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32节

  “再者,我此次奇袭五丈塬与张郃截然不同。

  “我大军有粮道,有退路,有精锐,有士气,还有三千虎豹骑无人能挡。

  “更有我,彼时张郃若是没有中毒,尚且能从容指挥,他那几万大军也未必会不战而降。”

  毌丘俭无言以对。

  司马公用兵之奇之勇,如何是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能置喙的呢?

  只是张郃那场大败,给他的心理留下了太大的阴影。

  一日过去。

  四月十四。

  黄崇再次给刘禅传来消息。

  司马懿几万大军早上大张旗鼓,从新丰往北渡过了渭水,其后推着攻城器械转进高陵。

  似乎是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在丞相大军下陇前强取高陵,先保自己的粮道无忧。

  刘禅觉得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

  四月十五。

  刘禅尚在睡梦之中。

  结果赵广突然把他叫醒。

  “陛下,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槐里以西十里的渭水南岸,现在正在搭浮桥等待渡河!

  “北岸已经有三四千魏军在安营扎寨!

  “还有近千虎豹骑在北岸巡逻,驱赶我军斥候!”

  哈?

  还来?!

  刘禅惊愕得不知该说什么。

第89章 卖个破绽

  由于大汉占领了长安以北的几处要地结营守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这场长安会战,战场会局限在长安周边。

  毕竟按常理来讲,张郃已经因为孤军深入而惨败一场,司马懿不大可能再选择孤军深入来冒险。

  他最好的选择有两个。

  一个是在丞相下陇前,以优势兵力强行拔除高陵,则粮道再也无忧。

  一个是在渭水以南守株待兔,等待汉军渡河,然后利用主场优势进行反击作战。

  可他就是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了冒险。

  刘禅一开始不得其解,最后却是有些明白了过来。

  “朕以为,或许在司马懿眼中,这根本就不是冒险。”

  五丈塬天子行营,刘禅将所有够资格听朝议政的文武全部召集至此。

  兹事体大,司马懿随时有可能不理会细柳、棘门、高陵三营,直接进兵五丈塬。

  所有文武都必须知情,否则到时司马懿虎豹骑突至,闹得五丈塬大乱就完蛋了。

  李严之子李丰不解道:

  “可是陛下,司马懿此举与张郃何异?

  “悬军深入,一旦败军,便与张郃一般死无葬身之地。”

  这要还不是冒险,那李丰已经想不出什么才是冒险了。

  郭攸之、陈祗、李遗等一众侍臣也尽皆点头。

  刘禅于是让屋中众人畅所欲言,想看看一群臭裨将,到底能不能顶个诸葛亮。

  众人很快议论纷纷,神采飞扬。

  场面出乎了刘禅意料。

  似乎是有张郃的前车之鉴在前,行营中大多数文武,对司马懿孤军深入非但没有感到担忧。

  甚至还让刘禅从他们的声色中看出了莫名其妙的兴奋意味。

  刘禅默然不语,有些忧虑起来。

  上一战从张郃那里缴获的粮草甲仗实在不少,众人尝到了甜头,如今看谁都像是过来送装备的。

  此地不知兵的郭攸之、陈祗等侍臣如此,还算知兵的宗前、杨稷、李丰等校尉都尉也是如此。

  看来在任何时刻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果然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

  连战连胜像一柄双刃剑,既让汉家臣子士气大涨,也让许多人不可避免地对魏军产生了小视。

  尤其在得知丞相已克复天水,正挥师下陇与关中会师后,这种亢奋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许多菜鸡赢得忘记了,他们原本只是一支偏师而已。

  之所以连战连胜,靠的不过是阵地战打防御反击而已,并非是野战与攻坚。

  好在斜水那场真得不能再真的“佯败”一直警醒着刘禅。

  谨慎起见,他不得不通过赵云之口下达军令:

  诸将校在与丞相会师前,务必收缩防御,结硬寨,打呆仗,尽量避免出寨下城,与魏军野战浪战。

  结果不少中高层军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有人说魏军连连大败,必只敢在长安城下结寨自守,若不速攻,他们防御工事会越发完备,宜速战。

  有人说,收缩防御过度谨慎会沮丧士气,破竹之势一旦遏止,我大军求战不得,锐气渐失,而敌得喘息之机,军心渐整,大不利。

  总之,几乎没人认为司马懿会是个硬茬。

  毕竟司马懿在斩孟达前实在没什么亮眼的战绩。

  即使是刘禅,虽坚持认为越是到了最后关头,越应谨慎对待。

  可当他听到一则又一则主速战的意见时,想坚定自己的想法,仍然需要不小的能量。

  好在这种犹豫被他藏住,一再申令,才将那些寻求速战的意见压了下去。

  而现在,随着司马懿出人意料的孤军深入,五丈塬文武不忧反喜的表现,让刘禅隐约猜到了细柳、棘门三地将士的反应。

  要么是说司马懿孤军深入,存在破绽,宜击之。

  要么就是以救援五丈塬的名义,主动请战回援。

  一念至此,刘禅愈发忌惮。

  这分明是司马懿料到了汉军人心思战,所以主动卖个破绽。

  为什么敢这么做?

  只有一个解释:他对自己练的兵有相当的信心,想以此诱汉军出寨,寻求与汉军野战的机会。

  这正是司马懿擅长之事。

  司马懿一战灭国的辽东之战。

  公孙渊依靠大辽泽,营造了几十里防线,高垒深堑,让魏国大军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进攻。

  司马懿最后却是绕过了辽泽,直取公孙渊所在的都城襄平。

  甚至在渡过大辽水后,他还搞了个破釜沉舟的行为艺术,把破绽暴露给燕国守军,最后果真引得辽泽防线后面的燕军出击。

  结果三战三捷,燕军溃退。

  辽泽防线不攻自破,魏军直逼襄平城下,最后一战灭国。

  行营众人仍在眉飞色舞地议论,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禅只能略显无奈地开口:

  “司马懿前番千里疾行,八日便至上庸城下,不加休息便直接对上庸发动强攻,最后不到两旬便直接夺下上庸。

  “这其中自然有孟达之甥叛降的原因,但司马懿士卒勇猛敢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未能探知司马懿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前来,但至少两三万是有的。

  “眼下他虽孤军深入,在槐里扎营筑垒,但最多两日后,便会派一支精锐直奔五丈塬而来。

  “说到底,还是我们关中人马太少太散,精锐又尽在长安,司马懿横行无忌。

  “你们刚说的话朕也都听见了,大都以为脚下这座五丈塬易守难攻,司马懿必然无功而返。

  “但这一次面临的局势,与张郃那一次截然不同。

  “司马懿完全可以不理会五丈塬,直袭斜谷口。

  “一旦斜谷栈道被毁,大汉就断了一条粮道与退路。

  “换言之,这是必守之地。

  “我五丈塬虽有一万人马,但必须分一大半去守斜谷口。

  “五丈塬天险难攻,斜谷口却没有天险可依,你们还觉得,司马懿只能退走吗?”

首节 上一节 132/1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