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11节
不至于如柳永、苏曼殊作茧自缚,堕入风尘温柔乡的泥淖。
也无法完全挣脱尘网的束缚,去数声渔笛在沧浪。
没有巧遇伯乐、谋得稻粱的命数。
也没有巧言令色、走旁门左道邪招。
这些人时时深陷于多重夹缝之中。
虽然所幸仍然可以安身立命、自得其乐,但显然,很难进入什么鸿篇巨制的法眼。
所以小文人在中国艺术创作的风景中是孤独甚至是失语的。
甭提小说,就是多数的中国民间故事,也总喜欢聚焦王公贵族。
即便是普通人的故事,那主人公也多是大宅门里的公子千金。
因为这样才容易以贵胄衬托历史的“大河”。
再不济,即便主人公是极其普通的草根,那至少也该是天赋异禀或者心怀大略,以青春励志的方式展现从草根到发家致富的时代变迁。
百无一用的书生,与出隆中、遇明主的诸葛亮,是同才不同心、不同命的。
安贫乐道的书生,与才动天下、命比纸薄的才子们,是同才同命、同心也不同心的。
这样的人,怎么能有故事?
怎么配得上宏大的史诗呢?
然而江弦就花大篇幅写了这样一个小文人的角色:杨作新。
芦苇颤抖着双腿,几乎是爬一样艰难的回到办公室里,坐在椅子上,迫不及待的继续往后阅读。
杨作新是匈奴人的后裔。
他出身穷家,上过八年新学,博闻强记,身材颀长,面皮白净,眼睛深邃,长相俊美。
他人生中的首次英雄之举,是15岁从一伙强盗手里救下了黑大头。
赌徒黑大头被一伙强盗绑架,因为在限期内未收到赎金意欲撕票,人命关天之际,路过的半大小子杨作新出了一个让强盗头子满意、被人质黑大头叫好的主意,从鬼头刀下救得黑大头性命。
杨作新的第二次英雄之举,是27年我军和果军合作破裂后,他的恩师杜先生被打得遍体鳞伤并捆绑在肤施城北门以作诱饵,十七八岁的杨作新冒着被抓捕被杀头的危险,去与杜先生做了最后的告别。
杨作新的第三次英雄之举,是当义匪头子黑大头被果军特派大员设计杀害在丹州城后,他在黑大头妻子黑白氏的掩护下,杀了在事件中诱饵人物的头颅,并用那颗头换下挂在城门楼上的黑大头的头颅。
杨作新的第四次英雄之举是杀了恶妹夫秃子。
秃子的罪恶一是婚后三天就逼着妻子去做暗娼,二是带着县上的保安团上门抓捕躲避果军通缉的杨作新,杨作新虽侥幸逃脱,他的父亲却因此丧命。
杨作新的最后壮举是在狱中碰壁自杀。
江弦将他的死,将这件事的悲伤写的力透纸背。
中央r军与陕北r军曾经有过一些摩擦事件。
作为中央r军与陕北r军之间的联络员杨作新被借故抓起来投进边区监狱。
杨作新猜到自己被关押的真实原因:关押他有利于融合陕北r军与中央r军的关系。
于是他就在监狱安下心,静等形势好转。
谁料黑白氏竟千方百计准备劫狱救出杨作新,于是在劫狱当天,不到30岁的杨作新选择碰壁自杀,以死来表达他对我dang的无比忠诚之心。
其实这事儿是很复杂的,只是简单概括的话,听着杨作新一头撞死可能不觉得悲壮,反倒有点可笑,因为这事还涉及到个幽灵。
幽灵平生兴风作浪,死了四年,骨灰都给他刨出来扬了。
嗯,这些原书里面都写了。
总之,以杨作新混血美男子的容貌,和他老人家也夸赞为“陕北才子”的资质,足以成为将军或是文胆的候选人。
然而江弦没把杨作新写成个高帅富。
他就是一个小文人,渴望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大部分小文人一样。
这位小文人几乎没有创造出任何辉煌的业绩,甚至他的内心也从来没有构建起宏伟的志愿蓝图,在壮年就匆匆谢幕,草草地结束了生命,死得凄然,掩埋的茫然。
杨作新的故事结束了,芦苇紧接着往后看,因为杨作新只是这篇小说的一部分,只是匈奴们遗留蛛丝马迹的一小块。
看到杨岸乡要被送到保育院去,芦苇激动起来了。
他们对保育院当然不陌生,那儿被老百姓戏称为“贵族学校”,甭管是电影《马背上的摇篮》还是电视剧《悬崖百合》,都出色地描写过那个学校。
[
(上卷完)]
“.”
芦苇把烟头往地上一丢。
“瓜皮!”
这感觉太难受了。
芦苇看的正来劲,正处于一个为杨作新意难平,对杨岸乡充满期盼的阶段。
咔嚓。
就这么一下子断了。
“这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下卷么!”
他骂骂咧咧的把这册期刊拍到桌子上。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光是看这篇小说,或者说光是看这篇小说的下卷,就看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
芦苇又点上一支烟。
他现在正处于刚看完一部小说之后空虚和失落的阶段。
“妈的,怎么会写的这么好?”
芦苇实在是纳闷,他记得江弦分明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
怎么写陕西这片土地,写这块“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贫瘠土壤。
写的比他这个在陕西长大的人还懂!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那句话写的真好: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呀!”
人家生活几个月,就写这么一篇小说。
他生活了几十年,还憋不住一篇西部题材剧本。
(芦苇,《霸王别姬》编剧)
第344章 你是不是个男人?
“老大,回来过年了?”
“嗯。”
张艺谋戴着蛤蟆镜,披着军大衣,围着围巾,回到自己陕西的家。
这身穿着绝对是洋气的,不少邻里街坊都出来和张艺谋说起了话。
“都说你在京城拍电影了?”
“还没拍,这会儿分配到了北影厂里头,当个摄像。”
“哟,大学生就是有能耐。”
身着中山装男人从兜里取出支烟,“是啊,就属你这个大学生有本事,以后这群小的碰着什么事了,你给二大爷个面子,帮衬帮衬。”
“放心吧二大爷。”
张艺谋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确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个衣锦还乡。
去年北电毕业以后,没啥背景的他本以为自己没办法留在京城,要被分配到哪个犄角旮旯。
哪成想,那个男人出手了!
有了他帮忙引荐,一切就变得都很轻松。
得知自己能进入北影厂,能做第三代名导凌子风的助手,张艺谋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要知道,就连他爹在北影厂当导演的陈皑鸽,都没能进去北影厂。
而是被分去了刚成立不久的BJ儿童电影制片厂。
首任厂长是于蓝,田壮壮他妈。
所以张艺谋能进北影厂,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天大的造化,而他也明白,这场造化究竟是谁给他的。
跟着江弦混,绝对没毛病!
张艺谋享受着老家熟人们的恭维,心里越发的对这么一个想法变得坚定。
这天夜里,他和一群老朋友一块儿盘腿坐在炕上,讲起在京城工作的经历,张口闭口,都是报纸、电影上的人物,什么凌子风、刘小庆
“你还认识江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