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23节
“他好接触么?”
“特别随和一小伙子,不骄不躁的。”
俩人聊着,就到了高知楼下,撞上那赵姓大叔,“师傅,您知道江弦家在哪儿么?”
“谁?”
“江弦家。”
赵姓大叔不知道江弦,但知道三楼那户是姓江,他连忙打听。
“你们是什么人啊?”
“我们是《中青报》的记者。”郑萍道。
“中中中,中青报?!”
赵大叔一哆嗦,人都结巴起来,“你们过来这是要干啥啊?采访还是要曝光啊?”
“采访。”
其他邻里这时候也围过来了。
“干啥玩意?”
“采访来的!”
“啥?中青报!”
《中青报》是老机关报了,主要新闻单位之一,报刊名都是他老人家题的,他们这些体制内的,那是天天阅读、学习,甭提有多神圣。
潘英跟着赵大叔上到3楼,楼道里挤满了街坊,就连其他单元的住户,也跟来凑上了热闹。
敲开门,潘英一眼认出开门的人。
“江弦同志!你好!”
“潘记者?”江弦短暂的恍惚一阵儿,马上反应过来。
“好久不见,今天冒昧造访,你有空么?我们能聊聊么?”
“没问题。”
江弦痛快的答应,把俩人请进屋里。
邻里们在楼道里躁动起来。
哟,3楼这家是个名人啊。
这是要上报纸了。
咱们虎坊路15号这回风光了啊!
明儿上单位里吹牛逼又有新素材了!
“江作家您越来越英俊了。”
“潘记者您也是风韵犹存啊。”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俩人寒暄一阵,潘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能不能讲讲,您和马季老师是怎么认识的?”
“其实也没什么,我们《车水马龙》剧组元旦搞一联欢,导演把马季老师请来了,那天我们演一相声,就是那出《五官争功》,马季老师看完特喜欢,就来找我了。”江弦如实回答。
郑萍握着笔本,快速记录着采访内容。
潘英接着问:“您是如何创作出《五官争功》这出相声剧本的?”
“怎么说呢”
江弦沉吟片刻,“初衷就是想团结我们《车水马龙》剧组的成员,写一个团结精神的寓言体相声,这人爱听相声,参考了传统相声《六畜兴旺》,又借鉴了些明代的《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上的内容,最后有了这么一本子。”
“您以前还写过其他相声么?”
“没写过,这是第一回。”
咝!
潘英听得特震惊。
这简直就是全才啊,不光会写小说,还会写相声,随便写个相声剧本儿就轰动全国!
这叫什么?
这就叫“艺无止境”!
潘英喝一口水,微笑着问:“《五官争功》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喜欢,您有没有想告诉观众的话?”
江弦沉吟片刻,正色道:“希望大家能撇弃那种见利不让、寸功必争的心态,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的每个部分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郑萍听的动容。
瞅着江弦和她也是同龄人,相比之下人家这格局可大了。
这话说的,高屋建瓴!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您刚才一直提的《车水马龙》是什么?”
闻言,江弦正襟危坐,一脸严肃。
“今年上半年,北影厂拍摄的《车水马龙》即将正式开机,剧本由我编写,我会继续创造优质内容,文艺两开花,弘扬改开精神,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
(本章完)
第127章 贵人
“这家人儿啊,特低调!特好相处!”
“家里炸了带鱼,还给我们这些邻里送呢。”
“好出身!好成分!我认识他妈,他妈是工人!”
潘英又采访了一圈附近的邻居,一帮装垫儿台的家属热情昂扬、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郑萍记录了些没营养的东西,又拍了些照片,告辞了。
她一走,江弦家可热闹了,邻里都来套近乎。
“孩子,姨家里刚炸的丸子,尝尝。”
“晚上来姆们家吃饭!姆们家晚上吃粉蒸肉!”
“你说你,那相声是伱写的,也不给叔婶们说说。”
“就是啊,住了那么久了也不知道你还是一大作家呢。”
“儿子,多跟你这哥哥学习学习。”
“你平时怎么琢磨的?怎么那么先进呢?给这些小辈儿分享分享呗。”
“也没啥。”江弦大大方方道:“我平时就爱看书。”
他可不敢说什么大话,祸害祖国这帮花骨朵。
而且他能有啥经验分享的?他又不是张学峰。
再过几天,江琴和边华伟这一家子,风尘仆仆从上海来到京城。
到的时候是个中午,阳光明媚,虎坊路15号的这幢黄色三层小楼,在干净的光束照耀下,显得分外整洁漂亮。
“这房子条件好,比我们上海都强。”江琴满眼奇异的打量着。
她两个儿子一向淘的跟混世魔王似得,这会儿也不敢乱跑,见到这样规整的小楼,有种被震撼到的感觉,拘束着不好意思往里进。
边华伟扶了扶眼镜,“多少钱租一个月?”
“8块。”江弦回答说。
“这么贵?”边华伟小小的震惊了一下,不过想到以江弦今年的创作频率,连连有作品发表,这点儿钱对他也真不算什么。
“姐,你不知道,我哥还买了个四合院!”江珂高高兴兴拉着江琴的手,给她分享。
“四合院?”江琴吃了一惊,“那得花多少钱啊?在哪儿买的?”
“回头再领你去看,先回家、先回家。”江弦帮忙拎着行李,推了推江琴的肩膀。
母女重逢,又免不了一阵唏嘘。
边华伟和江弦俩人站在楼道里头。
“姐夫,今儿晚上就在家住吧,挤一挤怎么也住下了。”
“嗯。”边华伟点点头,刚准备掏根儿烟,瞥见江弦递来的“三五”烟,便把他那盒“大前门”揣回去了。
“大前门”也不错,甲级烟凭票供应,不过相较于“三五牌”,那就显得掉价不少。
边华伟点上嘬一口,顿感和大前门相比,口感差异悬殊。
“你那篇《霍元甲》从11期《故事会》开始连载的,读者们反响特别热烈,去年11、12月刊,还有今年的1、2月刊,销量都特别火热,期期供不应求。”
《故事会》每月销量稳定在20万册,自从开始连载《霍元甲》,每期发行都能突破30万,甚至逼近40万,对于《故事会》这样一部小刊物,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完全可以说,《霍元甲》一部作品就带动了《故事会》的整个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