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1节
方招娣从床上拿起本杂志,封面上“京城文艺”四个大字清清楚楚,“就是这个,我感觉比那篇《班主任》好看。”
《班主任》是刘鑫武的作品,“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先于《伤痕》发表,名气、文学水平丝毫不亚于《伤痕》,结尾处更是重复了《狂人日记》里的呼吁:“救救孩子!”
“写的是下乡插队那会儿,真怀念呐。”
朱琳调侃,“怀念那伱就回去。”
“怀念归怀念,回去可不想回去。”方招娣说着眼神中不由得流露出几分憧憬,“我猜这位作者也是知青,文采斐然,真想和他认识认识。”
“又犯花痴?”
“什么花痴!我是钦佩人家的才华。”
“快穿衣服吧,要上课了。”
周燕如今天刚踏进《京城文艺》编辑部,便从章德宁那得来一则好消息。
“刚才发行所发来电报,说要加印第11期。”
“加印?”
“第11期《京城文艺》销量太好,库存都不够了,老李说,先加印10万份。”
“是因为《棋王》吧。”
“嗯。”章德宁笑着点了点头。
周燕如脸上也浮现出一抹喜色,《棋王》果然没有辜负她这段时间的殷切期待。
凭借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周燕如有种直觉,《棋王》应该不会比《伤痕》引起的反响差上多少。
10万份。
她觉得这个数字保守了。
记得当初,《文汇报》可是将刊载有《伤痕》的报纸加印到了180万份!
“让让、让让!”编辑刘钊拎着一麻袋的信件摔在地上,“现在的读者太热情了,一篇《棋王》,居然收到这么多的来信,累死我了。”
章德宁喜形于色,“这才发出去多久?都没过一个礼拜。”
一时间,大家欢欣雀跃。
傅用霖忽推门进来,“最新消息,第11期.要加印50万份!”
“50万?不是10万份么?”
傅用霖将手中《光明X报》一扬,指着文学批评版块,“你们看。”
《棋王:吃和下棋的故事》——汪曾棋。
“汪老居然给《棋王》写评论文章了?!”章德宁又惊又喜。
作为《京城文艺》的老前辈,大家听到汪曾棋的名字,便心生亲切与敬爱。
“快让我看看写了什么。”编辑们争抢着看。
[“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
[“我很少写评论。我评论过的极少的作家都是我很熟的人”]
[“这种文学,不是一阵风能吹跑的”]
周燕如逐句看过,喜上眉梢。
“棋王,要火了!”
魏染胡同。
江弦清点了下自个儿的稿费清单。
一万四千余字,稿酬按每千字6元标准给算的,一共84块。
这货挂下二档。
“应该够屯一百多斤冬储菜了。”
(本章完)
第20章 合成近在眼前
《棋王》在《京城文艺》发表后的短时间内,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评论界谈论最多的,是作品中散发出的道家文化气息。
“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这些实在的朴素话语,异于文坛主流,背离对历史的批判,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在的活法、远离激情的冷静。
这种别具一格、抛弃了沉重思考的写作方式,迅速斩获了一大批读者的喜爱。
天南海北的信件雪花般寄去京城文艺编辑部,章德宁给江弦送了几次,信件多到要装在麻袋里。
江弦简单清点过,有近三百多封,并且这势头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继续猛烈的增长着。
这些来信,极大的满足了江弦同志的虚荣心。
一开始,他还会颇为兴奋的一封封拆开,逐字逐句的阅读。
不过信笺内容的大差不差,看久了就腻。
不像起点的本章说,lsp贼多,一刷全是段子、涩图。
江弦又把目标放在了邮票上,翻腾着信封,试图从中寻出些好邮票。
J25《全国科学大会》、T28《奔马》、T29M《工艺美术》.
没找着太珍贵的,人道洪流票在这会已是奇货,至于几年后,那张赫赫有名,重生文必写的T46猴票
江弦就没敢惦记。
根本买不着。
什么发行时无人理会?什么邮票员因未完成任务,只好自费96元购买15版猴票?
都是假的。
猴票发行当日,集邮公司门口你就看去吧,人山人海,少说得有上千人排队买猴票,稍去晚点,别说买了,见都见不着。
至于那个传奇邮票员,那是动用单位内部关系,走特殊渠道,自个儿偷摸购入了15套。
晌午,江弦披上大袄,戴上围巾出了门。
顶着冷飕飕的大风,蹬着车子到前门,瞥见赵振开、李陀几人蹲在“京城烤鸭店”的牌匾下抽烟。
“大作家来了。”
“好好宰他一顿。”
“待会儿要几道硬菜!”
“行行行,今儿我请客,大伙都敞开肚皮吃。”江弦大大方方的表示。
《棋王》发表,赵振开、李陀这些人跑前跑后,没少出力,还有姜世伟,无形中帮他收集了【大院子弟】这条灵感。
于情于理他都得做回东。
众人山呼之际。
江弦盯上了刚才叫最欢的冯骥才,“大伙都静静,听我说。”
“今儿一顿烤鸭我看吃不过瘾,听说冯老师刚开了场作品研讨会,茅盾先生都去了,这等好事,冯老师得请顿客庆贺庆贺吧?”
众人一经提醒,都反应过来:“该请、该请,江弦发一部作品都请客,冯老师连发三部作品,必须表示表示!”
“对,没毛病。”
“冯老师可别装穷,大伙都知道,你是嗡嗡嗡后第一位拿到稿酬的作家。”
“冯老师,老莫怎么样?一顿烤鸭,一顿西餐,中西合璧。”
“那就多谢冯老师款待了。”江弦笑嘻嘻的看向冯骥才。
每次看他都得抬着脑袋。
这家伙个子忒高,一米九二,作家里恐怕只有据说一米九的王小波能跟他比比。
不过王小波从不接触作家群体,用他的话说就是:“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冯骥才郁闷又无奈,有点悔恨自己刚才多嘴多舌。
江弦这小子,真是会祸害!
“京城烤鸭店”就是“全聚德”。
人道洪流时期,小卒子们给它摘了百年老字号的牌匾,至今都没敢换回去。
之所以来全聚德,有三个原因:
一是味道好,比后世商务化以后那糟烂鸭子强的多。
二是这不打人,这会儿那国营店,服务员地位等同于后疫情时代公务员,奉行的服务宗旨是“不准打骂顾客!”
三是不要粮票,这年头少数的高档饭店是不收粮票的,像东来顺、老莫、萃华楼、便宜坊
看一眼菜单,江弦要了只8.82元的烤鸭,又点几道菜,木须肉0.95元,鲜蘑油菜1.5元,香菇比肉贵,汤菜海参2元,炒虾片4.4元,因为费油,葱酱料每份2角,荷叶饼2两1角,这会的2两,意思是2两干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