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9节
李时勉也抬起了头,他并不是要李显穆给一个解释,而是想要知道真相,“李翰林,你方才说的是对的,我这等贫苦出身的人,对这些所知甚少,我这些同乡又是如何在此中谋取利益,请翰林告知我。”
李显穆望着李时勉,只觉他整个人都要碎了,三观不断地被打碎,过去所学的那些东西,今日全部都被推翻。
“既然你想知道……
京城迁到北京去,必然就要对苏湖再加些税,而苏湖的田,大部分都在豪族手中,普通百姓要么是佃户,要么在官田种地,你说朝中这些豪族出身的官员怎么会愿意呢?
京城设在应天,你知道朝廷每年在江南的治安、河道、大道、水磨等等方面,花费多少税银吗?
这些东西如果朝廷不做,就要他们自己来承担了。”
眼见几乎所有的底裤都要被李显穆狠狠戳烂,顿时有人跳起脚来。
“满口皆是利益之语,这难道是道德之士,所该说出来的话吗?”
“我大明满朝之士,难道都如你这般所言吗?你这般构陷污名,难道真的就那么干净吗?”
眼见一重重的伪装都被李显穆戳穿,殿上响起了他们最后的挣扎之语——
“先帝陵寝就在应天,迁都后难道每年陛下都要千里迢迢来告祭先帝吗?
若不来祭拜,难道陛下是要弃先帝孝陵而不顾吗?
当初继位之时,陛下可是拜谒孝陵后,才登皇帝位的!”
这才是反对迁都的大臣手中真真正正的杀手锏!
大明以孝治天下,难道你真的能抛下你爹的陵寝就这么一走了之吗?
你就不怕你爹半夜给你托梦说你不孝吗?
你就不怕天下人的唾骂之声吗?
身为皇帝,你难道敢不以身作则吗?
无数道目光落到了朱棣的身上,甚至就连汉王这一向混不吝的混世魔王,也不由深深皱起了眉头。
天下之中,忠孝乃是最重之事,身为皇帝,不需要对谁效忠,便只剩下孝!
这是天下的道德,若皇帝不遵守,轻则道德沦丧,重则纲常崩毁,天下人心动摇。
朱棣深深吸了一口气,竟然不怒反笑,整座金銮殿上,皆是他震动四野的大笑之声。
“好!”
“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朱棣重重一拍龙椅,既怒又笑道:“李显穆!”
“臣遵旨!”
殿上群臣皆是一愣,这等情况之下,唤李显穆做什么,李显穆又遵的什么旨意,哪里有旨意?
李显穆从殿中央一直向上走去,在众人越来越傻眼的目光中,竟然直接冲着龙椅去了。
皇帝两侧的护卫都要抽出刀来了。
好在他仅仅踏上了第一阶台阶就停了下来,否则刀子真的就要下来了。
而后群臣便见到李显穆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封的圣旨。
不对?
掏出了圣旨?
所有人都愣住了,皇帝就在上面坐着,你掏圣旨做什么?
难道还有什么圣旨比得上皇帝现场说的话吗?
李显穆却不管所有人神情想法如何,用尽所有的力气大声喝道:“此乃先帝遗旨!
发自洪武三十一年四月!
群臣接旨!”
此言如惊雷,如狂风,如冰川,如刀枪箭雨,一瞬间整座奉天殿上,竟噤声若针落可闻,恍然之间,屏气凝神,好似空无一人!
下一瞬便是沸反盈天!
喧嚣之声几乎要将奉天殿的顶都彻底掀起来了。
“咚!”
列在殿中的钟声重重响彻,打碎了所有的喧嚣之声,而后李显穆清越的声音再次响彻,“群臣接旨!”
满朝文武,如同潮水一般,向着那封圣旨跪下,为何没人怀疑呢?
因为那圣旨密封着,不曾打开,因为所有人都想起来了,李氏真的有一封先帝的圣旨,早在建文年间,就已然天下皆知。
来自先帝的旨意,这是世间最神圣、最有力量的东西。
有些皇帝活着的时候,说话不管用,可他死了,圣旨却如同神谕一般。
群臣伏地。
“应天虽大明龙兴之地…地处东南,难以荷天下之重…后世之君,当择新土,建以新都,承受天命…
钦哉!”
这竟然是一道迁都的圣旨,群臣都知道先帝曾经就想过迁都,但因为孝康皇帝突然去世而搁置,谁都没想到竟然会一直念念不忘,更没想到,李祺竟然没在建文年间拿出来,一直留到了现在。
这算什么?
方才的孝陵之语,在这封圣旨面前,又何其可笑?
刚才愤然出言之人,已然跌坐在地上,他知道自己彻底完了。
“尔等可还有什么话说?”
李显穆收起那道旨意,朱棣自皇位上站起,而后一步步走下,他此刻心中真是无比的畅快。
今日之大朝会,堪称风云激荡,处处峰回路转,甚至好几次就连他都愣住,可最后的成果,又是何其让人振奋呢?
他只安坐于皇位之上,那些反对迁都的逆臣,已然如残荷般,落了个落花流水的结局。
看看那些样子,真是让人望之发笑。
诸反对迁都的文人皆讷讷无语,到了如今,还能说什么呢?
“既然你们没有话说,那朕就有话要说了。
在今日大朝会中,为了一己私利而致国朝社稷于不顾的,朕杀之,可有不服的呢?
在今日大朝会中,为了一己私利,明知先帝早有迁都之意,还将之抬出来与朕打擂台的人,朕杀之,可有不服的呢?
在今日大朝会中,为了一己私利,而攻讦到朕身上的,乃至于构陷忠臣的,朕流放他,可有不服的呢?”
哪里还有不服的呢?
胜利者就是要狠狠的清算,才是真正的胜利,也才能告慰同行的战友。
如今皇帝论势、论德、论威、论道、论力,已然全部都站到了最上风,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
如今的场景,谁能想到呢?
谁会想到,竟有圣谕自洪武三十一年而来!
为今上披荆斩棘,扫除迁都的最后障碍!
第111章 李显穆问诸臣
巍巍青天湛湛,洒落进奉天殿中的光泛着浮动跃起的金丝,阵阵高飞的鸟鸣之声,悠悠传进殿中,带来和煦的春风,却吹不散殿中的肃杀之气。
殿中廊柱雕龙画凤,殿顶有古圣皇之像铭刻,左右列着古往今来的圣贤之语,普天之下,还有何处比这里更神圣,又更藏污纳垢呢?
殿上几乎所有人都垂着头,唯有太子、汉王、赵王、李显穆昂着首,望着跪着地上的那些大臣。
朱棣走到这些人之前,幽幽开口道:
“今日之事,让朕很是震惊,朕本来以为诸卿反对迁都只是因为对国事的看法不同,如同李时勉一般,认为迁都弊大于利。
虽是鼠目寸光,可毕竟是一片赤诚的为国尽忠之心,纵然和朕想法不同,最多不过是贬谪你们罢了。
可万万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大臣,背后的原因,竟然肮脏若此,竟然因小利而致天下社稷、万民生死于不顾。
朕在那高高的皇位上面,越听越是震惊啊,又越听越坐立难安。
朕先是愤怒,而后是恐惧,若我大明的臣子,竟都是这样,那我大明的社稷又会走向何方呢?
只有朕一个人在这里维持着天下,又有什么作用呢,难不倒朕还真的能乾纲独断这两京一十三省的事务吗?”
皇帝的话让殿中的大臣都战栗起来,这番话中充斥着浓浓的失望和叹息。
李时勉直接绷不住叩首泣泪道,“陛下,天下忠臣依旧众多,如李翰林,如诸阁臣,如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员,还有臣虽愚蠢却实在是有一腔忠心,万不可升起自暴自弃之心啊!”
“陛下!”
殿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那些被李显穆和皇帝点名的大臣更是直接汗津津的伏在地上,这不仅仅是政治生命的终结,还是社会性的死亡。
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反对国家大事,这种事是足以写进笑林广记这种书中的,真是太丢人了,落到青史上,这也是典型的奸臣了。
朱棣如今的心情甚是复杂,他虽然知道今天会定下迁都之议,可也没想到过程会如此的跌宕起伏,今日的场面简直堪比当初阙前问罪了。
这李显穆搭台子的功夫比起他老子来也不逊色,不过今日和当初攻进应天时,情势又大不相同。
当初他乃是靖难的主导者,直面的是天下群臣,以及所有盯着他的人,他必须要做出最激烈的回应,而阙前问罪便是一展意气之时。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