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22节
“肯定不好过啊,我们家这情况。”
“你看,再苦能有那会儿苦么。”
“倒也没什么,不过是挨些骂,遭些冷眼,我也没受什么罪,很早就下乡了,在山西一个农场,虽然吃饭也缺油水,不过那儿醋不错,面也好吃。
就是看到我爸的样子特难受,我记得有几个还是他最关爱、最接近的学生.”
朱琳眼眶有点红了,她可是掉进河里也不觉得委屈的性格。
江弦给她抹了抹眼睛。
“行了,回去吧。”
朱琳眨巴着湿哒哒的眸子,“我发现你这人一个优点。”
“嗯?”
“你这人特理性。”
江弦笑笑,“我就当你意思是我很靠谱儿了。”
俩人溜溜达达一会儿,这才回到家里。
一进门,瞅见朱教授、刘医生正一脸愁容的坐在椅子上。
“朱伯伯,刘伯母。”
江弦主动打一招呼,老俩如梦初醒,同时站起。
“江弦,琳琳,你们吃东西了没,肚子饿不饿啊?”刘医生问。
“刘伯母,我们俩什么都没吃呢。”江弦回答,又反问他们,“你们吃了么?”
“我们也没吃呢,我把饭热热咱一块儿吃。”刘医生端起盘子,顺便儿发起牢骚,“你说这闹得,一桌子好饭全凉了。”
“.”
朱教授就感觉特刺耳。
这牢骚怎么听都是冲他发的。
一家人又重新坐到桌前。
桌上摆起了炸带鱼、炸花生米、炸咯吱、豆儿酱,刘医生还特意炒了盘西红柿鸡蛋。
这季节没西红柿,西红柿是从自制罐头里取的,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弄那自制西红柿罐头,夏天西红柿便宜买来一堆西红柿,切块,弄输液瓶里,一存存半年,到了冬天吃。
朱琳绷着脸,低头自顾自吃着。
江弦给她夹一筷子带鱼,她小口小口的咬。
“江弦,合你胃口吧?”刘医生关心道。
“刘伯母您太谦虚了,这菜炒的真有水平,味儿真好。”
“哈哈,你爱吃就行。”
刘医生笑笑,桌下踢朱教授两脚,眼神暗示那叫一急切。
朱教授叹一口气,拿起筷子,主动夹起一块炸带鱼,放到江弦碗里。
“咳咳,小江,吃的时候小心点儿,有刺。”
“哎!谢谢朱伯伯!”江弦热情道。
朱琳瞥见,脸色微不可察的融化几分,嚼完嘴里的菜,也夹起一块儿带鱼,放去朱教授的碗里。
“爸,您慢点吃,别卡着喉咙。”
“哎、哎!哈哈哈哈!”
朱教授喜笑颜开,点头答应,美滋滋的夹起碗里带鱼,大快朵颐。
害,什么文学理念,什么艺术坚持,通通都是狗屁,比不过女儿一个笑脸。
“朱伯伯,我敬您一杯。”
“呵呵,来。”
赶在年三十以前,《京城文艺》这边儿给江弦把《伏羲伏羲》的稿费结了。
1月份,出版局制定《稿酬的暂行规定》著作稿稿酬为每千字3至10元,翻译稿稿酬则为每千字2至7元。
《京城文艺》痛痛快快把江弦的稿费提到了每千字10元,按照原本千字7元只能拿546块的稿酬,往上抬了234块,到手780元!
这可算给江弦缓解了下经济困难,起码有钱过个富饶年了。
要知道自打他买了那院子,不光在张洁那儿登了一屁股饥荒,手头上也没了多少能用的钱。
同时,他也期待人文社那边儿《芙蓉镇》的出版,那儿的稿费才是重头戏,除去基本稿酬,还有印数稿酬,作品销量和作者收入变得息息相关。
这会儿的年三十晚上也有节目,央视组织的《八十年代第一春》,录播。
江弦一家人围在桌前,嗑着瓜子,看的津津有味。
“下一个节目,《五官争功》。”
“作者:江弦。”
“表演者:马季”
(本章完)
第126章 《五官争功》
“哎,我来跟大家说个事儿啊,我昨晚做了个梦,我这梦啊,特别奇怪!我梦见我这五官啊”
“这相声特逗。”串门到江弦家看电视的邻居说:“录节目的时候,我就在现场,这相声一说完,全场的观众全都乐趴下了。”
说话间,电视里马季、姜昆、赵炎、李增瑞、王谦祥就依次粉墨登场。
“我这耳朵是您脑袋上重要的信息机构。”
“没有我这耳朵?你知道什么是音乐?”
“汪!汪!汪!这是什么?”
“要是没我耳朵,你以为你三舅唱戏呢。”
电视前面,一屋子人都笑的不行了。
“这相声编的好啊!”
“哎呦喂,太逗乐了。”
“笑的我想咳嗽。”
“这谁给编的这相声?这人太有才了。”
“.”
一帮装垫儿台的家属,看这相声看的前俯后仰、热情澎湃、大呼小叫、唾沫横飞,看完这一遍,恨不得能马上倒回去再看第二遍。
江弦淡定的坐在桌边儿,夹一筷子炸花生米,焦香酥脆,还撒了一小撮细盐,特下酒。
与此同时。
天津制线厂工人冯巩,也在收看着这台节目。
他今年23,出身于声名显赫的名门,太爷爷是“北洋三杰”之一,他妈那边儿也了不得,有个“京东第一家”的名号。
7年前他就投身马季门下了,这会儿坐在电视前头,准时准点儿的收看师傅、师兄们的表演。
看的俩小眼睛蹭蹭冒光,看到最后更是拍案叫绝,“绝了!五个人儿的群口相声,一点儿不乱!”
“吵吵啥啊?”他姐抱怨。
“伱不懂,这打新中国成立是头一遭啊!”冯巩特兴奋,“这么一弄,泥缝儿都给模糊了。”
“也不知道老师他从哪儿弄这么一出相声?”
“编的太好了!”
“神品!”
年三十过去,农历庚申年。
《五官争功》很快成了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甭管是大人小孩儿,都能学上两句儿里头的包袱。
各大报刊闻风而动,蜂拥而至马季家门前。
中青报另辟蹊径,直接找上这出相声的作者。
“就是这儿吧?虎坊路15号。”记者潘英和同事郑萍一块儿骑着自行车,停在高知楼下。
“是这儿。”
“郑萍,你拍一下。”
“哎。”
资历较浅的郑萍,从背着的挎包里取出相机,找好角度,咔嚓一顿拍。
“潘老师,听说您以前采访过江弦?”
“那是一年前了。”潘英脸上流露出美好的回忆之色,“那会儿他刚写出他的那篇《棋王》,我就和报社领导申请去采访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