪的牛奶、牛肉。”
潘耀明总结道:“减肥,在美国是一个社会活动。”
江弦听着就觉得很梦幻。
在美国待久了,有时候他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在古老的20世纪80年代。
吃着晚饭,作家们又一块儿喝了点酒。
大家难得有聚在一起的机会。
七等生碰下杯子,道:“内地的作家和我们台省的作家在一块儿喝酒,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陈映真开口道:“我们总归是一个国家的人,血浓于水,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
所有人都举起杯子,碰在一起。
“中国万岁!”王安忆激动的喊了一声。
其他人笑了笑,也都跟着说了几句。
“中国万岁!”
“说起来,你为什么叫七等生?”王安忆问,“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奇怪。”
七等生笑了笑,“也没有为什么,上初中的时候,在家闲着无聊,每星期我就出一张纸的刊物,画点图画,写点东西,有一些是自己编的,有一些是抄来的,每周出一张,一张白报纸,一直出了五十多张,总之写这刊物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起了笔名:七等生,纯属为了好玩。”
“为了好玩?”
“为了好玩。”
“这刊物还在么?”陈映真问。
“不在了,在一次特大洪水当中被洪水冲走了。”
“真可惜。”
“陈老师,台省现在什么样子?”
江弦借着这个机会,和陈映真了解了下台省那边的情况。
陈映真苦笑着说,“到处都是西方音乐和歌曲,偶尔听到一个东方味道的,再仔细一听,原来是日本的。”
陈映真非常憎恨日本,文学作品里也反映着这一点。
饭后,作家们在客厅里坐在一起留下一张合影,而后便纷纷道别。
茹志鹃正准备离开,江弦把她喊住,“茹老师。”
“怎么了?江弦。”
“你要是不介意,干脆和安忆也搬来我们这儿一块住吧,还有两个空房间。”
“不了不了。”
茹志鹃赶忙拒绝,“那多不好意思啊,我们哪能住别人家里,太麻烦了。”
“不麻烦。”
江弦劝说道:“你看咱们都是初来乍到美国,你住过来,咱们相互之间也能有个照应。”
“哎呀,这怎么能行呢?”茹志鹃很是不好意思的说。
“没关系,没人会介意的。”江弦笑着道。
他倒不是非要当烂好人,的确是有所考虑,因为这房子除了他还住着自己家人,房子又是独栋别墅,没什么邻居。
要是又发生之前史密斯找过来这种突击事情,他又不在,那饶月梅可对付不过来。
但要是茹志鹃和王安忆搬进来,遇到这种事,她们两个也能帮饶月梅联系下人、想想办法。
江弦劝完,饶月梅和朱母也都过来劝茹志鹃,她们是同一辈人,之前也都算是交了朋友。
“这么大房子,就我们住着多冷清,你过来也热闹一些。”
“.那就打扰你们了。”
茹志鹃推辞不掉这份好意,答应下来,当天就和王安忆住了进来,第二天又回到“五月花”公寓简单收拾了下东西,算是彻底的搬过来。
隔了几天,江弦又和茹志鹃一块儿去看望了一趟聂华苓和安格尔。
得知安格尔要做手术,他们作为朋友,安慰了下聂华苓。
临走前,聂华苓把一份稿件交给江弦。
“我就怕过几天忙着照顾安格尔会来不及,紧赶慢赶,可算翻译完了,你拿回去再看看有什么纰漏。”
“聂老师,辛苦了。”江弦感谢说。
“不辛苦、不辛苦,能参与到这篇小说的传播当中,我觉得是我的一份荣幸。”聂华苓说。
“您客气了。”
“这哪是客气呢。”
聂华苓满眼欣赏说。
“我原本以为小说前两个故事就已经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了,没想到看完你写的最后一部分,这篇小说又被颠覆了一次。”
第364章 “我跪下时是个凡人,站起来时却已不朽”
“我本来还想给你这篇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结果安格尔发生了这种事情。”聂华苓一脸遗憾的说道。
“没关系,好意我心领了,您为我做的已经足够多了。”江弦安慰说。
他这次美国之行,吃的喝的用的住的,基本上都是聂华苓给提供的,人家现在又帮他翻译小说,再让人家给写文学评论,他哪好意思啊?羊毛也不能这么薅啊!
“对了。”
聂华苓又道:“‘写作计划’要复制你们的作品交给‘写作班’的老师,进行内部推荐阅读,茹志鹃和王安忆的小说,我们从《中国文学》的英文版上复制了几篇,你的作品没在《中国文学》的英文版上发表过,也没找到任何英译本,我们就没提交”
聂华苓先是把之前的事情给江弦讲了一遍,又提议说:“不如就把这一篇复制一下先交过去,给‘写作班’的老师们看看。”
“好。”
江弦爽快的答应。
此前他就和陈映真、茹志鹃讨论过这个问题,三人都认为应该在国际写作计划当中积极的表现自己。
既然有了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当然不会谦虚推脱。
写作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职业。
丰厚的版税,各种图书排行榜带来的超级人气,好莱坞金牌编剧的十足星味.
这些都吸引了无数美国的现役作家为之努力拼搏,还有不少怀揣着作家梦的文学爱好者陆续加入这个队伍。
为了满足这一数量庞大的“准作家”们的追梦需求,美国早早便陆续开设了“写作班”,这个以培养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为目的的专门机构。
据统计,美国大概有350多所大学开设“写作班”,或者叫“作家工作坊”“作家工作室”。
像是著名的波士顿、斯坦福、印第安纳、普林斯顿这些学校都有开设。
而爱荷华大学的“写作班”是全美最早开设的“写作班”。
因此,爱荷华大学被誉为美国创意写作的发源地,享有盛名,“写作班”的学员几乎将美国文学的各大奖项全部收入囊中。
像弗兰纳里.奥康纳《智血》、《暴力夺取》、《好人难寻》.
以及约翰.欧文《寡居的一年》、《盖普眼中的世界》、《苹果酒屋的规则》.
这些在美国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都是爱荷华大学“写作班”培养的“高徒”。
而教出这些“高徒”的名师,更是大有来头。
各大学的写作班都汇集了一批实力派的掌门人和著名教师。
罗伯特.弗罗斯特、杰弗里.伍尔夫、约瑟夫.卡侬、阿亥龙.阿培菲德这些在世界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诗人,都曾在爱荷华的“写作班”执教。
此时,爱荷华大学“写作班”办公室里。
名为安妮的教师放下手中的稿子,这是“国际写作计划”之中一篇南朝鲜作家的作品。
“安妮!”
安妮抬起头看到“国际写作计划”的总管爱德文。
“爱德文,你怎么来了?”安妮热情的和爱德文吻了一下,算是打过招呼。
爱德文抽一把椅子坐下,顺便打听。
“怎么样安妮?我们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