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第366节
张教授与施教授更是将这次【课外实践】当做这些学生的毕业课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要为这个国家服务的!”
十月十日清晨
兰封营、郑县营、开封营等部队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后整军回师。
原本按照沈复兴的意思,部队早些起来,悄悄离开就是了。
千万不要扰民。
可没想到,不知道哪个傻缺,竟然将部队的行踪泄露了。
内黄城外抗洪营地的官兵们才整队结束,外面已经是人山人海。
居住在卫河边上的十数万百姓自发赶来,站在道路两边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送行。
沈复兴还好,梗着脖子硬撑着没有任何表情。
但从没见过这阵仗的士兵们傻眼了,不光是他们,就连军官们也都傻眼了。
放眼望去,道路两边挤满了送行的百姓。
这可不是出征时来送行的父母、家人,而是素未谋面的老百姓。
看着他们手中拿着鸡蛋,土豆,玉米,甚至有年纪大的老人竟然直接跪下,向着正在行军的士兵们磕头。
这下可给沈复兴吓得不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可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只见打马走在最前面的沈复兴当即翻身下马,冲到老人身边将他拉起来。
“老人家,这是民国了,不是清朝,不流行下跪了。”
老人看着将他扶起的身影,他自然认得,大门上贴着呢,沈复兴啊!
“哎哟,青天大老爷!”
说着,老人又要跪下去。
这一跪,四周送行的百姓竟然也跟着跪下。
这沈复兴怎么受得起?
古稀老人一跪,这可是要折寿的!
沈复兴“咚”一声双膝着地,也跟着跪下:“老人家,您这就折煞我了,赶紧起来!”
!!!
沈复兴这一跪,直接将所有人整不会了。
士兵们看着沈总团长跪下了,犹豫着自己是不是也要跪下,而百姓们看着沈复兴跪下了,自己跪着好像不太合适,但站起来好像更不合适。
一时间,两边你跪你的,我跪我的。
竟然陆陆续续互相跪了下来,军民的心至此彻底融为一体。
毕竟沈复兴可说不出“饿死了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这种混账话。
随军的回师的记者将这震撼的一幕拍了下来,成为民国28年最震撼人心的画面。
当《大公报》记者按下快门时,他并不知道这张名为《跪别》的照片将引发怎样的风暴。
画面上白发苍苍的老农与身着军服的沈复兴相对而跪,身后是绵延数里的军民跪别场景,远处“国难时刻见忠诚“的旗帜迎着旭日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而最后老百姓们蜂拥而上,将手中的玉米、土豆、草鞋等他们能拿的出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年轻士兵们的手中时,所有人再次被震撼了。
白远樵更是呆若木鸡:“当年,先总理北伐也没有这样的场面啊。”
贾幼慧惊得嘴巴都合不拢:“没听说过有人被箪食壶浆淹没的啊,历史书上没记过这场景啊。”
只有老王,低着头、擎着泪,呢喃低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他们殊不知,这些对沈复兴来说,只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而已。
“王博啊,记得今年卫河南岸百姓救灾有功,赋税就免了,漳河以南地区,我把【大名生产建设团】交给你了,什么时候能正常耕种,什么时候再收税。”
说完这些,沈复兴准备带着又是感动又是懵圈的士兵赶紧回去休整。
毕竟这次抗洪没带武器,要这时候全军武器齐整,怕是沈复兴要他们回师打重庆,只要老百姓站在身后,怕是他们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可他看着这些早已泪流满面的士兵们,沈复兴抹了把脸,突然扯开嗓子吼道:“全体都有,向左向右转,敬礼!“
刷的一声,上万条手臂齐刷刷举起,这些个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都不曾退缩的汉子,此刻却因为百姓塞来的一个熟鸡蛋、几个土豆而浑身发抖。
当队伍终于穿过人群继续前进时,沈复兴发现每个士兵的背包都鼓鼓囊囊,里面塞满了百姓硬塞的土豆、玉米、鞋垫,甚至还有绣着“平安“二字的荷包。
“记得给钱!”沈复兴对着王博说了最后一句,便打马离开。
行至半路,沈复兴就看到了急匆匆追上自己的通信兵。
“报告!重庆急电!”
沈复兴接过电文,眉头渐渐皱起,骑马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干脆打马来到路旁。
老王见状便凑上来看了一眼,顿时也是倒吸一口凉气:“这国联要表决开除莫斯科?委员长问你该怎么办?这.”
沈复兴摇了摇头,他问老王:“北面有多久没送来军援了,我记得还欠我们50辆坦克的吧?”
老王摸了摸下巴回忆道:“好像.5月份,哦不,6月份诺门坎开打之后,军需那边就说要等待生产的时间,这都10月了,连子弹都没运过来一颗,以前每个月都有好几辆专列的。”
“有没有可能被西北那边截胡了?”
老王摇头:“不可能,这胡宗南过去不就是为了监督物资运输么?哪怕要截留,总是要运往重庆的,不经过我们可做不到。”
沈复兴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这莫斯科的援助是彻底断了,罢了,还是回重庆一趟,小嘟宝也该想爸爸了。”
第323章 就按维安说的办
重庆的秋日依旧炎热,从机场驱车路过市区,沿路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景象。
不断在车窗外向后倒去的废墟,挣扎求活的百姓,还有四处灭火的消防人员。
沈复兴的飞机是下午到的,小鬼子的轰炸是上午来的。
尽管联合空军奋力作战,可重庆还是免不了被轰炸的命运。
看着无家可归的百姓,沈复兴问随行的陈布雷,今天委员长安排他亲自来接机,代表对沈复兴的重视:“现在日寇几天来轰炸一次?这些百姓怎么办?”
陈布雷叹了口气:“一个月2-3次吧,日寇每次都是无差别轰炸,居民区的损失比较大。”
“不是每个月都在往重庆送高射炮么?我记得上个月还送了18门高射炮,一点用都没有吗?”沈复兴有些不理解。
“高度不够,炮弹不够,几个兵工厂一个月的产量,还不够这几个高炮连打半小时的,上个月倒是击落了一下,但坠落在居民区,又引发了大火,烦得很!”陈布雷连连叹气。
尽管山城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听到防空警报就躲进防空洞,但家就在那里,跑不掉的。
“那下个月就不送了,这些家伙放平了打坦克,小鬼子的97式都扛不住几炮,两公里内,比战防炮都猛!”沈复兴扯了扯嘴角,反正他已经下定决心,下个月开始就不送了。
陈布雷无所谓的耸了耸肩,你是大爷,你开心就好。
“老百姓呢?”
见沈复兴还要问,陈布雷只能苦笑回绝:“别把自己当圣人,这里毕竟是陪都,国际观瞻所系,自然会妥善安置。”
沈复兴只得闭眼假寐,看不见,心里好受一些。
很快,轿车驶入NA区的黄山,路边的建筑开始变得稀少,但来往的车辆却变得更多了。
汽车在半山腰的沈府门口停下,坐在副驾驶的陈布雷转身:“去换一身衣服,看一看孩子,给你15分钟,委员长现在应该还在召集智囊会议。”
沈复兴自然知道这是陈布雷在向他示好,他在下车的时候拍了拍留在后座的包裹:“带了些土特产,还请陈主任笑纳。”
说完,不等陈布雷反应,他便直接下车,带着小满走入沈府。
得到消息的俞程早就抱着沈念北站在门口,而小白则是怯生生地站在沈母边上,不敢有一丁点小动作。
四个女人就这么等着他回家。
见到这一幕,沈复兴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我回来了。”
“你回来了。”
沈复兴与俞程的对话就是这么简单,她接过他手里的公文包,他接过她手里的沈念北。
当然,亲了一口小嘟宝后,沈复兴还是蹲下来,揽过小白:“小白,你干娘在信里夸你乖来着,但不用这么乖,我们家没那么多规矩,既然带你回来,你就跟我们一家人一样,明白吗?”
小白连连点头,却是没有回答。
沈复兴知道,有些事情,说那么多没用,他摸了摸小白的脑袋:“去找你小满哥,他给你带礼物了。”
听到小满哥,小白终于露出了笑脸扑了过去。
见到这一幕,沈复兴笑着对母亲说:“还是给小白找个大师,毕竟是周大师的宗门心血,为了不拖累孩子,周大师可是舍弃了自己逃出去的机会,这孩子,应该是万里挑一的天才。”
沈母点头:“那是自然,小白怕我们不高兴,总是悄悄练桩,悄悄练嗓,其实她心里清楚着,跟你说的一样,太懂事,也太可怜了。”
看着那边与沈小满两个如同孩子一般打闹着的小白,两人又是一阵心疼。
但旋即,小嘟宝“呜呀呀”的叫喊还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沈复兴立马将小嘟宝举高高,乐呵呵地哄着进了屋。
他没注意到,两人进门的瞬间,小白扭头羡慕地看了一眼。
这世界哪有绝对的公平,就连人心都是偏左的。
上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